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之際,交給自己的一份答卷

遙望星空,在路口值守的歸途中,不禁感嘆,今年的開端,似乎比以往的年份難了一些。

思緒拉至一月中下旬,戰“疫”剛剛打響,身為一名黨員的我,急於想向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當看到確診人數一路攀升,疑似病例居高不下,我心急如焚,卻又無力可使,終於在二月三日收到學校的通知:去東風社區值守,來彌補社區防疫力量的不足。黨員先行、黨員先上...成為了當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收到通知之後,我每天步行至東風社區,也做好了相應的防護措施,並且說服了父母,消除了他們的憂慮,讓他們瞭解當時的形勢和社區的人員不足的情況。同時我覺得我是一名黨員,應該在國家需要我的時候積極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在之後的社區幫扶中,因為每天來回就要走將近兩個小時的路,我選擇中午自備午餐,簡單解決,中午就在社區休息一下,晚上回家時先進行自身消毒之後再進家門。那個時候,心裡多多少少還是有點擔憂的,因為自己的每天行走的路線,在防疫地圖中,屬於高風險高感染的路線,沿途有許多人都已確診感染。那個時候心底一直有一個聲音:“寧願一人倒下,也要千人站起”。就是這個聲音,一直支撐著我到今天,依然奔走在外。在社區幫扶中,有人已經確診的,也有業主私闖卡口,也有人跟社區工作人員爭執。我在其中做著調解、安撫群眾、上報社區的實際情況等工作,也會尋看社區工作有沒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與社區工作者共事一段時間後,我校成為“兩山”返鄉人員隔離點,我聽從學校的安排,於二月十一日參加學校的準備工作,二月十三日參與到學校隔離點工作人員宿舍管理組。

新的開始,這次離戰“疫”一線更近了,工作的時候需要穿著防護服、鞋套、口罩、護目鏡橡膠手套等,給隔離點的工友們送餐和打掃衛生。由於我負責的那一棟樓,是一棟樓道中間被隔離開,同一層走廊中間不通行至兩邊樓梯,因此我工作的時候需要兩邊跑,別人一次性可以跑完的樓層我需要兩次跑,工作量比別人要多一倍了。儘管累一些也沒有一點怨言。後來建立了樓棟微信工作群,主要是方便記錄隔離的群眾的各種訴求。對這些為國出力不顧性命的投身於“兩山”建設的工友們,我們更是應當像對待英雄一樣對待他們。我用筆記本記滿他們需要的各類物品,比如:拖鞋、毛巾、充電器、被子等。及時上報給學校總務處,購買後送至隔離點返鄉人員,讓他們安心隔離,隔離無憂。有的人員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隔離這麼久,我們及時解釋緣由;有的人員到了夜晚想家了,想要出去,我們也及時安撫他們的情緒,讓他們明白自己隔離的意義。我清楚地記得,我負責的那一棟寢室樓每一層臺階是24級,每一次送20份的飯,裡面有米飯,也有搭配好的菜,我估摸著大概30斤左右,一層一層的送,送完了東邊再送西邊,送完了飯接著打掃衛生,清理每一層的垃圾桶。有的垃圾桶裡面比較重,有茶水也有各種各樣的垃圾,容易漏我就套幾層垃圾袋,拿不了的只能拿一個垃圾袋下來再分裝,如此反反覆覆,每一次弄完,衣服都溼透了,汗水也模糊了護目鏡。此時我算是真的理解到醫護人員的不容易,因為穿著防護服做各種平時極為簡單的事都是不方便的,去衛生間不方便,擦汗也不方便,喝水吃東西都不方便。在這裡,我給所有參與到防疫工作的醫護人員點贊,沒有他們的昨天,就沒有取得捷報的今天。每負責完一餐飯,我跟我的同事們就要去取暖器面前去烤乾衣服,每天固定要汗溼三次,就要烤乾三次衣服,不然溼透了容易感冒,也不舒服。每次等隔離點的工友們都吃上飯,衛生也弄完了,我和我的同事們才開始吃飯。後來,我學會了在護目鏡周圍墊上衛生紙,這樣的話汗水流淌下來就不會模糊護目鏡,也不會看不清了。就這樣,一直持續到三月二日,在完成衛生消毒工作後,隔離點的工作全部結束。

接下來又收到新的黨員下沉社區的通知要求,三月三日我及時的跟北門崗社區對接,並接到新的路口值守任務。直到今日,疫情形勢好轉,勝利即將在望,在這個最關鍵最容易前功盡棄的時候,路口值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每天與需要通行的群眾進行有效溝通,做好詳細通行進出記錄;與不需要通行的群眾做好解釋工作,理解他們的生活的難點,協調好他們的需要的物資的進出。群眾理解我們,我們也理解群眾,上下同心,共同抗“疫”。

時至今日,疫情持續了已有一個半月有餘,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勝利出現曙光,奪取全面抗“疫”勝利的衝鋒號角似乎就要在下一秒吹響起。雖然今年的開端難了點,但是舉國上下共同抗“疫”的決心,黨和政府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所體現的魄力,群眾理解形勢理解政策的信心。這些背後,無疑是又一次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體現,是政府提出轉型服務型政府的一種有力的“答卷”。這場舉國大難,我也交了一份我自己的答卷。我無愧於黨和政府,無愧於人民群眾,無愧於自己的心,這就足夠了。(通訊員:紅安縣職教中心 王昊)

戰“疫”之際,交給自己的一份答卷
戰“疫”之際,交給自己的一份答卷


戰“疫”之際,交給自己的一份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