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難題:疫情中,我無法給你一個擁抱


心的難題:疫情中,我無法給你一個擁抱

醫護人員走進心理諮詢室尋求心理援助。圖/受訪者提供

在對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漫長日子裡,最脆弱的是什麼?

心理專家給出的答案是:人心。

多位正在疫區一線工作的心理治療師告訴《中國慈善家》,疫情中人們可能無意識地隱藏了自己內心最脆弱的需求,等到疫情結束之後,這種創傷會逐一呈現。他們呼籲,社會應持續關注疫情帶給人們的心理創傷,並展開針對性的援助。

3月6日,國家衛健委、民政部發布了《關於加強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心理援助與社會工作服務的通知》。通知提出,對新冠肺炎感染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危機干預。

武漢來電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除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物資馳援武漢外,心理援助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專家認為,真正的災難中心理援助是從2008年汶川地震開始的,這項工作在接下來的玉樹地震中得以常態化。

成都市精神衛生中心是汶川地震中較早介入心理援助的單位之一,有著豐富的經驗。因此,在此次疫情中,反應較為迅速。

早在2020年1月31日,該中心在“健康成都官微”上貼出疫情提示,並細分為《普通公眾篇》《醫護人員篇》以及《隔離者,確診/疑似患者篇》,並開通防控新冠肺炎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

“請一定幫幫我爸,我沒有別的辦法了。”2月28日晚10點多,一個來自武漢的電話打到成都,兒子跨省為父親尋求心理援助。

“我現在在武漢,我父親是疑似患者,已經在醫院住院隔離。父親現在的狀態非常非常不好,我很擔心他!”對方聲音急促,“我們不能去看他,他一個人在醫院裡,每次視頻他都會哭,甚至……甚至還會有些不好的念頭……”對方訴說著,聲音變得哽咽起來。

求助者說,他最開始也想過撥打心理援助熱線,但當地心理醫生資源實在太緊張,所以就試著撥打省外的援助熱線。

接線人員評估後,認為求助者父親的心理狀態急需進行干預,“在這種焦慮嚴重的情況下,面對面的輔導是最有效的。”她立即想到了武漢也有同事在當地進行心理支援,“這或許是一條最快捷的生命救援通道!”

當晚,接線人員將情況反饋給了援助湖北醫療隊的同事。當時已是晚上11點多,加上求助者父親所在的醫院並不在四川支援隊負責的十個醫院裡,所以一時無法直接對接。

隨後,這條求援消息被髮布在武漢心理救援小組長群裡,馬上有人回應:“我們馬上對接該醫院!”

不到10分鐘,又有人反饋信息:“已經聯繫上患者的主管醫生了。”

經過幾日的心理干預治療,求助者父親的心態明顯好轉,也開始積極配合治療。而該求助者也通過熱線跟成都的心理醫生保持聯繫,經過幾天的心理疏導,他和家人的情緒也改善許多。

這是一次緊急、積極、高效的跨區域心理救援,從撥打求助電話到找到患者並解決問題,一共不到14小時。

“疫情發生以後,熱線天天有電話打進來,主要集中在睡眠問題、對疫情持續時間長及家人安危的擔憂等方面。但像這樣從武漢打到成都的求助電話,還是比較少見。”四川省第十批援鄂醫療隊成員、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治療師耿婷告訴《中國慈善家》。

心的難題:疫情中,我無法給你一個擁抱

援鄂醫療隊、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治療師耿婷和隊友在“汙染區”零距離接觸援助對象。圖/受訪者提供

醫護的困擾

作為第一批支援湖北心理醫療隊的成員,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治療師劉天在2月13日到達武漢,主要工作是針對醫護人員展開心理援助。

一線的醫務人員不僅承擔著繁重的醫療救援任務,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他們每天接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面臨著被病毒感染的風險。患者離世、醫護人員被傳染,缺乏與人的交流、睡眠不足等問題疊加,導致醫護人員心理壓力驟增。

他們比較普遍的負性情緒有焦慮、緊張、煩躁易怒、悲傷、無助、恐懼、沒有安全感等。

“前線醫生普遍存在失眠問題。”劉天說,一般來說,越是面對重症患者的醫護人員,內心壓力會越大,他們往往面臨更多的生離死別,也承擔著更多的職業暴露風險,因此也會受到更多的內心衝擊。

2月15日,武漢某醫院重症監護室醫生張猛(化名)走進心理諮詢室,此前,他已經在一線奮戰了整整一個月。

領隊多次讓他休息,他都婉拒了。

“大家那段時間都是連軸轉,我一休息其他人就會頂上,影響別人。另外,我的病人還要和別的醫生重建信任關係。”張猛告訴領隊。

直到面對心理諮詢師劉天,他才吐露心聲:“我一休息下來,腦子裡就會胡思亂想,整個人狀態會更糟糕,讓自己忙起來可能會好一些。”

張猛自述說,他開始失眠是從第一次目睹一位新冠病人離世開始的,病人臨走前痛苦的畫面一直出現在他的腦海裡。他一心想治病救人,卻無力迴天,他甚至感到內疚。

作為醫生,他不願去向別人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因為他們是社會大眾眼中的“英雄”“最美逆行者”……

劉天開始對張猛做一些心理疏導,讓他意識到,病人的離世並不是他的原因所造成的,他也只是一個做著本職工作的普通醫生,並不是英雄;他需要去和同事、家人及朋友交流,釋放情緒,調整好自己才能給予病人更好的幫助。

通過多次交談,張猛心中緊繃著的弦開始有所放鬆,睡眠先是有了改善,整個人的狀態也好了很多。

後續隨訪瞭解到,張猛開始嘗試和同事聊聊自己的感受,也開始做運動,心理疏導起到了一些作用。

在醫護人員中,張猛很具有代表性,武漢有太多的生死離別,無論是對患者家屬還是醫生,都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創傷。

“有些醫生沒有意識到,他們可能無意識地隱藏了自己內心最脆弱的需求,等到疫情結束之後,這種創傷會逐一呈現出來。”劉天呼籲,全社會要持續關注這一次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問題,幫助他們真正走出疫情陰影。

另外,劉天還建議,媒體要避免對醫護人員過度“英雄化”。“他們是最美‘逆行者’,更是普通人,也會有負面情緒,會害怕,會焦慮,也會感覺無能為力。只有公眾理解他們是這樣的普通人,他們才能更好地接納自己的這一部分。”


心的難題:疫情中,我無法給你一個擁抱

第一批支援湖北的心理醫療隊成員、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治療師劉天在和醫護人員交流。圖/受訪者提供

無法給你一個擁抱

在這場疫情中,很多人目睹或經歷了生離死別,內心受到強烈衝擊。

專家說,面對失去親人的巨大創傷,不管什麼樣的語言,都顯得太微弱。這時需要更多的肢體語言給予心靈的慰藉,包括握手、拍拍肩、擁抱等。

張紀(化名)是一位心理治療師,在多次災難中都曾赴一線對影響者進行心理援助,2月21日,他深入武漢一線,開始心理援助工作。

張紀遇到一位肺癌術後合併新冠肺炎患者,他的孩子去世了,老伴確診罹患新冠肺炎後在另一家醫院搶救。這位患者看到別人的家屬不停地打電話、視頻問候,自己卻無人問津,內心極度焦慮、無助,甚至一度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與動力。

面對無助到絕望的援助對象,以往張紀都會給予一個緊緊的擁抱,這是最直接的一種方法,會一下子拉近與援助對象之間的距離。

但這次新冠疫情極具傳染性,身體接觸不可取,只能努力通過心靈的交流來拉近距離。

從拉家常式的“話療”開始,張紀努力讓老人說出焦慮的原因,並讓他認識到老伴還在治療中,不能丟下她,以此喚醒老人對生活的勇氣。

“在過去的一些災害中,受害者可以和親人朋友聚集到一起,抒緩心中壓力;或者通過和同事的擁抱、言語交流來得到一些釋放。但新冠肺炎有極強的傳染性,在物理距離上隔絕人與人交往,這讓大家心理變得更加脆弱。”張紀告訴《中國慈善家》。

其實,在這次疫情中,心理援助不能僅靠專業人員,前線醫生作為和患者最親密的接觸者,能直接洞察他們的心理。

有一天夜晚,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廣東)援助武漢江漢方艙醫院醫生劉曉春看著熟睡的病人,此時萬籟俱寂,讓他暫時忘掉病魔的存在。

但一陣咳嗽聲將劉曉春的思緒拉回,一位年輕小夥用被子捂住嘴,儘量不發出任何聲音,怕驚擾他人,但一連串的咳嗽聲無法抑制,小夥子甚至出現呼吸困難。

劉曉春讓護士測了血氧飽和度、推來了氧氣瓶、服用藥物,病人漸漸恢復了平靜,但始終無法入睡。

看著小夥焦慮的樣子,劉曉春主動和他聊了起來。原來,這位年輕人特別擔心自己的病情惡化,怕自己很快會死去……

於是,劉曉春以一個專業醫生的角度給他解釋病情,講新冠肺炎的知識,告訴他要配合治療並對自己有信心,“很多比你嚴重的病人都出院了”。

最終,小夥子寬慰地安睡了。

早晨,當劉曉春下班後經過小夥的床前,小夥下叫了聲“醫生”,並下意識伸出手準備握手以示謝意,但很快又收了回去,兩人同時笑了。

長效機制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為了尋找被援助對象,一些心理援助組織面向災區發放了很多調查問卷,問題多達二十多個,受訪人要花不少時間才能答完,因此不少人產生牴觸情緒,甚至最後形成“防火防盜防心理(援助)”的現象。

在這次疫情中,心理援助組織吸取了這個教訓,儘量將問卷設計得更簡潔、有針對性。

“適當地做一些針對性調查還是很有必要的。” 四川省第十批援鄂醫療隊、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治療師耿婷告訴《中國慈善家》,這次疫情中的調查問卷只設了5個問題,從疫情防控常識到精神狀態,從焦慮情緒到心理健康,掃碼後兩分鐘就可以答完。

耿婷表示,問卷調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尤其是針對醫護人員的問卷。通過這種方式,心理援助人員對醫護人員的心理狀態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並有針對性地開展援助。

疫情後的長效心理機制建設,是業內非常關心的話題。關於長效機制,耿婷建議,首先要進行心理健康宣傳,使大家對疫情結束之後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有正確認識,消除模糊觀念引起的焦慮、抑鬱。另外,還要幫助當事人和家屬學習相關知識,讓家屬和當事人多溝通,協助當事人合理安排工作、生活,合理宣洩痛苦的情緒,讓當事人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幸和無力,並在必要的時候,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對於身處疫情中的人們,耿婷還建議,疫情中各種信息爆炸式呈現,公眾對疫情發展保持適度關注即可,不要刻意去看太多的消息,避免信息轟炸,尤其要學會分辨和擯棄唯恐天下不亂的小道消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