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對孩子說:"你很聰明,就是有點懶!"

別再對孩子說:

青松育兒,讓育兒更輕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大人這樣讚美孩子:

"這個孩子真聰明"

"這個孩子將來肯定有出息"

......

當我聽到有人這樣說時,會問,"怎麼判斷一個孩子很聰明?"

對方會回答:"他反應很快",又或是"他很會叫人"等等。

這,算是真正的聰明嗎?


什麼樣的孩子才叫"聰明"?


心理學家認為:聰明有豐富的內涵,往往是"多元的"

聰明的孩子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聰明的孩子,主要表現在他們的學習上,學習成績好,學習能力強。

另一類主要表現在,強大的社會適應能力,包括競爭能力、創新能力、交際能力、應變能力、合作能力、鑽研能力等,這些就是"多元聰明"的孩子。


我們常聽人說:

"你家孩子很聰明,就是有點懶!"

"孩子很聰明,就是有點馬虎!" "孩子很聰明,就是沒用心、沒有努力!"……

這樣的話,既照顧了大人的面子,又沒有否定孩子的資質。但它容易使聽話的人沉溺在自以為是的"聰明"中。

因為就算是一個成年人,也難掂量清楚"聰明"與"其他原因"之間的比重。

這樣的話不建議讓孩子聽到,因為他們極有可能"聰明地"使用這一邏輯保護自己,為自己辯護:

我是聰明的(內心強烈需要)——我成績不好(現實得出的結果)——我並不想,但沒有去努力(選擇的逃避方式)——其實我是聰明的(由不努力得出的自我安慰的結論)

別再對孩子說:


聰明的標籤,沒那麼重要


人除了聰明,還有很多其他品質,如,善良、堅毅、樂觀......它們的價值不亞於智力。

在那些傑出的人中,不乏智力水平一般的人,但是這不妨礙他們精彩的一生,為世界創造價值。

過於強調聰明、先天的潛能,可能會忽視了後天努力的作用。

你想,如果做個測試就能預測孩子的未來了,那我們還需要孩子努力取得好成績嗎?直接給他做個智商測驗,讓基因決定他的人生就好了。


一個學者去一個北歐教授家裡做客,看見了教授那個滿頭金髮藍眼睛的5歲小女兒,發自內心的稱讚:"你長得這麼漂亮,真是可愛極了!"

不料,教授陰沉著臉對他說:

"你傷害了我的女兒,你要向她道歉。"

學者很驚訝,教授接著說:"你是因為她的漂亮而誇獎她。但漂亮這件事,不是她的功勞,這取決於我和她父親的遺傳基因,與她個人基本上沒有關係。"

"但孩子還很小,不會分辨,你的誇獎就會讓她認為這是她的本領。而且她一旦認為天生的漂亮是值得驕傲的資本,就會看不起長相平平甚至醜陋的孩子,這就給她造成了誤區。"


別再對孩子說:


這個故事你也許聽過,它颳起過一陣:"不能誇孩子漂亮"的風。

這跟"要誇孩子努力,而不是誇他聰明",如出一轍。

北宋"傷仲永"的故事,也早已經給出了教訓:沒有合適的後天教育,再天資聰穎的孩子,也會泯然眾人。


如何教出個聰明的孩子?


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討人喜歡。只要孩子的先天發育正常,通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正確教育引導,每個兒童都能成為聰明的孩子。


愛讀書,變成聰明人的概率會高很多

"我見過的聰明人,沒有不愛讀書的。"愛讀書,變成聰明人的概率的確會高很多。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因為閱讀所培養起來的閱讀能力,是整個學習能力的核心,還會讓孩子擁有更高的眼界和更多的選擇。


父母與孩子的對話,是孩子觀察這個世界的第三隻眼

在《父母的語言》一書中,作者薩斯金德博士提到這樣一個歷時三年的研究:孩子的數學能力、空間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道德感、同理心都和孩子早期聽到的詞彙有關係。

家長與孩子的對話越多,孩子詞彙量會增長得越快,孩子日後測試出來的智商會越高。

父母與孩子的對話,就是孩子觀察這個世界的第三隻眼,它幫助孩子認識世界,瞭解世界,陪伴孩子一天天長大。


適時的肯定和鼓勵,是孩子成長中最需要的"營養"

孩子的是非分辨能力不強,會無條件相信父母說的話。如果家長經常對孩子說"你不乖很不聽話""你太頑皮太討人厭了",那麼,他真的會認為自己是個不乖、不聽話、惹人厭的壞孩子了。

孩子的存在感和自信,從父母那裡獲得的肯定和鼓勵將伴隨他們一生!當然,那些否定、打壓和冷淡也同樣影響深遠。

那些不被父母肯定的孩子,很難建立完全的自信,哪怕以後功成名就,內心也有永遠的創傷和遺憾。

所以,家長不要給孩子貼上不好的身份標籤,要給孩子更多的鼓勵和正面暗示。

別再對孩子說:


允許孩子說"不",是獨立人格養成的第一步


有句話,值得一說再說:讓孩子成為獨立的人。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獨立,遇事有主見,那麼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就要尊重孩子說"不",讓他擁有拒絕的權利。

在不涉及到安全或原則問題上,尊重孩子的想法。

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的將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當有人試圖損害自己的權益時,才會在第一時間說"不"。


孩子眼中"無所不能"的父母,並不能帶給孩子更多的智慧

一個朋友,夫妻倆學歷都不錯,高考成績耀眼,畢業於知名大學,畢業之後兩人繼續深造,順利直博,可是他們的孩子,就不那麼耀眼了。

兒子成績一直是吊車尾狀態,這讓他很是想不通,就問我為什麼。

我說,媽媽太能幹了。

孩子需要的東西,媽媽會準備好;孩子的問題,父母能夠完整地回答,沒有共同探索的過程;父母過於完美和精細,沒有給孩子留下自主學習和探索的空間。

長此以往,孩子遇到問題,就會習慣性地尋求父母幫助,養成了思想上的惰性。

所以,孩子眼中"無所不能"的父母,並不能帶給孩子更多的智慧。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能力出眾的父母,卻教育出沒有主見、沒有創新的孩子,這與父母的強勢有關。


別再對孩子說:


孩子成長在於與環境的不斷互動,任何一個孩子都是一個不斷髮展的變量體。孩子的生活環境、後天經驗、教育支持等等都可以幫他們跳出遺傳的限制。

智商只能解釋人們25%的成績上的差異,想要獲得良好成績還取決於智商以外的許多因素,比如,對學習有沒有興趣,是不是足夠用心,是不是能夠堅持……等等。

"你家孩子其實很聰明,就是有點……" 請打住!

別讓"聰明"這件糖衣誤了孩子!


作者:小松爸爸,心理學專業,在育兒道路上,一直在摸索前行。愛教育,也熱愛生活,點擊關注,願與更多父母分享教育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