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魏延一个忠臣,死后还要被灭三族,到底谁的错?

刘黄叔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魏延是忠臣。但是魏延死于自己人,死得很惨。魏延之死,有诸葛亮的原因,也有魏延自身的原因。

首先明确一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定罪,并不以你是不是忠臣来论定。马谡也是忠臣,不也死了嘛?

下面我们来论述魏延的本领、个性与错误:

魏延战功赫赫.早在刘备时期,就曾经力压张飞掌管汉中。可见其实力。到诸葛亮去世的时候,魏延已经成为蜀汉大军的二号人物。

他不仅武功高强,而且有智谋,属于文武全才。比如,他对于汉中的防卫部署固若金汤;他所倡导的子午谷奇谋,历来为《三国》迷津津乐道。

魏延情商很低,很多小节、细节的工作他都不会做。

事例一:魏延跟刘备早有渊源,早在刘表死时,魏延就力主迎接刘备,为此翻了蔡瑁,和文聘打起来。魏延的事前竟没有跟刘备诸葛亮沟通。刘备也没有丝毫表示。

实例二:魏延献长沙,也没有跟关羽等人沟通,也没有跟黄忠沟通。互相之间一点面子工程都没有,没有人站出来为魏延点赞。

魏延恃才傲物。在蜀汉,诸葛亮神一样的存在,唯有魏延既独来独往,有敢于审视、点评诸葛亮;对于诸葛亮之外的人全不放在眼里,与诸葛亮的近臣不睦甚至敌对。如,诸葛亮死后撤退,他质问:“难道没有诸葛亮,北伐都不进行了吗?不是还有我魏延吗?”

受《三国演义》影响,我们习惯于将诸葛亮神化,由此引出魏延之死的阴谋论。

假使真在军事法庭上,魏延是不是有罪呢?答案也是明确的。

无论在任何时候,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都会“军令如山”。

1、魏延不服从组织安排,以一己之力对抗组织,这更是不允许的。不服从组织安排就是死罪。

2、无论是撤退前后,他作为少数派,只带着自己的人马,独立于多数派之外。疆场之上搞分裂也是死罪。

3、在诸葛亮临终之时,对于未来布局有了新的安排,魏延应该服从上级的命令。然而魏延正是要挑战他的上级的。抗命也是死罪。

最后阶段,魏延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完全是畸形。即使有最好的辩护律师,也难以为魏延辩护。

诸葛亮分析的也对,所谓“有反骨”,不过就是常人难以驾驭。如果留下魏延,一旦他不高兴,他敢把天捅个窟窿,何况他闹起来是没有人能降得住的。如同定时炸弹,不如及早清除。

显然,在整个事件中,也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的弱点:格局不够大,布局不够稳。好好的一个魏将军,就这么设计成反贼了。


履和斋


魏延,字文长,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他作为镇远将军镇守汉中十年,后又跟随诸葛亮数次北伐。谁也不能说他不是个忠臣,可是就是这样一员大将,结局却是被诛杀三族,让人唏嘘。

关于魏延之死,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说诸葛亮死后,军权交给长史杨仪。魏延不服,率先带军南归成都,并派兵阻止杨仪南下,杨仪命何平抵御,何平斥责魏延反叛,魏延的士兵见状四散而逃,魏延本人和几个儿子逃往汉中,最终被杨仪派来的马岱追杀至死。后来杨仪回到成都后,诛杀了魏延三族。

当时在诸葛亮晚年,魏延可以说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很多人都认为魏延会在诸葛亮死后顶上去,魏延自己估计也做好了准备。可是在诸葛亮死前,却与长史杨仪、护军姜维等人秘密商讨他死后的退军计划,只让魏延负责断后,如果魏延不听军令,便弃他不顾。

很显然,事情非常诡异,为什么一个有望继承诸葛亮职位的人却在最后很明显被抛弃了呢?根据《三国演义》的说法,那是因为魏延投奔刘备时,诸葛亮就看出魏延生有反骨,天生就是叛徒。所以诸葛亮才在魏延身边安插了马岱,情况不对就弄死魏延。但是这很显然是小说家的演绎,原因并不在于此。

整个事件更让人不解的是,魏延的士兵明明有烧绝阁道的决心,为什么会在何平的三言两语下就跑了呢?这一切都显得非常不合理。除了这一点,还有两点不解之处。一个是魏延为何能绕开驻军褒斜谷北口的杨仪,毫不受阻的到达褒斜谷南口,再将谷口栈道烧毁呢?总不能说杨仪军中都昏睡了数日,以至于没发现魏延军队吧。第二点是魏延如果是烧毁了栈道,将杨仪隔绝在褒斜谷北口,为什么双方的奏报能在同日抵达成都呢?

既然有这么多矛盾之处,那么很显然这件事情的过程有很多谎报的地方,以此来更合理的给魏延扣上“欲举众北附”的罪名。

如果魏延的罪名是假的,那是谁设的计谋呢?是诸葛亮,还是杨仪?这就要从诸葛亮为什么不招魏延开会,并且说出“魏延不从命,军便自发”这句话分析了。

首先诸葛亮不让魏延开会应该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先锋突然返回大本营,那么前线势必群龙无首,甚至吃败仗都是有可能的,所以诸葛亮为了防止让敌人有可乘之机,才没让魏延回来是可能的。

其次魏延不从命只是说魏延如果因为没开会,结果和他们出现意见偏差,不愿意退兵的话,那么你们可以先走。诸葛亮之所以有这种想法,因为魏延和杨仪争权导致不和,万一他死了,魏延很有可能不受杨仪的控制。

如果诸葛亮料定魏延必反,何须如此麻烦,更加不会用魏延当先锋才对。只是魏延的杨仪两人的问题,诸葛亮估计也没什么好办法,这两个人他都想用,但是冲突又化解不了,所以才会让杨仪可以先撤。

后来事情果然如诸葛亮所料,杨仪派费祎去告知魏延会议决定后,魏延果然反对,并表示不可“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还要求重新表决来决定撤不撤。费祎也不多废话,反而忽悠魏延说长史杨仪是文官,在军事上还是得听你魏延的。

当魏延和杨仪的奏折都到了成都后,刘禅问蒋琬、董允怎么看,结果二人都支持杨仪而怀疑魏延。他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举动,很有深意。杨仪和魏延的矛盾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现在互相指责对方叛乱很可能就是矛盾升级。可是蒋琬董允二人却明确袒护杨仪,绝对有猫腻。

这就不得不说到蜀汉的权利斗争上去,蜀国一直有两大政治集团,一个是以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为首的外来军人集团,另一个是以蒋琬、费祎、李严等为首的蜀地文人集团。我们知道诸葛亮死的时候,外来军人集团的势力就很小了,魏延作为随刘备入川的将领,实际上已经成为军人集团的代表,所以遭到文人集团的打压和排挤,属实正常。

诸葛亮为什么北伐,还不是因为中和双方的矛盾,用战争来缓解内部矛盾。可是随着军人集团的逐步走弱,文人集团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增强,所以诸葛亮向刘禅推荐文人集团的蒋琬、费祎继承宰相,让杨仪接管军事。这说明了诸葛亮决定了将身后的军政大权都交付文人集团。

自此我们可以猜测,魏延的死并不是他叛乱造成的,和他的个人性格关系也不太大。他之所以被诛三族,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输掉了蜀汉内部集团的权利斗争。


邯郸醉


魏延,作为忠于蜀汉屈指可数的将才,为什么被自己人所杀,还夷了三族,这一直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问题里有两个点,一是忠臣,二是灭族,下面把事件还原,稍作分析。

图为汉中褒斜古栈道陈列室。

首先魏延肯定是蜀汉的忠臣,如果非要说魏延以前跟刘表,后来跟韩玄,再归刘备,几易其主就是叛徒,那三国人物都有此迹,有人非要相信《三国演义》说他有反骨,食其禄而杀其主,把小说当史料来看,那就什么也别说了,实际上魏延一生就反过一次,而且性质还不同,他归了刘备后,一直在诸葛亮帐下,尽管不怎么信赖,仍然忠心辅佐,直到最后。

图为昭化古城的魏延石像。

为什么魏延最后落得灭族下场,诸葛亮率军第5次北伐时,魏延为前锋,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结果诸葛亮病死在了五丈原,死前遗言,部队回撤,魏延作为前军断后,听到消息后的魏延觉得,都已经剑拔弩张了,怎么能就撤呢,丞相不在了不还有我么,此话一出,便将掌军的长史杨仪推到了对立面,而且魏延和杨仪两人平时就不对付。

四川梓潼的魏延祠。

杨仪要回撤,魏延觉得可攻曹,带着部队赶到杨仪前面,并烧掉栈道,阻挡杨仪带兵回撤,杨仪就认为魏延反了,赶紧把消息传回成都,魏延也不示弱,也上奏杨仪造反,在成都的刘禅不知怎么回事,问身边人,这两人都说对方反了,肯定有人说假话,到底谁反了呢,蒋琬、董允这帮书呆子分析,杨仪一拿笔的不可能反的,倒是魏延曾有倒戈的劣迹,所以刘禅这帮人,不去搞清事情,靠猜的是魏延反,派禁军去捉拿,让杨仪逮到了机会,令马岱斩了魏延。

魏延死后被抛尸荒野,蒋琬任丞相重新安葬魏延,至今魏延墓已不存,只有残破石马两尊。

其实这两人都没有造反,只是两人平时水火不容,杨仪尊诸葛亮遗令,少了丞相征战受影响,要回撤从长计议,魏延认为,北伐大事在于众将士,并非丞相一己之力,且已箭在弦上,为此两人大吵进而互相诬陷,刘禅糊涂的站在了杨仪这边,魏延成了刀下鬼,因为是以谋反罪论处的,汉代律法,谋反罪是十恶重罪,要处以诛灭三族之极刑,于是魏延的父、兄、妻三族被屠干净。


图文绘历史


这是魏延自身性格缺陷导致的。


战功卓著

魏延,字文长,蜀汉将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

北伐大将,子午奇谋

刘备死后,诸葛亮北伐,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如同前汉将领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所以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魏延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诸葛亮一向用兵谨慎,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大大地失策,错过了绝好时机;也有人认为,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是,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长安,他的目标应当是先取凉州,然后步步为营、逐步蚕食曹魏。

性情孤傲

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唯独不屑魏延,与他势成水火,甚至有数次魏延拿刀作势要杀杨仪的举动;爱惜二人,也常为二人调解。

六次北伐时,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大军都随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说对方谋反,问董允、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安敢如此!?”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命令,都鸟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儿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

夷灭三族

诸葛亮总揽军政大权,由于诸葛亮的限制,魏延只能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不仅如此,诸葛亮死前还让马岱设计杀了魏延。就这样,魏延在临死前还嚣张的大喊:“谁敢杀我!”魏延含恨而死,他在临死前大喊的这四个字,可怜的魏延居然就这么残死了,这四个字也被后人当成口头禅,沦为笑柄,不料竟然成了2000年后的流行语。另外马岱字丁林,杀魏延是不是巧合?吗丁啉治胃炎。

性格决定命运

魏延孤傲,不能容人,是他被杀根本原因,倘若他待人平和,谦卑,又怎么会落到灭三族的地步。


一蓑烟雨任平生xy


蜀国大将魏延生前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赫赫的战功,他也在诸葛亮六次北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魏延投奔刘备之前,他本来是想追随曹操的,但当他见到刘备之后,就一心跟随刘备了。刘备虽说领兵打仗的能力一般,但其识人能力堪称顶尖,因此跟随刘备打天下的名将不少。不过天生谨慎的诸葛亮却对魏延,有不同的看法。诸葛亮早就对魏延提防了,因此诸葛亮曾对刘备说:“此人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 即便如此,刘备生前一直把魏延视为大将,委以重任。让他长期镇守汉中,屏障益州,真可谓是用之不疑。

而刘备死后,魏延不在被重用了。诸葛亮在六次北伐中,始终没有给魏延安排过重要的任务。诸葛亮在平定西南孟获的过程中,魏延曾几次献计,最终都被做事谨慎保守的诸葛亮否决。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就提出了“子午谷奇谋”这一妙计,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未必不是一条出奇制胜的妙计,结果诸葛亮却不采纳。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的原因是,此计虽可迅速夺取长安,但长安没有天险可守,一旦被魏军围住,就是死路一条。在街亭之战前,蜀军中有能力去镇守街亭的,只有赵云和魏延了。但是诸葛亮却派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结果造成街亭失守,这也最终导致了北伐的失败。

魏延的建议一再被诸葛亮否决,他的心中是很不痛快的。在后来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不和,不听调遣,惨遭马岱追杀,并且被夷三族,也就是被灭门了。魏延的死当然有其军事上的失利一面,但是主要原因还是他性格孤傲,过度的表现自己,做事情比较“激进”,没有摆正位置造成的。这也就是诸葛亮之前说魏延有“反骨”的意思,所以才设计杀死了魏延。中国有句老话“枪打出头鸟”,魏延估计就是那只被打死的出头鸟。


恒亮制钉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魏延之死且被诛灭三族,是诸葛亮和杨仪的错。也可以说是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争权夺利的结果,他诬陷魏延谋反,是后三国时期蜀汉的最大冤案。诸葛亮身死,魏延被杀直接导至蜀汉再无和魏、吴一争天下的机会。魏延被灭有两方面原因。


  1. 诸葛亮和魏延军事战略路线不同,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过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谋”,不被诸葛亮采纳。魏延常有怨言,说诸葛亮胆小等等。其实不知诸葛亮北伐仅是一种以攻为守的战略而已,况蜀汉的那点兵力是诸葛亮在刘备夷岭大败后,花了整整五年才积攒的家底,一旦失败,蜀汉国小民弱就再无翻身机会了。所以诸葛亮临死不敢将兵权交给当时已是蜀汉军二号人物的魏延,却交于杨仪一介文官,还素与魏延不合,魏延肯定不服。
  1. 杨仪和魏延性格都缺陷明显,杨仪机警能干,善于处理各种繁杂政务却心胸狭隘、睚眦必报。魏延勇武过人,丝亳不亚于蜀汉原五虎上将的关、张、赵等,但魏延性格孤僻高傲,目中无人,像极了关羽的为人。

总之诸葛亮遗命“令杨仪暂领军权,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是魏延不听号令,军可自发”魏延听后大怒,不听调度,他认为诸葛亮死后就该有他继领兵权,继续北伐,即便撤军也不听杨仪号令。

争端已起,杨仪与姜维等只有依诸葛亮遗命撤兵,魏延见杨仪与姜维准备撤兵,他抢先撤回,烧毁栈道,截杀杨仪。两人都上书后主刘禅,诬陷对方谋反,因魏延人缘太差,结果没人信他皆信杨仪。最后魏延被马岱斩杀,将其人头交于杨仪,杨仪踩踏魏延头颅说“庸奴,还敢干坏事吗”遂诛杀魏延三族。

魏延有罪,但罪不及三族,诛其三族实是小人杨仪借题发挥,以泄私愤的结果。


魂系安阳河


很荣幸能够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看法与想法,废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这个问题。

在下面优质内容我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品鉴不凡】

首先,我们看魏延是否是忠臣。

魏延的人生之路比同时代将领大都曲折,他先是依附于刘表,因为不同意刘琮部将蔡瑁等拒绝刘备入城而反出荆州。后投身长沙太守韩玄,因不满韩玄要斩杀黄忠,一怒之下,袒臂高呼,救下黄忠,砍死韩玄,引百姓出城,投降刘备,一生之中追随过三位主人。此外,据《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死后,因与杨仪有异,其与马岱商议:“我等投魏,若何”?被马岱反对乃止。这虽不为正史记载,但也反映民间对其是否为忠臣早有判断。因此,从其整个人生几度改换门庭,及死前流露出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念头来看,说魏延为忠臣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其次,我们来分析为什么在他死后会灭三族。

窃以为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魏延引军与主力对抗,已被坐实反叛之名。诸葛亮死后,北伐大军按他生前的安排有惊无险地撤退,但只有魏延一人带所部与大军脱离,还烧毁栈道与大军对抗。这种行为虽未投敌,但与反判何异?且其已死于马岱之手,无法为自己辩解,所以反叛之名被坐实。而被定为反叛罪的人被灭三族是必然的。

二是在魏延谋反一案中,诸多蜀国将领牵涉其中,为杜绝后患,必然会有人落井下石。魏延勇猛过人,又性矜高,与同时代将领关系均不甚融洽,有的势成水火,平时人皆避之。这次魏延公然违反诸葛亮的安排,把自己置于所有人的对立面,杨仪等参与诛杀魏延的将领,和平时与之有矛盾的人自然不会放过落井下石的机会,为杜绝后患,斩草除根就是必然的结果。

三是魏延居功自傲,在与蜀国文官相处中“语言虚涎",为蜀国文官系统所厌恶,所谓的反叛事件发生后,必然无人为其呜冤叫屈。建兴十年(232年),魏延与刘琰不和,发生冲突,诸葛亮明知错在魏延,但为笼络魏延,仍责备刘琰,刘琰其后"作笺道歉”。

其三,我们来分析到底是谁的错。

笼统说错在哪一方和哪一人都比较片面。各方在事件中均有责任:魏延刚愎自用,所采取的举措均有把自己推向众人对立面的效果;杨仪等军队将领因为执行诸葛亮的安排,在道义上占据道德优势,但在整个危机处理过程中,不能排除挟私泄愤、公报私仇的嫌疑;蜀国高层在魏延已伏法被杀的前提下,仅凭杨仪等一面之词,不念魏延过往战功,诛杀其三族,未免显得不念旧情,刻薄寡恩。

关于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都是我个人的想法与观点,在这里同时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于分享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

我在这里,发自内心真诚的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拥有好身体,同时也祝大家在自媒体行业有一个好的发展,谢谢。

最后欢迎大家关于这个问题畅所欲言,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公子灵均


因为魏延的死是他自己自找的,魏延身为一名战功赫赫的将军,但形势作风却不懂得谦虚低调,反而狂妄自大,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魏延就常常对其怨气深重,在诸葛亮死后更是仗着自己的战功,目中无人,因为当时的刘禅年纪太小无法掌管大权。

诸葛亮死后,杨仪就派人去刺探魏延的意思。当时魏延说,诸葛亮虽然已死,但这不是还有我们在这呢么,我们不可能因为诸葛亮一个人的死去,就荒废了蜀国,并且说我魏延是什么人,怎么可能受到杨仪的摆布?去做一个断后的将士?

并且根据历史书上的种种表现,诸葛亮对魏延并不厚此彼薄,虽然在有的时候他没有采取魏延的战略。但都是根据形势分析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并不是说明诸葛亮和魏延有什么不合。

并且最后历史显示,魏延是被诸葛亮安排马岱斩杀的。这在历史之中根本没有记载。如果诸葛亮真的想杀死魏延,大可不必如此费周章,直接在自己手握大权的时候,一句话的事情。并且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魏延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安排人来刺杀魏延,肯定会给军中人心带来波动。在当时那种情况,这是最最下策的做法。

所以说当时魏延死是自找的,最后被灭了三族,也只是因为他为人张狂,被后来的权力者所厌恶。





缘御寒


魏延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将领,是跟随刘备一起打天下的大将,在战场上魏延战功赫赫,勇冠三军,因此魏延得到了刘备的重用,在刘备称汉中王后,魏延被委以重任,负责镇守汉中,成为了汉中太守,但是在刘备去世之后,魏延却一直得不到诸葛亮的重用,因为在诸葛亮的心中一直认为魏延天生反骨,如果没有人能够管得住他的话,他一定会起兵造反。

在诸葛亮死后,由于魏延心中有着很大的抱负,所以一直以来他都和杨仪不和,不愿做杨仪手下的将领,最后魏延率领军队回到了汉中,并且和杨仪的军队发生了争斗,最终在战争中战败逃走,随后杨仪派马岱去追杀他,最终被马岱斩杀,然后杨仪认为魏延有谋反的想法,就下令诛灭了魏延的三族,不得不说魏延虽然有过无数的战功,但是他的结局却是非常凄惨的。




农村人啊彬


个人比较擅长用阴谋论来解释一些英雄人物的死。就像关羽是被三王一向合伙谋杀的一样。魏延也是被4个人合伙谋杀的。

魏延在蜀国得罪了最不该得罪的几个人:

一个是权倾天下的丞相,

一个是睚眦必报的长史,

一个自称是丞相接班人,

一个是背后下刀的君子。

魏延就算再有能耐,也架不住这4个人合伙弄死他。



1.刘备活着的时候重用魏延,诸葛亮就是看他不爽

就像张飞给吕布起名叫三姓家奴一样,诸葛亮给魏延起的名就是反骨仔。在名声重于性命的古代,一个不忠不义就可以让人一辈子抬不起头来。

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魏延的评价:

食其俸禄而杀其主,是不忠;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

就这样一个不忠不义的人,刘备活着的时候。却让魏延做了牙门将军,这个官职只有刘备极其信任的人才能做。整个蜀汉历史上只有两个人:魏延和赵云。

蜀国的心腹之地汉中太守这个人选上,刘备力排众议,坚决让魏延去做。而胃炎也不负众望,在这个位置上抵挡了曹军十几年,还把曹操的门牙给射掉了一个。

刘备当了汉中王之后,第1个就给魏延封了侯,所以魏延忠心的是刘备。


2.是不是说刘备死后魏延就要反叛呢?

魏延之死是在诸葛亮病逝之后,按诸葛亮的遗愿大军要返回蜀国。魏延坚决不同意。这才引来了杀身之祸。

我们先看一看诸葛亮临死之前的四步棋:

第一:将相权交给了长史杨仪(杨怡与魏延一直不合)

第二:将军权交给了姜维。(这是诸葛亮的徒弟)

第三:密令马代潜伏在魏延身边,准备随时动刀。

第四:让魏延断后。



不客气的说:实权都给了自己人,断后的危险却留给魏延。有失厚道。

我们再看一看当时蜀军所面临的实际情况:

司马懿当时率领魏军,正在与蜀军胶着。魏延当时提出:“丞相虽亡,吴今现在,杨怡入川,我领大兵攻司马懿”

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魏延并没有任何反叛之心。而是从蜀国的利益出发,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更为重要的是魏延当时的官职是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

他是最有资格,最有能力来领兵的。


3.当魏延大喊出谁敢杀我?马岱在最在背后偷袭,斩杀魏延之后,刘备生前的心腹全部死光了。蜀国的军权政权,也全部落到了诸葛亮手中。

——以上分析基于三国演义。

三国志中的说法:魏延并没有反,只是带着孩子逃回了汉中。杨怡派马岱把魏延的三族,杀了个精光,还把魏延的人头当成球踢。

就这样诸葛亮,杨怡,姜维,马岱这4个人合伙弄死了蜀国最后一个统帅级的军事指挥家。

蜀中再无大将,廖化作了先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