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宇宙的规则和本源……;德:是对宇宙规则和本源的敬畏和顺从;二者合一就是信仰吗?

用户3486437905


二者合一,怎么成信仰?

信仰与道德应不是一码事。

所谓的道德,无须过分解读,就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或守人之本性。如把道与德分开来论,甚觉荒谬。

当然,若联系到天地万物等来论道德,则为彼此须建立的尊重。

信仰,绝非道德那样简单,但信仰包括道德,而道德者并非即有信仰所信奉。

是说,人对一切的敬畏,反应出人与一切的共存发展,也体现了做人有性德的达成。但,所言的顺从,不会是绝对的。

简言之,道德就人来说是个人做人的准则,而信仰为达成如何更好的做人。

所以,人的一生最可怕的,便是没有任何的信仰。


宋春來


道:是宇宙的规则和本源……;德:是对宇宙的规则和本源的敬畏和顺从:二者合一不是信仰,是指人类适应自然,是遵从、遵循、遵守自然,是应变自然,是利用自然,是人类研究、探索、开拓、开发自然…………等。

信仰:是指人类的思想、思维和智慧,是指人类主观唯物与唯心的意识形态,是指人类人文精神、人文品质的行为规范…………

国人的信仰与老子的《道德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相对观念和概念。《道德经》中的道与德————不是指世界人类、中国人的信仰,纯属指的是宇宙、天生、天然自然资然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物质世界天生、天然资然造人、诞生、产生的人类,人是动物、同样是物质的属性。只不过人是自然世界的高级动物,有高级的意识形态、有高级的思维、思想和智慧,有高级的人文精神和意志,故而创造了人类思想品质的人文文化…………

人类本身、本质:是天生、天然自然资然物质世界所创造、所诞生、产生的物质属性、特性,是动物、是物质,顺从、服从、遵循、遵守、适应、适宜则昌盛繁衍、兴旺发达;违反、违背,倒行逆施,不遵循、不遵从、不遵守自然丛林法则和自然科学规律则亡,故而天然自然资然物质世界就不存在人类。

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道与德:是指天生、天然自然资然物质世界的天道,即自然;是指自然丛林法则和自然科学规律。其核心、中心、本意、本质、实质、本性是指:人类要想在自然世界谋生存、求发展,就要完全应该遵循、遵从、遵守自然世界的天道,适应、适宜、顺从、服从自然世界的变化,掌握、利用、运用、研究、探索自然世界的丛林法则和科学规律,努力实现人类社会天人合一的智慧…………

信仰:是指人类社会的思想、意识、意志的精神层面;是指人类对美好心愿、心境、境界、层次、层级、理想、梦想的追求,并努力拼搏、勤劳奋斗而践行的目的、目标、志向…………


袁聪


说的很好,但是不足。道:是规则,德:就是本源。这二者之间留下觉悟,古往今来多少人在探索奋斗。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宗教信仰文化政治)。我个人认为毛主席思想最接近大同。他用他的思想和行动 ,造就了一个公平安定的社会;他造就了一个廉洁自律的政府;他造就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团队;他造就了一支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他造就了全国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人民大众;他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踩在脚下;他把劳苦大众推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鹏飞135313346


关于《道德经》,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500年以来,见解精到者,寥若晨星。以下不揣鄙陋,简述如下:

首先,道是自然的本原及其规律,作为客观实在的本原,称为“道体”;作为道体的规律,称为“道法”。从横向看,自然之中,由宏观,向微观,分为“天象”、“地形”、“物精”、“物信”这四个层次,所谓“物信”,便是道体的客观实在性,或着便是道体本身。从纵向看,“道体”通过“德”之聚合作用,逐步聚合为太一“先天之炁”,阴(蓄能少或吸收能,如太阴)、阳(蓄能多或释放能,如太阳)和和气(阴阳冲气以为和,能量之动态平衡),以至于天地万物。道体其大无外,包容自然,其小无内,不可细分,应该是一种基本的能量波,波形是正弦,参数为其内含之信息。道法贯穿自然发展演化始终,隐藏在天地万物之内,是天地万物的根本遵循。

其次,“德”是道体聚合的动力机制及表现。作为动力机制,“德”促使道体聚合,形成一种聚合和离散的动态变化,这就是《易》所表达的变动不居。用个例子来说,道体好比泥土颗粒,德化便是粘性,没有粘性则泥土便是一盘散沙,此谓之“德蓄之”。因为“德蓄”,所以道体聚合为万物,万物各具形状,“物形之”。有的形状的物体,可以为人所用,发挥效用,是为“器成之”。

自然之道,是形而上的终极之道,是普遍真理,自然可以应用于社会。因此,世俗之所谓道德,在“道-法-术-权-势”的体系架构中,已经沦落为“术”及其以下层次了,有些是小道——道之具体应用,更有不少,成为旁门左道。若问《道德经》之中的老子本义,正如上所述。仅供参考,欢迎讨论。鄙人所探究之道德原旨,可参见鄙人之头条号,均为原创,欢迎赐教。

【文章均为原创,图片源自网络。自度度人随喜,转发分享多谢。】


泰和道安


“道”是万法之体。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非一非无量,即一即无量;非真非妄,即真即妄。

“德”是万法之妙用。有体必有相,有相必有“用”(“用”特指 : 觉知性、智慧、知见、运作……!)。

用分别法讲 : “体”、“相”、“用”、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但是从根本法来讲 : “体、相、用”是一个东西,“体、相、用”是一个整体,谁也离不开谁,是一而三,是三而一。

就像一个人,即有无形无相的心,也有有形有相的身体,更有非有相非无相的智慧和知见;但是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人!

我们要知道“无形无相的心”,就是“有形有相的体”,更是“非空非不空智慧妙用”;把他们合起来讲就是“道德”!

“道德”不是规则,不是信仰,更不是“本源”;宇宙没有什么“本源”、“本体”、“原始”、“老大”、“第一”等等,这些都方便说,因为当下这一分、这一秒就是一切,已经绝对圆满,不少一法了,为什么还要妄上加妄?

“道德”讲的就是“真”、就是“实”,别无其他!当然“真”的当下就是“妄”,“实”的当下就是幻,以真显妄,以妄显真,真妄一体,知妄即真。离真无妄,离妄无真,妄真同二妄!





今令我见


1、【道】是宇宙自然的秩序,是“一是一 、二是二”的社会法制化,是将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边界划分的很清楚的行为规则。

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民主自由,而是社会秩序。民主自由是原始的本性,而遵守秩序才是人类超越所有生物的最大原因素。

道是刚性的。

2、【德】是仁爱,是用来模糊边界的情感。是模糊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关系的感性存在。

虽然,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是“秩序”,但是,所有生命最伟大的东西依然是充满感性、最原始的爱,在社会活动中就是“德”。

3、道和德一阳一阴,这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

4、人类社会最完美的相处或社会治理就是“社会法制化”+“道德治理”。社会法制化就让人们有了社会秩序,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做了会怎样。这是刚性的,不容触犯的。

而道德治理没有边界,宗教活动也是道德治理的一种,在法律不太健全的社会,宗教用日常道德约束人们,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礼”制是宗教对社会道德治理的提升,让道德更理性,给人们一个自我约束的理由,比如“裸体上街”这种事,法律很难判刑,但“礼”告诉人们有羞耻心,不能那样做。所以,实际上【德】也在教育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只是【德】模糊了大多数的边界。

5、法治不能酷刑,礼不能无底线,也就是说【道】要符合天道,宇宙天地运行的自然规则就是法治社会的上限;【德】要符合生命本源,爱是有底线的,“熟不知礼”和“无法无天”就是底线。

道和德相互作用就是美好社会的开始。

6,实际上,这世界上不止是一分为二只有道、德这两个方面,而是还有“三”,“三”就是“散”,三生万物。【社会法制化+道德治理+中央集权制】这才是真正符合银河系、整个宇宙运行的规律。

银河系是有核心的,宇宙一定也是有核心的……宗教的核心是上帝的力量,老百姓的核心是中央集权,以及中央集权所制定的(符合“道”的:不符合则乱,符合则安居乐业)社会运行秩序。




终南高扬


《道德经》遗传数千年,简结五千余字。按照中国文人之秉性,必然强解或牵强附会衍生。

数千年前,老子骑一青牛,从洛阳向函谷关而来。函谷关守吏尹喜观星象、“望气”,就看见一股紫气从东方冉冉而来,于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来。当老子骑牛过关时,尹喜认定老子就是那位真人。这就是“紫气东来”的故事。

老子在函谷关住下后,见尹喜心慈人善,气质纯清,于是取其精华而为尹喜著书,名为《道德经》。《道德经》写成后,老子对尹喜道:“老夫授汝《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言宇宙根本,含天地变化之机,蕴神鬼应验之秘;下篇为《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研习不止,苦修不懈,终有所成!”言罢,老子飘然而去。

这是《道德经》的来源。

《道德经》之道:

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它即变化之本, 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其始无名,“老子”强名曰:“道”。

然而,数千年来的共识,忽略了一点:汉字早期没有标点符号断句。谁又知道,老子当年不是这样写的呢?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样断句,是不是意思几乎相左。

所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与人与境与时代的解读的各有意义。

"道"这一字,数千年至今,谁能悟透?

我个人认为:道通则德顺,先在道,自有德。


改过去


大道阐真:关于“道“与“德”详解如下:

1,宇宙物质是多层次的。从不同层次看可分为无与有两种特性物质,但实质皆为有。

2,最基本物质特性为无,但却是物质与规律一体,无的运动将衍生出有并形成万物。

3,最基本的物质,老子用道这个字进行定义,并规定了其不同于原始字义的新涵义。

4,道生化万物,万物由无构成,因此万物必须顺道遵道才能顺到生长发展,悖道则走向灭亡。

5,为标志万事万物遵从大道的品性等级,老子用德这个字来表征。德越大,越顺道,最顺道的就是道,而道无形,故老子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人们常以德表物,故称大德。

6,普通物一般顺道生长,但有生命意识体特别是人常常受后天环境及意识影响,尤其是贪,嗔痴各类欲望等导致身心多状态偏差而不合道,至德性品级下降,故老子提倡人类修德合道,以保发展长久。

7,社会是人的集体,为保人类整体发展,也仿天地之规制定社会规则,形成社会的道德体系。社会的德是人们遵从社会法则的品级表征,不同于宇宙物质的道与德,但衍生于宇宙物质的道与德,遵从于宇宙物质的道与德。

8,万物有无共构,人与社会亦如此。天下神器,德必顺道,得一和谐。故老子讲,为道日损,损去一切阻道误道之物态,最终达到合道无为,物道感应,人天合一。

如有不明,可进一步探讨。


天宇光明


道是体,德是道的体用!

德是道的内容!目的!



空相净悟居士


道,万物的主宰

德,道的行事特点

道德其实就是道之德

有道之人就有德

这个德,与我们平时说的德不太一样,是道德,道之德

我们平时人所说的那个德,其实很多都不能归于道德(道之德),属于人德,下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