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用来读的书是用来读的——浅谈“书香校园”创建

在多次深入学校服务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学校图书配置从数量上说基本达标,少数学校甚至超标。但深入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极少,甚至多数学校根本没有课外阅读活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学校配置的图书老旧,不适合学生阅读。许多学校配置的图书,都是上级主管部门统一采购、或者通过其他途径得来,对这些图书的选择,学生没有选择权,老师没有选择权,甚至学校领导也没有选择权。这些图书按照所谓的标准统一采购到学校,统一上架放入图书室,没有多少人去关注学生究竟喜欢读什么书,老师究竟喜欢读什么书。于是乎学校达到图书配置指标,学生还是无书可读。

二是学生没有阅读的时间和空间。首先,许多学校把“题海战术”、“死记硬背”作为制胜之法宝,学生把大多数时间用来抄写生字,做练习题,做试卷。有的学校每个学生光是语文就有3到4本练习册,1到2本试卷,学生做完这些“作业”就要大量的时间,哪里还有时间来阅读。其次,阅读的空间也受限制,学校里,本来很多角落可以用来打造阅读区角,但学校领导没有把心思放在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核心问题上,而是请所谓的文化公司打造落不了地,生不了根的所谓校园文化。这些如同广告标语的东西看上去高端、大气、上档次,实际上多数未出自师生、校长之手,没有学校的灵魂。

针对上述情况,学校如何打造“书香校园”,浅谈以下建议: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阅读落地生根

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阐述的相当清楚,义务教育阶段的总体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各学段要达到的目标课程标准也做了详细的表述。比如说第一学段:“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同时在实施建议部分还对阅读教学如何开展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教学建议。本来语文老师只要认真研读课标,将课标的要求落到实处,就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但是,现实教学却到了要教育主管部门以文件的形式来要求阅读教学开展的地步,这看起来很滑稽,但却是无奈之举。因为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多数老师没有贯彻落实相关标准,甚至课标颁布实施多年了还没有见到过课程标准。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总是紧紧抓住作业不放松,学生多数的课余时间在机械、重复做作业,据实际了解,现在全市城区小学这种现象非常严重,已经到了登峰造极之地步,一二年级的孩子,按照相关要求是不布置课外作业的,但多数孩子回家后要埋头苦干两三个小时才能写完作业。试问,长此以往,学生凭什么喜欢学习?凭什么喜欢语文?凭什么喜欢阅读?

基于此,要打造书香校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要把心思花在如何给学生选择好的阅读书籍,带领学生如何开展有效的阅读活动上。学校领导要把学生、老师读了多少书作为学校对教师考核的相关指标写进学校相关制度,不要把眼光仅仅盯在短期的分数上,着眼学生长远的成长才是教育的真谛。学生家长也要转变观念,不要把花过多的经济在买这样练习、那样秘籍上,买几本孩子真正喜欢的书,每天让他们津津有味的阅读,孩子们一定能喜欢上语文、喜欢上阅读。

二、集中有限的资源选择、储备学生们真正喜欢的图书

现在,许多孩子不喜欢读书,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找到适合他们阅读的,他们喜欢的图书。针对这一情况,学校要采取多种途径选择、储备孩子们正真喜欢的图书。在这方面昭通市幼儿园的“图书漂流”活动值得中小学借鉴,市幼儿园每一个小朋友在学校的精心指导下购买了一本绘本,孩子读完这本绘本后在父母在阅读分享记录本上写生孩子的阅读感受,然后把这本书漂流出去,孩子又得到另一位小朋友的图书,以此类推,每个星期漂流一本书,一个幼儿园800多孩子,就有800多本不一样的图书,孩子们每个周都会得到一本不一样的图书,津津有味的阅读,分享。长期坚持下去,孩子的阅读量上去了,阅读的兴趣也有了。还有,学校要发动学生、老师的力量,将学校图书室里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书籍选择出来,让这些图书动起来,语文老师要结合语文课内阅读教学,适时为孩子们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籍。

三、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兴趣、习惯。阅读活动的开展,要有阅读的氛围,学校在打造校园文化的时候,就要充分统一规划,充分考虑学生阅读环境的打造。在这方面,我们身边有一些做得好的学校。

比如说盐津县盐井镇中心完小,将图书搬出图书室,在走道上,树荫下摆放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书籍,随时进入校园都可以看到孩子们津津有味阅读的场景。大关县悦乐镇中心完小和一部分村完小,在教学楼、宿舍楼走道拐角处都有书架,学生可以随时取书阅读。这些学校将图书搬出图书室,让孩子们随时可以阅读,创造了适合学生阅读的环境,很多学校担心图书丢失,然而在这些学校把图书搬出图书室后,书不但没丢,有时还会增加,因为有些孩子想把自己的图书也拿来和同伴分享。同时,学生自我管理图书,随时到这些学校,图书角落都不凌乱,因为孩子们取书,还书,都会把凌乱的图书整理好。

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是书香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环境适合阅读,孩子们就能安静阅读。

四、教师要起示范引领作用

阅读,不是老师要求孩子们必须完成的任务,应该是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阅读,老师首先要成为一个喜欢阅读的人。身教重于言教,阅读活动中,老师与学生都安静下来认真阅读一些书籍,阅读完后相互交流阅读的感受,比枯燥泛味、声嘶力竭的要求学生必须读什么书,必须怎么读书更为重要。所以,要引导好学生读书,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首先要成为一个读书人。

五、保证学生阅读的时间

学生阅读的时间保障,是开展好阅读活动的重要前提。学校、教师要给学生固定的时间阅读,同时学生有时间可以自由阅读。这些时间怎么来?削减不必要的作业,将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作业彻底从学生的作业单中删除。特别是语文课程要将阅读书籍当成学生的课外作业。

六、读书活动成为阅读的“助推器”

推进“书香校园”的创建,离不开各种读书活动,要以活动为载体,推进学生、教师、家长共同读书。我在武汉学习时到武昌区棋盘街小学观摩了一堂诗歌朗诵课,一个孩子或几个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他们自己写的诗歌,每个孩子声情并茂地朗读折服全场观摩的100多位老师和家长。我以为这是经过多次彩排的结果,在活动后校长的介绍中我们才知道,他们学校每个月都有读书主题,这个月的主题是学生“读诗、写诗、诵诗”。这是学校读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还有“童话剧表演、经典朗诵”等活动。学校每学期还要为每个班的孩子出一本诗集,有些班级的诗集受到出版社的青睐,已经公开出版。

学校各种读书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我们的学校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使师生在活动中提高读书的兴趣,提高读书的能力。

总之,书是用来阅读的,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是用来武装大脑,是用来丰富生活的。阅读应该成为学生、老师、家长、成为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书是用来读的书是用来读的——浅谈“书香校园”创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