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戰BANK4.0:數字科技助推銀行“零接觸”變革

迎戰BANK4.0:數字科技助推銀行“零接觸”變革

【品牌觀點/文】


科技創新既是抗疫的有力工具,也在成為反彈的新經濟增長點。“如果疫情期間可以線上做,為什麼不能成為常態?如果成為常態,以後中國的數字經濟會上一個大臺階。”

近日,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IMF原全球副總裁朱民在線上論壇上發表了關於數字科技的觀點。

的確,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在全民隔離的背景之下,如何通過數字化轉型為客戶提供“零接觸”服務,已成為各行各業追求的熱點,銀行業也不例外。

對於習慣了線下展業的銀行來說,疫情的出現和客戶迫切的“零接觸”服務需求,讓他們開始重新審視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這既是對各家銀行科技能力的考驗,也是尋找適合自我數字化轉型之路的契機。

不論國有大行,還是中小銀行,都需要“居安思危”,非常態時期形成的“零接觸”服務,將是未來不可逆的金融服務業態,這些都離不開數字科技的支撐。

“零接觸”服務成銀行“標配”


雖然目前疫情管控已初顯成效,但新冠病毒較長的潛伏期,讓全國人民不敢有絲毫放鬆,在取得抗疫的徹底勝利之前,全國人民仍要堅持戴口罩、不聚集。

也就是說,在疫情結束之前,“零接觸”線上服務將變得不可替代。

而在這場“戰疫”中,不少中小企業由於失去了營收或復工復產缺少現金流,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壓力,之前知名餐飲企業西貝就發出了“現金流撐不過3個月”的訴苦。可想而知,廣大中小企業的貸款融資需求多麼迫切。

在此背景下,一些科技實力較強的銀行紛紛行動起來,為廣大中小企業紓困,解決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問題。

迎戰BANK4.0:數字科技助推銀行“零接觸”變革

興業銀行在福建省搭建的金融服務雲平臺,設置了“戰疫專區”板塊,為抗疫企業、復工復產企業設置專屬的申貸入口,提供貸款貼息等惠企政策補貼申請、重點保障企業申報專屬通道。

藉助於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興業銀行搭建的金服雲平臺體現出極高的融資效率。

在疫情發生之後,福建當地一家主營藥品及醫療器械等零售的小微企業海華醫藥,在興業銀行的幫助下,通過“金服雲”平臺發起了線上融資申請。隨後,興業銀行在兩個工作日內就完成了對海華醫藥的貸款審批,給予授信1000萬元,確保企業順利採購疫情防控醫療物資。

除了融資貸款的需求,支付、轉賬、理財、業務諮詢……這些常見的金融服務需求,在由線下轉到線上的過程中,激發了銀行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創造力。

交通銀行在客戶諮詢方面進行了非常有意義的嘗試,交行在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和微銀行等線上諮詢渠道,將原來的人工客服坐席升級為智能機器人,客戶的問題能夠得到及時準確的解答,在線排隊等待的情況大幅減少,客戶滿意度快速提升。

截至目前,交行在線智能機器人共應答客戶提問55.57萬筆,為去年同期業務量的2.36倍,客戶在線滿意度達98.68%。

中國銀聯也積極地參與到此次數字化轉型“浪潮”,提供“零接觸”的線上繳稅服務,支持納稅人在全國各省電子稅務局網站以及個人所得稅系統,使用銀聯卡在線支付繳費,部分省市稅務APP內可使用銀聯移動支付產品繳納稅款。

此外,中信銀行、民生銀行等都在加速數字化產品的研發推廣,比如中信銀行的“物流e貸、銀稅e貸、政採e貸”等信用類貸款產品,為企業提供高效的在線融資服務;民生銀行持續迭代升級企業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和銀企直聯平臺,為企業提供快捷高效的支付結算和投資理財等服務。

不過,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近日均表示,金融科技在金融企業戰“疫”過程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較明顯的問題:

首先是部分金融企業準備不足。從戰“疫”期間的實踐中看,目前一些金融企業對於科技的應用還更多地停留在線上會議、VPN聯通的階段,距離利用金融科技智能化改造業務流程還有一定距離;

其次是金融科技和各類金融業務的結合還存在不足,從技術層面上看,金融科技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技術積累,但是如何將已有的技術與各類金融業務相結合,更好地設計出符合實際業務需要的產品,還需要更多的積累和探索。

可以說,疫情的出現,打亂了銀行線下網點的經營節奏,檢驗了金融與科技融合的成果,也加速了銀行數字化轉型的腳步。

數字科技與支付、存貸、轉賬、理財等金融業務的不斷融合,提升了銀行的數字化服務能力, “零接觸”金融服務正成為銀行“標配”。


政策頻出加碼金融機構“零接觸”服務


數字化轉型既是銀行業的大勢所趨,也是疫情之下解決經濟發展困境的重要手段。

迎戰BANK4.0:數字科技助推銀行“零接觸”變革

相比以往,監管層對於銀行數字化轉型“高屋建瓴”的發展建議,抗疫期間,監管層對銀行提供“零接觸”服務明確了支持態度,以及更加具體、更接地氣的指導。

  • 2月1日,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出臺30條舉措。包括“發揮移動支付非接觸優勢,老百姓不出門享受金融服務”等。
  • 2月15日,央行召開金融系統全力支持抗擊疫情和恢復生產新聞發佈會,提出“積極拓展線上金融服務,推動銀行保險機構強化網絡銀行、手機銀行、小程序等電子渠道服務管理和保障,優化和豐富“非接觸式服務”渠道和場景。”
  • 2月15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務的通知》,提出“各銀行保險機構要積極推廣線上業務,強化網絡銀行、手機銀行、小程序等電子渠道服務管理和保障,優化豐富“非接觸式服務”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務。在有效防控風險的前提下,探索運用視頻連線、遠程認證等科技手段,探索發展非現場核查、核保、核籤等方式,切實做到應貸盡貸快貸、應賠盡賠快賠。”

未來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銀行通過數字化的轉型升級,提供更加高效、精準的金融支持,

而政策的支持就是銀行數字化轉型之路的“定心丸”。


數字銀行:Bank4.0時代的歸宿


事實上,無論疫情是否發生,銀行已面臨著金融脫媒、互聯網金融等金融新業態的衝擊,數字化轉型早已是銀行的順勢而為。

從客戶服務的角度來看,銀行的發展歷史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 Bank1.0時代,銀行展業主要靠線下網點渠道;
  • Bank2.0時代,網上銀行和各類自助設備和服務開始出現,客戶可以在網上進行轉賬、匯款、開戶;
  • Bank3.0時代,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客戶可以直接通過銀行APP獲得相應的金融服務;
  • Bank4.0時代,開放的數字銀行,銀行可以通過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將服務嵌入更多的線上線下場景,客戶可以享受到“金融+生活+場景”的多元化服務。

那麼,Bank 4.0時代的數字銀行是什麼呢?

根據美國著名銀行家布萊特·金寫的《Bank4.0》一書。“Bank 4.0”是依託於AI、AR、語音識別設備、5G、區塊鏈等創新型技術手段發展和普及,將讓銀行業務的效用和體驗完全脫離現有的物理網點和以物理網點為基礎的渠道延伸,將讓銀行業務的效用和體驗不再依附某個具體金融產品,而直接嵌入到用戶的日常生活場景中,用戶在使用金融服務時將獲得更快更流暢的體驗,基於物理網點的一系列獲客方式將消失,即時、實時的金融服務將成為流行,智能投顧和場景介入將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金融解決方案。

“零接觸”服務正是Bank 4.0時代數字銀行的業務雛形。

不難想象,未來的數字銀行除了要滿足客戶“存貸匯、支付等”的日常需求外,還需要為客戶提供“一站式”地融合商務、生活、社交等場景的理財、基金、保險等金融服務,這是銀行進行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目標。

當然,銀行的數字化轉型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如何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創新科技,與現有的業務、數據、資源進行融合,從而為客戶提供數字化金融服務,這既是各家銀行數字化轉型的任務,也是對各家銀行科技實力的一場考驗。

突圍數字化轉型“競賽”


疫情期間,“零接觸”服務變革浪潮的出現,喚醒了銀行對數字化轉型“競賽”的重視,只有積極參與其中,尋找適合自己的數字化轉型之路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迎戰BANK4.0:數字科技助推銀行“零接觸”變革

對於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發展,京東數科CEO陳生強曾表示,進入金融科技下半場,金融機構需要用金融科技的手段讓強金融屬性、強線下特徵的業務加快數字化進程,實現線上線下相融合,提高效率,降低風險,創造更大的價值回報,這不僅是價值引領,更是生存需要。

但是,當銀行投身到這場數字化轉型競賽時,大型銀行和中小銀行之間的差距逐漸凸顯。

對大銀行來說,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雖然會面臨體制機制不夠靈活、部門設置複雜,改革會涉及部門之間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調整等問題,但雄厚的資金實力是大銀行進行數字技術研發有力保證。

根據長城證券的研報,2018年國有大行金融科技投入普遍佔營業收入比重的2%左右,股份制銀行中部分銀行金融科技投入佔營業收入比重接近3%;2019年,商業銀行將金融科技投入佔營收目標比例繼續提高,例如郵儲銀行每年將拿出營業收入的 3%左右投入到信息科技領域,招行2019年研發和科技投入將提升到營收的3.5%。

因此,一些科技投資較大、科技實力較強的大型銀行,在面對客戶需求時,響應更快、服務效率更高。在疫情爆發之初,廣發銀行就在手機銀行和微信銀行等線上渠道,啟動了防疫增值服務專區部署,為廣大中小企業和客戶提供“零接觸”服務。

“宇宙行”工商銀行在金融科技方面也投入甚多。從陳四清上任以來,至少有4個進展都與金融科技有關:成立科技子公司;成立金融科技研究院以及發佈智慧銀行生態系統ECOS;與阿里巴巴等科技企業戰略合作,推動金融科技領域進一步開放共享。

但數字化轉型對於廣大中小銀行來說,又是另一番景象。“成本高、基礎弱、風控難”是中小銀行在數字化轉型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數字化轉型需要持續的高投入,但對於高度依賴資本驅動的中小銀行,他們的資產規模決定了收入和利潤的“天花板”,進而決定了他們的研發資金。

舉個例子,根據2018年東部某省城商行的年報顯示,該省14家城商行中資產規模超千億元有6家,剩餘8家均在千億元以下,2018年共實現淨利潤102.73億元,平均淨利潤為7.3億元,但高於平均利潤的只有五家,最低的一家銀行淨利潤只有0.71億元,盈利能力分化明顯。而隨著區域經濟的動能轉換,存量風險進一步暴露,疊加監管部門對不良口徑認定的調整,部分城商行盈利能力可能進一步弱化。

在盈利能力弱化的趨勢下,日常的費用開支(人員薪酬、客戶營銷、固定資產等等)並沒有減少,能拿出來的分攤給科技研發的費用更是有限。而隨著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開始重視數字科技的發展,科技項目的開發運維費用也是水漲船高,一些項目的開發服務費動輒百萬起步,這讓很多中小銀行的數字化轉型之路舉步維艱。

迎戰BANK4.0:數字科技助推銀行“零接觸”變革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一些中小銀行選擇“另闢蹊徑”,他們通過和國內領先的數字科技公司進行合作,相互借力和賦能,能夠快速形成自身的數字化應用能力,在快速搶灘的過程中,不斷積累數據治理的經驗,夯實數據治理的財務基礎,在發展與創新的過程中克服自身的薄弱環節,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數字化轉型之路。

比如,億聯銀行與京東數科進行了深度合作,通過京東數科提供的“一朵雲+三大中臺+開放平臺”的科技架構,可靈活地選擇技術服務,匹配自己的數字化轉型需求。

在金融雲服務層面,京東數科將向億聯銀行提供包括DevOps開發運維一體化平臺、多媒體智能客服語音ASR等技術;在業務層面,京東數科為億聯銀行提供零售信貸業務整體解決方案、線上財富管理、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等。

另外,江南農商行聯合同盾科技及其他第三方服務商,共建了統一的全行反欺詐決策中心,打造全行級客戶准入門檻,提供全維度風控信息解析策略,在有效降低金融欺詐風險的同時,提高用戶體驗。

而長春農村商業銀行也在加速線下地推、網點營銷等傳統模式向線上遷移,與金融壹賬通在智能營銷、智能進件、智能反欺詐、智能風控、智能審批、微表情遠程面審、智能簽章等領域達成分潤合作模式,形成一整套智慧銀行升級方案。

例如,上述科技公司為該銀行定做了兩個線上貸款場景產品,無需銀行人員指導,客戶可依自主意願自行操作申請,其能夠快速知曉審貸結果並獲得資金。

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中央財經大學歐陽日輝教授就曾表示,中小銀行作為數字化轉型方面的“弱勢群體”,可以優先考慮和互聯網公司合作,購買互聯網公司的服務或是和他們合作研發產品,彼此之間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不失為一條中小銀行進行數字化轉型的“捷徑”。

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也認為,技術催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未來,由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科技發展帶動的金融科技創新將會有更多的應用落地,數字金融在彌補傳統金融供給體系短板的同時,將為“非接觸式經濟”提供發展引擎;傳統機構與科技公司合作將深化。

未來,金融科技行業還將不斷催生新生態和新機遇。包括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數字科技的發展,將推動金融科技行業重構業態;金融科技產業正在邁向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融合;監管科技與金融科技的協同發展,都將成為新的應用爆發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