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話是古代的普通話嗎?有哪些歷史考證?

豫人萬歲


現在的普通話以北京音為標準音。

古代也是有普通話的,為了方便區分,這裡用“通語”,即通用的語言來表示。

每個地區都有各自的方言,但也有一種通用的語言、通用的口音作為標準,否則,拿最簡單的上朝來說,皇帝講北京話,大臣講河南話,講上海話、東北話。

想象這場面,那可真是牛頭不對馬嘴。


夏商周三朝的通語叫什麼,由於時間過於久遠,目前還沒有很明確的史料印證。

最早的普通話是先秦時期的“雅言”,雅是正的意思,雅言,即正確規範的語言。

如《論語·述而第七》裡說:“子所雅言,詩、書、禮,皆雅言也。”可見,孔子在日常的教學中,所使用的,就是當時各地通行的雅言。


秦漢時期,稱通語;

隋唐時期,稱漢音;

宋元時期,稱正音或雅音;

明朝至清末,稱官話。

1909年,清政府成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由此可見,至少在這個時候的通語是叫國語的,這種叫法在臺灣地區一直持續到今天。

大陸地區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才把通語改成普通話。


那麼,各個歷史時期的通語,又是以哪些地區的口音為標準的呢?

通語,可以理解為一個地方的方言推廣開來,讓其他地區慢慢接受並認可,這就跟一個地方的經濟、文化、政治有很大關係。

先秦的雅言、秦漢的通語再到隋唐的漢音,其通語以現在河南洛陽、陝西關中地區一帶的方言為根底的。

之後,因為經濟重心的逐漸東移、南移,宋元時期的正音或者說雅音,以河南北部至河北、北京一帶的方言為根底;明清時期的官話,則以如今南京一帶的方言為根底的。


金兔歷史


按照題主之題,回答很簡單明瞭,即沒有。不但河南沒有,古代我國的任何地方均沒有。這是因為:我國古代以來從未推廣或有過普通話。提出普通話概念,只是在民國以後,而大力推廣普通話,準確講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後的事。而普通話不是以北京方言為音準,而是以北京通州區的一個鄉鎮為基準音的北方方言。

鄙人理解題主是問:“古代河南有否官話(或雅言、雅語)”?這裡明確問答:有。

遠古的雅言(雅語)及官話的形成與發展,是隨著時代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的中心都城的變化而變化。春秋戰國時,稱為雅言或雅語,即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之《詩經》的讀音。據考,此讀音乃以河南和陝西關中一帶的語言。以後各代,一般都稱官話。

大體說來,夏商時期,其都城,除過夏初堯舜短期內在山西,中期短時期在今之魯西與河南交界一帶外,其他絕大部分都城均在河南。這樣,就可以說,夏商之河南,多為雅言發源地。

以後,河南洛陽為13朝古都,開封為7朝古都,這些朝代的今河南一帶,無疑是官話所在地。


齊聲喚賢


古代沒有推廣某種方言的能力,所以河南話(不論古今)不是古代的普通話,所以當代河南話是古代河南話的正統嫡傳。

河南話始終是個俗稱,河南話是中原官話的一部分。而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都沒有能力消滅各地方言,都沒有能力統一口語標準。當今普通話推行幾十年前尚且消滅不了方言。古代沒有現代交通,沒有現代通信,沒有現代媒體,更沒有現代教育。書同文勉強可以實現,口同語是根本做不到的。

因此,六南方言無論哪一個都不可能是古漢語的正統嫡傳。因為上段所說,古代沒有全民通用語。除非某地完全沒有原住民,移民原籍又相當統一,才有可能實現方言較為完整的遷徙。但實際上幾十年來,臺灣國語相比普通話都明顯有了南方氣候特色的軟勁兒,毫不改變的遷徙語言是不可能做到的。

再者,移民除了並不具備讓方言完整遷徙的能力,要讓被遷徙地的方言發生較大改變,也需要整個社會體系較為完整的遷徙。比如,晉宋的南遷,導致的是南京和杭州變成官話區。

還有,有文字支撐的獨立語言之間互相影響程度較低,可以大致保持口語的原貌。不管是中式英語還是印度英語,再或者美式澳式,和倫敦音的正統英語是可以互通的。而先進文化先進制度的歐美殖民者並未消滅印地語等殖民地語言的原因,也在於兩種獨立語言都各自有文字支撐,除了藉詞不會有什麼影響。而落後文化的遊牧民族,對中原漢語的影響,也最多僅限一個藉詞。尤其是蒙元和滿清。蒙滿兩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哪怕假設這兩個朝代能夠普及滿蒙語言,也不過是像我們自中小學學習英語一樣,同時會兩種語言,形成雙語地區罷了,除了藉詞沒有其他影響。

而西南官話區,少民眾多。這些少民不僅僅有他們的口語,也有他們的文字。漢人漢語到達這裡之後,也是形成雙語環境。所以,漢語還大致保持了本來的樣子。中原官話和西南官話,就像是倫敦音和美式英語。能互通,變化很小。而六南方言區,本來也是百越百濮的領地,但秦漢開始,卻沒給這裡少民自治的權力,一種漢字為基礎,多種百越語和漢語的融合,導致六南方言無法和官話互通。六南方言之間無法互通。甚至某些六南方言內部也存在隔縣不互通。

再者,簡單提一下韻書。韻書是詩詞工具書。韻書的出現極大的推動了唐詩宋詞的發展。但這僅僅是人為製造的工具書而已。尤其是切韻,切韻揉雜南北方言,篩選適合押韻的方式,彙編而成。根本不是通用語,也根本不是某一地的方言。而廣韻也僅僅是切韻的修訂版而已。到是中原音韻,是隻採集中原北方地區的方言而製作的元曲工具書。中原音韻的無入聲,反應的並不是漢語的鉅變,而是官話區本就無入聲。

最後迴歸主題。之所以說河南話是古代河南話的正統嫡傳。首先,我上面摒棄了六南方言是古漢語嫡傳的可能。

其次,我們來看看包括河南話的中原官話的範圍。中原官話區,包括河南大部,陝西關中,魯西南,以及安徽和江蘇的北部。而這些區域不僅僅是中國歷史上主要定都的區域,也是夏商周三代,華夏的核心勢力範圍。周朝開始,由西向東東進,但最多也是姬姓諸侯國直接控制魯國周邊而已。冀魯官話區,比如齊國,是姜子牙封國,姜子牙在齊國任用大量東夷原住民。導致華夏和東夷的融合,以此基礎冀魯官話誕生。而山東的半島地區的東夷國家並未被消滅,比如萊國,萊國自姜子牙初到齊地就與之對抗,一直到戰國時期的魯襄公時代,齊國才完整吞併萊國。而且也是奉行類似於姜子牙的策略,大量任用原住民。而以此為基礎,膠遼官話(膠東方言)誕生。而此後,尤其是秦漢開始,山東從未被三個政權同時控制過。但山東境內三大官話的範圍卻和齊魯萊的勢力範圍高度重合的原因。要談政權問題,則一定不是秦漢之後了。

再次,簡單提一個字——中。河南話中字的用法應該有起碼三千年。中並不是僅有中間的意思,尤其是河南話中的意思,是對,正確,中肯,正常的意思。這個意思才可以解釋 中庸。而從另一個字的造字邏輯來說,中的這個用法上古已有之。這個字就是史。小篆以前的口 中 史 三個字的口字部分,都有兩個向上翹起的“嘴角”來表示這是個口(小篆/書同文以前中字有兩版,另一版不是兩側有“嘴角”的口。所以,中字有兩個常用含義),而用口說話 並不偏不倚,就是中。再執筆(篆刀)記錄下來,這就是史。(史的下半部分,和文是一樣的)。所以。一箇中的用法,貫穿了史字的造字邏輯。而一箇中字的口語用法,河南話至今還在傳承。而其他地區鮮有這樣使用的。所以。河南話就是雅言嫡傳。和河南話,也就是中原官話越接近的越有古漢語遺風。

另外,官話方言,是中國22個省的第一方言。這是中華五千年擴張所導致。為了吹蠻語而吹滿語的人,說什麼滿清顛覆漢語。真是好不要臉。


淡藍色榮譽02


古中原人宋元時候南渡到江浙廣東,客家話才是古中原話。

如今的河南人基本是東夷遷徙而來,也就是韓棒一脈,只是中華文化圈的分支末岔,算不上主流。



獨坐溪邊任水流888


本來就是難以討論的問題,河南的朋友不要傷心哦😊



沒有煙總有花


你應該先問,現在的河南話還是古代的河南話嗎?


海184324550


“河南話是古代的普通話”嗎?好像除題主外,沒聽見第二個人這麼說。


樸人1


古河南語稱為雅語。因為首都就在河南所以河南話為推廣的普通話


胡安東725


學中文的都知道《中州音韻》,詩詞押韻必用之書,讀唐詩洛陽人的最好聽就是這個道理


邙嶺人2


完全不是。。。河洛話只是指宋代,以汴梁城為基礎的官話。

研究語言語音,時代背景是必須參考在其中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