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為何要刪除《賣油翁》的最後一句?專家:學生看了就不想學了

​大家都知道,咱們學生時代在課本中接觸到的內容,都是經過專家精挑細選,考慮綜合因素,層層把關,最終才錄入課本讓孩子去學習的。特別是語文所收錄的文章,多少都有一些刪減、或更改的痕跡。今天筆者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賣油翁》中的一句話,當然,這句話在課本中是看不到的,筆者也是讀了原文,才感受到此話之精妙。


課本為何要刪除《賣油翁》的最後一句?專家:學生看了就不想學了


咱們先簡單瞭解一下這篇文章,它的作者是大宋文豪歐陽修,本意是通過對兩個典故的舉例,讓大家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先是講陳堯諮學習射箭,又講了賣油的老者,尤其是後者,相信有些閱歷的看官都知道,幾十年前經常有賣油或醋的生意人,到村子裡做買賣,一聽到這熟悉的吆喝聲,各家各戶的大人小孩就會帶著自己家的瓶瓶罐罐,來打油或者打醋,筆者就曾親眼見過一個年過五旬的老者,用一個長杆的油提子,從大油桶裡舀滿了香噴噴的油,熟練地往窄小的瓶口裡倒,別看動作又快又急,卻沒有一滴油灑出來,當時有很多同齡的小夥伴,每次都是主動幫家裡來打油,就是想看老者的這個絕技!只是沒過幾年,老人病倒了,他的兒子接著做這個生意,雖然油還是那麼香,醋還是那麼酸爽,可是再也沒見過那熟悉的油提子了,因為他兒子喜歡用一個叫“漏斗”的工具。


課本為何要刪除《賣油翁》的最後一句?專家:學生看了就不想學了


不得不說歐陽老爺子的這個故事,非常接地氣,至少我們那一屆的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都是充滿了回憶,特別能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當然,不管是本文的作者,還是收錄課文的專家,甚至是教我們知識的老師,他們的本意都是“勸學”,讀書也好,寫字也好,或者是學習其他技術也罷,只有經過無數次不倦地學習、練習,才能做精,才能更專業。只是我們不知道的是,當年學習的這篇文章,是被“剪了尾巴”的。


課本為何要刪除《賣油翁》的最後一句?專家:學生看了就不想學了


那麼,為啥要把此文的最後一句話刪掉呢?咱們先來看看原文的結尾: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這句話文字不多,卻包含了兩個著名的故事,一是庖丁解牛,一是輪扁斫輪。第一個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說的是一個叫庖丁的的廚子,擅長解剖牛,初見全牛,三年見筋骨,拆肉解骨一氣呵成。這個故事說的道理跟前文相符,都是引導大家多學多練,自然能夠懂得規律,技藝精湛。


課本為何要刪除《賣油翁》的最後一句?專家:學生看了就不想學了


但是第二個故事就有些歧義了,講的是一個擅長做車輪子的手藝人,叫輪扁,經過多年的苦學苦練,技藝堪稱宗師,齊桓公的車輪子都是請他來做的。他知道齊桓公酷愛讀書,就對他說:聖人都已經沒了,你讀的書不過是古人剩下的糟粕罷了。其實他的本意是告誡齊桓公,不要一味的讀書,要注重實踐。但是作為後來人,咱們再來學習這個典故的時候,難免就會覺得:讀書無用!說到這裡,相信大家都能理解為何要把這句話刪掉了吧?七年級的小孩子,還處於啟蒙的關鍵時期,若是在這個時候引導不當的話,很容易“思想跑偏”,萬一理解錯了作者的用意,真的認為讀書無用,就會慢慢失去學習的興趣,這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專家們經過慎重考慮,還是決定將這句話刪掉,以免壞事。


課本為何要刪除《賣油翁》的最後一句?專家:學生看了就不想學了


其實現在有很多學生家長,並不是太重視孩子的學習,總覺得認識幾個字、拿到文憑就行了,甚至有一些父母,利用孩子的特長去賺錢,又是做童模、又是拍戲、接廣告的,其實這樣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君不見當年的仲永否?其中道理,相信大家心裡有數。好了,筆者就分享這麼多,大家看了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留言評論,感謝您的點贊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