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講“深心”: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深心與淺心相對。

一個窮人如果在路上撿了三十萬元,當天晚上一定樂得睡不著。有錢的人,一筆生意賺了一億,可能只笑笑說還可以,這是心量深淺的問題。大家打坐有一點點境界就很高興了,想自己快成佛了,明天打坐怕境界飛掉了,這就是心淺。你們作早晚功課要念《楞嚴經》中阿難作偈子:

將此深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佛恩

什麼是深心呢?深心是菩薩淨土,一切功德,萬善莊嚴,沒有哪一點不修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今天叫你做件小事,馬上就想為什麼找我,為什麼不找別人?這樣子怎麼成就功德?什麼是“具足功德”?就是萬善莊嚴。大家喜歡講禪,什麼青蛙跳水撲通一聲,荷花開了,真是發瘋了。什麼是禪?禪宗祖師們說過:“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你修得到嗎?“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就是把生生世世的業力習氣煩惱一概丟盡,實際理地是實相般若,不受一塵。一起心動念就是行,修行萬行門中不捨一法,就是萬善莊嚴。

所以我常常看到同學們的行為動輒為己,自私心重,不發心,成了楊朱的徒弟,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也。如果這樣能夠成就,那我的佛法就白學了,我不是上當了嗎?佛法決不是這樣的!

我再讀一次,“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心要深,要厚道,包容,善心,那麼深,菩薩成立佛土的時候,更具足一切功德的眾生才能往生佛國啊!你們修藥師和淨土法門的要特別注意了,不要以為光叫幾聲佛名就可以往生的,你念佛要像父母憶子女那樣的念。這只是修的功而已,你還要有“具足功德”的德。《淨土經》上告訴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阿鞞跋致,就是八地以上不退轉的菩薩,那已經深心具足一切功德,豈有不往生之理,這就是它的秘密。所以凡夫眾生,以貪求妄想之念,要想往生佛國,是何其狂妄而愚痴啊!

**** *

“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深心非常難,前面已經講過深心,你們作早晚功課要念《楞嚴經》中阿難作的偈子:“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但是一般人用心都很膚淺,要大智慧成就了才有深心。

譬如大家覺得唯識就很難懂,它是把心的作用、心的體相,作深刻的分析。心在哪裡?心臟不是心,頭腦也不是心,真正能思想能作用的心你找不到,這個心王不可知,禪宗講明心見性,你就見不到。真明白了深心,這就是道場,因為有了深心就可以修一切佛法,增益功德。大家不要以為捐了錢是作了些善事就沾沾自喜,真的大善事要有智慧來作,很難啊!有時幫助一個人,以為是善事,結果是壞事;有時不幫助一個人,看起來是壞事,反而是善事。這個處理就要靠深心,所以深心是智慧的成就。道場不是有形的,不是隻有廟子是道場。

*****

“以出家法,起於深心。”出家是為了證得菩提成佛,因為出家所以能擺脫世俗很多的障礙和拖累,能夠專心一致去修法,找出自己的本心,而起深心。可是大部分人出家是偷懶法,逃避現實,當然偷懶法也是八萬四千法門之一法,真的,不是說笑,你看有好幾個禪宗祖師都是以懶法成道的,但是你沒有那個本事學。為什麼要出家?是為了起深心。這個深心在佛典上經常出現,《楞嚴經》的偈子:“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出家不是讓你來偷懶的。

什麼是深心?非常值得研究。一般在家的大學者,好像歐陽竟無、熊十力師徒,我與他們是忘年之交,還有好幾位,包括王恩洋、呂秋逸等人,他們雖然是在家人,可是終身不娶,所以他們學問成就是這樣紮實。出家法不要講戒律了,用中國道家的觀念,黃石公的《素書》所講:“絕嗜禁慾、所以除累”,為什麼要出家?也就是要離情棄欲,離開世間一切情感的困擾,拋棄世間一切的慾望,這樣就擺脫了一切拖累,可以專心一致用功。

講到出家的大師,像是太虛法師、印光法師、虛雲老和尚,我年輕時都見過的。當年我們學佛,比你們這些大專學生調皮多了,你們這“散”男子、“散”女人,是散開的散,是希望他們離開遠一點。我們當年碰到這些真修行的法師,不顧一切,敢在大街上就跪下來拜。但是當時對太虛法師,雖然他盛名傳遍世界,我們看到他卻是不理的,覺得他只是講講佛學的,沒有修持。一直到了後來,我才跟我的老師講,“先生啊!我們看錯他了,太虛法師是有修持的。”老師還把鬍子一拉,“哦?真的啊?你有何所見?”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太虛法師坐火車回首都南京,南京火車站歡迎他的人真是人山人海,很多還是很有地位的人,是他的弟子。這就像當年虛雲老和尚,他威風也大了,連國府主席林森都親自拿著香,率領文武百官跪在碼頭迎師父下船。這些大法師受人尊敬擁戴,真是菩薩各有各的眷屬。話說太虛法師,乘火車一到南京,他老先生下了車尿急了,不管前面的軍民男女人等,轉過身把袍子拉開就小便,狀若無人,尿完了旁邊跟著的人就對他說:“師父,他們都來歡迎你的。”他說:“噢!好!阿彌陀佛。”我看到這一點,心想,唉喲!這位和尚不得了啊!他對這所謂的榮耀沒有動過念頭,他無所謂,管你那麼多男的女的,袍子拉開來就屙尿了。有些老太太女居士都不敢看,他可自然得很。你不要說他得什麼大定,就算是個昏沉定也不得了啊!目中無人,都空了。這是一,因此我就開始注意了,覺得過去多年對他的成見太深了。

太虛法師的左右不用小和尚,也不擺威風,他一輩子那麼多著作,全部精神都在佛經上,真是發起深心的。他旁邊只用兩個在家人,那時候叫茶房,現在叫服務生,他給人家薪水的。那麼多人來皈依他,膜拜他,都要給供養,他一輩子持戒律不摸錢的,都是由茶房捧進去了,太虛法師決不會到後面問茶房收了多少錢,用出去的也問都不問,這都是我們所見到的。

講這些故事給你們聽,不要說他的修持如何,就算不修持,他晝夜都在經典上,在佛學的學理上專修,就了不起了。所以,“以出家法,起於深心”啊!不只是你們,許多國內外的教授來了這裡,我都把他們當小孩子,不只是年齡上的小孩子,也是學識上的小孩子,為什麼?現在人讀書作學問,都沒有發起深心。學佛更是要起深心,也就是戒定慧三學都要深入。例如你們都受過戒的,我只要一考你戒,就絕對答不出來,你二百五十條戒都背得出來也還是不懂戒,為什麼不去研究大藏經的律藏?古人說:“為求無事披袈裟,披了袈裟事更多”,為什麼事更多呢?更要精進,晝夜專心一致在求道,找出這個深心來。出家人不清楚這個觀念的,就是在逃避現實,非出家法也。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

“深心者,是窮原義。若一善不備,無由歸原,歸原之來,必具萬行。故言樂集諸善行故,即是自利之行本也。”

什麼叫深心?我們經常罵人:“某人怎樣呢?好不好交朋友?”“喔!不可以,這個人心很深喔!”這種深心,不是學佛的這個深心。

這種世間法的深心是指人的心腸很歪曲,鬼主意多,而且喜怒不形於色。佛法所講的深心,是人很有深度的,不是粗淺的,不像我們大家研究佛學,什麼六根、六塵呀!般若、真如呀!名詞都知道,然後一天只寫寫組合名詞的文章,翻過來覆過去,又變成十二處、十八界和真空妙有什麼的。講來說去,一直在那邊打轉,沒有“窮原義”,沒有進一步追求真正的道理在什麼地方。真正的哲理,要透頂透底地體會,這樣才合乎科學的精神。

真正的學問是,一個問題要追求徹底。怎樣才叫徹底?那個東西是怎麼樣?怎麼樣的東西又怎麼樣?等於我們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就是要問到徹底。先有上帝,上帝是誰生的?上帝的外婆。好,那上帝的外婆又是誰呀?姓王呀?姓李?上帝的外婆?住在哪裡?說這些是用來比喻深心,是對事物徹底研究明之心,這是“窮原義”。因此禪宗要問“生從哪裡來?死向何處去?”不是問前生我是怎麼來投胎的,那個不是生死問題啊!本來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種,這個人從哪裡來?這就是生從哪裡來?成佛是要見地透徹,理無絲毫迷惑。

再來還要事上圓滿,“若一善不備,無由歸原

”,你要具足一切善,才能成就一個人人格的圓滿。如果善行積多了,但還缺一點,那如百科全書少了幾頁,便不是百科全書了。只要你還有一善不足,那你還歸不到真如本體圓滿的清淨光明裡。等於一個圓球的東西,它永遠在滾,只要缺了一角,它就難滾或滾不動了。所以,“歸源之來,必具萬行”。所以佛的境界是要有行為上的成就,任何一點小善都不捨棄而真做到才行。

像四川萬縣鐘鼓樓有一位能緣老和尚,是清末到民國以來,禪宗的幾位大老之一,其中虛雲老和尚是名氣最大的。能源老和尚,我們去見他的時候,已經年紀很大,退休了,根本外人都不見了。他老人家一個人住在鐘鼓樓,鐘鼓樓也不是大廟,佛寺不像佛寺,他坐在那裡,抽個老古式的長煙筒,眼睛都睜不開的樣子。可是實在可怕喔!不能張開眼睛,他張開一看我們,我們心裡都顫一下。他兩個眼睛就像手電筒打開那麼閃一下、亮一下。我們一到,當然老規矩,先見老和尚,磕頭一拜。完了,他看到年輕人更客氣,說:“坐坐坐。”然後自己就去燒水泡茶。我們說:“太老師啊!您不應該給我們燒茶。”他說:“耶!你們年輕人不懂,我呀!

萬行門中,不捨一法。”就是一句古話。禪宗經常用這一句話。還有下一句,“實際理地,不著一塵。”什麼叫實際理地?心性那個境界,空的。那個境界,一念都不能留,空都不能留。空留到了,就著一塵。“實際理地,不著一塵”,就是返本還源。但是你悟了道,在空境界,要起用呀!悟了道的人,你說:“我悟道了,格老子,你愛磕頭,你就拜吧!你愛拿錢就拿吧!”這是什麼道?“實際理地,不著一塵”,所有皆空,起用的時候,“萬行門中,不捨一法。”舍什麼法?不拋棄任何一點善行。所以老和尚當時給我們這一印象非常深刻。現在你們年輕人,你來看我,你是客人呀!我來燒茶,當主人應該的。這就是“萬行門中,不捨一法”。這真是前輩的風範,就這麼一個動作、一句話,佛法都開示完了。

又譬如當年我去看馬一浮先生,一代碩儒,當時我名片一遞進去,搞了半天,我坐在冷板凳上,心裡也差不多要起火了,你這個老頭有什麼了不起!可是接著人家那個中門忽然打開了。古時候屋子的中門,平時是關到的,現在突然嘩地打開了,這才看到馬先生從中門出來,兩排的學生,列隊隨後而出,問哪位是南先生。這是大開中門迎接,弄得我趕快跪下。

這一棒子打得我可厲害了,原來一肚子火,等那麼久,你擺什麼架子呢?原來人家是在裡頭隆重準備接待你,人家叫學生趕快穿衣服,跟我出去接客,而且平時都走偏門的,這次大開中門。馬先生和眾弟子從中門那個大禮迎賓地出來,一下我那個雙腿啊!不知膝之曲也!自己都不知道兩個腿會跪下來。請注意,年輕人啊!這都是我親自經驗的前輩的風範。那麼,馬一浮先生接見我的這個動作,就是《法華經》中佛說的不輕後學,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後生可畏”。並不是我可畏,而是人家對後生的期待重視。

大家看看,“萬行門中,不捨一法”的善心境界,不得了啊!修行要這樣修才行。行善佈施你說有什麼功德呢?做好事,自然有好報,至少的好報,你心裡頭已快樂了嘛!你做了壞事,這個報應馬上來,雖然偷了他一點點,總是不安呀!不曉得怎麼辦好耶!果報是很現成的。所以,利他實際上就是自利。

心理的行為可用物理來比喻。你把拳頭拼命捏緊,為什麼那麼痛呢?因為向心力強的時候,它立刻物極必反,離心力起作用,非放開不可。人也一樣,尤其你們年輕人談戀愛,往往你越追他,他就跑了,不理他,他又來追你。我們越給人家的時候,心理的力量回轉來,你心越踏實越安祥,更圓滿。處處想顧自己的人啊!非常痛苦的。而且顧自己的人,睡也睡不好,一切煩惱得要命,這是很自然的力量反應。所以說,善行並不是都為他,嚴格而言根本是自利,也才是真正的自利。

《宗鏡錄略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