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馬謖固然有錯,面對張郃五萬大軍,你認為有人可以守住街亭嗎?

遙想當年馬弓手


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大舉伐魏時,魏軍大將張郃率五萬大軍進攻戰略要地街亭(今甘肅莊浪東南),企圖一舉截斷北伐蜀軍的退路,而奉諸葛亮軍令駐守街亭的是其得意弟子——參軍馬謖。街亭是扼守天水至長安的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諸葛亮才對深諳兵書的馬謖委以重任。

馬謖雖然熟讀兵書,但卻毫無實戰經驗,只善紙上談兵,他擅自改變諸葛亮事先制定的軍事部署,改“當道紮營”為“登高(上山)紮營”,結果被張郃的五萬大軍團團包圍,最後被斷絕水源,大敗而回。

街亭一失,本已經取得節節勝利的蜀國北伐大軍被迫放棄所佔魏國城池,鎩羽而歸,第一次北伐曹魏的戰爭草草收場。

戰役結束後,蜀漢大軍退回漢中後,諸葛亮為嚴明軍紀,揮淚將愛徒馬謖斬首。

從古至今,人們大都把失街亭的全部責任都推到只善誇誇其談的書呆子馬謖身上,認為馬謖雖熟讀兵書,一肚子軍事理論,但卻毫無實踐經驗,而且這廝驕傲自大,自以為是,聽不進王平的正確建議,臨戰前又犯了教條主義,擅自改變諸葛亮當街據守的軍事部署,命軍隊登高據險堅守,最終導致蜀軍大敗虧輸,具有重要軍事意義的要地街亭也宣告易手。

真正的事實或許與世人的認知存在一定差距。從該戰役的性質看,真實的街亭攻守戰你實際上是一場眾寡懸殊的阻擊戰。

拋開小說《三國演義》不談,在此以《三國志》、《魏略》等信史的記載為事實依據。史載,魏將張郃率領並指揮攻打街亭的軍隊共有五萬人,而彼時蜀軍北伐大軍的總兵力似乎不超十萬。而先鋒馬謖麾下有幾多人馬呢?據三國史權威呂思勉先生估算最多在一萬人左右。

一萬對五萬,這場戰役不論怎麼打,馬謖都輸定了!

而且從地勢上看,街亭顯然不是易守難攻的險隘。說白點,街亭這地方不是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好地方。史載,街亭是個小圩鎮,旁邊只有兩座小山包,一條小河蜿蜒流過,基本無險可守,防守起來非常困難。

面對洶洶來攻的五萬魏軍,馬謖手上的兵力早已捉襟見肘,按理說,當道紮營據守與登高據險堅守都沒錯,應該分兵據守,以為策應,但馬謖以寡擊眾,他以絕對劣勢的兵力很難擺脫被魏軍分割包圍的宿命。而且從戰鬥經過看,張郃一開始就派兵將兩座小土山圍了起來,那麼即使馬謖忠實的執行諸葛亮“當道紮營”的部署 ,在無險可守的尷尬處境下,面對魏軍優勢兵力的兇猛衝擊,根本擺脫不了被一鼓聚殲的悲慘命運,更不要說守住街亭了。

假如馬謖不派兵登高據守,如果魏軍搶佔了兩座制高點,蜀軍當街紮下的營盤只能成為居高臨下魏軍滾木礌石與箭矢的活靶子,逃無可逃。

因此可以判斷,馬謖並不是傳統認知中那般不諳軍事,他之所以慘敗街亭,並非擅改當道紮營為登高紮營(據守)所致,真實的情況恐怕另有玄機。

《三國志》記載:“(張郃)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

張郃與馬謖對戰於街亭,馬謖佔據南山險要處阻擊張郃,卻沒有在山下當道處紮營(修築防禦工事)據守。張郃極富軍事經驗,一眼就窺出了蜀軍的軟肋。他派兵截斷了山上蜀軍的汲水通道,一下子掐住了馬謖的命門。蜀軍無水可飲,飢渴難耐,軍心大亂,遂被張郃擊潰。

軍隊安營紮寨處必須首先取水方便,水源是生命之源,這是個常識問題,馬謖熟讀兵書,又跟隨諸葛亮當了多年的參軍(參謀),他豈能不知?不要說馬謖了,隨便一個打過幾仗的士卒都明白這個道理。

那麼,馬謖改當道紮營為登高紮營後為何不派兵去守護南山汲道呢?

很明顯,他手中就那麼點兵力,早已不敷使用,因此無兵可派了。

可以想象,面對大舉襲來的魏軍,馬謖面臨著兩難的抉擇:要麼當街紮營堅守,同時牢牢控制住水源;要麼佔據南、北兩座制高點,恃險禦敵,同時分兵一部防守從山上到河邊的汲道。

然而,手上只有萬餘兵馬,又要守險,又要守郫,還要分出一部分打游擊襲擾魏軍,而再派兵去守護水源也就有心無力了。

不要說無兵可調,即使馬謖把一切可能都預測到了,隨便哪一種安排都無法改變戰場上敵眾我寡的不利形勢。魏軍五萬,蜀軍一萬,從魏、蜀雙方懸殊的力量對比、以及街亭易攻難守的地理、地貌看,馬謖從接受命令並簽下軍令狀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走向了一條有去無回之路。

馬謖令高詳僅率少量人馬駐守舊城,或許也有保衛水源的意思,命主力全部舍水登山,屯駐於街亭南山上,這一招在兵書上曰“置之死地而後生”,他的戰略意圖或許就是此意。

張郃大軍抵達後,直逼南山下,先一舉切斷馬謖水源,然後發起猛烈進攻。蜀軍焦渴難耐,軍無鬥志,一遭到攻擊,立刻潰不成軍,兵將各顧各逃命,不相統屬,而統帥馬謖也不見了蹤影。

另一員魏將郭淮同時也攻破了當道據守的高詳部。在形勢萬分危急的情況下,唯有蜀將王平率領的一千遊騎隊形不亂,並擂鼓與魏軍對峙。張郃疑心有伏兵,不敢揮軍進逼。

王平這才得到了喘息之機,他會合馬謖,沿途收集潰兵,率殘兵敗將們緩緩撤回。

曹魏援兵自關中源源不斷的開到,並迅速佔領了街亭,隨後兵進隴右。

街亭失守後,使蜀軍失去了進退自如的據點和有利的地勢。曹魏的增援大軍可以很順暢地從關中通過街亭直抵隴右。本來佔有優勢的蜀軍,現在面臨隴西未降,而曹魏關中援軍又通過街亭大舉開到隴右,頓時處於被魏軍東西夾擊的不利境地。

為了保存實力,同時等待再次北伐的時機,諸葛亮只得強行遷徙西縣(今甘肅禮縣)千餘戶人家,輾轉退回漢中。

大軍撤回漢中後,為了嚴肅軍紀,對擅自違背作戰部署、失掉街亭戰略要地的先鋒馬謖,按軍法從事,處以斬首之刑。

馬謖臨刑前曾寫了封信給諸葛亮,雲:“明公待我如同兒子,我待明公如同父親。請明公深思舜帝殺鯀而用禹之義,使我們平生之交不虧於此。這樣,我雖身死,亦無憾於黃泉矣”。

對於諸葛亮揮淚殺馬謖一事,歷來很有爭議,比如後來長史參軍蔣琬就曾對諸葛亮說:“如今天下未定,就殺了個有才能的人,豈不可惜”?諸葛亮答:“古代孫武子能取勝於天下,就是因為執法嚴明。現在天下四分五裂,我們與敵人交鋒,如果不嚴懲破壞軍紀的人,怎麼能率軍打仗、戰勝強敵呢”?

話雖如此,也很冠冕堂皇,但諸葛亮自己用人失察難道就不用擔領導責任嗎?他為了推卸責任以及平息因破格重用馬謖而引發的眾怒,不得不將馬謖下獄處決,使馬謖成為街亭戰役失敗的犧牲品和自己決策失誤的替罪羊。面對街亭易攻難守的客觀困難,而且只配備那麼點人馬,不要說年輕的馬謖,即使派身經百戰、極富作戰經驗的宿將魏延、趙雲、張嶷去守街亭,抑或是諸葛亮自己去,也未必守的住。除非與魏軍兵力相當,或至少相差不那麼懸殊,否則派誰去都會被張郃的五萬大軍踏平,都會和被斬首的馬謖是一樣的下場。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當然有人能夠代替馬謖守街亭,但是這個人選非常少,魏延算一個,因為魏延資歷不淺且戰績可查,並且魏延是一個老行伍,對於突發情況往往會有較好判斷,最重要的是,魏延如果真的鎮守街亭,以魏延的性格“進攻型的武將”必然會尋求與來勢洶洶的張頜大軍一決雌雄,能不能守住街亭暫且不論,就這倆,真要是在街亭尋求決戰了,定然是一場非常激烈的大戰,極有可能左右整個北伐戰局的走向。



那麼在交戰之後的魏延還能不能守住街亭呢?我們看問題一定要理論聯繫實際,首先要意識到一個重要關鍵,那就是為什麼一定要守街亭?

為什麼要守街亭呢?因為街亭這個要塞庇護著整個北伐戰局的後方,秦末群雄逐鹿之時,斷敵人的糧草而使敵人崩潰的經典戰術在此時依然有效。三國時期著名的官渡大戰,眾所周知,曹操能夠反敗為勝的關鍵點也在於抄了袁紹的烏巢——袁紹的大後方。

在實際情況下,一旦街亭失手,諸葛亮必然會遇到後方有失的魔爪,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知道馬謖失敗後,不得不忍痛斬殺馬謖,隨即撤軍回師的原因。而馬謖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只要是個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作為中規中矩的副手王平,建議按照諸葛亮的建議安營紮寨,準備防守,但是馬謖作為主將堅持要舍水上山,馬謖這一招一直被人詬病愚蠢,簡直蠢到家了,可事實上真的是馬謖愚蠢嗎?

馬謖其人之所以被諸葛亮器重自然有他自身常人所不能及的優點,馬謖擅長謀略贊畫,每每提出一些建議總是能夠得到諸葛亮的讚許,這麼一個人,卻被後世抹黑成了廢物,實在是不正常,在當時那種情況,按照馬謖的想法,諸葛亮交給他這麼穩的任務,而且又有足夠的精銳與靠譜的副手,這就是個鍍金的好機會,王平的建議的確是有道理的,按照要求做的確萬無一失,那我能不能把這場大戰變成一場轉守為攻的更大勝果呢?這就是馬謖上山的根本原因——他想大規模殺傷魏軍。


有人可能很不理解,你說馬謖失敗的原因是因為他想轉守為攻,那為什麼你一開始又說如果換進攻型大將魏延就能大概率成功守住呢?

這其實涉及到能力問題,馬謖的轉守擴大戰果的思路其實問題不大,畢竟十拿九穩,贏得太順並沒有什麼成就感,但是正如韓信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術他用就問題不大,別人一用,就全軍覆沒,何也?紙上談兵也,這裡列舉一段話“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眾盡星散”,馬謖的威望到底是不夠,而且馭下能力確實低下,注重實際情況老於軍伍的魏延呢,則大概率有這個轉守擴大戰果的機會。


除了魏延,還有誰能夠守住街亭呢?王平,就是街亭之戰中馬謖的副手,前文已經分析了許多,其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如果按照王平的說法老老實實的安營紮寨,憑藉著王平這種一刀一槍從沙場中歷練出來的防禦能力一流的“牙門將”,不說擴大戰果,擋住張郃問題不大,畢竟,王平可是實打實“打敗”過張郃——在街亭慘敗的情況下,馬謖駕馭下屬不成而眾盡星散的情況下,張郃拿只有幾千人的他一點辦法都沒有,王平帶領所部且戰且退,竟然全身而退。

所以說,馬謖要為街亭之戰付出主要責任,他能力實在不夠,實踐機會太少,一開始不能交給“前參謀”如此重大的軍事任務,而適合駐守的有魏延和王平這一種進攻型和防守型老將。


夏目歷史君


翻開地圖看,街亭沒有有利地形可以佈防,因而蜀軍以少戰多抵抗魏軍,長期來講是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諸葛亮必清楚街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必然明白街亭一旦失守的危害,必然更清楚守衛街亭的難度。他把守衛街亭的任務交給馬稷,讓馬稷以劣勢兵力去抗衡張郃,難道是讓馬稷白白送死嗎?答案當然是否。

後世的人們研究街亭之戰,各種信息大致上是清楚的。諸葛亮的大軍大約兩萬五千,守衛街亭的蜀軍人數只有大約八千。而曹真軍隊大約五萬,張郃的先鋒軍隊大約兩萬。在街亭攻防戰中,張郃軍隊大約是馬稷軍隊2.5倍。古人云: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張郃的軍隊人數並沒有能夠達到可以攻擊馬稷軍隊的程度,只能想辦法分化之,再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而馬稷憑藉工事固守,張郃短時間也奈何不了馬稷。

但張郃極可能並不清楚馬稷兵力多少,兩軍接觸後不可能輕舉妄動。馬稷據城而守以逸待勞,還是可以一戰的。張郃必然不敢輕敵冒進,最大可能就是與馬稷的蜀軍呈掎角之勢,然後用少數兵力進行試探性進攻,等魏軍大部隊到來後再相機而動。這樣魏軍在街亭就會被牢牢拖住,這正是諸葛亮期望的結果!諸葛亮利用這個時間,足夠其佔領隴西並最大限度整合隴西人力財力。有了這個根據地,諸葛亮就有了可以跟魏軍抗衡的資本。

馬稷是一個好參謀,幫忙出謀劃策可以,但其心理素質嚴重不過關。他清楚自己的兵力,但對於張郃的兵力則不清楚,很可能被浮誇的人數嚇住了。街亭沒有什麼有利地形,唯一的高地就是附近的孤山。他擔心據路安營紮寨導致兵力分散,容易被張郃集中兵力各個擊破(事實上張郃即使有這個膽也沒有能力做到),就想把所有軍隊集中在一起在孤山上,無論怎麼攻打都牢不可破。這個似是而非的想法很不幸,跟今天的鍵盤俠的紙上談兵如出一轍。

現在我們來具體分析將兵力佈置山上的危害:

一、將全部軍隊佈置山上,相當愚蠢地暴露了己方兵力有多少,並且也暴露了領兵將帥的實際能力。假如是諸葛亮囤兵山上,司馬懿可能會根據諸葛亮一貫小心謹慎的特點,猜疑街亭有伏兵。但可惜統兵將領是馬稷,司馬懿就敢大膽進攻了。

二、蜀軍集中在山上,理論上講要完全包圍之,只需要軍隊將山腳圍起來就好了,這個包圍圈相當小,需要兵力並不多。假如蜀軍沿路紮營,這個包圍圈不僅沒法合攏,即使合攏了,包圍圈的直徑也會非常大,魏軍所需要投入的兵力會非常多,反而容易被蜀軍各個擊破。

三、蜀軍在山上,則進攻面在整個山腳,則一次進攻有效投入的人數相應就多。這樣的戰鬥對更願意速戰速決的人力佔優的魏軍是有利的。如果蜀軍沿路紮營,則魏軍每次能夠投入的有效人數只能集中在兵力一端,蜀軍根據工事據守,魏軍大部隊只能乾著急而不能用上力。

四、正如戰鬥實際發生的,蜀軍在山上,一旦被切斷水源,自己都先亂了,更不用說派人攻打。

五、即使張郃的蜀軍不跟馬稷發生戰鬥,只要用少數兵力把蜀軍圍困在山上,那麼街亭地盤就實際上完全控制在張郃手裡了,張郃可以輕鬆切斷蜀軍糧道,甚至還可以分兵狙擊諸葛亮。

五、鑑古以知今,解放戰爭時期,張靈甫被包圍在孟良崮,其實也是犯了跟馬稷同樣的錯誤。假如張靈甫沿路佈防,儘量拖延解放軍的攻擊時間,那麼雖然損失慘重,但極可能跟最終趕來的國民黨援軍匯合,對解放軍實現反包圍。當然,歷史不能假設,錯誤卻經常重犯,這也是後來用兵者應該引以為鑑的。


深隱者


我認為沒人能守得住街亭,這本身就是諸葛亮的戰略失誤。

沒有具體史料證實,諸葛亮北伐動用了多少兵力。

根據我對夷陵之戰後的蜀漢實力判斷,諸葛亮最多能動用的就是五萬人馬。

對於歷史問題,不管史書記載是否準確,但根本上還是以史書說話。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228年春天,諸葛亮揚言要從斜谷進攻郿縣。

諸葛亮親率大軍駐紮祁山,軍容嚴整,賞罰分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叛魏投靠了諸葛亮,關中震動。

在魏國方面,曹丕已於226年駕崩,曹叡繼位,此時也就剛剛穩定了政局。

對於諸葛亮的這次北伐,朝臣們都不知道如何應對。

曹叡卻非常自信地說:“諸葛亮憑藉地勢險要,穩固防守,還不好對付。現在他自己主動來了,這正是打敗他的機會。”

於是,曹叡親自坐鎮長安,指揮這場戰役。

劉備夷陵之戰後,蜀漢一蹶不振。

曹魏上下都以為蜀漢失去了進攻能力,因而對西北的防禦十分懈怠。

諸葛亮大軍一出,西北三郡就因懼怕而反叛。

對於這一事態,曹叡之所以信心滿滿,是基於曹魏有足夠的實力對抗諸葛亮。

要搞清楚,曹叡究竟動用了多少兵力,還是看這一戰役究竟是由誰為主帥。

有資料說曹叡給張郃加官進爵,命其總督各路軍馬,統帥步騎兵五萬大軍,在街亭阻擋馬謖。

有資料也說大將軍曹真督領諸軍,命左將軍張郃救援西北三郡。

在220年,曹丕即魏王位時,就任命張郃為左將軍,進封都鄉侯。

曹叡繼位後,曹真就被拜為大將軍。

從官職上看,即便是曹叡親臨指揮,張郃也不可能在曹真之上,節制曹真。

因此,張郃總督的僅僅是阻擋馬謖的五萬步騎兵,而曹真大軍駐紮郿縣,恐怕兵力也不會下於五萬。

曹叡不會把大部分兵力用於阻擋馬謖,而不顧及諸葛亮大軍的動向,魏軍更多的兵力會用在防禦諸葛亮大軍上。

由此推斷,曹魏動用的兵力不會低於十萬。

看看諸葛亮的兵力部署吧。

諸葛亮派遣趙雲、鄧芝出箕谷作為疑兵,牽制曹魏大軍,起碼要三到五千人馬;

派給馬謖一萬人馬,諸葛亮自統三萬五人馬。

叫諸葛亮拍著自己的腦門想想,馬謖能抵擋住張郃五萬步騎兵的進攻嗎?

趙雲、鄧芝那三五千人,能扛得住大將軍曹真的進攻嗎?

趙雲再厲害,但這也不是與曹真單挑。

曹真再無能,能做曹魏的大將軍,還是曹丕託孤大臣,能那麼菜嗎?

斬了馬謖,處罰了趙雲,諸葛亮不太講理吧。

就這個兵力對比,換了誰去守街亭,都不會守得住;

換了誰去打曹真,都打不過。

好歹馬謖、趙雲都活著回來了,諸葛亮親自去試試?

回到核心問題上來,馬謖去的目的是守街亭。

張郃去的目的是阻擋馬謖。

許多人都把張郃看作是為救援而去,救誰哪?

救得是西北三郡。

看一下街亭的位置就清楚了。

街亭處於三郡的中心地帶,位於隴山山脈之南,地處平原,就是一個迎來送往的小驛站。

就當時三國時期人煙稀少的情況來看,就是個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整天連個人影也不見。

無論在哪裡紮寨,無論誰去守,被張郃五萬大軍圍困起來,唯一的懸念就是堅持多久,有幾人生還。

從《諸葛亮傳》看,馬謖是督諸軍在前。

這就說不是馬謖一將去守街亭。

演義的說法很具體,還派遣了王平、魏延、高翔等人一起去協助。

不管是否確實,但起碼說明了還有大將也到了街亭附近。

結果都是大敗而歸。

諸葛亮就這點人馬,還分成這麼多路數,莫名其妙。

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敗敵人,這才是正道。

都把焦點集中在了馬謖不服從諸葛亮節度,舉動失宜上,而忽視了街亭理論上是不是能守得住。

守城關鍵不在於兵力多少,更在於糧草是否充足。

街亭不是城池,沒有糧草儲備。

即便有充足的水源,那糧草是否充足哪?

馬謖帶領一萬人馬前去,又攜帶了多少糧草哪?

糧草用盡了,只喝水還能作戰嗎?

諸葛亮幾次北伐,大多都是因為糧草供給不上而退軍。

西北這個地方,除了自帶乾糧,沒有任何補充的來源。

馬謖面對的困難,不是先斷水就是先斷糧的問題。

結果是,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節度,先自斷了水源。

如果是按照諸葛亮的部署,被張郃圍困,斷絕了糧草,那就不一樣啦。

沒有資料證明,馬謖帶了多少糧草;也沒有資料證明,諸葛亮部署馬謖堅守多久。

起碼是帶多少糧草就應該堅守多久吧。

街亭之失,馬謖是有責任。

糧草沒用完就失守,這無論如何說不過去。

但不管換了誰,都要吃喝。

水管夠,但糧草也不能少。

張郃把蜀軍圍困,糧草如何解決?

由此可見,換了別人,恐怕都守不住。

也有一種可能,就是諸葛亮自帶大軍去救援街亭。

街亭之戰就可能是魏蜀最終的決戰,就不是今天討論的街亭之戰。

這就不必再多說。

地理位置不利是一方面,關鍵是實力相差懸殊。

大人打孩子,是不需要很多策略的,抬起手來就行。

街亭之戰,不是單挑,換了誰都不好辦。


豹眼看歷史


蜀漢軍隊的街亭之敗,馬謖肯定是第一責任人。但犯了錯誤的並不只是他一個人。那麼,如果他不犯錯,或者換一個人,街亭能守住嗎?

但答案是街亭是守不住的!

接下來,我們就根據史料來回答這個問題。(《三國演義》的內容不能當論據)

諸葛亮出祁山根本目的是要拿下對隴西地區的控制權,而且蜀軍先期的補給必須依靠從大後方運輸。這嚴重的制約了蜀軍所能出動規模和能支撐的時間,所以蜀軍需要以最快速度要攻取隴右。

這樣就必須做好兩件事:1快速襲取各要點郡縣,2成功阻截曹魏來自關中地區的援軍。

而魏軍的援軍從關中地區出發,蜀軍阻截魏軍的最佳地點只可能是隴山山口。這裡正面不但狹窄,而且在其背後還有一定面積的平原可以囤積兵力與物資,更利於屯兵阻截魏軍。由記載也可見馬謖所率領的僅僅是諸葛亮大軍的前鋒,前出在諸葛亮之前,加速行軍以求先於魏軍到達隴山山口。

但是魏國方面反應的迅速超過了諸葛亮的預期,張郃統領騎兵部隊已經越過隴山,到達了隴西地區,並在街亭與馬謖部會戰並擊敗之。換而言之,街亭之戰並非是一場預備的防禦戰,而是一場雙方得到預警之後的遭遇戰。

當時街亭的兵力大致如下:

張郃被任命為魏軍援救隴西打通關隴道路的指揮官,總共統兵步騎五萬,但突進到街亭位置的,應該是一萬人左右規模的精銳騎兵。

馬謖作為蜀軍先鋒官,帶領的應該是少量精銳前鋒。考慮到魏軍多過蜀軍,後者又缺乏戰馬,所以馬謖的兵力應該弱於張郃,而且應該以步兵為主。

當然,馬謖能得到諸葛亮本部的援軍。但張郃可以得到其本部另外的四萬兵馬。而且,魏明帝曹睿也已趕到關中,魏國將動員數量遠超過的蜀漢北伐軍總兵力的大軍,前來與諸葛亮大戰。

而蜀軍的補給要依靠祁山大營從後方轉運而來的物資,同時加上收服三郡的庫存,但是不能長時間支持大軍的行動。魏國的補給就容易的多了。魏國背靠關中,補給線本來就比蜀漢要便利很多,關中地區為了應對蜀漢與西涼,平時就有很豐富的儲備。

所以在兵力和後勤兩方面,馬謖都不佔優勢,而且在街亭突然遭遇張郃的精銳騎兵。

這時,馬謖有兩個選擇,原地防守,或者主動出擊。而史書上記載了馬謖之後的行動,“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郃所破。”即舍水上山。而魏國方面記載,“拒亮將馬謖於街亭。”一個“拒”,而不是“破”,說明上山其實是一種攻擊準備,目的那就是要引誘張郃來攻,以地利擊破之。

結果常年作為參謀的馬謖,缺乏帶兵經驗,沒有讓士兵在街亭補充飲水,結果上山最後部隊很快便斷水,失去的戰鬥力。而汲水的道路又為魏國騎兵截斷。在飢渴和和魏國精騎的雙重打擊下,蜀漢先鋒速敗於街亭,諸葛亮多年的謀劃失敗了。

那麼,如果馬謖原地防守呢?可以肯定的是不會敗得那麼慘,但街亭還是守不住。因為真正能阻擋住魏軍的關鍵地方是隴山山口。

所以,當張郃越過隴山,到達街亭之時,諸葛亮的隴右攻略在戰略上已經失敗。因此,諸葛亮在戰後也意識到了這點,請求自罰。


冷兵器研究所


按照諸葛亮先期的設計:誰都可以守得住!馬謖只要按照諸葛亮設計來,馬謖都可以守得住,為什麼沒守住,原因是馬謖改了諸葛亮的設計。

且看諸葛亮對街亭戰的設計:

馬謖軍在街亭是一場防禦戰。其主要目的是阻擊魏軍的援軍,從街亭向天水郡、南安郡馳援,防止諸葛亮攻城拔寨部隊兩面受敵。

從時間上來看,馬謖軍先期到達街亭,有足夠的時間安營紮寨,建立堅固的固定陣地和陣地防禦體系。

而張郃軍是接到三郡發出求援信號,等待魏國上級決策層決策之後,命令張郃迅速前出,增援三郡作戰,屬於馳援部隊,魏國的準備時間就是馬謖軍安營紮寨的時間,具體計算中一下,從天水到洛陽報信,大部隊從洛陽出發,按照報信速度八百里加急處理(天水到洛陽共計里程2400裡),大概需要3天時間,大部隊行軍按照日行軍200裡計算(不能按照電視劇時間計算,一個鏡頭一切就打起來了)共需12天,魏國研究戰術,定下打仗決心5天,還有準備作戰物資,還需10天左右。按照這個水平計算留給馬謖軍安營紮寨,形成堅固工事的時間是30天左右。

從兵力上來看,馬謖部隊,先頭5000人,兩翼部隊各2500人,合計1萬人,按照防禦作戰配比模式,1萬人依託堅固工事,防禦5萬人進攻。而馳援張郃部隊,先頭部隊5000人,後續部隊4.5萬人,共計5萬人,兵力對比1:5,根據魏國比較流行的兵法——《孟德新書》,或或曹操注《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記載:“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翻譯成現代文:所以用兵的方法是,我十倍於敵,就實施圍殲,五倍於敵就實施進攻,兩倍於敵就要努力戰勝敵軍,勢均力敵則設法分散各個擊破之。兵力弱於敵人,就避免作戰。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依照這個模式計算,1萬防禦之兵對抗5萬進攻之敵,屬於實力相當。

從地形上看,街亭地勢(甘肅省莊浪縣西南,街亭古戰場)



街亭的衛星圖

張郃進軍方向只有一條路可走,道路崎嶇,不利於快速行軍,道路寬度有限,不利於大規模進軍。馬謖軍臨河卡谷,依託兩側山體構築堅強的防禦工事,可以抵禦來軍,是一場以逸待勞的防禦作戰。

從以上三個方面來看,兵力1:5設計,諸葛亮料定魏國可能在街亭的出動兵力最大也就5萬(街亭的地形太小,放不下更多的部隊,同時魏國最大兵力),或者更小,是一場持久戰。時間設計一個月時間,讓馬謖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工事構築;地形選擇非常有利於防禦,在一個谷口;諸葛亮對街亭的安排是萬無一失的,既是他穩妥性格的體現,也是他抱有必勝信心體現。不僅可以守得住街亭,而且是一場持久戰!

且看馬謖如何失去街亭的:

馬謖的第一個操作:改變諸葛亮的防禦戰成為陣地戰。

具體操作見《三國志 王平傳》:謖舍水上山。翻譯成現代文:馬謖遠離水源,上山佔據高處,居高臨下,準備和張郃進行決戰。



諸葛孔明留給馬謖的安營紮寨時間,依託山體形成堅固的防禦工事,他都沒有搞,他的目的就是把張郃放進來打,核心就是消滅魏軍,而不是按諸葛亮打防禦,打持久戰的意圖,消耗蜀軍!這和他立軍令狀的戰法完全不一致。

進攻和防禦戰鬥,進攻方是5倍於防守方的兵力,這樣是力量對等的,因為防禦工事是比較消耗敵方力量的。

現在馬謖這麼一干,即將對比變成了別人五個人打一個人,他的一萬人馬,人家五萬人馬,這如何來打,局勢完全扭轉了,是張郃壓著馬謖打,兵力優勢完全在魏軍張郃方面,失敗是必然的!

馬謖的第二個操作:南山布重兵,置之死地而後生,卻兵敗。

據《三國志 張郃傳》: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翻譯成現代文: 馬謖依傍南山紮寨,沒有下山佔據城池。

馬謖把賭注放在南山上,只要張郃軍途徑街亭南山,必被重創,但是事實卻是完全出乎馬謖的預料,張郃不合馬謖決戰,只是控制水源,一招將馬謖搞的被動異常,街亭被張郃輕鬆搞定,馬謖狼狽逃竄。

結論:如果按照諸葛亮的戰法,街亭會不會失手,結果真的未可知,因為防禦戰與進攻戰兩種截然不同的打法,努力的馬謖,雄心的馬謖搞了一道“美麗的馬其諾防線”,最後沒有用上,反而被打敗!

為什麼要斬馬謖,就是斬蜀軍的違抗軍令的這個風氣!以前關羽張飛敢違抗軍令,現在傳染給了馬謖,馬謖失去了街亭,讓諸葛亮的北伐大計,完全處於被動局面,苦心經營的勝利付之流水,馬謖的自信也隨著戰果隨之覆滅。

街亭到底沒不能守得住,如果按照諸葛亮的設計,還真是一個未知數,但是馬謖用他的辦法,證明了放進來打這個戰法是錯誤的,因為街亭失手了!


少華聊史


自馬謖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殺馬謖後,一時輿論四起,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成為板上訂釘的事情,但是從事件發生的整個過程來看,諸葛亮讓馬謖去守街亭實是無奈之舉。

首先,在北伐途中,蜀軍的武將人才青黃不接,關羽敗走麥城兵敗被殺,張飛喝酒鞭打部下,被砍下頭顱,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大舉進攻吳國,被火燒連營七百里,最終病死,向諸葛亮託孤,如果劉禪能輔佐就輔佐,不能輔佐就讓諸葛亮自立為王,其實還是對諸葛亮不信任,用此話驗證諸葛亮的忠心,諸葛亮跪在地上痛哭流涕,以表忠心,劉備留下遺言,認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是諸葛亮為什麼還用馬謖呢?

守街亭的時候,趙雲,姜維仍還健在,還有關平,張苞等五虎上將後代,不能說沒人可用,但是諸葛亮當時正用趙雲對付曹真,從斜谷,箕谷北上,以作疑兵之計,牽制了曹真的大部分兵力,趁此機會繞開曹真主力,率領大部分人馬進入隴西地區。

三郡投降後,蜀漢軍主力在短時間內狂飆突進數百里之遠,攻下了尚未投降的隴西郡治所上邽以及隴西屬縣,當時魏延在軍中聲望已盛,只有他才能擔任總指揮之職,守住這得來不易的勝果。

姜維是從魏國投誠來的,諸葛亮不敢將如此重任交給他,關平,張苞年紀尚輕,軍事閱歷尚淺,沒有太多的實戰經驗,諸葛亮也不敢用他們,而在當時諸葛亮在帳中問各位將軍誰敢守街亭的時候,竟然無人支吾,只有馬謖說願意守街亭,並願意立下軍令狀,此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稍有猶豫便會貽誤戰局,而且馬謖立軍令狀的樣子,彷彿讓諸葛亮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而諸葛亮其實也是將馬謖當做自己未來接班人的。

馬謖在守街亭前也頗有聲望,因為他曾在為諸葛亮貢獻了不少奇謀妙計,在徵南王的時候,他提出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計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得蠻王誠心歸順,南蠻再無戰事,還有他看出曹睿不相信司馬懿,便向諸葛亮建議離間計,在魏國散佈謠言,說司馬懿密謀造反,若不是曹真力保,司馬懿很可能被曹睿殺死。

  雖然當初劉備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那也是在劉備時期,就像玩遊戲要打怪升級一樣,馬謖在蜀國立了不少軍功,同時諸葛亮本人也是文官,他彷彿在馬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對馬謖有信任感也就不足為奇了,馬謖的失敗,是歷史的偶然,因為當時蜀軍帳下確實無人可用了,也是歷史的必然,因為所有因素都對蜀軍十分不利,如果看過《三國志》的朋友都清楚,街亭並非易守難攻之地。

結語:面對張郃五萬大軍,蜀軍中是有人可以守住街亭的,只是這些人都負責重要的任務分身乏術,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這種結果就是馬謖最終失去了街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


鴻觀大歷史


前言:街亭之戰,意義重大,按照諸葛亮最初的思路,是想切斷隴右與關中的聯繫,街亭失手後,魏國大軍源源不斷的湧入隴右,至此,諸葛亮北伐失敗。此戰,後人統一口徑,諸葛亮用人不當,馬謖當負主要責任。換句話說,如果當初不是啟用的馬謖,而是其他大將,面對張郃的五萬大軍,是否可以守住呢?我的答案是換做其他大將,也未必守的住!

一,街亭之戰的戰略意義:

諸葛亮出祁山北伐的戰略意圖就是拿下隴右,涼州地區。實現“西和諸戎”的隆中對構想,只有拿下隴右才能虎視關中。以當時蜀漢的實力若直取關中,即使拿下關中也要面對關東曹魏大軍,後方隴右涼州魏軍的兩面夾擊,出於這樣的戰略考慮,諸葛亮部署兩路大軍進攻魏國,第一路趙雲鄧芝領軍從斜谷道出發攻打扶風郡,第二路大軍由諸葛亮親自率領,出漢中,攻祁山,這裡就要說到,要想順利拿下隴右,那就必須切斷隴右與關中的聯繫,通往隴右的必經之路有兩條,攏山道,渭水道,陳倉渭水道路小容易被堵死,這樣一來,攏山道就成了必經之路,意義重大,因此派了馬謖鎮守,沒想到街亭失守,亂了諸葛亮的部署,魏國大軍源源不斷湧入隴右,諸葛亮計劃失敗只得退兵。

二,街亭之戰雙方兵力對比:

關乎街亭之戰,雙方兵力大致情況如下:蜀國諸葛亮大軍二萬五千人,守衛街亭的馬謖,王平軍隊八千人,而魏國曹真大軍約五萬,先鋒張郃大軍兩萬人。

表面上看張郃大軍是馬謖軍隊的2.5倍,兵力上不足以攻擊,佔著地利的馬謖軍,況且諸葛亮針對如何防守街亭也是做了一番部署的。

三,街亭之戰真的僅僅是馬謖的責任嗎?

街亭之戰馬謖有沒有錯,有,而且是大錯,鎮守街亭,諸葛亮是做出一番部署的,按照諸葛亮的說法,你只要依計而行,守街亭是無虞的。可偏偏這個馬謖作為參謀,紙上談兵頭頭是到,實際卻缺乏實戰經驗,自己自認為看過很多兵書,兵法策略瞭如指掌,因此,罔顧諸葛亮定下的部署,任性的決定屯兵于山上,想以居高臨下痛擊魏軍。沒成想此乃臭棋一步,山上沒有水源,一旦圍困斷水斷糧,則必敗無疑。果不其然,張郃大軍一到,看到馬謖據山而守,果斷命令大軍切斷水源圍山,斷水的馬謖軍很快喪失了戰鬥力。

馬謖的錯已經很清楚了,但是諸葛亮在戰略上有錯誤嗎?也有錯,雖說老話說的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你偏偏還是用上了紙上談兵的馬謖,《三國志、馬謖傳》,戰前眾議,“皆以宜魏延吳懿為將,亮違眾拔謖”。如此重要戰鬥,諸葛居然提拔派遣從無作戰經驗的老鄉馬謖為主將,荒唐兒戲。諸葛亮還有個錯誤就是明知街亭為重地,為決戰之地,應由主力出戰,但是卻只派了常年任參謀的後勤馬謖對戰名將張郃,張郃何許人也,“有五子良將”之名,不輸與蜀國的“五虎上將”,此人精通兵法武藝高強,你拿馬謖對陣張郃,豈不是送死。

四,街亭之戰換做其他大將是否可以守住

未必能守住,我們且不說其他大將另有任用,譬如前文說的第一路大軍,趙雲鄧芝領軍從斜谷道出發攻打扶風郡,魏延負責攻打郭淮把守的上邽。就算趙雲魏延等大將可以鎮守街亭,街亭就能守住嗎?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按照原先諸葛亮預定方案,馬謖失固守待援,馬為蜀軍贏得時間,馬謖守街亭的意義是堅守一個月,為蜀軍的集結贏得時間,諸葛亮主力乘機拿下隴右四郡,切斷雍涼和關內的聯繫,乘機進攻關中。因此,即便是趙雲或者魏延,在軍力上和張郃是不對等的,也就是八千對陣二萬,趙雲未必能勝,況且直至街亭之戰結束,也未見蜀軍救援,反而,魏軍卻源源不斷湧入,因此街亭失守只是時間問題,誰來都一樣。

其次,街亭雖然易守難攻,但是地勢相對寬闊,有利於大規模軍團作戰,四周高中間低,即便趙雲魏延把周邊的蜀軍全部集結也就兩萬多人,而魏軍卻有五萬人馬,即便先鋒張郃的兩萬人馬,大開大合之下,大兵團作戰,也未必能守住,更何況最主要是大將軍司馬懿親率十五萬大軍正往街亭方向趕來,三五日即達,因此街亭失守是必然結果,偏偏馬謖又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傢伙,加速了街亭失守的進程,或許真的啟用副將王平,或許還能多守幾天,但也只是時間問題。


唯戀無名


當年的情形應該是這樣的:

蜀軍已從祁山道出擊至天水一帶,魏軍還有堅守待援的城池。張郃軍從關中出發,屬救急性質,應輕裝急進,士兵只能依靠自身攜帶糧食,參照志願軍韓戰例子,也就七天口糧。如張郃軍突破街亭,與堅守的城池匯合,則軍糧問題可解決(城池中應有存糧),五萬援軍進入隴西地區,則蜀軍勝算很小。

守住街亭,則援軍糧草後援無繼,如從關中運糧,需翻越隴山,在古代遠距離糧食運輸,尤其是山區,是很耗費人力和糧草的,一般很難持久。可參考曹軍進攻漢中戰役,當部隊在漢中與蜀軍形成相持局面後,需通過秦嶺褒斜道運糧,最後無奈撤軍(雞肋事件殺楊修後)。

可見守住街亭,則蜀軍勝算大增。

街亭到底在何處?大多數說法是秦安縣隴城鎮,但筆者覺得存疑:隴城鎮地形,有資深軍事愛好者考察過,結論是“五路總口,是沒有的,且地勢平坦,無險可守。”

另一小眾說法是麥積區街子古鎮,倒是頗有可能。筆者去過街子數次,該處有路可通寶雞,鳳縣,漢中,據說民國時駝隊尚多,進陝入蜀,生意興隆,街子古鎮上諸多雕樑畫棟的門面房也說明曾是交通要衝,剛好也是渭河一級支流東柯河與它的另一條支流的交匯處,交匯處還有一座獨立的高山,山上有一古堡平安堡,從街亭出發向南行,過燕子關可進入花廟河,順流而下進入永川河,再進入嘉陵江,可至兩當,鳳縣,漢中,或寶雞。比較符合“五路總口”的描述,起碼是多條道路交匯的要衝。而且該處屬小隴山區,地形險要,當年河流水大,道路不會太寬,張郃軍人多但施展不開,如當路下寨,以伐木結柵等方式阻住路口,是有可能守住街亭的。


非想非非想處天


若當道下寨必能守住!分述於下:〇①守街亭是馬謖主動請纓,並非孔明分派。第95回,孔明在祁山寨中,聞知司馬懿撤兵到長安同張郃引兵出關,大驚曰: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我咽喉之路,誰敢引兵去守街亭?參軍馬謖曰:某願往。孔明說:街亭雖小,干係甚重!你雖深通謀略,但此地無城郭,無險阻,守之極難。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馬謖說,某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之?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魏主親來有何懼哉!…立完軍令狀,孔明撥二萬五千精兵和上將王平,交與馬謖共守街亭,並囑咐道:下寨必當要道之處!接著又安排高翔魏延二人統兵協助防守。〇②,到街亭後,馬謖不聽王平之言,放棄在五路總口下寨的正確佈署,屯兵於側面山上。王平說,參軍差矣!當道紮寨,築起城垣,賊兵總有十萬,不能偷過!但馬謖未聽。〇③,司馬懿探知街亭有兵把守,又聽兒子說蜀軍二二未在當道下寨,而把兵屯于山上,懷疑不可能,是夜穿便衣親自巡哨一遍,知是馬謖守街亭,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先命張郃引一軍當住王平來路,又令申耽,申儀引兩路軍圍山斷水。〇④,馬謖屯兵于山上,想置之死地而後生,是有條件的!如果有糧有水,身邊有幾員上將,此法可行。山上無水,本人是文官,身邊無將只有兵,就一員上將王平又在山下被張郃擋住,只用兵能衝動嗎?真是無知透頂!〇⑤,若是聽王平話,在五路總口下寨,伐木建成2~3米高的柵欄,設寨門,有王平親自指揮,寨內有糧有水,25000精兵,準備弓箭,不主動出擊,守住營寨,必保街亭不丟!因此,我認為,如果諸葛亮不批准馬謖主動請命,安排有作戰經驗的戰將去守街亭,只要在當道下寨,不出寨攻擊,只守營寨,必能守住街亭(這個咽喉要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