祟禎沒錢為什麼不抄那些王爺的家?

沈靜軒


從某種意義上說明朝,是滅亡於財政枯竭,

崇禎皇帝沒有錢,無法調動那些驕兵悍將。所以致使明朝空有百萬大軍,卻在帝國最危急的關頭,沒有一支軍隊前來勤王救駕。

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崇禎皇帝可謂是煞費苦心,有人說那些王爺們這麼肥,為什麼不去抄了王爺們的家呢?

確實,明朝的王爺經過200多年的積累,都是很有錢的。尤其是崇禎皇帝的那位好叔叔福王,那是相當的有錢,可是你能因為他們有錢就抄他們家嗎?總得需要一個藉口吧?

這些王爺們,既不謀反,又沒有太大的過錯,崇禎皇帝找什麼藉口去抄他們家?藉口有經濟問題的話,那還不如直接去抄那些官員的家,明末的官員幾乎99.99%都是貪官,一查一個準。可是崇禎皇帝為什麼沒有這麼做呢?

中國古代的皇帝從來就不是為所欲為的,他們受到許多條條框框的限制。他們不能隨意懲處官員分配,他們的財產,如果他們這樣做的話,相信他們會被朝廷上漫天的口水所淹死。

要想查抄一個官員的家,就必須要有足夠的證據,抄家應該算是君臣二人已經撕破了臉,如果弄到最後,查無實據,那皇帝的臉面應該往哪裡擱呢?

而崇禎皇帝恰恰又是一個特別好名的人,他的理想就是做一個非常有作為青史留名的皇帝,所以他不允許自己的名聲尚存在哪怕一點點的汙點。這種個性就限制了他的行動,他不敢對大臣們動手,這一點完全不能和當年叱吒風雲的9000歲魏忠賢,魏公公相比。

人家魏公公抄的家還少嗎?難道每次都有確鑿的證據和足夠的理由嗎?從這點看,人至賤則無敵,這句話還真的有道理,魏忠賢不要臉,就搞到了很多錢,而崇禎皇帝要臉,所以就沒有錢。

再者,崇禎皇帝就算要查抄官員的家,也沒有人給他幹黑活。其實皇帝的很多想法往往並不由皇帝提出,而是藉助其他人的嘴來表達出這個意見,皇帝在最後只是順水推舟而已。然而,崇禎皇帝幹了17年天子,竟然沒有培養出一個自己的親信,這和他刻薄寡恩的個性有關。

崇禎皇帝是一個沒有擔當的皇帝,就拿和滿清和談這件事來說,崇禎皇帝是贊成和滿清議和的。可是當事情敗露之後,他把這個責任全部推給了兵部尚書,使得這位兵部尚書陳新甲老先生成了替罪羊,捱了那一刀,而崇禎皇帝繼續偉光正。

這種皇帝豈不讓人寒心?還有誰會對他死心塌地,誰不害怕在將來的某一天被這個皇帝無情地拋棄?所以這也導致了皇帝耳不聰目不明,在滿朝都是貪官的情況之下,在滿朝文武,絕大多數都有必死之罪的情況下,一個家也抄不了,一分錢也撈不到。

最後皇帝還要向大臣們行乞,向大臣們借錢去支援前線,可是早就和皇帝離心離得的這些人們,怎麼可能把辛辛苦苦貪墨來的錢拿出來呢?

從崇禎拉下臉向大臣們太監們借錢,失敗的那天起,大明朝就再也沒有回天之力了。


歷史評說


很多人覺得一個皇帝想從大臣手中拿到錢不是很容易嗎?隨便抄抄家就是一筆鉅款啊,不過崇禎皇帝早年,他也確實抄沒過獲罪大臣和外戚的家產。但是,當他通過抄家弄了幾百萬兩銀子後,他發現此路不通。於是最後也就放棄了這條弄銀子的“歪門邪道”。

當然也有人說崇禎實在是太仁慈了,他寧願哀求大臣和親戚,也沒有抄他們的家。以至於最終落得個上吊自殺的悲劇。其實崇禎當初強迫大臣拿錢,誰知道這些大臣早已羽翼豐滿,結果沒多久崇禎一個兒子就莫名其妙的死了,據說是被眾大臣聯合嚇死的,甚至他們還放言威脅要殺光皇子。於是崇禎只好收手。這就是崇禎為什麼借錢打仗卻不直接抄家的原因!

崇禎帝自己也明白,大明王朝已經時日不多了。既然如此,再用殘酷手段逼迫這些大臣有什麼用呢?崇禎帝很清楚,一點意義也沒有。

  打仗並非全靠物資,並不是國庫充盈軍隊就能夠打勝仗。要想挺過危機,最重要的就是人心緊繫,與國共患難。

  但這一點,崇禎帝絲毫看不到,所以他自己也放棄了拯救大明,最終決定為大明陪葬,這是他最後能為大明做的一件事。



滿山紅遍


崇禎是個孤家寡人,雖然勤奮,然而卻是平庸之君,治理一般的時代能力有餘,治理亂世氣魄不足。他手下的大臣他根本調度不了,陽奉陰違,要不然李自成,張獻忠等人也不至於屢次三番造反。用人不聰明,殺了袁崇煥自毀長城。他不抄大臣的家,根本原因還是他需要這些大臣的支持,抄了他們的家就人心就更散了。總之,他缺乏個人魅力,不懂用人,忠奸不分,最主要的是缺乏自己的嫡系人馬,不能給他有利支持,抄了大臣家的後果可能就是大臣們先造他的反。




國家網文化


抄家是對重大犯罪的懲治手段之一,比如謀反、重大經濟犯罪等等,崇禎期間的各位王爺都對皇帝服服帖帖,沒有被抄家的理由。

一、明末各位藩王都是既得利益者,無人謀反

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對自己的兒孫們做了很好的安排,封給他們王侯的爵位,大量的封地,優厚的俸祿,子孫一出生就有封號,就有俸祿。

所以,朱元璋就像養豬一樣,給子孫們創造了最好的物質基礎,這些子孫們個個以納寵生育為樂,因為多生一個孩子就多一份收入。

他們都是大明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他們不會有謀反的心思,沒有這個大罪,崇禎皇帝無緣無故的不會抄家的。

至於欺壓良善,兼併土地,欺男霸女等等,都是從建國開始就這樣的,這些對朱家子孫來說,都不叫罪過,所以只要不謀反,就不會被抄家。

二、崇禎皇帝顧惜名聲,手段用盡

崇禎是大明的亡國皇帝,但是他本人是勵精圖治,希望能中興大明,做一代英主的。他為了挽救大明,用盡各種手段,好言好語的勸說皇親國戚,出錢捐錢,幫助大明政府鎮壓起義軍,對抗滿清,無奈這些皇親國戚,個個愛錢如命,就連崇禎皇帝的老丈人,家財萬貫,也捨不得多出錢,天天哭窮。最後都便宜了劉宗敏,都被他蒐羅一空。

崇禎皇帝一心想當明君,有道之君,所以自己的皇親國戚,只要不造反,沒有任何理由抄他們的家。


陳健4396


明朝末年,國家財政枯竭,使得國家空有百萬軍隊,卻無法形成有效的戰鬥力。那麼國家財政枯竭崇禎為何不對宗室王爺動手呢?

崇禎十分在乎自己的名節,不會允許自己子啊歷史上留下汙點的。



這一點其實我們從明朝滅亡的情況就可以看出,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軍攻佔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致死都不沒有投降,做到了真正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事實上,崇禎皇帝完全由機會南下的,甚至當時的朝廷都已經在商量南下,然而崇禎不願揹負歷史的罵名,最終拒絕了這一決定,選擇與國共存亡,實為剛烈至極。


崇禎沒有名分對宗室王爺出手,不佔道義。

首先就是崇禎皇帝沒有對宗室動手的名分,道義。如果貿然動手的話將會引起天下各宗室的反彈,尤其是在當時皇帝難以掌控軍隊的情況下,(歷史上,歷朝歷代採取的削藩政策,都是基於中央對軍隊由足夠掌控的情況下進行的),這中國策略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這樣的方法行不通,那就可以退一步讓宗室,官僚捐款。事實上,崇禎確實是做過這樣一件事,但是受到的效果極為微小,對於需要龐大供養的軍隊來說,這根本就是杯水車薪。所以沒有辦法的崇禎只能任由時局敗壞下去。



在權術上,崇禎比天啟皇帝差遠了,天啟起碼知道要通過魏忠賢來收權,去壓制“筆桿子”,儘管被說為木匠皇帝,可是在天啟朝的魏忠賢確實是做了很多家大事,起碼的一點就是狠狠的搜刮士族階級的財富,保障了遼東軍餉充足。

而崇禎又想做出成績,又不想揹負罵名,最後留下這樣一個結果。


這個歷史很正


首先回答不能。


1,官員不是一兩個官員,而是一個個因為利益、姻親、世交、同年、門生、地緣組成的大大小小的集團。

2,這些集團可能會有鬥爭,但是他們實際上都從屬於一個更加龐大的集團——文官集團。

3,除開一部分官員,大部分的官員都是鄉紳階級的利益代言人,這個階級是文官集團的根基,他們要維護的首要利益不是國家利益,而是本階級利益。

4,這項法令在朝堂之上沒辦法通過,阻力太大,只會引起人人自危。

5,即使皇帝和內閣強行推動,結果也不會很好,參考萬曆蘇州抗稅,結果只會比它更可怕。動搖的將會是整個帝國……

6封建集團的利益一致性,迫使崇禎皇帝沒有去抄那些王爺的家


國服君


事實上在明朝末年的時候,那些官員都是相當的富有,但是國家卻沒有多少錢,以至於根本籌集不了足夠的軍餉去對付敵軍。同時也因為國家沒錢,賑災不利,導致農民起來造反,最終推翻了大明王朝。



說得通俗一點,崇禎皇帝時代就是因為貧困分化過於劇烈,最終導致了大明朝的滅亡。後來李闖王進京的時候,就拷打那些明朝的王公大臣勳貴,敲出了數千萬兩銀子。可見當時如果崇禎皇帝能夠把這些錢弄到手的話,不說滅掉李自成,至少應付當時的危機,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崇禎皇帝當時也殷切的懇求那些王公大臣們能夠出一些銀子,幫助大明朝渡過難關,可惜那些大臣一個個都在那哭窮,硬是不出銀子,最後導致大家一起完蛋,結果還是便宜了李闖王。為什麼當時崇禎皇帝不肯動,用極端的手段,把銀子從那些王公大臣裡面搶來,或者直接抄他們的家。



事實上崇禎皇帝很難這麼做,因為那些人和崇禎皇帝都是同一個階層的。崇禎皇帝只能夠保證他們的利益,他們才會服從皇帝的統治,同時稱讚皇帝為堯舜禹湯。否則的話,皇帝不但不能抄了他們的銀子,反而自己會有性命之憂。據說崇禎皇帝的一個兒子,就是因為崇禎做得有點過分,就會被那些大臣暗中害死的。崇禎就不敢再繼續下去了,否則的話,下一次死的就可能是他了。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這裡涉及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對於明王朝來說,對於崇禎來說,到底誰才是自己人,要搶錢自然不能從自己人手裡搶,要從外人手裡搶,這是最簡單的道理。

供養宗室給明朝財政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是明朝國力不振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些腦滿腸肥的朱姓王爺們,個個富得流油,卻不肯拿錢犒賞軍隊,也不肯捐錢幫著崇禎抵抗外敵,一門心思的關起門來“造小人”,典型的國家蛀蟲,但是在崇禎眼裡,這些“蛀蟲”只要不過問國政,就是最可信賴的自己人,是自己的親人,抄他們的家怎麼可能。

可以說朱元璋是個超級“子孫奴”,父母,兄弟被餓死的慘痛經歷,使他在當了皇帝后,為自己的龍子龍孫們制定了極高的供養標準,按照他的設想,只要是他朱家的子孫,就算是最疏遠的宗室都會得到奉國中尉的爵位,年奉200擔,相當於當時正五品官員的俸祿。

只不過朱家的子孫實在是太能生了,到了明宣宗時期已經很難按照規定給宗室們發工資了。到了明朝中後期,有的宗室已經混的連吃飯都成問題,以至於被活活餓死的了。但是明朝的藩王們還是很有錢的,比如說崇禎時期坐鎮在武昌的楚王朱奎華,此人素來貪婪,積金百萬。封地在洛陽的福王朱常洵是萬曆皇帝最喜歡的兒子,光給他結婚萬曆皇帝就花了30萬兩白銀,朱常洵佔有良田兩萬頃,縱情聲色犬馬,居然把自己養成了300斤的大胖子。百姓怨聲載道。

“謂先帝耗天下以肥(福)王,洛陽富於大內”

老百姓都知道福王比皇帝還要富有,但是在明末崇禎曾經發動官員捐款,也未曾想過讓這群肥的流油的親戚們掏錢。因為對於崇禎來講,這些藩王只要不想著造反當皇帝,就是好同志,錢是小問題,作為朱氏子孫,富得流油,窮奢極欲本來就是應該的。

崇禎不僅不會抄這些藩王的家撈銀子,這些藩王想主動拿錢幫著他分擔國事,還要受到他的嚴厲處罰,藩王參政是明朝政治的大忌,縱情享樂才是朝廷給藩王們安排的“正經工作”。

自從明成祖朱棣造反成功之後,明朝就給藩王制定了異常嚴苛的行為準則,王爺們平時連王府都不能出,更不準私自結交地方官員,所以藩王就藩,也被稱為“藩禁”。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宅在王府裡吃喝玩樂,聲色犬馬。

崇禎時期有位藩王曾願意出錢勞軍,那就是唐王朱聿鍵。在內憂外患之下,朱聿鍵救國心切,上疏請勤王,崇禎帝不許,他不顧“藩王不掌兵”的國規,招兵買馬,自率護軍千人從南陽北上勤王。行至裕州,巡撫楊繩武上奏,崇禎帝勒令其返回,後朱聿鍵沒有遇到清軍,卻中途和農民軍交手,亂打幾陣,互有勝負,之後班師回南陽,但即使朱聿鍵動機純粹,仍使當時在位的崇禎帝大怒,冬十一月下部議,廢為庶人,派錦衣衛把這位唐王關進鳳陽皇室監獄,朱聿鍵高牆圈禁期間,鳳陽守陵太監索賄不得,用墩鎖法折磨,朱聿鍵病苦差點死掉,最後受盡七年折磨才得脫身。

所以在明末,藩王們不肯拿出錢來勞軍也不見得全是小氣,拿出錢來勞軍也有可能被皇帝收拾。拿錢出來有可能被皇帝殺,不拿錢有可能被“亂民”殺,橫豎都是死,還不如把錢留著陪葬。

從經濟體量上來說,不管是李自成,還是當時還地處東北的滿清政權和明朝政府都不在一個檔次上,明朝手裡的江南地區才是國家的財富聚集地,也就是說明朝社會不缺錢,但是由於明朝政府的制度缺陷,朝廷沒有辦法把江南的財富轉化為軍事力量投放到戰場上,即使加稅,也不過是肥了經手衙門官員,政府得不到最終的“實惠”。

明朝的稅收高度依賴於農業稅,但是佔據國家大量田產的藩王以及官員的土地又是不納稅的,只能不斷盤剝原本就不富裕的自耕農,崇禎時期國家多事,加徵“遼餉”,“剿餉”,“練餉”,一遍又一遍的刮地皮,逼得得百姓沒有絲毫活路,於是紛紛揭竿而起。


醉美木瀆


兩個原因:

  • 第一,崇禎忘記了朝政的一條最基本的原則,那就是朝堂穩定的關鍵在於互相制衡。

具體體現在打擊魏忠賢的閹黨過程中,打擊面過大,導致朝局失去制衡,可以說崇禎的愚蠢表露無遺。

不管是朝堂還是組織,至少維持兩到三股勢力互相競爭互相制衡是非常重要的。

崇禎殺掉魏忠賢可以理解,去除前朝權臣,樹立自己的權威,乾綱獨斷沒錯,錯的是動作太大,株連太廣,將整個閹黨可以說是連根拔起。

打擊面如此之大,對朝局的影響是顛覆性的:

明末黨爭中,除了比較中立的秦黨、晉黨之外,其他的齊黨楚黨浙黨只不過是黨爭失敗,依附於閹黨而已,並非鐵桿。

萬曆末,朝士分黨,競立門戶。有東林之黨,無錫顧憲成、高攀龍、金壇于玉立等,廢居講學,立東林書院,而常鎮人附之。有崑山之黨,則顧天峻及湘潭李勝芳,蘇人附之。有四明之黨,則沈一貫,浙人附之。有宣城之黨,則湯賓尹,而寧國、太平人附之。有江右之黨,則鄒元標;有關中之黨,則馮從吾,各同省人附之。馮嘗督學山西,則山陝合。馮、鄒又講學相善,又江右山陝合也。

——談遷《棗林雜俎》

這些人,包括顧秉謙、馮銓、阮大鋮等人,既不比東林黨諸君高尚,也不比東林黨人品質更惡劣。在明君手裡,未嘗不能成為能臣。

但崇禎殺、黜、放逐數百人,朝局完全被東林黨人把控,朝局的制衡蕩然無存。

所以在這種局面下,崇禎可以殺某個大臣,但抄家殺人做的過分的話,很難不保證遭到這群人的反噬。

  • 第二、三方勢力並存,崇禎已經失去了乾綱獨斷的可能。

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已經尾大不掉,關外後金虎視眈眈,這個時候逼得太狠的話,很有可能將之逼反,得不償失。

正反兩方面,都決定了崇禎的施政空間已經不大了。

換句話說,隨著時間的流逝,他越來越無能為力。


江上一峰青


答:不是崇禎不想抄,而是他抄不了。

前段時間,我發表了一篇文章《明朝愛好者的一廂情願,忠賢不死大明不滅?》,講的就是崇禎的無能,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主頁看一下。

好,我們迴歸問題。

我感覺這個問題應該改成為什麼不抄官員的家?

王爺是皇室宗親,國家養著他們,除了沒兵權(朱棣削藩後)。人家又沒謀反又沒犯錯,抄人家家幹什麼? 就算有經濟問題,都是一家人也不應該太為難。官員一樣有錢,抄官員豈不是更好?

要知道,就算是天子也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

抄家不是隨便抄的,你得有證據才能抄家,比如貪汙受賄之類的。

崇禎朝的官員有錢是眾所周知的,北京城破之後,官員們紛紛向李自成投降。

這些對崇禎一毛不拔的官員們,被大順抄家後,一箱一箱的黃金往外拉。

那麼崇禎要拿官員開刀,他是要有“爪牙”替他辦事的,可惜的是他沒有。

他反覆無常、過河拆橋的性格使人不願意替他辦事,東廠西廠錦衣衛在那時候都不強勢。

不是說他不想抄,而是他抄不了!

魏忠賢的時候,那些官員的家不是說抄就抄嗎?

說到底,還是崇禎這個人沒能力、沒手段,只有一腔熱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