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用一堆藥名做詩表達心情:品讀《西遊記》中的趣味詩詞

在《西遊記》中,有兩處以中藥藥名入詩詞的趣味文字,被許多人津津樂道。

有的解讀者還因此認為,《西遊記》作者應該是一個精通醫藥之人,甚至就此斷定他是某位人物。其實,古代懂得醫理藥理的學者眾多,以此推斷作者身份恐怕還難以成立。現在,讓我們迴歸文本,來品讀一下這兩段“中藥詩文”的特別含義。

唐僧用一堆藥名做詩表達心情:品讀《西遊記》中的趣味詩詞

悟空殺人的場景,被一首藥名詩打上了“馬賽克”

在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妖聚義,黑松林三藏逢魔》中,悟空因殺死白骨夫人被唐僧念動緊箍咒,悟空一氣之下返回了花果山。他離開花果山已經五百年了,此時花果山一片蕭條破敗,只因前有二郎神對花果山的掃蕩,現有一群獵虎不時來此捕捉猴子。孫悟空一怒之下,對獵戶下了殺手,他作起一陣狂風,將獵戶全部殺死。

大聖作起這大風,將那碎石,乘風亂飛亂舞,可憐把那些千餘人馬,一個個石打烏頭粉碎,沙飛海馬俱傷。人參官桂嶺前忙,血染硃砂地上。附子難歸故里,檳榔怎得還鄉?屍骸輕粉臥山場,紅娘子家中盼望。

詩中出現了很多中藥的名稱,借其諧音或歧義表達了另外一層意思。

  • 烏頭:藉此藥名的意思指烏黑的頭顱,即人頭。
  • 海馬:借中藥海馬,指獵戶所騎的馬匹。
唐僧用一堆藥名做詩表達心情:品讀《西遊記》中的趣味詩詞

海馬


  • 人參:諧音指“人的身軀”。
  • 官桂:諧音喻指達官貴人。獵戶之中可能也有做官顯貴之人,但在大災之下,身份無論貴賤全都做了鬼。
  • 硃砂:地上的沙子被血染紅了,自然就是“朱沙(硃砂)”了。
唐僧用一堆藥名做詩表達心情:品讀《西遊記》中的趣味詩詞

硃砂


  • 附子:諧音就是“父子”。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獵戶們不論親疏,一時俱亡。
  • 檳榔:諧音就是“兵郎”,指“手持兵器的兒郎”,即眾獵戶。
  • 輕粉:又叫水銀粉。《本草綱目》:“水銀乃至陰毒物,因火煅丹砂而出,加以鹽、礬煉而為輕粉。”借其歧義,是指獵戶屍骸遍野,被狂風吹得都化為齏粉。
  • 紅娘子:本是一味蟲藥,學名樗雞。這裡當然是喻指眾獵戶的老婆,都做了寡婦。
唐僧用一堆藥名做詩表達心情:品讀《西遊記》中的趣味詩詞

樗雞(俗名:紅娘子)

這一次悟空的大開殺戒,是他在拜唐僧皈依佛門之後的一次超級“逆反”行動,不但恢復為原來當妖的狀態,甚至變本加厲。悟空殺死獵戶後,

鼓掌大笑道:“造化!造化!自從歸順唐僧,做了和尚,他每每勸我話道:千日行善,善猶不足;一日行惡,惡自有餘。真有此話!我跟著他,打殺幾個妖精,他就怪我行兇,今日來家,卻結果了這許多獵戶。”

他命令小猴子們:

“你們去南山下,把那打死的獵戶衣服,剝得來家洗淨血跡,穿了遮寒;把死人的屍首,都推在那萬丈深潭裡;把死倒的馬,拖將來,剝了皮,做靴穿,將肉醃著,慢慢的食用……”

這時的孫悟空,其兇殘程度已經跟西天路上那些妖精沒區別了。

奇怪的是,描寫花果山上這場血雨腥風,作者並沒有直接渲染,卻用了這樣一首取諧音之趣的《西江月》,就彷彿是給血腥暴力的畫面打上了一層馬賽克。我們不禁要問,這到底是作者炫弄文筆,還是另有用意?如果你知道詞中選取的這些藥材有一些共性,那你可能更相信是別有用意。

請注意,上面出現的這些藥在中藥藥性上全是大辛大熱之藥,有些還有一定毒性。

唐僧用一堆藥名做詩表達心情:品讀《西遊記》中的趣味詩詞

輕粉

舉例而言:

人參、官桂(即肉桂)都屬於大辛大熱之品,若不對症,服用後往往導致人體火氣偏旺。

輕粉是汞化物,其主要成分是氯化亞汞,有毒。硃砂,也是含有毒性的藥物,需慎用。

烏頭和附子,是同一種植物不同部位的塊根,都含有毒性成分烏頭鹼,必須經過炮製才能使用,而且用法、用量要嚴格控制。

簡言之,這首詩詞中出現的藥物全都是藥性很猛的藥。

唐僧用一堆藥名做詩表達心情:品讀《西遊記》中的趣味詩詞

烏頭(附子)

這樣我們就發現了一層隱晦的含義:悟空之怒,正如同這一系列的猛藥,興起狂風,殺人無數。佛教中有句話:“一念無明起,火燒功德林”。有時也做“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

佛教謂“貪嗔痴”是世間三毒,嗔怒之心佔據其一。這種嗔怒心也叫“無明”或“無明業火”,是能造就惡業、生苦果的忿恚之心。故有“一點無明火要防,焚燒善法更難當。”之說。(見《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

嗔怒,對於已皈依佛門的孫悟空實在不該,悟空發怒,雖是因唐僧失察而起,但這一怒還是令他在修行路上倒行逆施,走回了作妖的老路。嗔怒心一起,即會化作狂風,殺人於無形,如同猛藥摧殘著身體。這一情節的深層比喻即是,一旦無明火起,其對自身修行便有著不可估量的破壞作用。

唐僧用一堆藥名做詩表達心情:品讀《西遊記》中的趣味詩詞

唐僧的內心獨白,全在這一副“藥方”當中:

我自從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稜子,途中催趲馬兜鈴。尋坡轉澗求荊芥,邁嶺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瀝茴香何日拜朝廷?

這首小詩是師父唐三藏的一段內心獨白,形容一路西行的辛苦和心情,出現在第三十六回《心猿正處諸緣伏,劈破旁門見月明》之中。

唐僧用一堆藥名做詩表達心情:品讀《西遊記》中的趣味詩詞

這首詩的趣味之處在於,用很多中藥藥名的諧音來表達特別的含義。

  • 益智:是指中藥益智仁。因為這種藥溫暖脾腎,可以治療失眠健忘,故稱“益智”。這裡用益智仁的諧音“一志”,表示拜佛取經的志向專一,矢志不渝。
唐僧用一堆藥名做詩表達心情:品讀《西遊記》中的趣味詩詞

益智仁


  • 王不留行:這是一種活血消腫藥,其諧音恰好對應“唐王李世民送別,不作停留即刻西行”的前文。
  • 三稜子:是指中藥“荊三稜”的種子。諧音是“仨楞子”,是指孫猴、八戒、沙僧三個愣頭青一樣尚欠修行的徒子。
  • 馬兜鈴:用中藥馬兜鈴的諧音,暗指馬掛鑾鈴。
  • 荊芥:諧音是“經戒”,“求荊芥”意思自然是“求取真經”。
  • 茯苓:諧音是“佛靈”,“拜茯苓”就是“拜佛靈”。
  • 防己:直接用此藥名的兩個字,指嚴修律己,虔誠恭謹之意。
  • 竹瀝:諧音“竹立”,指像竹子一般傲然而立,永懷凌雲的氣節。
  • 茴香:不是包餃子的茴香,而是中藥“小茴香”。不用說,借的是它的諧音,即“回鄉”。
唐僧用一堆藥名做詩表達心情:品讀《西遊記》中的趣味詩詞

小茴香

其實,這首小詩並非只是追求形式上的新奇,它更與故事內容非常貼合。

西行之路苦不苦?處處險惡,處處妖魔,當然苦!西行之路樂不樂?步步修行,步步求佛,更是樂!

如此的苦樂交加又該怎麼表達?恰好比是一副藥方,藥雖苦卻不得不服,只因良藥苦口利於病,此時的苦即是將來的樂。

如此一看,這首小品詩詞是用一種佻達、戲謔的方式,道盡了唐僧苦中求樂、以苦為樂的心態,用得十分允洽。

唐僧用一堆藥名做詩表達心情:品讀《西遊記》中的趣味詩詞

竹瀝

更為巧妙的是,詩詞中所出現的藥物都是一些溫柔平和的藥物,不論是寒是熱,都沒有特別激烈峻猛之藥。比如竹瀝,味甘,微寒,可以解熱生津、鎮咳止血;小茴香,性溫,散腹中寒氣。

凡此種種。這幾乎讓人體會到:那西行路上的苦,只是一種淡淡的苦;西行路上的樂,也同樣是一種淡淡的樂。

以上兩篇詩文皆以藥名諧音而生趣味,不但擁有形式上的巧妙,更具備文思上的高妙,成就了《西遊記》的一個美好細節,令讀者回味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