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脾氣大,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

孩子在家脾氣大,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

家學寶主筆團|木棉花


01

前幾天,有位家長打電話向我求助:“一個月沒出門了,還不知道疫情什麼時候能結束,一家三口天天窩在家裡,一個直男癌的老公、一個牛脾氣的兒子,芝麻綠豆的小事都能吵翻天,老公再不上班、孩子再不開學,我就要瘋了!


緊接著,她開始抱怨兒子的脾氣大,跟我訴說前兩天發生的一件事:


“上週五晚上,一家三口玩飛鏢遊戲,定好的規矩是得分最低者必須接受懲罰——給其他家庭成員準備一盤水果。沒想到5歲的兒子玩的時候,熱情比誰都高,結果中間由於兩次失誤,輸給了他老爸,最後惱羞成怒氣得把飛鏢盤砸了個粉碎,塑料飛鏢也扔了一地,這孩子度量太小,軟硬不吃,我和他爸都拿他沒轍了。”


聽完孩子媽媽的抱怨,我由衷地替她捏了把汗,因為不能面談,也只能通過網絡給她提供一些幫助。


孩子在家脾氣大,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和這位求助的媽媽一樣,認為孩子“輸不起”、脾氣大就是孩子“度量小”的表現,輕則對孩子冷暴力,重則訓斥、體罰。殊不知,孩子發脾氣很可能是情緒調節能力不足的表現,家長要想不被孩子的負面情緒所困,還得先了解一下孩子情緒調節能力的規律。


02

情緒調節能力發展的規律


(1)兒童社交能力受早期情緒調節能力的影響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社會交往能力受早期情緒調節能力的影響,情緒調節能力強的兒童,其社會交往能力也較強。


在生活中,那些活動性弱、情緒調節能力差的孩子,往往容易產生焦慮、退縮行為;活動性差,但情緒調節能力強的兒童,往往表現得比較安靜,但沒有焦慮、退縮等行為;而喜歡社交、合群意識強,且情緒調節能力強的孩子,他們的社會性情緒發展較好,同伴接受水平也更高。


孩子在家脾氣大,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


(2)3歲前的寶寶發脾氣受生理和心理的影響


情緒不僅僅是心理體驗,而是有生理基礎的,與神經、肌肉、內臟、激素等多方面的因素息息相關。


有研究表明;大腦皮質抑制機能是實施情緒調節能力的生理前提,神經系統的發育直接影響調控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3歲前的兒童因為大腦發育受限,還無法對自己的情緒進行適當調節,很難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慾望。這個階段孩子的大腦只能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發洩情緒”,比如尖叫、哭鬧、摔東西等來表達心中的不滿。


(3) 3~6歲是培養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關鍵期


人類大腦中杏仁核的部分是產生情緒、識別情緒和調節情緒的腦區,而前額葉是控制情緒衝動的腦區,它從2~3歲才開始發育,一直持續到6歲達到高峰,之後發育趨緩。


處在3~6歲這個階段孩子,雖然情緒微妙、多變,但語言能力的迅速發展,已經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聽懂並逐步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引導,逐步發展出自我控制和情緒調節的能力。因此,這個階段是培養孩子情緒調節能力的關鍵期。


孩子在家脾氣大,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


03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


情緒調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幸福感,這種能力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具有較高情緒調節能力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時往往能維持一種正性情緒,控制並且轉化自己的負性情緒,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那麼,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呢?


(1)父母以身作則,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父母在生活中,要對自己的情緒時刻保持覺察,因為家長檢視自己的情緒模式比矯正孩子的行為更有效,這正是“身教重於言傳”的意義所在。


家長的情緒模式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模式,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一定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比如: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不順心的事,切記不要在家裡冷臉示人、砸東西、摔門,或者跟伴侶惡語相向,而應該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但又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遷怒於人或物。


遇到心情不好時,可以直接對孩子說:“爸爸(或媽媽)現在心情不好,但和寶寶無關,只是想一個人呆一會兒。”平復情緒的過程中,父母可以聽聽音樂、哼哼小曲兒,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明白,原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都可以選擇用恰當的方式和自己的情緒相處。


孩子在家脾氣大,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


(2)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積極回應、及時疏導


俗話說“六月天,孩子的臉”,為什麼文章開頭的5歲小男孩兒會因為輸了一場遊戲而“暴怒”呢?這是因為孩子的情緒腦在發揮作用。


《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中指出:人類的大腦分為三層:最裡面一層是指揮人類最基本的生理機能和本能腦,也被稱為爬行腦;中間一層負責人類各種情緒的產生,如悲傷、喜悅、恐懼等,被稱為情緒腦;最外面一層是我們的理智腦,抽象邏輯思維等高級思維都是由理智腦控制的。


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第三層理智腦是無法開展工作的,所以父母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積極反應、及時疏導,幫助孩子識別情緒並引導孩子進行情緒調節,這才是正確有效的親子溝通方式。


比如:當孩子在獨自看動畫片時,被片中出現的一個怪獸打鬥的鏡頭嚇著了,突然開始一邊啜泣一邊喊媽媽:“媽媽,你快來,我害怕!”這時,媽媽應該放下手頭的工作,第一時間出現在孩子面前,抱抱孩子以表達對孩子的回應與安慰,同時“共情”孩子的感受:“寶貝,媽媽在,媽媽知道你現在感到害怕了

孩子在家脾氣大,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


(3)幫助孩子進行“認知重建”


所謂“認知重建”是指:人們努力從一個更為積極的角度看待消極事件。因為有時候,並不是事情本身具有消極意義,而是看待問題的人主觀上產生了認知偏差,或者是問題本身具有雙重性或多重性,而個體只看到了消極面。


當孩子遭遇挫折和負面情緒時,家長幫助孩子梳理事件經過,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分析自身處境,就等同於幫助孩子進行“認知重建”,能有效幫助孩子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對於年紀稍大的孩子,可以邀請孩子運用“同理心”學會換位思考。


比如:有一次,我要參加一個重要的培訓課程,正趕上兒子拔完牙在家休息。他知道我要出差三天時間,在我收拾好行李備出門的那一刻,哭著喊著,拽著我的衣角不放,死活不讓我下樓。那一刻,我沒有對兒子發脾氣,只是蹲下身用溫和的語氣對他說:“寶貝,你是不是也希望每次算術考100分,如果你考得不好挨老師批評了,是不是也會很難過?媽媽出差是為了學習,因為媽媽也想考100分,你說媽媽該不該去呢?”


我這樣對孩子說,是想讓孩子換個角度理解媽媽,同時也能讓他自己從負面情緒中抽離出來。沒想到我話音剛落,兒子雖有些不捨,但還是鬆開了小手,直接投奔爸爸的懷抱,陪著家人把我送到了樓下。


孩子在家脾氣大,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


(4)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學習調節情緒的小技巧


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進行其他活動,把注意力從引發孩子負性情緒的情境中抽離出來,同時陪孩子做他感興趣的事情,從而實現轉換場景,讓孩子轉移注意力,進而調節自身情緒的目的。


比如:孩子想吃巧克力,但媽媽擔心孩子吃巧克力容易上火不讓孩子吃,這會引發孩子的負面情緒。孩子為此大哭大鬧,甚至躺在地上不起來,這時,媽媽可以引導孩子轉移注意力,比如帶孩子去看看動畫片、聽聽音樂、玩玩親子游戲,或者陪孩子繪畫、聊天,引導孩子關注其他的人、事、物。


疫情當前,為了人身安全,每個人都“宅”在家被迫成了“繭居族”,情緒難免會受到影響,孩子情緒調節能力差,更容易產生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所以,父母在這個特殊時期,更應該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多一些積極回應與引導,讓孩子在疫情之下身心無憂、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