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迷多年的港台音乐圈还能再现过去的盛世吗?

综影榜


如果要问港台音乐盛世能否重现,我的个人观点是几乎不可能。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受国际环境和政治原因等因素的影响,当时的港台的上流精英几乎都是以听英语歌曲为荣的,但在香港的下层劳动力中流行的却是粤曲。说到粤曲,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后来风靡华人世界,有饮水处无人不唱的粤曲,恰恰就是脱胎于此。

如果把香港乐坛比喻成一条大河,那这条大河的发源和其他大江大河一样也是平缓无奇的,缓慢的甚至让人怀疑它随时会断流。事实上,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粤语歌曲就已经出现,但当时只作为粤曲电影的附属品,如生长在一片蓬蒿中的杂草,没人注意。也许是冥冥中注定的粤语歌曲当兴,香港出现了一个叫许冠杰的音乐天才,正是这个人的出现,香港乐坛这条大河开始奔腾,蓬蒿中的杂草也开始伸展腰肢,终成参天大树。

在许冠杰的粤语歌成功之后,其他歌手纷纷效仿,最终成就了漫天的繁星,如谭咏麟、徐小凤、罗文、林子祥、甄妮、张国荣、梅艳芳、Beyond、四大天王,借着金庸、古龙等港剧的东风青云直上,加上黄霑、林振强、黄伟文、林夕等优秀词作家的推波助澜,他们一个个都如皓月当空,照亮了香港乐坛乃至华人乐坛的天空。他们创造的世界实在是太过辉煌,像一块拥有无限魔力的磁铁,后人想极力跳出他们的磁场却无能为力,极力想跳入他们的磁场却又无从下手。

当时的香港乐坛辉煌已至极致,从春晚走红的香港歌手张明敏,回到香港那个金碧辉煌的音乐世界后,仍旧不入流,仍旧无人问津。

直至今日,当时那个舞台上的人老的老,去的去,但很多乐迷依然愿意聆听那时候个歌曲,并沉醉其中不可自拔。

粤语歌曲的异军突起,搅得香港乐坛风云变动,好不热闹。香港热闹,台湾也没闲着。大批新一代的音乐人在借鉴学习外国舶来品的时候,拼命汲取中华文化的营养,终于摆脱了英语歌曲一家独大的尴尬局面,为闽南语、话语等音乐的中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于是,台湾乐坛上邓丽君走来了,她穿着旗袍,撑着油纸伞,哼唱着最柔美、温婉的歌曲,就这样袅袅婷婷的走来了。随便一句吟唱,就唱出了最美的中国韵味。

于是,李宗盛来了,这儿不世出的天才,凭着独特的细腻感触,一把木吉他,弹到了人的灵魂最深处。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于是,罗大佑来了,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天外,冷眼看着世界风云,如春雷炸响般高唱着“亚西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

于是,费玉清来了。于是,周华健来了。于是,王杰、张宇、张雨生等等都来了。一时风云际会,让人好不神往。

但是,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再灯火辉煌的舞台也有谢幕的一天。港台歌曲经金融风暴、互联网的盛行,终于也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自陈奕迅、周杰伦以后,港台再也没出现过举足轻重的歌手,如同斜阳欲落去,我们看到了港台歌曲的日暮途穷,听到了一声声寒蝉凄切的叹息。

当时它有多辉煌,现在我们就有多哀伤。

所有的盛世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无法复制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自然无法重现当时的辉煌。但是,我们相信,太阳从西边落下,就会再从东边升起。

我们期待并坚信华语乐坛会再次辉煌,只是下次站在舞台中间的未必会是往日故人般的港台音乐了。








七碗茶1990


开门见山,小柒表示不能,别说重现过去的辉煌盛世了,就能不能守住自身的市场不被内地和日韩抢占都很是困难,理由也非常的简单。

先说如今音乐圈本身就表现比较低迷,就连内地也有点不复当年璀璨,细数这些年走红的歌曲,不是网络神曲口水歌,就是一些影视配套的片头曲和片尾曲。似乎环境难以支撑歌曲独立走红,也缺乏了当年一张专辑封神的听众基础,当年的影视歌三栖,歌坛无疑是掉队了。

但是乐坛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只要有这个听众的土壤,想要复苏乐坛只是时间问题。但是港台音乐想要回到过去的盛世,依旧不可能,因为当年的环境如今甚至以后都不会再有了。

当年香港作为内地对外的窗口,经济迅速发展,繁荣的经济也促使娱乐业的蓬勃发展,高速发展的音乐圈和庞大的内地市场,都为当年港台的音乐圈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甚至可以说当年的时代因素要大过当年歌手自身的因素,

但如今随着内地的崛起,香港和内地的经济差距在缩小,文化差距缩短的更是明显,甚至说当年香港对内地的输入,已经变成了内地像香港的输入。大批香港年轻艺人来内地谋求发展,也造成了香港娱乐圈现在后继无人的处境。

所以没了当年的时代红利,从体量来看港台根本就跟内地没有可比之处,随着各地的发展,这种差距想必会越来越大。相对来说,港台的音乐圈是难以再回到当年的盛世了,能保证着自己的市场不被侵占就已经是万幸了。


娱乐小柒


先跟大家分享些数据:事关受访者对于“地区”的偏好。

先来看下数据。

从数据上看,虽然大家都说国内的流行音乐烂,但国内流行音乐仍然受到大家的欢迎。毕竟犬不择家贫, 子不嫌母丑。

不同世代的人,选择又略有不同。我们来看看趋势线。

强调一下,虽然我们对于样本数量比较自信,但任何调查都有局限,数据仅供参考。

在此我们主要分析一个趋势,就是港台音乐在内地听众心中地位的不断降低:港台音乐在80后和85后人群中最有市场,到90后开始比较大的下滑,95后受访者中喜欢港台音乐的仅有27%,较80后减少了15.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年轻一代喜欢日韩音乐的比例不断上升。90后受访者中喜欢日韩音乐的比例超过了港台音乐,而95后受访者中喜欢日韩音乐的比例超过港台音乐11个百分点。

从市场表现看,港台音乐,尤其是香港,近年来确实比较低迷。主流艺人方面,当红的仍然是周杰伦、陈奕迅和五月天等出道超过15-20年的老艺人,年轻一辈鲜有突出表现。相比之下,日韩偶像和脱胎于日韩偶像组合的内地艺人近年来表现突出。另外,以李宇春、张杰为代表的选秀歌手和以李志、赵雷为代表的独立/民谣歌手也都有各自庞大的听众群。

网上有一个热帖,《50张专辑,见证港台乐坛最后的疯狂(04-05年)》,虽然这种说法有待商榷,但我们从这50张专辑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盛况现在在港台音乐已经找不到了。2000-2005年五年间,孙燕姿、五月天、周杰伦、林俊杰、张韶涵、S.H.E.等等先后脱颖而出,这些人到现在仍然在撑着港台音乐。

最近五年崛起的港台新人,也就是萧敬腾和林宥嘉吧,邓紫棋虽然是香港出道,但主要还是靠在内地上综艺节目火的。

前几天新研室挑出了2016年50大金曲,港台歌手仅占36%,考虑到这个80后挑的,80后正好是最喜欢港台音乐的一代,如果换成90后挑,这个比例可能要更少。而在调查中,我们看到,95后是最喜欢内地音乐的一代,比例高达90%。

基于调查结果和综合当前内地音乐行业的现状,我们判断,未来3-5年内,港台音乐将会进一步“边缘化”,华语音乐的重心将会完全转移到中国大陆。


非正式合辑


类似的问题答案其实只有一个:越是强调地域的,越是强调圈子的,最后结局只有一个被淹没被同化。

任何事情都一样,都走在融合改变的道路上。

就连不同人种都在融合,何况音乐圈。

以前是由于历史原因,大陆文化产业受到限制,港台方面要比大陆好太多,才成为标杆和追逐对象。

并且你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个错误的。

港台音乐圈目前还称不上低靡,仍是中坚力量。

你去看一看,知名歌手有多少都是台湾出道?

香港的话目前不管是影视和音乐倒是相比之前确实没落了。



姗姗来迟的果子狸


不好说现在的app太多了浮出水面的网红草根歌手,有的比原唱都好听 香港的鼎盛时期属于时代的局限,现在的网红唱的不比有的明星差,有的音乐需要付费,而现在的翻唱比原唱更火,以后如果真的能发展到鼎盛的时候可能不会是音乐的唱功,更多的偏向于创作,谱曲如果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智能化现代化也许还会再有鼎盛时期



老农的快乐


现在肯定不行了,大陆发展很快,教育水平提高了,环境好了,年轻人聪明带天份的人也多了,音乐高手也越来越多,不像以前,香港条件比大陆好,那时让香港发展很好的音乐,现在中国地大物博,十四亿人口,不管在任何领域,人才都是棒棒的。


HEYEPING


不可能,沒有底气,早己走进死胡同,什么天王,天后早已名存实亡,刘德华和周杰伦是音乐伪人,是千古罪人。


用户9458401116936


不能吧!中国一直讲的是时势造英雄,我觉得香港台湾很难恢复到八九十年代的辉煌,娱乐圈的盛景也是很难恢复到从前,因为这在很多人看来主要是文化不振经济不兴,虽然香港台湾,在我们很多人看来,依然是经济很繁华的商贸地区,但是中国大陆已经后来居上,已经有相当的资本和实力,拍摄的很多电影都已经超过了他们的电影票房,中国内地的很多新生代演员的影响力,也已经远超了很多港澳台明星。中国内地娱乐产业和影视剧产业的造星能力,也已经让人刮目相看。很多内地青年的偶像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香港四大天王,也不再是台湾的小虎队。而是一些新的面孔,年轻的流量明星像鹿晗王一博刘昊然等等。虽然中国大陆内地的娱乐业还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还需要很多的进步,还需要向香港台湾一些影视剧学习。但是内地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确实影响力很大,而且收视率很高,喜欢他们的电视观众非常众多。中国大陆有自己的明星,有自己的代言人,因为本土明星更接地气的明星,而不是香港台湾属于他们的审美的偶像明星。

记得在八九十年代,打开电视剧通常播放的电视剧都是台湾香港台湾他们拍的电视剧,他们投资的电视剧更容易大火,而且他们的明星更多人更受欢迎有更多人认识,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电视剧《包青天》《新白娘子传奇》。再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琼瑶电视剧《还珠格格》《青青河边草》《婉君》等等,还有金庸系列的武侠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这些当年大火的电视剧都是台港澳他们投拍的。那时的大陆资本不发达,人们的物质文化精神都很贫乏,很多人常常徘徊在温饱的边缘。哪有更多的金钱资本去投拍电视剧。而那时商品发达的台湾香港就有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不入了2000年以后,情况得到了逆转。中国开始有了自己本土的电影明星,也就是中国本土的电影明星更受我们欢迎,比如《永不瞑目》电视剧换了陆毅。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中国大陆开始出现了电视剧市场空前的繁荣。这主要是大陆的市场更为广阔,视野也更为广阔,可供电视剧拍摄的题材更多样,可供取材的社会环境也是丰富多样,从而在从而大陆的电视剧,题材更为丰富,受众面更广,更符合观众的口味。

而香港台湾的娱乐圈也从此开始走向没落,他们走向没落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十分的复杂,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讲得清楚,但是主要是由于他们的资本投入逐渐的减少,而且本土的明星也青黄不接,再者他们拍的题材比较单一,已经跟不上了时代的要求。因此不是很被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就比如他们港姐的选美,以前被选上的港姐,都是数一数二的美女,即使没有什么演技,只要通过选美为广大的人民群众熟知就有机会登上大屏幕。可是现在的选美选出来的美女常常被挑剔的观众鄙视,选出来的港姐常常不是那么的出挑,也就是外貌没有那么的出众,被很多人质疑潜规则太多,被选上的常常是由于这种或那种的原因,这样的美女即使登上电影屏幕,也不是很受观众喜欢,毕竟在香港的电视市场和电影市场上的女主常常都是扮演花瓶角色,如果不够漂亮怎么能充当花瓶呢,常常是绝色的美女才够这个资格。而现在香港的电视圈中的美女确实不够漂亮,确实,不能让人一见倾心,也不能让观众一见钟情,确实不能让观众耳目一新。常常是让人看了都记不清他们是谁。再者香港演艺圈以前的电影明星歌星,才艺都特别的出众,歌唱实力都特别的强,可是现在往往实力没那么强劲。


午夜的星星河


很难!任何人事物都是时代的产物,那时候的港台时代,带动了整个圈子……当然很多也是模仿了日本的一些经典曲目。就好比如今的泰国等等一些过节模仿我们的一样!看起来中国还在发展中,而实际上在某些领域里已经领先很多国家了!在加上现在的主体受众人群的变化!的东西也在发生改变!在我们那个年代,除了能够去追求港台的一些音乐,信息封闭,所以促使我们内心留下的一些音乐根深蒂固!除非能够开创一个能带动亚洲,乃至于欧美的风格出现……或许是人物的出现!


美业社群职业经济人


怎么可能,现在社会的浮躁,人性的贪婪,年轻人的不学无术,不会再有那种懵懂的爱情,纯洁的感情,和社会责任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