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誦宰相王安石悟道詩歌: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背誦宰相王安石悟道詩歌: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牛若不穿鼻,豈肯推人磨。

馬若不絡頭,隨宜而起臥。

乾地終不涴,平地終不墮。

擾擾受輪迴,祗緣疑這個。

我曾為牛馬,見草豆歡喜。

又曾為女人,歡喜見男子。

我若真是我,祗合長如此。

若好惡不定,應知為物使。

堂堂大丈夫,莫認物為已。

背誦宰相王安石悟道詩歌: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凡夫當夢時,眼見種種色。

此非作故有,亦非求故獲。

不知今是夢,道我能畜積。

探求復守護,嘗怕水火賊。

既覺方自悟,本空無所得。

死生如覺夢,此理甚明白。

風吹瓦墮屋,正打破我頭。

瓦亦自破碎,豈但我血流。

我終不嗔渠,此瓦不自由。

眾生造眾惡,亦有一機抽。

渠不知此機,故自認愆尤。

此但可哀憐,勸令真正修。

豈可自迷悶,與渠作冤仇。

背誦宰相王安石悟道詩歌: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若言夢是空,覺後應無記。

若言夢非空,應有真實事。

燔燒陽自招,沈溺陰自致。

令汝嘗驚魘,豈知安穩睡。

人人有這個,這個沒量大。

坐也坐不定。走也跳不過。

鋸也解不斷,錘也打不破。

作馬便搭鞍,作牛便推磨。

若問無眼人,這個是甚麼?

便遭伊纏繞,鬼窟裡忍餓。

我讀萬卷書,識盡天下理。

知者渠自知,愚者誰信爾。

奇哉閒道人,跳出三句裡。

獨悟自根本,不從他處起。

幸身無事時,種種妄思量。

張三袴口窄,李四帽簷長。

失腳落地獄,將身投鑊湯。

誰知受熱惱,卻不解思涼。

背誦宰相王安石悟道詩歌: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有一即有二,有三即有四。

一二三四五,有亦何妨事。

如火能燒手,要須方便智。

若未解傳薪,何須學鑽燧。

昨日見張三,嫌他不守己。

歸來自悔責,分別亦非理。

今日見張三,分別心復起。

若除此惡習,佛法無多子。

十一

傀儡只一機,種種沒根栽。

被我入棚中,昨日親看來。

方知棚外人,擾擾一場呆。

終日受伊謾,更被索錢財。

十二

季生坦蕩蕩,所見實奇哉。

問渠前世事,答我燒炭來。

炭成能然火,火過卻成灰。

灰成即是土,隨意立根栽。

背誦宰相王安石悟道詩歌: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王安石-《楞嚴經旨要》

背誦宰相王安石悟道詩歌: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背誦宰相王安石悟道詩歌: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十三

眾生若有我,我何能度脫。

眾生若無我,已死應不活。

生不了此我,便聽佛與奪。

我無我不二,四天王獻缽。

十四

莫嫌張三惡,莫愛李四好。

即往念即晚,未來思又早。

見之亦何有,歘然如電掃。

惡既是磨滅,好亦難長保。

若令好與惡,可積如財寶。

自始而至今,有幾許煩惱?

十五

失志難作福,得勢易造罪。

苦即念快樂,樂即生貪愛。

無苦亦無樂,無明亦無昧。

不屬三界中,亦非三界外。

背誦宰相王安石悟道詩歌: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十六

打賊賊恐怖,看客客喜歡。

亦有客是賊,切莫受伊謾。

樂哉貧兒家,無事役心肝。

既無賊可打,豈有客須看。

十七

有一種貧兒,不能自營生。

若不作客走,即須隨賊行。

復有一種貧,常時腹彭亭。

若有亦不蓄,若無亦不營。

十八

汝無名高者,以見利貪叨。

汝無行實者,以取著名高。

行實尚非實,利名豈堅牢。

一朝投土窟,魂魄散逃逃。

背誦宰相王安石悟道詩歌: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十九

勇有孟施捨,能無懼而已。

若人學佛法,勇亦當如此。

休來講下坐,莫入禪門裡。

但能一切舍,管取佛歡喜。

二十

利瞋汝刀山,濁愛汝灰間。

汝痴分別心,即汝澹魔羅。

圓成但一性,一切法依他。

編了一切法,不如且頭陀。

背誦宰相王安石悟道詩歌: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書作簡介】

中國北宋王安石書法真跡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此捲紙本,楷書,縱29.9釐米,橫119釐米,卷末自題2行:“餘歸鐘山,道原假楞嚴本,手自校正,刻之寺中。時元豐八年(1085)四月十一日,臨川王安石稽首敬書”。是年王安石65歲,書時退居江寧(今南京市)。此卷正書中間稍帶行書筆意,以淡墨書寫,筆劃清勁,雖行次緊密,少有空白,然並無繚亂之感。用筆似漫不經意,而蕭散之韻,溢於毫素。通篇佈局,有“橫風疾雨”之勢。王安石的墨跡傳世極少,據目前所知,除此卷之外,尚有王安石致通判比部尺牘一通,併為墨苑珍品,而評書者尤矚目於此卷,論析特詳。

卷後有南宋牟,元王蒙,明項元汴等題跋。牟題跋中指“道原” 為劉恕,實誤,應為沈季長(字道原)。捲上有明項元汴,清曹溶、安岐所鈐收藏印,《珊瑚網書跋》、《式古堂書畫匯考》、《墨緣匯觀》等書著錄。1942年,曾經節錄入影印本《雍睦堂法書》中,現藏上海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