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让心在“一迷一悟”之间转变,看见世俗之上的净土

道德经:让心在一迷一悟之间转变,看见不一样的世界。

道德经:让心在“一迷一悟”之间转变,看见世俗之上的净土

心是给人生造成屏障的迷乱本源,也是打开屏障的密匙,区别就在于一迷一悟之间。

人生是净土或者是嘈杂,人生是幸福或者是痛苦,其中的区别都在于自己的一念之间。

在人生这一场修行路中,我们会遇见痛苦,会遇见小人,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嘈杂和烦恼,但是一个人最大的痛苦,并不是遇见了痛苦本身,而是遇见了痛苦和嘈杂之后,却不能让自己的心凌驾于这一些痛苦之上。

当一个人将自己整个人生全部沉溺在迷乱之中,这样的人生一定是活得最憋屈,而且最没有意义。

但是世俗之中,大多数人都沉溺于这种状态之中,人生的贪嗔痴之心以及对于人生的错误追求,包括自己看不见的那些内心的问题,都是因为自己内心的迷而生。

道德经:让心在“一迷一悟”之间转变,看见世俗之上的净土

有一个小僧跟慧忠国师请教说:“古人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幸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的人认为不可思议,不知信与不信,哪个正确?”

慧忠禅师说:“这是文殊菩萨的境界,并非凡夫俗子所能接受。”

小僧听了之后仍然不明白,就说:“到底是信者正确,还是不信者正确?”

慧忠禅师说:“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小僧大惊的说:“不信者讥笑为邪见,禅师怎么可以说是真谛呢?”

慧忠禅师:“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正是因为真谛,凡夫俗子才会斥为邪见。”

真谛对于相信者来说被称之为道的智慧,但是对于不信者来说,却被称作为歪理邪说,慧忠禅师说:正是因为真谛,凡夫俗子才会视为邪见。

道德经:让心在“一迷一悟”之间转变,看见世俗之上的净土

世俗之人的大多数痛苦,都是因为自己的迷而生,因为大多数的世俗之人都深陷于迷的境界之中,从来没有悟得真正的智慧,正是因为没有悟,所以人生才痛苦,因痛苦而世俗,因世俗而痛苦。

痛苦就痛苦在世俗,世俗就世俗在没有悟,才将真谛视为邪见。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等悟道的人听了道就去勤于实践,中等人听了半信半疑,下等人听了不但不信,反而捧腹大笑,以示嘲笑,如果不被嘲笑就不足以称之为道。

天地之间,外物永远是外物,但是内心却藏着不一样的内心,其中的迷与悟之间,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

佛家中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听了就觉得佛家对于小人太过于宽恕,但是却不知道放下屠刀的那一瞬间,就是一个人迷与悟的转变,开悟之后心中必有佛,这才是世间最大的悟。

道德经:让心在“一迷一悟”之间转变,看见世俗之上的净土

《菜根谭》说: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躔,居然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卉,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信夫。

是被羁绊还是能够解脱,完全看自己的内心,如果内心能够了悟,那么屠户酒肆也会变成极乐净土,如果内心不能了悟,即便是携一琴,带一鹤自娱,种一花,养一草自乐,爱好虽是高雅,但是被羁绊的魔障还在,俗话说“能摆脱尘世,才能进入真正的境界,不能悟道的僧人和凡人,也没什么不同”,说的真对。

内心有悟之后,一粒沙尘中都包含一方世界,一朵野花都包含着天机无限。

生命中缺少的不是风景,而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内心了悟之后,世界在你面前展现的完全是充满生机和豁然的世界,内心的那一种豁达和开朗是在迷中永远体会不到的人生。

道德经:让心在“一迷一悟”之间转变,看见世俗之上的净土

即便一个人不知道悟与迷的界限在哪里,但是也应该做到放下世俗观念和自我为中心的愚昧见识,统统将这些去掉,用更广义的角度审视人生,即便没有悟,但是也不至于越来越迷。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