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8)

我的韦庄我的村

文 / 党小刚

韦庄村坐落于古徵大地沟南韦庄镇,含韦一、二村和毛家坡新村,是渭北高原沿铁镰山脉络分布的一方乡村。典型的关中平原上劳作着朴实的关中冷娃和憨厚女子。从田垄地畔上堆起的竖梁上,便可看出此处常年被干旱充斥。每年的春夏两季,这里的人家因着土地的干瘪引渠疏道,大泵便抽着黄河水源源不断涌上韦庄村。那干劲让人联想到了农忙时节打场丰收般的热情澎湃,尽管黄河水是这等的浑浊和黄亮,人们的心绪随土地的滋润愈发高涨。

韦庄村地势海拔高,干旱是必然的。但这里距离黄河不算太远,仅百余里,抽水灌溉及时有序,农作物每年基本丰收,解决农民温饱毫无障碍。韦庄乡亲之间说话是与其他地方有区别的,比如“韦庄”的“庄”字音就与众不同。那是用前门牙与下嘴唇前部进行挤压,然后从腮帮子内部发出的声。这种发音表面听来不甚雅观,细品起来则显示了韦庄人的热忱与朴实。

交通便捷,收成良好。韦庄人生活便基本富足。近几年进城打工者逐渐增多,村里工厂相继落成运转,使得这方百姓早已脱贫致富,人民小康生活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涌现而来。

韦庄镇韦庄村 || 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8)

(古桥和水渠)

交通大道四通八达

本人从这里一直长到十九岁,直至外出求学。从我现在的脑海中,隐约还能搜摸出二十余年前韦庄村一些模糊的底片。那时候坐落于现在108国道的,是一条原始的村路。两边的房屋都向前伸出低矮的小门,门口均拴着牛和羊。每每从门前走过,屙粪啼叫声此起彼伏。路面极其狭窄,晴天时尘土飞扬,下雨时则泥泞不堪,泡桐树落叶铺满厚厚一层。我从北头去南头端商店买东西时,路上总有几个老头截住我的去路,戴着圆圆的石头镜玩笑一般揪我的耳朵来逗我。村头西巷的那家商店有一种泡泡糖,嚼起来很滑润,小伙伴们争先抢购,彼此炫耀,气氛热烈至极。在108国道铺设之前,电视塔旁竖一条大坡,尘土飞扬的窄路虽然笔直,常年因碎石砖块凹凸不平。最困难的实属下雨天,雨水浸润了庄稼,土路却也成了泥泽。直到后来108国道取代了土路,南来北往的车辆碾出了平整,碾出了光滑,碾出了一马平川的坦途。侯马铁路是四十多年前建成并穿越韦庄村的。西南方向与东北方向间拉货的列车轰轰隆隆,运煤车卸煤堆成了高山,韦庄学校的学生坐在教室窗口,隔煤山望日出,那场景明媚至极。韦庄火车站候车室是全天敞开的,避雨的人进去,要饭乞讨者也常进去。久而久之,竟成了韦庄人聚会洽谈的活动场所,无不热闹。由此可见,韦庄村的发展与发达的交通大道息息相关,人们的生活沿着路途通向了现代与繁荣。

韦庄镇韦庄村 || 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8)

(国道今昔)

韦庄镇韦庄村 || 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8)

韦庄镇韦庄村 || 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8)

韦庄火车站

村景面貌焕然一新

自打我记事起,韦庄村西头的教堂便矗立在坡路底部了,房顶的红十字架象征着庄严和肃穆。每逢礼拜,教堂后院便传来朴拙的奏乐和低沉的唱吟。大厅内则有从外地请来传教的牧师,滔滔不绝在讲授“路加福音”和“马太福音”。韦庄电厂那形如机器人的发电设备矩阵一般在东侧整齐排列,我站在田头向东瞭望,却总也望不够。“铜武队”还能洗澡吗?那里的澡堂可承载了太多我儿时搓澡的留念。即使地方较为偏僻,只因为比别处价格实惠,我去洗澡的热情从未退却过。过了东边火车道,在通往业善的那条路边曾经是韦庄人游泳的地盘。夏季的每天早晨,总有许多人抱着轮胎内部制成的橡胶圈,神气地下池游泳,嬉戏玩闹。

韦庄镇韦庄村 || 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8)

(新旧基督教堂)

韦庄村紧傍街道,村落街道相互贯通,数条街道嵌套起来,故称“街套”。先前,主街为医院门口那条街。韦庄每逢农历四八赶集,主街就被挤得严严实实,只能步行通过。卖布商人一大早便将街中心隔成两条窄纵街。商铺沿线一直逼近火车站,由北向南,鳞次栉比。先是卖油糕的,再是一堆凉粉面皮摊,而后过渡一群水果贩,便成了布庄。再向南,衣服贩子,鞋贩子均操起大喇叭,叫卖声弥漫整条街。最有意思的是每回必来一位气功师,光着膀子,面红膘圆,三分本事吹成十分能耐,为的是兜售“灵丹妙药”。众人围圆一个圈,听他吹牛皮,看他耍能耐。几十年来摊贩换了一批又一批,不变的却是两排的大商铺。南侧西排北起盐业副食店、家店音像门面、医院、茶叶店。东排北起药店聚落,再是百货大楼、杂货店、衣服店、综合公司。布局不变,轮廓早已定型。正街已老,崭新的却是西侧的文化街。粮油店、菜市场、牛羊肉泡馍馆、汽车站、肉店,招待所,夜市摊群群林立,简直比正街还要红火。再是火车站前那条短街,火锅店鱼排档、沙龙宾馆、信用社、电影院,向西直达南门口。如今电影院广场成为韦庄村民纳凉避闲的绝佳场所。广场舞,秦腔自乐班应运而生,其乐无穷。最现代化的要属毛家坡新村,搬迁后的幢幢小洋楼凛然威武,气派的门楼高大庄严。伴随着新医院、养老院、广场的相继落成,极大方便了韦庄村人民的衣食住行和生活娱乐。

韦庄镇韦庄村 || 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8)

韦庄镇韦庄村 || 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8)

韦庄镇韦庄村 || 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8)

韦庄镇韦庄村 || 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8)

文化民俗源远流长

从古到今,韦庄村的古朴民风是出了名的。一年十二月,月月凑热闹。正月元宵节,二月龙抬头,三月三,四月四,五月闹端午,六月打场,七月织女会牛郎,八月中秋节,九月重阳,十月一日烧寒衣,冬月杀年猪,腊八二十三。每个韦庄人的记忆深处都有一段高庙情节,这在韦庄村也不例外。上了年纪的人如同祥林嫂一般,乐此不疲地向后辈提及数十年前高柏庙会盛况。韦庄人每逢三月三始起高柏会,大闹五天,秦腔是少不了的。早时便搭了戏台,早时便占了座位,女人都是秦香莲,男人都是陈世美。韦庄人不论男女长幼,上香拜高门爷,许愿保佑,长吁短叹。学子进香,祈求中第;媳妇进香,祈求孕育;老者进香,儿女平安。人山人海,丢东西打拐常有发生,啼笑闷哭尽显世态。高庙由三座古庙组成,呈正三角直立在前西院,始于乾隆年间前后。銮殿二三座,两层三层皆有,檩条上、柱子上,蛇龙飞舞,吐出长长的红芯子,给众人以吉祥而非恐惧之感。要说韦庄人过去的民俗情节全被高柏庙会盛况所装满,毫不夸张。近些年,高庙文化重振辉煌,这反映了这方区域振兴民俗文化的号召与决心。

韦庄镇韦庄村 || 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8)

(古高庙和新高庙)


韦庄村人民爱听秦腔的热情,在外界看来是最饱满却又最低调的。五岁儿童能吟《三娘教子》中的小儿唱词;妙龄女子扮作《探窑》中的王宝钏,婀娜飘过;中年夫妇,成双成对,一对一唱着《张连卖布》,一个是张连泼皮无赖,一个是张连妻又急又哭;上了年纪的老人则比较严肃,目光嗔视,脸色发赤,吼喊着《下河东》中的“哭将”,那声腔纵是上天也要动容流泪。

众所周知,澄城的花馍是以县北出名的。相对于县北花馍的粗犷大气,韦庄村的花馍传达着细腻、紧促和栩栩如生的神态。老太婆的手艺自然是无可挑剔的,每逢红白喜事,五彩花馍,缎面被单,描龙绣凤均不在话下。说到民俗,不得不提韦庄新修渭北民俗博物院。这块地方之前是韦庄老政府驻扎所在。以窑洞为主,环境也算清幽。后政府搬迁,因地制宜,渭北民俗博物院建成,无论是拴马桩的古朴,抑或民俗建筑的古色古香,意境盎然,让人驻足张望,流连忘返。

韦庄镇韦庄村 || 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8)

好运古建承建的韦庄渭北民俗博物院

人民群众勤劳质朴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谁人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韦庄村人自古以来便继承了先辈们遗留下的勤奋踏实的优良作风。他们既没有陕北人那种豪爽,也没有陕南人那般细腻含蓄。他们朴实又不做作,大方也不虚伪,世故却不谄媚,低调则不矫情。天凉时,妇女干活头上包个头巾,以至于邻人见了看不清脸而不好打招呼,那是一种风俗;天热时,干活的男人穿着白衬衫,以至于脖子下部那块地方老是红通通的,那是一种不羁。

韦庄村地处渭北高原,沟坡交错,梯田绵延,干旱和荒凉充斥了整座原野。韦庄人民从未抱怨过这片贫瘠的土壤。他们用自己的辛劳与汗水,浇铸在这片土地的每一处角落,用智慧与拼搏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他们结合土壤的结构特质,区域划分,连包带片,栽种着品种繁多、品质优良的水果与农作物,为整座渭北地区农贸物资交易注入了韦庄村独有的一份活力。不仅如此,韦庄村利用自己的区域位置特点,在作坊加工、商品物流、招商引资等诸多领域均别有建树。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财富,无论是韦一、韦二,还是新搬迁的毛家坡新村,家家户户生活水平逐年迈向新台阶。

韦庄镇韦庄村 || 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8)


(老字号商铺&田间春耕图)

忆不完的韦庄村,品不完的韦庄文化,发展不完的新韦庄风貌。时代在不断变迁,韦庄村在新旧交替与变化中却从未迷失自己。老韦庄的老黄牛拉大犁,新韦庄的新机器隆隆响。老韦庄的老秧歌满沟转,新韦庄的新媳妇模样俊。到如今,老韦庄的影子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模糊而含蓄,却被韦庄人民时常怀念回味。城镇化让人们的生活走向美好,街道路灯的数目规格反映着经济现代化程度,文艺表演的场次内涵体现了文化建设水平。当商品大潮逐渐掩盖了传统民风时,韦庄村的音容笑貌便如同晚唐时代那个叫韦庄的大诗人一般,诗词感旧、怀古和清新,引发着无穷无尽的深思、沉醉和畅想。

韦庄镇韦庄村 || 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8)

后记

韦庄村是我的家乡。

自打出生起,我便一直生长在这片故土,直到十九岁外出求学。这里的人人、事事、物物均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韦庄这片区域给我的总体印象可概括为:厚重、潜力。厚重是指韦庄丰富古老的历史文化和坚硬扎实的社会风气;潜力则为其开阔畅通的未来发展道路。无论怎样,我是满怀赤诚和感激去回忆老韦庄的,人为主观地梳理心绪思想。我家在韦庄镇韦庄村,距离镇街很近,孩童时期,我太过贪玩经常于附近嬉戏溜跑,因此回忆韦庄村时提及了教堂、高柏庙、学校、街道店铺、医院车站等等。每个地方仿佛与我都有千丝万缕的情结。我依稀记得镇街周围十年乃至二十年前样子,主要部门建筑物为何变迁,如何变迁。二十年来,韦庄镇变化之大,用面目全非形容并不为过。我太过沉溺于怀念过去了,以至于对现在的施工拆迁改造总有些失落感,尽管他们给韦庄父老乡亲带来了很大便利。

变化再大,记忆却是无法消除的。镰山路东侧尽头草丛中立有一块韦一村石碑,西头高庙前的纪念碑已模糊不清,电视塔北边的水塔于一九八六年建好且仍在使用。这些韦庄村的残留痕迹对于外地异客是不知道并且很难发现的,对于韦庄村人民却满载熟悉和亲切。

韦庄镇韦庄村 || 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8)

好运古建承建的渭北民俗博物院

我们怀念着韦庄村变迁留下的一颦一笑,唯有像拥抱恋人一样去拥抱韦庄村,将最美好的祝愿伴随着韦庄的发展.....

本文选自《老韦庄》记忆系列文章,有删改。

党小刚,陕西渭南澄城韦庄人,现居西安长安从事金融工作。自幼喜欢文学创作,系西部散文学会会员、西安长安作协会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