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能暴露你年龄的零食可以吗?

乡野丹丹


茅线根

认识这个的都已经不年轻了吧,学名叫白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描写道:“诗云:露彼菅茅,是也。其根如渣芹甜美。”它还有一定药用价值,性凉,味甘,生津,清热,解毒,利尿。


正如李时珍所描述的那样,茅根甜美,有一种特别的甜味。谁吃谁知道。小时候跑的漫山遍野的去挖它的根,虽说甜味虽然不如甘蔗这类东西,还带着土腥味,但是那个年代就算是美食了。有时候甚至挖出来根之后洗都不洗,就地取材,用茅线擦擦,就放在口里大吃大嚼。


香菇茑

学名叫酸浆,它还有很多别称,最洋气的叫做哥伦比亚龙珠果。其实中国和南美都是它的原产地,就不明白网上为啥好多人非要叫它“哥伦比亚龙珠果”,那道是觉得洋气?估计是可以卖的更贵吧。

小时候在庄稼地里干活的时候经常碰到,虽然也是当做一种杂草,但是也有很多人留着它,等到它熟透的时候,里面的果实可以撑破皮。特别是它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富含18种氨基酸,特别是必须的八种氨基酸它含量也特别高,维生素c和维生素e是其一般果品的五倍。

马泡

额,味道嘛确实不怎么样,不过熟透的马泡那种果香味很独特。如果你不幸吃了那些没熟的马泡真的是,那可不是一般的苦啊。不过它结的果实可是真多。

桑葚

这个应该暴露不了年龄了吧,毕竟现在很多地方也还有,特别有些地方还专门卖这个的。不过小的时候,我们都跑遍附近几个庄子去摘桑葚吃。那时候可是爬到树上,抓起来就往口里塞,没熟的比较酸,熟的变成紫黑色,弄的满嘴黑。现在即便是有,很多人也没有当年那种乐趣了吧。



不过我们村以前有一颗树,桑葚熟了之后是白色的,而且越熟越白,味道也非常甜,后来被砍了,我就再也没见过白色的桑葚了。


渔耕樵读


小碗抹酱,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零食了,口红糖吃到没都不舍得扔,无花果丝也是我的最爱,现在买到的无花果丝虽然样子一样可是味道早已不一样了,,起士林巧克力,是我小时候常吃的,我还有最喜欢风零食就是彩色松塔小饼干,我爱现拧开松塔和饼干再吃,又和我一样的吗? 大力膏是妈妈经常给我买的一种零食,每次都告诉我吃了大力膏永远不摔跤,可是我没次吃了都摔跤,酒心巧克力是我小时候家里人过年必有的糖,浓浓的巧克力加上一小块浓浓的酒心味道就是完美!粘牙糖我小时候很少吃,因为怕粘牙所以很少吃,拔糖那时候不停的把俩颗小签子上的糖不停的搅拌最后拔到奶白色就好了然后几口在吃下去.泡泡糖喜欢这种不喜欢吃大大泡泡糖,那种泡泡糖味道就是好吃!小时候家长会说泡泡糖不能咽下去会死人的?大家说你们有吗?家长也说吗?











小悠布丁日记


农村长大的孩子,每天放学跑到屋里打开橱柜就吃上冷大馍加盐豆咸菜,对于零食而言简直就是奢望。

如果哪天妈妈去赶集就盼望着能买点什么好吃的东西回来,那就是最开心的事。

印象深刻的还是属于学校门口小卖部,90年代那个时候好多零食都是一毛钱一个一毛钱一根的,能吃上五毛钱一袋的零食就是现在话说的土豪,我的印象里还用过五分钱买一颗糖吃,真的是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当时我的同学家里开小商店,特别羡慕她们每天回家有零食吃,有时候放学后会屁颠屁颠跟在人家身后去买点好吃的(在父母不知道的情况下偷偷的买)当然了这钱也是当时干农活家务活爸妈奖励的。

买过最多的就是西瓜泡泡糖一毛钱两个,再后来就一毛钱一个了,现在街上好像很少看到了。

还有一毛钱一袋的很多颜色的汽水,买来后倒在瓶子里,能喝上一整天,当然也不是经常买没钱嘛,会问同学那里拿来点像米粒一样大小的东西,放在瓶子里整瓶水就很甜,还放上几颗花生米在里面泡水,这样甜味有了,颜色也有了,堪比汽水。

在者辣条,第一次听到辣条这个名字的时候,是我们家后院,他们家吃完辣条到处嚷嚷,这个辣条是真的好吃呀!味道真不错!怎么有这样的味道!我听完也没多大感受,只是后来吃过一次就喜欢吃了,学校门口总是卖一毛钱一根、一块、一片。

还有很多像麦芽糖、“唐僧肉”“老虎肉”一毛钱一把的瓜子都是回忆。





小赵大赵


说到一个小吃代表一个时代的话,我可有的说啦。我们小时候平时小吃很少,不像现在的孩子食物很丰富,那些年我们都是在节日或者一个特殊的日子才能吃到小吃,虽然那时候零食很少,但是回忆多多。现在的食物回忆起来就是没有那个时代的香啊!一、糖画,基本上都是逢年过节赶集会时候,看到卖糖人糖画的都会走不动路啊。那些能够吃到糖画的朋友,脸上都会露出笑容,所以味道一定很美味。二、爆米花,现在的各大电影院里面都有很多爆米花,而且都有糖黏黏的味道,但是没有我们小时候远远就听到爆米花的爆炸声来的快乐,我们虽然捂住耳朵,鼻子里面却闻到了大米、玉米、麦子、的香味,那可是粮食原来的味道。三、麻杆糖,这是纯麦芽制成的上面一层芝麻口感香、酥、脆、甜。四、炒面,六月六吃炒面,用玉米面、小麦面、黑豆面炒制而成的然后用水和匀,用勺子挖着吃,呵呵,口感很棒啊。五、麦芽糖,搅搅糖,是以红糖为原料做成的,虽然没有现在的糖添加各种的香料,变幻成各种口味但是那时的我们还是吃的津津有味的,到现在还是回忆多多,垂涎欲滴啊!





芳菲走天涯


谢谢问题君提问!

海带丝,咸、好像微辣。吃一包海带丝能喝一瓶水,有时候干脆用水泡,当海带丝汤喝。这个产地好像是青岛还是大连,小时候只顾吃了,根本没看过背面的说明。

超大的钻石💎糖,名副其实。戴在手上超炫富,有一次好像整只手带满了,具体数量是就不知道了😂,印象最深的是紫色的葡萄味,好吃!!!

糖瓜,硬邦邦的,就在嘴里那么转来转去的含着

糖稀,这个主要成分是麦芽糖,小时候就知道这东西是甜的,好吃,转呐转,转呐转,过一会黄色变成白色了。

在小学门口还有个老爷爷,用筐装着小吃,甜甜酸酸的,很软,只是有印象,不知道怎么形容了。地点是东大理小学,现在叫丽景琴园小学。

其实还有很多吃的,玩儿实在是记不清了。希望大家能补充补充。

小时候的零食很少,记性中的有无花果丝,拔糖,冬天的时候拔糖特别脆,一折就断,把拔糖放到袖子里暖一会,等它软了就用手来回的拔,拔的都白了就可以吃了,所以叫拔糖,80后应该都吃过吧!还有西瓜模样的泡泡糖,还有能甜点牙的蜜蜂膏





呙小闯


坐标:河北邯郸。

作为一名从小生活在农村的80后,正处零食比较贫瘠的时代,零食我们童年最珍贵的回忆。当面对现在超市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零食时,却总会想起小时候那些简单便宜,又能让人怀念的小零食,下面我来说一下,我童年的那些“骨灰级”零食,来一波回忆。

1,酸梅粉。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酸梅粉了,一小袋白色的像面粉一样细腻的粉末,又酸又甜,是留在记忆中的舌尖滋味,更有那搭配的各种各样的小勺,像绿豆那么大小,因为小勺造型各异,我还曾经收藏了一堆,通常用小勺挖着吃往往吃不过瘾,而是直接用舌头舔,连袋子的角角落落都不放过。

2.江米棍。我们老家俗称“辽化糖”(音),是一种用玉米做出的膨化食品,颜色一般都是淡黄色,也有绿,粉色,新做出来的时候酥脆香甜,一般男女老少都爱吃,江米棍沾上口水就会化,所以我们还经常把江米棍做成各种各样的玩具,笛子啦,枪啦,剑啦,又能玩又好吃,因为便宜,现在在市场上很少见到了。

3.糖稀。糖稀是一种用麦芽糖制成的一种既可以吃又可以玩的零食,特别受小姑娘们的欢迎,小时候,就地取材,掰两根粗点的棉花枝或者高粱棍,买5分钱的糖稀,边走边绕,一会儿后就会从黄褐色变成米黄或银白色,从稀变稠,等搅到难绕,才会依依不舍的吃掉。

时光荏苒,虽然现在物质已经极为丰富,各种各样的零食是应有尽有,但是再也找不到小时候那种吃零食的满足感。





本地E资讯


在我的记忆里,最深刻的是一种上海出产的肉蓉面,包装的也很简单,好象是黄红色的一种纸袋,里面似乎只有一个调料包、没有酱包。面比起现在的方便面韧劲更强,吃起来更有嚼劲。

我们小时候的物资没有现在这么丰富,能吃的零食很少,我记得早餐要是能吃到这么一包肉蓉面,就感觉到特别地幸福。一根一根慢慢挑着吃,总害怕一下吃完了,就没有了。现在想起来,仍然觉得很香,那种对食物的期盼仍记忆犹新。

现在的方便面品牌、品种口味非常多,可是却再也没有当时的那种味道了。

还记得当时突然流行起来的一种小零食:酸梅粉。很小很小的一小袋,里面是白色的粉末,还带有一个很袖珍的小勺。这可是女孩子们的最爱,轻轻挖上一小勺,放到舌头上,慢慢的品,一种酸酸甜甜的味道就出来了,舍不得咽下呀。当时要是那个女孩了买上这么一小袋酸梅粉,是很让人羡慕的,平常情况下,几个要好的女孩子围着一起吃,也会非常大方的与没有的同伴分享。


哈密的夏


要是最有记忆的,就是外婆做得米糕,麻糖了。

小的时候,要吃这个东西各还不容易呢!那个年代,零食是非常少的,只有到了快过年的时候,外婆家就会起大锅来做麻糖,米糕(我们叫米炮子)我妈会送米过去,让外婆来做。大概两三天左右就会做好了,然后我外公就会给我们送过来。米糕是大米做的,麻糖是大米里面提取出来的,麻糖的味道是那种脆脆的,一敲就断,味道非常好。

还有外婆做的发粑粑,现在外面买的已经吃不到家里的那种味道了。

每次去外婆家还有五香瓜子,花生,到现在我还是喜欢五香瓜子,和小的的时候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记忆中的味道都是回味,现在外婆年纪大了,再也吃不到那些东西。就是现在买的,也没有家里的那种味道。

至于小零食,就是学校一毛一根的泡泡筒,还有五毛一包的跳跳糖,一毛一根的拉丝糖。价格很亲民,当时还是决得不便宜啊。

哈哈,是不是暴露了年龄,有没有和我一样也是吃这些过来的。


惠州潇潇



江城老爸的美食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