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健康跑为什么有人说12公里最好?

k--DIY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说的没错,健康跑10~12公里是最佳距离。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研究表明,如果是有氧跑,那么每次的跑步时间在四十分钟以上到一个小时才能使我们的运动效果达到最佳。



而我们大多数的跑步爱好者在有氧慢跑的情况下,配速在5~6分钟左右,跑一个小时正好是10~12公里。



请记住,这里说的是有氧慢跑会给我们带来健康,也就是从始至终都是在慢跑。怎么界定呢?那就是你跑步时的心率始终处在有氧区间。又有人要问了,我怎么知道是不是在有氧区间呢?这里有一个最简单的判断方式,就是你在跑步时能够跑得很轻松,一边跑还能一边说话。如果你已经跑得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了那就肯定不是有氧慢跑了。



长期坚持有氧慢跑能够让我们越跑越年轻,越跑越健康。帮助我们减脂,提升我们的摄氧量,降低我们的静息心率,延长我们的寿命。



不过跑步一定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给身体一个修复的机会,才能达到最好的锻炼效果。如果是新手的话,建议跑一休一,老手的话建议跑三休一。千万不要跑步上瘾,每天都跑,那样是很容易受伤的哦。



跑前热身,跑后拉伸也一定要做。热身这样可以让我们更高效地进入跑步状态,跑后拉伸可以帮助肌肉恢复弹性,避免运动伤害。每次热身拉伸至少10分钟。



这样,你的10~12公里才是完整的健康跑。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到你。


山水之墨白


跑步是一项收效显著的运动项目,每个人跑步的初衷虽然不尽相同,但追求健康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不知道你这个理论是从哪得到的,所谓健康跑其实大概意思就是健康无伤的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详细的来了解一下,如何才能健康无伤的跑下去。跑步具有简单性和复杂性。简单指的是,穿上跑鞋,无论在公园里还是马路上,甚至小区里,我们都可以让自己跑起来。不需要找对手或者选择场地。说他复杂是指跑步其实是一项讲究技巧,蕴含很多专业知识的运动。

第一、无论你什么时候跑,无论你跑多远的距离,请记得跑前热身和跑后拉伸

不会跑前热身和跑后拉伸的跑者,身体受到的伤害会远远大于跑步带来的健康。轻则小腿变粗,跑休时间变长。重则对膝盖会产生永久性伤害。

第二、跑步运动贵在坚持,凭一时冲动是坚持不下去的。

我们可能会突然因为心血来潮,就开始了跑步,但往往也因为次,导致很多跑者中途而废。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不但起不到锻炼的作用,还会让人对跑步产生怀疑。认为跑步到底对减肥或者健康有没有好处。

第三、跑步过程中要注意科学跑步,保持冷静头脑。

我们在跑步之前,一定要多做些功课。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只要多了解跑步注意事项,才能保证我们健康的跑下去。另外在跑步过程中,切忌跟随别人的节奏。一旦让别人控制了你的节奏,或者一时头脑不冷静,非要跟别人一较高下,那么请停止吧。这种行为轻则让你跑崩,重则会让你开始怀疑人生。

第四、正确看待自己,保持跑步初衷,听从身体的声音。

有的跑者会因为在跑步中加入了跑团,结识了更多跑步大神。会受到大神们各种超人般成绩的感染,从而不管自己身体的承受力,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里,尝试半马、全马、甚至越野跑。其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健康跑是没有确切的距离要求的,科学更不可能有12公里是最好的说法。因为每个人的日常跑量不同,体质不同,跑步目的不同,所谓健康跑对每个人的体现也是不同的。也许你跑三公里就能达到锻炼的目的了,可对于一些大神,12公里只能算个热身。所以我们在跑步的时候,守好初心,做到跑自己的步,不管他人怎么跑,能在健康的状态下永远的跑下去,你也是大神。


强哥聊体育


根据个人情况,没有绝对。



17号1982


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以跑步来说,具体的训练量还是要根据训练者自身的情况决定,跟身体素质,目标计划息息相关。12公里对于刚接触跑步运动的小白来说运动量并不低,如果天天跑对于普通人来说运动量就过大了,也可能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所以选择合适自己的运动量或运动方式才是健康的。



拳谜1


这个因人而异,如果是经常锻炼的话,在健身跑中12公里算中等水平,经过锻炼,普通人都能达到这个速度。

但对刚起步的普通人来说,每天4~5公里、每天跑20~30分钟,隔天一次,每周15~20公里的运动量较为适宜。

所以呢,你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如自己平时跑的比较少,建议先从三公里,五公里这样跑,过渡一下,平均每一个阶段一周左右吧,然后慢慢加到12公里。


美瘦的七月


12公里适合一星期一跑。不然膝盖受不了,能坚持的话每星期三次三公里也有效果。主要看你的目的。


三角肌


谢谢解惑,你设定配速5-6分钟,但有人达不到,8-9分钟,也就30-40分钟就跑不了了


k--DIY


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没有绝对的量化。一般运动到心率115次,维持15分钟比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