海南定安,張氏宗祠

海南定安,張氏宗祠

張氏宗祠位於海南清代唯一探花張嶽崧的故里——海南定安縣城定城鎮東南20多公里處龍湖鎮高樹林村,是一座有正屋和橫主席臺的院子。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張嶽崧晚年回鄉,由他親自主持籌建的張氏宗祠迄今基本保存完整。


宗祠佔地約1500多平方米,有完整的山門、前殿、正殿、廊廡。山門、前殿西廂及東廊廡圮損毀,其餘尚存完好。故居1986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被評為海南十大歷史文化名村。

海南定安,張氏宗祠


張氏宗祠那裡陳列的主要是清代探花張嶽崧的著作、書畫、對聯、碑帖匾額、印章等遺物和晚清名人關於記述張嶽崧生平事蹟的文章著作,對了解和研究張嶽崧及晚清海南的歷史、文化具有較重要價值。張氏宗祠除了正殿匾額“進士”是為張嶽崧次子張鍾彥所立外,殿內匾額“探花及第”是為張嶽崧所立(原匾已損毀,現為仿製品)。此外,五副桄榔木陰刻聯匾以及一幅原掛府城張氏宗祠均為張嶽崧題匾。張嶽崧現存海南聯匾真跡僅此張氏宗祠保存最多。


海南定安,張氏宗祠

海南定安,張氏宗祠

張氏宗祠的張嶽崧,字子駿,又字翰山、瀚山,號覺庵,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生於海南省定安縣永豐鄉高林村,上祖籍福建莆田縣,宋嘉定年間遷瓊,其祖為瓊山尹,張氏宗祠故落籍瓊山。張氏宗祠後遷定安。張氏宗祠張嶽崧自小聰明好學,《翰山公行述》中記述:"七八歲時,或偕童稚釣遊,每挾書與俱"。十歲時,負芨瓊山縣蔡南昭為師,學業進步很快。十二歲應童子試,十六歲補弟子員,嘉慶辛西(1801年)優引舉質。嘉慶甲子(1804年)科中廣東省舉人,嘉慶已已(1809年),中進士,張氏宗祠的祖宗以一甲第三名及第,成為海南歷史上唯一的探花郎,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官、會試正考官、文穎館篡修官、武英館篡修、都習庶吉士、四川鄉試正考官、陝甘學政、文淵閣校理、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湖燕布政使、護理巡撫等職。

張嶽崧飽才博學,涉獵很廣,業通書畫、法律、經濟、水利、軍事、醫學。史稱他“學問淹通醇粹”,說他“詩賦宗漢魏而出入唐宋諸家,書法得晉唐諸家奧秘,臨仿造精妙,片褚隻字,人爭寶之。”他一生著有《筠心堂文集》10卷,《筠心堂詩集》4卷、《運河北行記》1卷、《訓士錄》1卷。現今海南島各大圖書館多有收藏。

海南定安,張氏宗祠

張氏宗祠

張嶽崧樂善好施,濟困助學,他任陝甘學政時,曾捐俸修復荒廢了的漢中之涅中、鞏昌之南安、綏德之雕山等書院。任江蘇常鎮通海兵備道時,捐捧製作棉衣數千件,以救濟水災之民,對家鄉的公益事業,他也盡力而為,曾捐資歷併合眾力,重修歲久就圯的定安縣文廟張氏宗祠,帶頭捐集4000兩銀,建立賓興館,以資助定安縣貧寒的讀書人做為赴鄉試的旅費。還多次捐資給家鄉高林村修路,晚年他致力編篡《瓊州府志》,其“採訪必確,抉擇必精,刪其叢雜舛謬,閱歲而成書。”他還捐資合刊《丘文莊海忠介文集》併為邢宥搜輯遺文。曾主講瓊州之瓊臺書院、雁峰書院,羊城之越秀書院、肇慶之端溪書院。張嶽崧一生對海南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海南定安,張氏宗祠

張氏宗祠

海南定安,張氏宗祠

張氏宗祠

張嶽崧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家鄉病逝。享年70歲,他的棺葬於瓊山縣甲子鎮毛頭村前。可惜墓地在“四清”、“文革”時期遭受破壞,其石柱、石欄、石牛、石羊、翁仲都蕩然無存。在張嶽崧前,明清兩代,瓊人登進士第者甚多,但尚未有名列一甲第三名探花者。故當朝清嘉慶皇帝仁宗琰,為張嶽崧的直接這樣高的名次而驕傲地說:“何地無才!”後來在張嶽崧直接薰陶下,他的長子張鍾彥中了進士,三子張鍾秀和張熊祥也均中舉人。

張嶽崧是海南歷史上一位難得的人才,他有功於國於民,歷來海南島人民把他同丘浚、海瑞、邢宥、王宏誨等一起引以為榮。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定安縣城定城鎮東南20多公里處龍湖鎮高林村

海南定安,張氏宗祠

航拍高林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