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得起,放不下的奧灶面

出門在外

最放不下的

就是家鄉的那碗麵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每個人的記憶深處

都有一碗家鄉的面

雖說面不是蘇州獨有

但蘇式面自成一派

從麵條、湯到澆頭

都有諸多講究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蘇州人溫婉內斂

注重生活品質

生活態度精緻

這些在一碗蘇式面裡

體現得淋漓盡致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楓鎮大肉面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燜肉面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禿黃油麵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三蝦面

對於蘇州崑山人來說

讓人念念不忘的

稱讚不絕的蘇式面

一定是奧灶面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奧灶面

名字由何而來

關於這個名字的由來

流傳著多個版本的故事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故事一:奧灶面之名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的金口御賜,但僅是傳說,至今無從考證。

故事二:一位名叫顏陳氏的女子製作出了一種湯紅、面白的紅油麵,深受客人喜愛,她的小面鋪由此名聲大噪。有同行為了競爭,便中傷紅油麵是“懊糟面”,即軟塌塌不爽利的意思。後有書生建議顏陳氏反其道而為之,乾脆取“懊糟”的諧音,用“奧灶”為招牌。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比較可信的記載是,1853年,崑山半山橋曾開設有天香館,專做白湯滷鴨面,與當時崑山另一家雲記館的紅油爆魚面,並稱雙絕。傳至上世紀60年代,天香館破敗下來,門庭冷落。崑山人見狀,常搖頭嘆息麵館“腌臢”(崑山話,意指“髒亂”)。直至改革開放,劉錫安大師將奧灶面重新整頓,帶有貶義調侃的“腌臢”,被巧妙諧音成“奧灶”,意為“灶上的奧妙,奧妙的灶頭”。

好的湯底

成就一碗奧灶面的靈魂

崑山人常說:唱戲靠腔,吃麵靠湯。麵湯素來是老饕們對於一碗好面最基本的判別,奧灶面亦是如此。奧灶面功力之高,都在這一口湯裡。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奧灶面的湯底

分紅湯與白湯兩種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紅湯奧灶面吊湯的食材採用淡水魚頭、螺螄、黃鱔、河蝦等具有江南特色的河鮮原料,和新鮮筒骨、隔年老雞等禽肉類食材,外加秘製醬料精心熬製而成。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白湯奧灶面吊湯採用的是雞、鴨、豬骨等家禽原料。一碗白湯,弱似春綿,白若秋練,味美鮮醇,原汁原味。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奧灶面熬湯時不加味精和雞精,湯的鮮香之味均來自於長達6個小時文火煨制。為了熬出湯底的精華,很多店家是深夜開始慢火熬製,使其湯芳香濃郁,沁人心脾,一碗奧灶麵湯才算有了靈魂。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正所謂“一斤原料一斤湯”,看過了這兩口大鍋裡的吊湯原材料,你是不是也覺得,這一碗奧灶面面湯真是貨真價實,物有所值?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面的口感

決定一碗奧灶面的成敗

一碗奧灶面,麵條的口感好不好,挑剔的老饕們吃一口就知道。麵條細軟、爽滑、筋道,加了雞蛋的定製面,絕對是蘇式面中的上品。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標準硬度的麵條,是下鍋後煮30秒撈起。只見下面師傅把一縷縷遊弋在水中的麵條快速撈入爪籬中,然後利索地顛動爪籬,將麵條捲成整齊的“鯽魚背”,放入盛好了湯的麵碗中。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蘇州人吃麵

講究趕早去吃頭湯麵

頭湯麵

即麵館一早剛開門

用換上的清水

所煮的第一批麵條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據小魚瞭解

現在有些店家

在煮麵前都會換清水

保證煮出的每一碗麵

都如頭湯麵那樣

擁有最好的口感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豐富的澆頭

為一碗好面錦上添花

蝦仁、爆鱔、爆魚、滷鴨

燜肉、牛肉、什錦、香菇

奧灶面的澆頭十分多

如果你有選擇恐懼症的話

很有可能像小魚一樣

會歷經好幾番內心的掙扎

不信請看圖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蝦仁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爆鱔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燜肉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燻魚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滷鴨

你是不是流口水了?拿得起,放不下的奧灶面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什麼湯配什麼澆頭

其實也有講究

白湯麵

配蝦仁和滷鴨雙澆

清清爽爽好吃營養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紅湯麵

配一塊燜肉或爆魚

有滋有味幸福美滿

拿得起,放不下的奥灶面

奧灶面於崑山人

蘇式面於蘇州人

不僅是填飽肚子的食物

更是生活,是回憶

是老蘇州人從小到大的情懷

是新蘇州人愛上姑蘇的開始

這一碗奧灶面

你放得下嗎?

素材來源:蘇州市文廣旅局官微(ID:suzhouvisit)

蘇州發佈綜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