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的手工茶与机制茶

学习岩茶前后加起来有10年了,认真的说开始学习参与制作并不是希望做好茶,而是整个制作过程吸引,每一步都有讲究,每一道工序都会对后续有影响,有朋友说“岩茶的复杂制作工艺本身就是一种工艺艺术,岩茶就是艺术品”。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工艺如同古人谱写的乐章,更像是交响乐,制茶的众人是演奏者,从采青的带山、萎凋、做青、烧火、炒青、揉捻、烘焙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乐谱,谁都不希望演砸。当然也需要认真的听众,其中的错音、跑调,都会被感知,如果有机会,诚挚的要求您参与道武夷岩茶的手工制作过程中来,不用言语,你看到的、闻到的,都在其中。

10年了,其中有错有对,有傲慢与用心,有乐有悲,庆幸现在还是可以手工制作岩茶。现在也终于明白,天天洗刷不完的建盏残片的乐;也体会到对古董老物件的把看的乐;当然这跟在冬日里悠闲的晒着太阳的悠闲美好也没有太大的差别。没有极端的痴迷程度,都会越来越平静感受,借用佛家说的正念便是如此。对我自己来说除了在其中的参与,还有期待和期盼,期盼着天时地利人和时做的茶,等待你来感受。。。

关于手工和机制,一直是非常有争议的,谁都有谁的理,有幸同制作过几次同批青叶,分别半手工(机炒、机揉、机焙)和机制的茶,撇开采茶时间等边边角角的关联因素,我自己综合评判毛茶以及成品茶的对比:

半手制岩茶鲜爽度(清晰度)、香高幽长、耐泡度高,起伏小,前两泡茶香先于滋味。口齿留香较为明显。

机械制岩茶滋味浓厚度较高,香味有熟话的醇厚感,耐泡度略差与半手工,起伏较大,会有较明显的落差感,香与滋味同比例的呈现。

由于设备,条件有限于没有专门去做对比研究,大体上是这样一个情况,说的比较泛,比较多的是个人感知,所以需要借鉴以下前辈姚月明先生,摘取生前所写论文部分内容以供大家科学的参考。

首先是做青方面的内含物差异,直接借用先生论文中不同做青对比表:

武夷岩茶的手工茶与机制茶


摘要“从表中分析,机制做青可溶性糖及氨基氮损失较多,儿茶多酚类总量虽相差不多,但组成总含量恰相后,手制的非酯型高而酯型低,机制则反之。在正常条件下,毛茶香滋味手制做青较清鲜,机制做青往往香气欠清,味厚少鲜,这与内含物的分析一致。特别儿茶多酚类的组成含量,酯型与非酯型的含量非常重要,酯型儿茶多酚类比例过大,不一定是完适宜的,而糖类及氨基氮相对量的提高,看来是有利于品质基础的。”

炒揉

“岩茶传统焙制以双炒双揉为其特点,机制中既有双炒双揉,也有单炒单揉,对品质的影响有所不同,互有利弊。双炒双揉中复炒时间虽仅半分钟,但对品质却发生较大影响,特别是对香气、滋味产生有利的影响。在初揉之后,液汁外溢,与高温炒锅直接发生接触,使内含物产生急剧变化,特别是糖的“焦糖化”过程及水化果胶的增加,使岩茶产生一种特别的韵味,这种韵味是机制一次杀青,一次揉捻所不能达到的。但在较大规模的生产条件下,机制是必走之路,而机制复炒目前困难较多,采取揉捻后高温快速毛火,可以弥补其不足,就毛茶品质来说也较接近。”

以上摘自姚月明先生《武夷岩茶品质研究初报》,其中对烘干也做了数据统计以及分析,但是更多的写的是工艺的对比差,涉及品质分析不多,所以没有一并摘要过来。

其实从制茶来说,机械化的目的是手工的延展,提升效率和产量,保证成品的优质率,这个过程中会牺牲小一部分的品质也是难免,但是相信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下,这种损失会越来越小。手工制作不仅仅是一种制作方式,是现代工艺的基础,在过去没有科学数据下先人们,用一年又一年体感的经验总结出来的,需要需要被尊重的,更像是一种仪式,自然的茶叶在认为的调配,延展自然的气息,人为干预塑造出的饮品。工艺对不同人来说有不同的意义,是精神、是念想、期盼。对于饮茶来说,好喝才是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