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大學生,陷入數學泥潭,試圖超過陳景潤,只靠低保400塊生活

農村大學生,陷入數學泥潭,試圖超過陳景潤,只靠低保400塊生活

一個齒輪總會有卡住的地方,如果勉強讓它動起來,那麼留下的只會是一片泡影。

處於時代轉折處的天才少年

1980年,高考恢復的第三年,全國考生共有近400萬,而錄取只有不到30萬,在錄取率只有8%的情況下,劉漢清以優秀的成績考入大學,並且是與清華媲美的哈爾濱工業大學,這時他年僅16歲,劉漢清以及劉漢清的家庭都以為,這將是他能夠離開農村,改變自己一生命運的機會,在離開家去報到的這一天,全村人為他敲鑼打鼓,送他離開,無不對他的未來充滿希望,為他寄予祝福。

因為他是班級最小的學生,並且成績優異,老師對他也非常的喜愛,直到大三這一年,他偶然看到了徐遲寫的讚頌陳景潤教授的報告文學,一頭扎進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中,哥德巴赫猜想是1742年,哥德巴赫提出它的含義是每一個偶數中都能夠寫成兩個素數的和,因為從未被證明,所以一直是一個猜想,這個猜想一度引起了數論研究界的騷動,上到數學家,下到對數學感興趣的眾人,無不以能夠取得這數學高峰上的明珠作為目標,前赴後繼。

農村大學生,陷入數學泥潭,試圖超過陳景潤,只靠低保400塊生活

或許劉漢清就是天生帶著一股天才般的偏執,他對於哥德巴赫猜想的興趣,不只停留在表面和短暫時間裡的三分熱度,然而他的的痴迷程度卻超乎了常人的想象,他開始對其他事物提不起興趣,他開始任由自己的專業荒廢,甚至他不去參加考試,他開始頻繁地掛科,直到他不得不面對學校提出的退學警告。

為數論研究付之東流的青春

曾經看重他的教授們非常痛惜,無不為失去這樣一個可貴的人才而感到遺憾,他因為熱愛學習而得到了能夠在自己更好的環境裡學習的機會,也同樣因為痴迷學術而失去了繼續學習的機會。從前村民敲鑼打鼓為他送行的景象,彷彿就在昨天,然而這一刻,他卻不得不黯然離場回到了曾經的家。

農村大學生,陷入數學泥潭,試圖超過陳景潤,只靠低保400塊生活

然而,劉漢清卻不以為意,非但如此,他開始了閉關修行式的研究,他覺得在證明以外的事情都是毫無意義的,是浪費時間的,在最癲狂的時候,他甚至一天只睡上一兩個小時,廢寢忘食,長此以往,他患上了重度精神焦慮症,他不得不停止對數論的研究。

在他肄業後回到家鄉的時間裡,附近的村民真的以為他的研究會有一些成果,畢竟他曾經是一位高材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大,在這研究的30年裡,他不但沒有為家裡分擔過家務農活,更沒有過一份工作。

沒有妻子兒女,沒有家庭,沒有收入他的生活日漸拮据,當地的領導也不得不幫助他繼續他的生活,他被劃入了村裡的低保戶每月僅扣400元生活費過活,曾經村裡的希望,一個家庭的高材生,而今不得不靠著低保度日這樣的反差,不得不令人唏噓。其實在這期間,他也曾有發表過論文,但這些論文都沒有引起反響,最後不了了之。

農村大學生,陷入數學泥潭,試圖超過陳景潤,只靠低保400塊生活

彷彿在數論研究這片遼闊無垠的大海中,劉漢清像一條離群的魚一樣獨自的徜徉,卻激不起一點漣漪和迴響。

三、一意孤行,留給世界的背影

其實早在大學期間,學校領導欽佩他對於數論研究的熱愛,就已經為他找來過數學系的教授,給予他支持和幫助,但在交流過後,這位教授的態度是:劉漢清的推導過程存在紕漏推到方式有問題。面對現在數學家和專業科研人員和當時老師的質疑,劉漢卿的態度絲毫沒有改變,在他看來那些被忽略的地方:

"一眼可見,不必論證。"

但面對權威的質疑,劉漢清的反應卻與自己的榜樣陳景潤截然不同。

農村大學生,陷入數學泥潭,試圖超過陳景潤,只靠低保400塊生活

陳景潤關於(1+2)的重要證明早在1965年就已完成。這是在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中的最重要的一環,也是哥德巴赫猜想這一歷程中的新徵程新跨越。然而由於解答太長太複雜,有整整有兩百多頁的稿子,根本不被認可和發表。但當時即使身陷政治漩渦,陳景潤還是對這論文仔細地修改無數遍。而這一修改就改了七年的時間,所以他的論文是在1973年才正式發表。

因為陳景潤覺得科學,特別是數學,最重要的就是證明,要求絕對的精確與嚴謹。

再如印度的數學奇才拉馬努金,同樣是一位沒有學術背景的"民科"。他曾以慣有的直覺導出了大量含金量極高數學公式,也不太喜歡證明。但終其一生,他都在用自己的所有精力,來為自己的數學直覺作證明。然而劉漢清卻彷彿始終沒有搞懂,也不太在意這論證的過程。

四、孤軍奮戰抵禦千軍萬馬,超凡脫俗的代價

反觀陳景潤,兩人在性格上其實有著相似之處,同樣偏執,性格內向而孤僻,不諳世事,都深深熱愛著數學,併為之付出了一生的奮鬥,但為什麼兩人最終的結局卻是天壤之別?

農村大學生,陷入數學泥潭,試圖超過陳景潤,只靠低保400塊生活

早年的經歷奠定了陳景潤,註定會在數學這個研究上獲得成果,他在初中的時候便下定決心要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950年,17歲的陳景潤提前考入廈門大學數理系,自此他開始有了環境的支撐和老師的引導,他的身邊的許多人都對哥德巴赫猜想有研究,也就是說,陳景潤從一開始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加之自己對於數理的熱愛與天賦,他早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之前就已經在別的方面有所建樹。

而劉漢清在1980年以16歲的年齡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材料系熱處理專業,這時他的理想還是一名建築設計師,他決定投身於驗證哥德巴赫猜想的原因只是來源於大三時看到的一篇報告文學。不僅如此,他的母校也沒有數論研究的專業,他所能依靠的只是圖書館一些基礎的入門課程書和完全的自學,在消息還不近發達的上世紀,這無疑是閉門造車,在起點上就已經處於劣勢地位。

除了兩人在求學時代的環境不同之外,兩人在離開了學校也走向了不同方向,陳景潤順利的畢業得到了大學的認可,也得到了國家的認可,他最終被召回到

廈門大學,專心做學問,在數論的研究上,獲得成果後又被召回,中國科學院數論研究所,他自述"在世界數學的數論方面的三十多道難題中,我攻下了六七道難題,推進了它們的解決。這是我的必不可少的鍛鍊和必不可少的準備。然後我才能向哥德巴赫猜想挺進。為此,我已經耗盡了我的心血"。

農村大學生,陷入數學泥潭,試圖超過陳景潤,只靠低保400塊生活

而劉漢清沒有得到學校的認可,沒有拿到畢業證書,沒有享受和同學一樣得到分配工作的權利,在一起學習的同學們都已經在各個領域有所建樹的時候,他卻獨自閉門修煉,直到與社會脫離聯繫,漸行漸遠......

五、飛蛾撲火,有夢想的人不該被嘲笑

古往今來,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許多人傾盡一生,最終也未能獲得突破,能夠在一方面取得成功的人也是極少數,但無論是何種背景的探索者,他們都不該是人嘲笑的對象,無論是劉漢清還是陳景潤,他們都是一個方向的先行者,也正是歷史上無數個與他們一樣的先行者,引導著人類脫離無知愚昧的苦海走向自由科學的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