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和彼得大帝的第一次較量之雅克薩之戰(一)

彼得一世(1672——1725年),俄國沙皇(1682——1725年),被普希金說成“讓俄羅斯騰空而起”,被馬克思稱為“用野蠻制服了俄國的野蠻” ,被列寧稱為“迅速地促使野蠻的俄羅斯人迅速採用西歐的成果,決不惜用獨裁方式,在反對野蠻勢力時,決不拒絕使用野蠻的鬥爭手段”的一代帝王。利用兒時兩個少年遊戲兵團粉碎了其姐索非亞企圖廢黜他的陰謀,並將索非亞關進修道院,實際掌握政權(1689);以一個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隨同一個250人的龐大考察團去西歐各國訪問,醞釀改革(1769)在俄國進行了廣泛的改革,使俄國一躍而成世界強國;先後在1708年列斯納亞戰役和1709年波爾塔瓦戰役中打敗瑞典好戰國王卡爾十二世,迫使1721年俄瑞《尼斯塔得條約》簽訂,波羅的海東岸、芬蘭灣、里加灣的大片土地,從而獲得了出海口;1722—1723年對波斯的入侵中奪得裡海西、南岸的土地。1703年,在涅瓦河沿岸地區建立建立聖彼得堡,1712年遷都於此,彰顯其向西方發展、向海洋發展的戰略。彼得一世十分勤政,興趣也十分廣泛,幾乎無所不包,甚至熱中與做解剖和牙醫手術。他的一生是如此豐富,以至52年的生涯似乎已經透支了他的全部精力。1724年,他在海灘搭救幾個遇險的士兵時受涼得病,第二年初去世。他所留下的,是一個強大而生機勃勃的帝國。

康熙,生辰: 1654年5月4日 (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祭日: 1722年12月20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8歲即位,14歲時親政,16歲時剷除了權臣鰲拜,清三藩(1673年),收臺灣(168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並擊敗了當時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簽定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中國東北邊界(1689)。實行“攤丁入畝”制度,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礎。康熙十分勤政,興趣也十分廣泛,幾乎無所不包,康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數學修養最高的帝王,我們至今沿用的“根”、“次”、“方”等數學名詞就是他親自命名翻譯的。然而他也實行海禁,進行遷界禁海給沿海百姓造成苦難,也首開閉關鎖國之始。他崇尚儒學,尤其是朱熹理學,致使中國封建時代的文件專制達到了頂峰。晚年因選擇繼承人失誤,兩度廢立皇太子,造成長達20餘年的諸皇子為奪儲位的結黨爭鬥,致使吏治懈怠,朝中黨派林立,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

而此時兩位君王把目光同時投向同一個城市——雅克薩


雅克薩——據黑龍江上游左岸,地當水陸要衝,
此地原來是達斡爾人首領阿爾巴西的駐地,
附近一條黑龍江的右岸支流就叫——阿爾巴西河(現名額木爾河)。
在女真語中,雅克薩意思是“刷坍了的河灣子”。
哥薩克人——哈巴羅夫侵佔後,
阿爾巴西的名字——命名這座城堡,取名——阿爾巴津(城池多次被毀並重建)。
17世紀八十年代,雅克薩——成為中俄勢力接觸與衝突的前沿,
1685-1686年間,
一場大戰降臨這座小城,
俄羅斯與大清帝國的武力對決
終於爆發。


康熙的戰前準備
1681年(康熙二十年),平定了西南“三藩之亂”的康熙帝,
得以騰出手來
強化東北邊防,
滿洲進入備戰狀況。


康熙和彼得大帝的第一次較量之雅克薩之戰(一)

平三藩後中原以及周邊地區形勢(1689年)

1682年5月12日,
康熙借盛京謁陵之際
出巡東北,視察——盛京和吉林烏喇等地防務。
9月,派副都統——郎坦
和一等公——彭春
率官兵往達呼爾索倫,以捕鹿為名,
探察雅克薩、尼布楚周邊情形,
並調查自寧古塔到烏蘇里江、黑龍江的水陸交通情況。
康熙還特意提醒他們,
如果俄人出戰,不要與他們交鋒。
來年初,郎坦回報,說——
要攻取雅克薩諸城,非紅衣大炮不可,
建議——先調用
存放在奉天的二十尊大炮
運至吉林江口備用,
趁地面結冰時,送到湖勒還河口(今牡丹江);
從璦琿到雅克薩馬行需要二個半月,舟行逆水需要三個月,


因此,糧草籌備運輸最為關鍵,
兵力則不需要太多,三千足夠。
聽取郎坦的報告後,
康熙調整了基本方略,
鑑於此前海色、明安達裡——出兵失利的教訓,
康熙主張——暫不進攻,
先在璦琿等地建城,囤積糧草,做好充分準備。
在郎坦回後不久,
寧古塔將軍巴海建議——先修理戰船,
康熙下旨,說
“寧古塔地方與羅剎甚近,戰船關係緊要”,
命戶部尚書——伊桑阿
赴寧古塔督修;
並命令巴海
砍伐修建一百隻戰船的木料
曬乾備用
(在此之前的1676年,
康熙已經下令
將寧古塔將軍治所移到烏喇(吉林),
“建木為城,倚江而立”。

治所統滿兵二千名,遷移數千戶流人居住。
修造戰艦四十餘艘,日習水戰。
1680年,康熙派遣二百五十艘運輸船到遼河、伊通河和松花江,
為當地軍隊運輸糧食;
還派了一百三十艘運輸船到黑龍江)。為確保水路運糧,
康熙令內務府營造司
以瀛臺與通州之間的運米船
先行實驗,
再命令盛京刑部侍郎——噶爾圖等人,
自巨流河至等色屯
分段測量遼河深淺、流量,
看可以運行多大的船隻。
為加速糧食運輸,同時
開通——連接遼河與松花江之間的運河
在遼河上游設立糧倉四處。

康熙和彼得大帝的第一次較量之雅克薩之戰(一)


1683年,哥薩克兵出掠,
被清軍截獲,俘虜三十多人,其餘逃散,
清軍趁機溯結雅河而上,生擒新結雅斯克堡俄軍,
並平毀德隆斯克堡和昔林斯克堡。
到年底,黑龍江中、下游地區的俄軍勢力——基本肅清,
僅剩雅克薩這一據點。
同年,築璦琿城——以為後路大本營,
調黑龍江將軍至璦琿,任命薩布素——為將軍。
確定璦琿為大本營之後,
需要打通璦琿和吉林之間的交通線,
戶部提出——
來年雪消之後,派人勘探路線,準備設立十個驛站。
1684年3月29日,勘探人員出發,
康熙親自召見並詳加指示。
經反覆測量,
璦琿至吉林之間路程一千三百四十里,需要設立十九個驛站,
康熙指示,


每個驛站設壯丁並撥給什庫三十名,馬二十匹,牛三十頭。
這樣,水旱兩條交通線
就建立起來了。
1684年,在璦琿實行軍屯制度,
並禁止滿洲糧食外運。

康熙和彼得大帝的第一次較量之雅克薩之戰(一)

薩布素

這一切準備妥當後,
開始從科爾沁、錫伯、烏拉等官屯
調運“可支三年”的軍糧一萬二千石;


從各地徵調軍隊:
寧古塔徵發3000人、北京調去旗兵170人,山東等省調去官105人、兵395人,
此外還有福建的藤牌軍300多,
索倫兵約500名,
總兵力——在3000-5000人。
為保證後路安全,
清廷還聯絡了喀爾喀的車臣汗,敕令其——斷絕與俄羅斯人的貿易往來。
大清君主康熙親自籌謀戰略,運籌帷幄,點兵派將,謀而後動,
這場戰爭
對於大清來說,
看來是——意義非同小可。

雅克薩第一戰
1684年,戰前籌備基本停當,
原計劃
於春季冰消之後,乘船往雅克薩,先割取俄國人沿黑龍江岸種植的莊稼,
迫使俄國人自行退卻。
但薩布素報告,——
軍糧要直到六月十日才能啟行,屬於上水行船,
加上正值雨季,江水氾濫,道路泥濘,
即使急行軍,也得一個月之久。
如此,就算趕到雅克薩,俄國人的莊稼也已經收割,徒然勞師動眾,


不如推遲到來年。
康熙雖痛斥薩布素——“坐失機宜”,但也無可奈何,
只好派都統——瓦山等
前往黑龍江會同薩布素
商議第二年出師事宜
(康熙為此,撤了薩布素將軍之職,由瓦山代替,
瓦山不幸去世,
彭春出任統轄黑龍江軍務大臣)。
第二年,康熙下達作戰命令,
四月,清軍自璦琿出發,
於六月二十三日抵達雅克薩。
分水陸兩軍列營佈陣,佈置火炮,駐紮在雅克薩下游。
當時據守雅克薩的是——
俄軍將領——阿列克賽·托爾布津(6月份出任督軍之職),
所轄哥薩克士兵連同商人、獵人、農民及哥薩克部民
總數350人,擁有三百支滑膛槍和三門小炮。
得到清軍進攻的消息後,

托爾布津下令——
從附近各個村子撤出(當時哥薩克人在雅克薩城周邊已經墾植了2700英畝土地),
並把寨堡外的40所房屋燒掉。
清軍屯兵城下時,
托爾布津派人向尼布楚求援,
尼布楚自身力量不夠,故
葉尼塞斯克督軍緊急報告軍情
且請求支援。
7月5日,尼布楚派出100人的增援部隊
前往雅克薩,
留守尼布楚的只有221人,其中軍役人員118人,分散駐紮在尼布楚所屬各堡寨。

康熙和彼得大帝的第一次較量之雅克薩之戰(一)


正式進攻前,
彭春派人送達最後通牒。聲言——
俄羅斯人不聽勸阻,深入內地,掠侵民間子女,構亂不休,
且盤踞雅克薩,
因派遣大軍進剿。
敦勸俄軍退回雅庫,各自守護各自界限,不相侵奪,
界上貿易也可以繼續,彼此安居,兵戈不興云云。
托爾布津對通牒——置若罔聞,並申明——
要誓死保衛雅克薩,直到流盡最後一滴血。
6月25日黎明,一
隊四十多人的俄軍增援部隊
乘筏下行,被林興珠率領的藤牌軍攔截,
藤牌軍都赤身裸體入水,將藤牌舉在頭頂之上,
俄軍槍矢不能入。
藤牌軍各抄長刀,從水中橫掃俄軍腳脛,
俄軍紛紛落水,“格殺三十餘人,掠其子女十五人,牽筏而還”(《八旗通志·郎談傳》)。
當晚,清軍開始列陣,
於城南進兵,施放弓箭;


於城北設紅衣大炮轟擊,
兩翼——則以神威將軍炮夾攻。
城東南的江面上,也密佈戰艦,以防俄國從水路逃走。
26日黎明,清軍集中火力發炮
,炮火持續到“次日日落”,城不下
鑑於久攻不下,
郎坦決定——採用火攻,
於是下令——在城下三面堆積柴草,準備焚城。
據清方報告,
俄國一看到清軍準備焚城,就出城投降。
郎坦等鑑於皇上有好生之心,欲以德服人,
遂受降,
《八旗通志·郎談傳》描述:
“願歸者六百餘人,並其器物悉與遣歸”,
羅剎等“稽首而去”。

俄方的記載是(托爾布津報告):
敵軍人數約有一萬人,攻城時使用了大炮二百門、野戰炮一百五十門,攻城炮五十門。


清軍自6月22日發起攻城,
至7月2日,連續十天炮擊雅克薩,
將城牆、城內建築物破壞無遺,
商鋪、糧倉、教堂連同鐘樓都被髮射的火藥箭燒燬。
俄軍雖奮勇死戰,但戰死百多人,
本來不多的彈藥庫存也消耗殆盡。
當清軍焚城時,“城中一片火海,
守城官兵的處境變得難以忍受”,
修道院主持和教堂神父率全體居民——請求獻城投降
他不得不答應,
派代表到清軍駐地議降,並提出議和條件,
要求——允許雅克薩全體居民攜帶軍器輜重撤出雅克薩,不扣留他們作俘虜。
大清軍隊同意俄人撤出,
但卻“將卑職及其他人的全部財物劫掠一空,糧食及馬匹牛羊也未留下”。
大清將領們還將他們招到將軍營帳中,
試圖“以高官厚祿及諸般賞賜”
招撫他們為清帝效勞,
但“卑職及軍役人員和各色人等不忘東正教的信仰,不忘大君主的深恩厚澤,不忘對上帝及二陛下的神聖誓言,

並未為其所動,並未為其高官厚祿賞賜所惑,
拒絕去效忠博格達皇帝”
(《歷史文獻補編》第12卷)。
25名哥薩克士兵留下投效清廷
(清實錄記載為45人,但依據戶部檔案,應該為40人,被歸入上三旗),
托爾布津則帶著其他人撤離,
清軍收復雅克薩城。

清軍在焚燒雅克薩之後,沿黑龍江河匆匆而下,
只璦琿留下500名士兵防守。

至此雅克薩第一次戰爭以清朝拿下雅克薩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