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水泥行業留給大部分人的印象,往往只有四個字“傻、大、黑、粗”,似乎和高大上的金融投資業完全沾不上邊。但是越是看起來不起眼的行業,賺起錢來往往毫不手軟。眾所周知,國內房地產、基建經過多年的發展,使得中國的水泥產量已連續十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年產量已超過20億噸,佔到了全球產能的60%。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圖】2019年以來,中國每月的水泥產量均保持正增長(圖片來源:數字水泥)


這麼多的水泥,都用到哪裡去了呢?作為“基建狂魔”的中國,對這個問題應該最有發言權。


據統計,中國一年消耗全世界超過一半的水泥,超過70%就是用在了修橋鋪路和蓋房子上,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的統計測算,中國僅僅在2011~2013年,就消耗了66.51億噸水泥,竟超過美國在整個20世紀裡44.05億噸的水泥消費總量。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水泥行業,只有巨頭才能賺錢


1.房子那麼貴,憑啥水泥那麼便宜?


這其中,房地產對水泥的消費量是大頭:2018年中國僅僅在房地產一項上,就消耗了9億噸水泥。但水泥行業,完全沒有享受到近年來房價飛漲的“紅利”:和動不動幾萬一平的房價比,房地產中每平方米中水泥的成本才60元左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為何水泥價格一直漲不上去?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水泥供應量一直比用量增加得還快,這就使得水泥的價格非常低,企業還一直打價格戰,因而導致了“增產不增收”的困境。而水泥行業要想改變這樣的局面,就要做大做強,湧現出一批巨頭。


今天本文的主角——海螺集團,就是水泥行業的一家“巨無霸”,甚至在行業內,也有“全球水泥看中國,中國水泥看海螺”一說。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它是如何在“傻大黑粗”的水泥行業中,殺出一條血路的。


2.海螺集團:水泥行業的王者


正如前文所言,雖然一套房子中的水泥成本微乎其微,但這一點不影響海螺的“吸金”能力。僅僅2019年前三季度,海螺集團的淨利潤就達到了238億,比起“印鈔機”房產企業萬科,還多賺了56億。而2018年,海螺水泥淨利潤更是高達300億元,超過了明星企業格力。和高調的董小姐相比,海螺水泥才是真正屬於“悶聲大發財”類型的。


在水泥這樣的傳統行業,鉅額的利潤,往往離不開規模效應:近期,英國ICR雜誌(InternationalCementReview)發佈了2018年度世界水泥7強榜單。其中,中國建材名列第1位,海螺水泥名列第3位,榜眼則是一家瑞士企業。2018年度世界水泥企業按水泥產能(含合資)排行榜,

中國建材排第1位,海螺水泥排第2位,這兩家水泥集團的產能和產量分別佔世界7強總和的52.6%和49.7%。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圖】2018年度世界水泥企業按水泥產能(含合資)排行榜(圖片來源:世界水泥網)


考慮到撲克投資家此前介紹的中國建材是一家“大雜燴”型央企,且剛剛完成對中國中材的併購,因而並不算傳統意義上的水泥專業企業,海螺的發展道路更加具有參考價值。實際上,在水泥行業的“四大金剛”裡,海螺的盈利能力首屈一指:2018年,海螺的淨利率高達29%,名列“四大金剛”榜首,遙遙領先其他三家。相比之下,萬科2018年的淨利率只有11.8%。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圖】海螺的淨利潤和淨利率,位於四大金剛之首(圖片來源:中國水泥網)


巴菲特告訴我們,真正的投資高手都是長期主義者。而海螺水泥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完美印證了這一格言:自從1997年港股上市以來,海螺水泥的最高漲幅500多倍,年化收益率33%。


更為難得的是除最初幾年規模爬坡階段,海螺全年股價收跌的情況只有四次,也就是說在任何時候買海螺水泥,長期來看幾乎都賺錢!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股票,恐怕只有茅臺等少數幾隻了。從某種程度上說,海螺和茅臺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將稀缺資源的獨家優勢運用到極致!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圖】從2013年的最低點,到近期的最高點,海螺A股股價翻了近五倍(圖片來源:同花順)


很多人感慨錯過了十年前的茅臺,但感慨錯過“水泥茅臺”——海螺的相對寥寥。其實這也很正常:就在香港迴歸那年,它還是位於安徽寧國的一家地方性水泥廠。短短23年,它就從千千萬萬小水泥廠中披荊斬棘,成為全球前三的巨頭,正是海螺人不甘封閉,勵精圖治,緊緊追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奮勇搏擊的寫照。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海螺前史


時光回到1978年,在改革開放春風的指引下,各行各業掀起了引進世界先進產能的熱潮。這一年,一家水泥廠,在皖南山區原上海“小三線”勝利水泥廠的基礎上成立,它就是海螺集團的前身——寧國水泥廠。


1979年,在國家外匯非常緊張的情況下,國務院還是決定購買國外先進技術裝備建設冀東水泥廠、寧國水泥廠和江蘇淮海水泥廠。這3個引進項目,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首批引進的成套項目,為逐步提高我國水泥工業技術水平奠定了基礎。


這一年,寧國水泥廠從國外引進的日產4000噸水泥熟料幹法生產線主體工程破土動工,六年後,該工程勝利投產,被稱為“母親窯”。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圖】“母親窯”建設工地場景(圖片來源:海螺集團)


到了199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任命郭文叄擔任寧國水泥廠廠長,這是寧國水泥廠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他走馬上任的時候,年生產能力僅有150萬噸,負債率高達90%以上,已經到了資不抵債的邊緣。他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發展,終於使得企業有所起色。


1995年9月,寧國水泥廠以3.16億元代價控股銅陵水泥廠,次年又以2億元的價格整體收購了蕪湖市白馬山水泥廠。此後應收購的附加條件要求,寧國水泥廠將總部搬到蕪湖市。當年中外合資安徽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次年10月,海螺水泥H股上市,開創行業先河,募資8.8億元,解決收購資金問題。


在這兩筆收購進行時,郭文叄和他的管理團隊就敏銳地發現,和深居內陸的寧國相比,沿江沿海不僅經濟發達,對主要建築材料水泥的需求量大,而且交通運輸及其便捷,運輸成本低:水路運輸的成本只有鐵路運輸成本的20%,公路運輸的30%。這樣,無論是原、燃料進廠還是熟料和水泥出廠,其成本效益就十分明顯。


正是這兩筆高瞻遠矚的收購,為海螺之後的T型戰略奠定了基礎。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圖】海螺水泥在長江邊上的碼頭(圖片來源:網絡)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蕪湖市用這筆2億元收購款資金,開啟了汽車產業的康莊大道,造就了一個汽車行業的傳奇品牌——奇瑞。


1996年10月18日,經過18個月的奮戰,寧國海螺水泥廠日產2000噸熟料生產線一次點火成功,創下了國內外同規模生產線投資最低、工期最短、建設質量最好的新記錄。這條生產線的投產,在於解決了我國水泥預分解窯新型幹法生產技術發展中遇到的投資過高問題,是技術管理上的重大突破。


雖然有了技術革新,但是海螺集團依然很弱小,這和2000年之前,水泥行業處於簡單競爭階段的格局是分不開的:當時全國大大小小的水泥企業有8000多家,平均產能規模僅8萬噸(國外達到100萬噸);海螺水泥即使是老大,市佔率也僅為1.6%,整個行業集中度非常低。


不甘心偏安一方的海螺,究竟有著怎樣的奇招,突破重重封鎖,衝出安徽,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呢?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海螺成功的秘訣:T型戰略


1.水泥的特殊性:難以儲存


首先來看一張水泥的從製作到生產比較全面的流程圖,瞭解一下水泥的生產過程: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圖】水泥的生產過程(圖片來源:中國水泥網)


常識告訴我們,和鋼鐵、礦石、煤炭可以長期保存不同,水泥一旦加水,就會變成混凝土,因而在潮溼的空氣中難以長期保存。因此,水泥通常意義上認為不可庫存(實際上一般生產企業有1個月左右的庫容量)。


此外,水泥貨值太低,一噸才三四百元,運遠了運費太高,導致價格競爭的劣勢,產品沒有競爭力(又不是名牌奢侈品,具有附加值)。因此,水泥的產量與銷量的契合程度較高,運輸半徑短。上海生產的鋼鐵可以運到海南去賣,但是水泥幾乎不可能。據測算:


通過汽車運輸的合理半徑約為150-200公里;

通過鐵路運輸的合理半徑約為300-500公里;

通過水路運輸的合理運輸半徑在600公里以上。


綜上所述,在海螺大規模擴張之前,水泥發展的核心一般是區域市場:


考慮運輸條件:有沒有大江大河,如長江之於長三角、珠江之於珠三角;

考慮地理地勢:有沒有山丘溝壑,如川渝市場,外省的難以進來;

考慮石灰石資源:如福建省石灰石分佈在西邊山裡,市場在東部沿海,所以省內的水泥企業成本難以和外省走海陸輸入的企業競爭。


但是中國地大物博,區域市場的邏輯並不能完全適用,請看以下三個主要事實: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說穿了,就是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城市化發展迅速對水泥的需求量很大,但本地產原料——石灰石卻極為缺乏,必須由外地輸入,這就產生了運輸成本,也是當地很多企業遲遲無法做大的重要掣肘。


而海螺水泥,沒有生在別的省份,偏偏生在了安徽這個“新長三角”省份,坐擁資源、運輸、成本、市場,舉世無雙的黃金組合,並且無可撼動。這就註定了,它生來就有成為水泥業霸主的潛質!


2.海螺的T型發展戰略,充分享受東部旺盛的水泥需求


2002年初,寧國海螺水泥廠日產5000噸新型幹法熟料生產線開工建設,工期10個月,實現當年開工、當年建成投產、當年達產達標,創造了世界同類窯型建設週期最短、投資最省、達產達標最快的記錄。同年,海螺集團在A股上市。


上市後的海螺,提出了T型戰略,進行跨區域擴張,構成了其極深的護城河。


所謂“T型戰略”中豎是長江,橫為沿海。該戰略摒棄了在同一生產基地完成“原料研磨、生料短少、熟料混合研磨”的傳統水泥生產模式,而是將“生料”和“熟料”的生產分開,同時兼顧了生產和銷售的便利,也成為海螺稱王的密碼、


在長江沿岸石灰石資源豐富地區,建設大型水泥熟料生產基地,發揮區位優勢,獲取原材料和交通運輸兩方面成本優勢;在沿海無資源但水泥市場發達的地區低成本收購小水泥廠,並改造成水泥粉磨站,進行終端銷售,原地生產水泥成品,直接對接需求旺盛的東部市場。形成“熟料基地+長江水運+粉磨站”的獨特經營模式。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圖】海螺T型佈局,徹底顛覆了傳統的水泥經營模式(圖片來源:國君研究)


具體說來,T型之“豎”,包括兩大方面:


(1)沿長江主幹道石灰石資源豐富處建設基地,形成區域主動脈,為當地市場和下游需求旺盛的長三角市場源源不斷地輸送產品;

(2)沿長江下游兼併改造水泥廠,形成高效運營物流系統,並獲取原有碼頭改擴建,匹配上游不斷擴大的產能(水運只是陸運成本十分之一)


截至2008年T型戰略初步成型時,海螺沿江熟料產能超過4200萬噸,佔公司總產能超過80%,且僅沿江部分就佔安徽省總量超過50%。除海螺外產能最大的企業都不過千萬噸,龍頭地位不斷鞏固。


而T型之“橫”,則是指在長江下游和沿海地區兼併中小型水泥廠,改造粉末站,從中接手水泥銷售渠道和客戶資源,避免了海螺水泥進入華東市場正面競爭問題,也利用其渠道快速佔領華東水泥市場,擴大銷售半徑,降低了水泥的銷售費用。


截至2008年,海螺在安徽、上海、江蘇、浙江、江西五省(市)配套粉磨能力5000萬噸。強大的物流和市場水泥運營系統使海螺在長三角市場如魚得水。


海螺的成本優勢除了石灰石原料外,還有燃料成本和設備折舊:巨大的生產規模有利於爭取更有利的燃料進貨價格,而T型戰略使得海螺的產能利用率非常高,從而降低了設備折舊。而海螺的品牌效應又相應提高了產品售價。


如果長三角的“水泥盛宴”有“命好”的運氣的成分,那麼2003年起華南“珠三角”的佈局充分的體現了對“T型戰略”的理解和對區域經濟景氣的敏銳把握。自此,海螺牢牢佔據全世界最核心的兩個城市群:長三角、珠三角,都成為海螺的核心利潤區。在華南的廣東,海螺的市場佔有率僅次於當地的華潤,位列全國第二。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圖】海螺水泥在全國多省市佔率排名前三(圖片來源:益研究)


有別於中國建材的遍地開花戰略,在T型戰略下的一套“組合拳”,形成了海螺不可複製的成本優勢。據2017年數據,海螺水泥與萬年青的生產成本差距約為16元/噸,與南方水泥的綜合生產成本差距約為44元/噸,與山水水泥的綜合成本差距約為47元。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圖】海螺的生產成本,在華東地區處於最低水平(圖片來源:中泰證券)


在品牌效應較弱,同質化程度很高的傳統行業裡,哪怕省下一塊錢,都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統計18家A股水泥上市公司,數據顯示:不管是營業收入還有利潤,海螺水泥都拉開其他公司十萬八千里。

以海螺和行業老二金隅作對比:後者2017年的營收比海螺只少100多億元,但淨利潤只有海螺的五分之一不到。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圖】海螺的盈利能力,堪稱全國水泥行業之冠(圖片來源:阿爾法工場)


如果說茅臺酒的核心壁壘,是赤水河那一段的水,和茅臺鎮當地的紅高粱的話,那麼海螺水泥的實實在在的核心競爭力就是這個區域的地理排他性。


實際上海螺水泥,乃至水泥行業都是伴隨著中國城鎮化的崛起而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海螺水泥做了這個T型佈局,站住了這個中國對水泥需求最高的區域,這就代表了競爭對手極難殺入海螺的大本營,對海螺構成經營層面的威脅。再加上瘋狂的降低成本,久而久之,一個通過經營戰勝週期的巨頭就這麼誕生了。


已經成為水泥行業“巨無霸”的海螺,並不滿足已有的市場,又將眼光投向了利潤更豐厚的下游——骨料領域!


進入2000年後,由於我國大規模建設基礎設施和房地產開發使得砂石骨料的需求大幅增加,天然骨料作為一種短時間內不可再生資源,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通過礦山開採的機制骨料快速發展,成為現階段砂石骨料的主要來源。


從2019年年初開始,砂石骨料價格一直再漲,又因為後來頒佈的一些環保政策,更是讓砂石骨料有錢也難求:據業內人士介紹,

目前國內砂石骨料行業利潤率高達70%以上!因此,在國內新增產能受限、環保政策不斷加碼的形勢下,發展骨料對於建材上下游企業是個很好的業務補充。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圖】我國2010年-2017年骨料產量及增速(圖片來源:砂石骨料網)


海螺水泥2015年新增了弋陽海螺、乾縣海螺等6個骨料項目,新增骨料產能900萬噸,總產能達到2340萬噸。到了2018年底,當年新增骨料產能130萬噸,骨料產能3870萬噸。到了2019年,又宣佈成立骨料混凝土事業部,衝在了各大水泥集團“搶灘”骨料市場的前線。可以肯定,骨料將成為海螺的另一大戰鬥堡壘。


3.科技為本,生產和環保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水泥行業是高耗能、高汙染行業,因而在歷次去產能整治中,水泥往往首當其衝。但海螺水泥用行動證明,生產和環保完全可以並行不悖。以下僅舉兩個例子:


在水泥燒製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餘熱,而海螺率先將這些餘熱收集起來發電,不但節約了能源,也進一步


低溫餘熱發電技術,是利用熟料生產過程中廢氣產生的蒸汽推動汽輪機組進行做功發電。目前新型幹法熟料產線中,窯頭冷卻機和窯尾預熱器排放約300~400攝氏度以下的廢氣,約佔熟料燒成系統總熱耗的30%。


海螺集團是國內水泥純低溫餘熱發電的最早應用者。10年技術演進和創新下,自主研發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水泥餘熱發電綜合利用技術,解決了企業自身60%的用電量,減少了大量煤炭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目前餘熱發電已被列入我國水泥廠建廠標準,成為水泥廠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圖】海螺的餘熱發電工藝流程(圖片來源:海螺官網)


除了能源之外,碳排放也是水泥行業的“老大難”問題:在水泥生產中,會有大量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產生,如果不做任何處理,將會加劇本已日益嚴重的溫室效應。而海螺集團,已經走在了同行的前列。


2018年10月,海螺的發祥地之一白馬山水泥廠,建成投產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首條年產5萬噸水泥窯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純化示範項目。該項目可同時生產99.9%工業級純度和99.99%食品級純度的二氧化碳產品,每年可生產3萬噸食品級產品和2萬噸工業級產品的二氧化碳,廣泛應用於碳酸飲料添加、食品蔬菜保鮮、乾冰生產原料等領域,開闢了一條利用企業副產品的新途徑,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圖】“銀色大球”——全球水泥行業首個水泥窯碳捕集純化示範項目(圖片來源:數字水泥網)


正是靠著巨大的規模,和強大的科技實力,海螺水泥,才能創造一個又一個“第一”:


國內第一條5000噸國產化示範線、第一條萬噸線,第一套餘熱發電機組、第一個千萬噸級基地……宛如鑲嵌在中國水泥發展長河中的顆顆明珠,是海螺人在中國水泥行業的階梯。


在成為國內霸主的基礎上,海螺還結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向全球輸出行業技術標準,有力確定了中國水泥業在世界上的話語權。


目前海螺集團在東南亞、歐洲、北美、非洲等地區擁有38家公司、41個項目、11個實體工廠,海外員工達3500多人,累計投資達115億元。上述41個項目建成投產後,年熟料產能達3270萬噸,水泥產能4075萬噸,型材產能4萬噸,塑鋼和鋁門窗各30萬平方米,產品和技術裝備出口到70多個國家和地區。眾多海外項目已成為當地的行業標準。


雖然海螺過去的業績非常亮眼,不過作為投資者而言,投資的永遠是一家企業的未來而非過去。海螺集團的核心產品是水泥,在水泥行業產能全面過剩的大背景下,海螺的未來,還能續寫以往的輝煌麼?這就要從水泥的價格說起。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水泥產能過剩,海螺未來還能繼續增長麼?


中國的水泥產能過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雖然據本文一開頭所言,2019年全國水泥每個月的產量均處於正增長,但如果把視野拉得更長,就會發現,中國的水泥產量在2014年達到頂峰後,2015-2018年一直在走下坡路!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圖】2014年是水泥產量的階段高點(圖片來源:君擇老鄧)


水泥產量和宏觀經濟的發展階段是有密切關係的。隨著城鎮化進程進入緩慢增長的中後期,以及人口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自2009年以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逐年下降,2019年已降至5.2%,與水泥需求關係更緊密的房地產投資增速,在2015年跌至1%低谷後,雖然2016年以來有所反彈,但總體來看已很難回到2010年前的高速增長期。因此,水泥市場需求已進入平臺期,未來總量應該保持平穩,大幅增加的可能性較低。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圖】2015年以來,國內基建和房地產的投資步伐有所放緩(圖片來源:君擇老鄧)


但是市場是複雜的:按照上面的分析,需求雖然溫和下行了,但並不意味著水泥價格會下降,更不意味著水泥概念股會被打壓。實際上,從2016年以來,水泥價格反而走出了一波上漲行情(至今幾乎翻倍),並帶動了水泥行業股票的上漲。在這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邏輯呢?


1.2016年以來水泥價格連續上漲,原因何在?


首先從供給端分析。按照上面的圖,從2015年開始,全國水泥產量之所以不斷下滑,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和鋼鐵、煤炭等所有的“過剩產能”一樣,政策層面對水泥的去產能抓得很嚴,一些地方甚至採取了“一刀切” 的措施。例如,2017年和2018年連續兩年,京津冀地區都在10月下達了“水泥全停”的禁令。


為了糾正“一刀切”的弊端,一些地方在水泥需求的旺季,採取了錯峰生產的措施(如2019年的京津冀)。目前,“錯峰限產”已經在全國鋪開,從冬季擴展到夏季,執行力度逐年加大,相當於變相減少水泥產量但總體而言,在強大的去產能高壓下,市場上的供應減少了,無疑會助抬價格。


但水泥的特性,決定了它的停復產成本相對比較低,一部鋼鐵高爐停復產的成本在數千萬,水泥行業則只需要幾十萬。正因為水泥的產能開關靈活(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成本)。使得水泥行業的錯峰生產,可以有效達到供需的相對平衡狀態,從而提高了水泥價格,保持企業盈利。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圖】水泥的特殊性,決定了限產/錯峰的成本很低(圖片來源:阿爾法工場)


此外集中度提高,也有利於水泥提價:2005年,我國水泥行業前10家企業的市場佔有率只有9%。2019年,水泥行業前10家企業的市佔率已經達到了63%,市場集中度的提高減少了過去盲目的競爭和亂殺價等行為。而西方水泥行業的集中度是80%。顯然,行業集中度提高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


供給分析完了,下面來分析需求:雖然說近年來國內基建總體在放緩,但不能排除局部地區,局部時間段需求爆發的情況。例如,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1月,南方雨水天氣較少,在建工程施工進度明顯加快,水泥需求量逐步放大,而這段時間往往是錯峰生產的高峰,需求高,供給低,水泥供給呈現供不應求態勢,價格也隨之上漲。


而2019年的情況更為突出:四季度旺季疊加暖冬,受前期雨季和環保影響的區域為完成全年任務,加快工程施工進度,由此帶來水泥用量集中爆發,需求明顯高於2018年,導致四季度市場供應偏緊,水泥價格快速上漲。據統計,

僅僅2019下半年,一些地方的水泥價格已經上漲一倍以上,甚至出現“有價無市”的局面。


水泥作為傳統行業,價格的變化是股價漲跌最核心的驅動力,因為水泥公司的成本和產量比較固定,價格的上漲/下跌會帶動業績的增長/下降,進而會傳導到公司股價的上漲/下跌。從下圖中可以明顯看出來,水泥大的趨勢行情都是和水泥價格上漲&下跌緊密相關的(2014-2015年的大牛市除外)。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圖】2015年之後,水泥的價格和水泥股的價格基本同步(圖片來源:君擇老鄧)


瞭解這一點後,我們再來分析海螺水泥近年來的業績乃至股價大漲,背後的根本推動力。


2.近年來海螺的利潤大增,主要來源何在?


海螺水泥主要營收來自水泥,其他部分佔比比較小,暫時忽略不計。而從上市公司公開報告來看,集團2018年的營收增長36.62%,而銷量只增加了2.69%,因此海螺水泥的營收增長主要來自水泥價格上漲。同時2018年淨利潤增長幅度高達111%,也體現了價格增長帶來的利潤高增長。


下面這兩張圖,也體現了海螺營收增長和銷量增長並不同步,而是和水泥價格有著很強的相關性(2015年價格低谷時候,海螺營收也下降)。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圖】2010-2018,海螺水泥營收增長和銷量增長並不同步(圖片來源:與君擇道行)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圖】2015年以來,海螺水泥營收增長和水泥價格指數幾乎同步(圖片來源:與君擇道行)


綜上所述,穩定增長的營收,加上T型戰略帶來的嚴格成本控制,造就了海螺利潤的增長,也造就了海螺長期穩定的股價增長。正因為如此,不少投資基金都將海螺作為重要標的,其中就包括去年出手15億建倉的高瓴資本(首次在基建領域的水泥行業建倉)。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圖】高瓴資本,名列海螺的機構股東第7名(圖片來源:酷享複利)


3.海螺的未來,還能這樣持續增長上去麼?


水泥行業去產能,是水泥價格的一個重要推手,淘汰落後產能、錯峰生產等措施的嚴格執行,加快了行業去產能進程。


那麼,錯峰生產會持續麼?2020年1月11日,工信部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加強對水泥錯峰生產的指導,持續完善運行機制。各地主管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密切溝通,強化對企業生產和環保設施運行情況的檢查,督促企業認真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發揮好行業協會作用,認真總結錯峰生產好的做法和經驗,對不執行落實錯峰生產方案、不履行環境社會責任的企業進行約談,不及時改正的通過媒體公開曝光,引導水泥錯峰生產平穩有序、順利開展。


這也表明,至少在2020年,水泥的錯峰生產是會持續的。而錯峰協同效果顯著,目前水泥價格還處於高位。


可不管怎麼樣,我們必須客觀的認清一個事實,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的現狀還沒有改變。因此如果放長遠來看,水泥價格的波動大概率還是會取決於市場的變化,當水泥價格高於某一閾值之後,終究會回到常態。


另外一個值得參考的數據是海螺的PE。近年來,在股價不斷上漲的同時,海螺的PE-TTM卻反而呈現下降的趨勢,目前甚至還不到兩位數,相比之下,國際水泥龍頭拉法基豪瑞(L-H),在瑞士的PE卻在13-15之間。L-H的利潤波動非常大,而海螺水泥的利潤增長非常穩定,分紅也穩定,估值更便宜。


盈利超萬科,任何時候買入都賺錢,這家水泥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圖】海螺的PE-TTM並未隨著股價而同步增長(圖片來源:酷享複利)


總而言之,雖然海螺的過去很輝煌,但未來究竟怎樣,還是要看是否能保持住企業的龍頭地位,因而是否跟著高瓴資本“抄作業”,還有賴於投資者自身的判斷。


參考文章

1. 聊聊高瓴資本入駐的海螺水泥;是小酷呀,酷享複利,2020

2. 海螺水泥的“傳奇”;羽凡,中國建材雜誌,2019

3. 水泥匠人郭文叄:左手責任 右手環保;巴中海螺南威水泥,2015

4. 幾乎任何時候買都賺錢,海螺水泥究竟強在什麼地方?阿爾法工場,2019

5. 海螺水泥:十年九倍的起飛之路才剛剛開始;豬先生666,2019

6. 外資及高瓴加倉海螺水泥:當下時點值得入局嗎?墨羽楓香,格隆匯APP,2019

7. 宋志平:為何說中國的水泥價格不算高?中國建材報,2019

8. 海螺水泥”升職記“:小水泥廠“逆襲”成世界五百強;2019

9. 奔跑的海螺水泥,二十年覆盤崢嶸歲月;國泰君安,2018

10. 海螺水泥深度分析報告;價值成長,2018

11. “泥中茅臺”--海螺水泥的分析思路;鹿鵬,與君擇道行,2020

12. 海螺水泥未來的增長潛力;阿爾法工場,2020

13. 中國建材深度報告(中)水泥雙城記;阿爾法工場,20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