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許昌的他,講講自己的兩次疫情經歷


聽許昌的他,講講自己的兩次疫情經歷

我所經歷的兩次疫情‖老家許昌

文‖梁耀國

短短的17年間,我們就經歷了兩次可怕的疫情,一次是2003年的“非典”,一次是2020年的“冠狀病毒”。

2003年初春,正值非典肆虐的時候,我和鄭新建老兄、時根星老弟受組織委派,作為“三個代表”駐村工作隊,前往禹州市潁川辦事處十里鋪村開展為期一年的駐村工作。

我當時就職於房屋產權產籍監理處,鄭兄就職於房產交易租賃管理處,時弟就職於公房管理處,我們三個人代表著三個單位,於是有人戲稱俺們是真正的“三個代表”。

疫情十萬火急!疫情就是命令!

接到上級通知,我們當天就帶上鋪蓋卷趕到了十里鋪村。 根據村裡的安排,我們住在村東頭的梁姓老鄉家。放下鋪蓋,我們簡單地收拾了一下,就和村幹部一道投入到緊張的“非典”防控工作當中。

十里鋪村那時候就是遠近聞名的億元村,非公有制經濟十分發達。村裡既有規模較大的檔發企業,又有遍地開花的紡織企業。我清楚記得,全村家庭作坊式再生布生產企業多達160多家,僱傭外來工人千餘人,流動人口多。另外,該村緊鄰交通繁忙的許(昌)禹(州)公路,進出路口一個挨一個,再加上又是潁河北岸幾個村子人們來往的必經之地,因此防控任務十分艱鉅。

下圖:疫情期間的街景。

聽許昌的他,講講自己的兩次疫情經歷

除了正常的宣傳、督導、上報信息外,我們分包三個村民小組,協助老鄉把守三個流動人口大的路口。每天天一明上路,直至天漆黑才回去,其間我們恪盡職守,始終堅持在第一線,不斷地詢問、登記、量體溫、消毒,力爭把疫情堵在村外。

先開始,我們輪著做飯,一人一天。一週之後,發現我們三個當中,數鄭兄的廚藝最好,從此他主廚,我和時弟打下手,洗碗刷鍋等的雜活統統交給了我倆。早晚兩頓飯一般是炒菜、稀飯和饅頭,午飯或蒸米,或撈麵條,再有一到兩個下飯菜,原則是填飽肚子就行。

我們住處的後面,就是流水湯湯的潁河,貼水面有座石板橋直通河的北岸。儘管這裡風光怡人,我們既無時間,也無心情流連於此尋花賞景。若天氣晴好,午飯時間我們會端著飯碗,爬上平房房頂,邊吃邊欣賞潁河上的旖旎風光。

每次週末回許昌,我們要先拐到華佗路的市衛生防疫站量體溫,憑著測量結果才讓進小區,才讓回家。因為我們是從農村防控一線回來的,對這項看上去多此一舉、流於形式的方式方法,都給予了肯定和配合。這麼做,既是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更是對左鄰右舍負責。

下圖:疫情期間的街景。

聽許昌的他,講講自己的兩次疫情經歷

疫情猛於虎!疫情面前,容不得半點馬虎。

由於防控措施得力,人們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以及氣溫的迅猛躥升,一度讓人談之色變的“非典”得到了有效控制。有付出,就會有收穫。麥收時節,一切重歸於平靜。

歲月荏苒,轉瞬過去了17年。正當舉國歡慶迎接庚子年春節的時刻,一場突如其來的“冠狀病毒”疫情再次席捲全國,不但攪亂了大家的饕餮盛宴,而且一把把人們推入恐懼無助的漩渦之中。

大年三十,我們家祖孫三代還在一起包餃子,其樂融融,盡享和合之美。殊不知,“冠狀病毒”猶如洪水猛獸,眨眼功夫竄到了我們的身邊。這裡發現了確診病例,那裡發現了疑似病例,如此敏感的字眼以幾何倍數的速度,在周圍的朋友圈瀰漫開來。

初一那天,母親煮了條子肉,餾了棗花饃,喊我們回去吃飯。席間,我兒子、媳婦都說他奶奶用蒜苗、薑汁醋、小磨油調的肉絲超好吃。飯後,家人打麻將的打麻將,下跳棋的下跳棋,直玩到天黑,玩到春節聯歡晚會開始,簡單墊補墊補肚子,之後,一邊打麻將一邊看電視,玩到深夜才離開。

下圖:對酒當歌。

聽許昌的他,講講自己的兩次疫情經歷

以農村老家的規矩,新女婿頭一年初二走親戚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男方要有送客,女方要有陪客,大家坐在一起吃吃喝喝是小事,聯絡感情才重要。而在日新月異的城市,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提倡新事新辦,但臨行前,抱守傳統觀念的老婆一再交代兒子,到了老丈人家,一要有禮貌,二要有眼色。懂事的兒子點頭應允。

次日上午十點許,兒子打來電話,沮喪地說小區大門不讓進,親戚怕是走不成了。問起緣故,得知都是“冠狀病毒”惹的禍,小區物業擔心疫情傳播進去,保護業主不被傳染,規定外來人員一律禁止入內。兒子上大學學的就是動物醫學專業,自然知道瘟疫比害眼厲害許多,於是乖乖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還在電話裡再三囑咐我們,宅在家裡,千萬別出門。

隨著疫情不斷蔓延,以後數日,我們都沒去父母家,兒子兒媳也沒回我們家。雖然沒有往來聚餐,但問候的電話天天不斷,句句溢滿了囑託和親情。

我本愛跑愛玩之人,喜歡馳騁於鄉野之上,但為了自身,為了家庭,為了左鄰右舍,不得不宅在家裡,飽嘗“坐月子”之苦。正如一句流行語所說,宅在家就是當前對國家最大的貢獻。

但願疫情早日過去,祝一切安好!

下圖:守望安好。

聽許昌的他,講講自己的兩次疫情經歷

【作者簡介】梁耀國,現就職於許昌市房產交易租賃管理處,河南省雜文學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