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喚醒靈魂,成為自己

生命教育:喚醒靈魂,成為自己

文丨大胯 · 主播丨蘇木

生命教育:喚醒靈魂,成為自己

“生命教育”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J.D.Waiters在1968年提出的,當時是為了解決青少年吸毒成癮的問題。

11年後,也就是1979年,澳大利亞成立了一所“生命教育中心”,主要也是針對當時青少年的吸毒、暴力、艾滋病等問題。

1986年,英國創立生命教育中心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藥物濫用。

在西方世界,早期生命教育的重點,主要還是集中在“防止藥物濫用、減少暴力和防治疾病”等方面。實際上,這是西方世界基於社會問題而催生的一種社會性的教育方式。

視野一旦回到國內,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內觀己心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臺灣和香港對於生命教育就極為重視,還相繼把生命教育納入了中小學的課堂。其後,我國大陸的生命教育發展也極為迅速,但值得注意的是:

我國的生命教育與西方國家不同,它主要針對的是如今經濟發達的社會過於追求“技術理性”和“工具理性”,最終導致“價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的萎縮和喪失。

聽起來貌似很學術,臺灣生命教育專家孫效智解釋道:生命教育是用來解決生命的根基問題,也就是“人為何而活?如何生活?如何活出應有的生命?”

他認為:對這些根本問題的拷問,有助於解決在技術、功利和物質主義的時代人們心靈失衡的問題。而這才能實現人心靈的均衡發展,也才能達成培養人們健全人格的目標。

生命教育作為教育的價值追求,作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確立生命尊嚴的意識,高揚生命的價值,使人們能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

外察世界

但生命教育的發展路徑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比如,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禁毒教育、青春期教育或是環境教育等是等同的,認為生命教育只不過是應對危機事件的臨時舉措。

又或是把生命教育看作道德教育的一種,認為其作用就是幫助人們變得有道德。

這些都是對生命教育的嚴重誤解——我們對於生命教育的理解,必須跳出“工具思維”的邏輯,深入到生命的本體層面,致力於解決生命發展的問題。

即使是這樣,著名學者馮建軍提醒我們依然要避免兩個誤區:

首先,並不是說“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禁毒教育、青春期教育或是環境教育”等不是生命教育,它依然是生命教育的組成部分,但僅限於此,並不能解決生命的根基問題,其次,教育並不都是利於人的發展的,也不能把所有教育都看成生命教育。要不然,“生命教育”這種概念也沒有必要單獨提出來。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種價值追求與存在形態,它蘊含著廣博而深刻的哲學內涵。它作為真正的人道的教育,涉及一切“有生之命”,生命教育以“人性向善”為基本的價值預設,是對傳統道德教育的超越與提升。

啟迪多元思維

不過仰望星空的同時,也得看清腳下的路。我們國家目前依然處在一個由農業大國轉向工業大國的轉型階段。這使得我們從依附農業主體的狀態轉變為依附工業主體的狀態,這是歷史的進步

但我們同樣應該看到的是,工業為主體的社會屬性往往會突出強調“孤立性”。也就是說,它往往會將他人至於客體的被利用的地位,再加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人作為社會主體本身的利益屬性也在逐漸弱化,最終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連接會減弱。

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業時代的人們長期壓抑在心中的慾望被引向極端,人對於物質的需求就會被放大,進而形成“物質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等價值觀,從而使得人被物化。

一個在轉型中的社會,會長期處在不穩定的中間態——傳統、現代、後現代等多種價值觀並存,舊的價值觀逐漸被遺棄,新的價值觀又沒有確立,這使得轉型過程充滿了無序和混亂,使得人的心靈失去了寄託。

站在這個背景來看,生命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在社會轉型中承擔“喚醒靈魂”的責任。

正心正舉

在一個人人浮躁的時代,人人“應試”的背景下,教育體系內外的學科教育都已經偏重知識技能而疏於討論生命的意義,學校裡開設生命教育的課程,社會上培養生命教育的風氣,以專業系統開放的方式討論這些“安身立命”的問題,是非常值得和必要的。

也就是說,整個社會對於學校環境到家庭、學校的配合,都是生命教育之必需。

但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學習生命的知識,掌握生存的技能,雖然是生命教育的目標之一,但並不是最終的目標,生命教育最終在於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反思與獲得。

臺灣學者吳庶深、黃麗花提出了生命教育的三大目標:

· 1、確立正面積極的人生觀——肯定、欣賞、尊重、關懷與服務生命;

· 2、確立安身立命的價值觀——良知、真善美、道德價值、終極信仰的建立;

· 3、調和個體的知情意行——人格統整、情緒管理、自我實現與超越。

追根到底,生命教育的本質是試圖通過個體身心的平衡發展,達成與他人、自然、世界建立一種相互尊重和相互負責的和諧關係。

撥迷見智 開啟自在之門

法國文學家雨果曾說過: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談得上生活。動物生存,而人則生活。

人與動物不同,人的存在不僅僅是自然生命的存在,更是精神生命、社會生命的存在。這決定了人的存在問題不只是一個單純的生存問題,而是一個“創造存在”的問題。

也就是說:人活著是為了創造自己的生活。所以,動物只能生存,而人卻要想方設法去生活。

所以,生命教育最終是為了讓我們學會在生存的基礎上,引導我們追尋幸福生活,迴歸本質,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