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詢問:沉迷於遊戲無法自拔的人都是什麼人?有怎樣的心態?

永不止步的小何


沉迷於遊戲有這幾種可能性。

第一、家庭管教比較嚴厲。父母說教比較多,指責比較多,傳達愛的能力比較弱,孩子在家裡感受不到愛。

第二、家庭管教太鬆。孩子缺乏自律,缺乏對自我的時間管理,缺乏對未來生涯的規劃。

第三、孩子學習成績相對較差,在學校裡沒有感受到價值感,希望在遊戲中獲得存在感和成就感。

第四、父母關係較差。孩子的人際關係比較差,和老師同學的關係欠佳。在遊戲中獲得獲得假性的親密關係。

第五、孩子缺乏良好的興趣愛好,靈魂深處比較空虛。在遊戲中獲得了一種虛榮的滿足感。


愛多加心理諮詢


我認為沉迷遊戲的人大致分類為三類:自制力差的人,沒有目標的人,以遊戲為夢想的人。

第一,自制力差的人一般很難完成什麼事,他們會被各種各樣的娛樂遊戲所吸引而無法自拔。這類人就算有什麼目標也很難做到,同樣是學習,自制力強的人可以做到專心致志,而自制力差的人會玩會兒遊戲,看會電視,總有藉口開小差。沉迷於遊戲不過是無法控制自己的一個途徑罷了,面對這類人,最有效的是由外力強制性的禁止玩遊戲,去學習,慢慢的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二,沒有目標的人,一個沒有目標的人,會放縱自己去娛樂,去玩遊戲。沒有目標沒有計劃,一旦有了什麼稍微喜歡的娛樂項目,就會不管不顧的投入進去,遊戲也是一樣。 面對這一類人,最好就是讓他們自己建立起一個目標,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目標,每當完成一個目標後,再訂一個小目標,慢慢的戒掉遊戲。

第三,以遊戲為夢想的人,這類人也可以分為兩類:想做遊戲的人,想打遊戲的人。

想做遊戲的人,是想自己創造出一款遊戲,每天玩遊戲,是為了檢測各種遊戲的性能和受歡迎度,結合別人的優點,讓自己創造出更好的遊戲。

想打遊戲的人,也就是現在的電競,現在中國的電競日趨成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為喜歡遊戲而把打遊戲當做是夢想,想要去打電競。





一頁信箋


您好,我是心理領域創作者,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各行各界、各個年齡段人群幾乎都存在網絡成癮現象。

隨著遊戲產業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遊戲軟件應運而生,在背後無數科研人員、心理學家等刻苦研發下,遊戲種類不斷增多,遊戲本身的吸引力越來越大。

在休閒類、競技類、益智類等等在數以萬計的遊戲中總會有一款遊戲適合你。

遊戲用戶也越來越多,不單單是年輕人,越來越多的中年人,甚至一些老年人也參與其中。

網絡遊戲已經滲透到各個年齡階層。

很多人因為過分沉迷遊戲,影響了自己的學業、工作、家庭等。

很多學生因為整天玩遊戲,荒廢了學業,最後空留懊悔。

前些日子有一則新聞:某上市公司老闆因為沉迷王者榮耀,每日苦練蔡文姬獲得了國服前幾名的稱號(從數百萬人中“脫穎而出”),最終導致公司破產。

看得出來,什麼樣的人都可能會網絡成癮,但是這些人往往具備一些共同特點:

(1)逃避現實

雖然現在有網絡成癮這一說法,但是心理學上通過一系列實驗證明:大部分的網絡遊戲成癮者並不是真正的成癮。

也就說,對於大部分沉迷於遊戲中的人來說,隨時可以從中抽身。

那麼為什麼這些人還願意每天花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在遊戲中呢?

其實說到底就是對現實的逃避。

學習和工作往往是枯燥乏味的,短時間的付出很難看到回報。

現實生活往往很艱難,壓力很大,有時候一個意外就可能讓半輩子的奮鬥化為烏有。

但是遊戲中就不一樣了,只要努力就會有立竿見影的反饋。

很多人在現實世界中處處碰壁,在遊戲中好像如魚得水,似乎重新活過了一次,在其中找到了虛假的親密關係、自身的價值,一種意義感。

但是這些所謂的真實感、價值感不過是無數代碼編制起來的虛幻世界。

總有一天,夢會醒來,網癮者還是要回歸正常生,不過有些人會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2)精神空虛

還有一些人只是單純地覺得沒事可做,他們耐不下心來去讀一本書,或者是學習一門興趣愛好。

他們的精神很空虛,很想讓自己充實一些,於是動動手指便下載了一款遊戲。

在遊戲中,他們可以獲得極大的視聽刺激、獲得極大的滿足感。

現在很多遊戲的設計團隊能夠牢牢把控玩家的心理。

一旦進去,就會一系列辦法留住玩家,讓玩家越陷越深。

可以說他們與遊戲公司達成了契合,各取所需,他們提供時間和金錢,遊戲公司提供遊戲體驗。

但是,遊戲真的能填補他們內心的空虛感嗎?


以上為我的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題主,也希望其他答主在評論區補充說明。


歐文亞隆小迷弟


青春期的青少年較容易容易沉迷於遊戲中。

首先,當下這些遊戲的設計幾乎都是迎合了人的心理進行設計的,它有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門檻很低,幾乎男女老少,手眼能配合靈活的,一般都能玩這些遊戲。二是這些遊戲很容易讓你有階段性的成就感,讓人很容易得到即時的滿足。三是這些遊戲大都設計成永遠有挑戰性,滿足人的征服欲。四是很多遊戲,玩輸了也讓你有贏的感受。

其次青春期的青少年的特點是:他們的生理、身體、慾望、自我意識,已經和成人幾乎一樣了。他們會追求自主權,追求獨立自由,同時尋找人生的意義,而這個時期他們往往要面臨各種學業及情感的衝擊,因而會變得敏感、衝動、焦慮、壓抑,而由於青春期荷爾蒙等身體激素分泌的原因,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是相對較弱的。

三是我們要了解人性,人性天生追求即時滿足,在青少年這個時段,當下的遊戲剛好都可以彌補青少年又想獨立自主,又想嚮往自由的這種掌控慾望,同時又能滿足他那時滿足的成就感和表現欲。且遊戲又是青少年發洩情緒,轉移壓力的一個途徑。

所以青春期的青少年是容易沉迷遊戲的群體,特別是在兒童時期和成長過程中,個人的自尊體系沒有得到較好的建立,家庭氛圍不良,比如父母關係不好,或者兒童時期受過情感忽視的小孩,在青春期階段就更容易沉迷於遊戲之中。

而要讓青春期小孩從沉迷遊戲之中走出來,有以下幾個建議。

第一碰到這種情況,家長不能通過暴力制止,也不宜過多的指責抱怨。很多家長往往採取的是指責抱怨,甚至強制性的制止,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控制小孩沉迷遊戲,但發現這種效果不明顯,而且往往哪怕有效制止小孩沉迷遊戲,又會引發小孩另外的一些更嚴重問題。

第二,針對青春期的小孩需要更多的自主權控制感。我們建議家長可以開放另外一些領域給到小孩,比如說自己臥室的管控權,自己時間的安排權。同時在處理家庭公共事務時,儘可能多徵求小孩的意見,並在沒有原則性衝突的情況下,儘量按小孩的意見處置。

第三,在生活學習中儘量去發現小孩的優點,及時讚美,肯定你的小孩,這是提高小孩自尊心價值感和自信心的最好的辦法。


素心塾素心先生


沉迷於遊戲無法自拔的人是內心缺乏安全感,憤世嫉俗,不甘於現狀卻又無力改變的人

我曾經也是這樣,當然現在依然有這樣的情節,我渴望成功,但是又無法改變現狀,就像在遠方中劉燁對保劍鋒說的:“我現在身上連一萬,一千都湊不出來,但我就覺得那些十萬,十幾萬都是小錢,也不知道為哪裡來的自信,我覺得為以後必幹大事,必成大器,這種感覺特別的強烈,但我現在每天過的渾渾噩噩,沒有目標,無所事事,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這種感覺特別強烈,你說我是能力跟不上野心,還是我瘋了”

我們都在腦海中臆想,在現實中掙扎,想改變卻又感覺很無力,想抗爭卻又不知道從何處開始,然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最後感慨輸給來命運。

這是我們的悲哀,以前總聽別人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是讀書,五功名”但是卻沒有一樣能被我們得到,在生活的苦海中掙扎,就像快溺水的人,想上岸又不知從何處開始,三心二意,總覺得還有退路,還有生機,還沒有到無路可退的時候。


一個喪盡天良的好人


沉迷於遊戲的人是一種逃避的心態,因為在現實中他過的不滿足,不被看見。就轉戰遊戲中那裡很公平,只要花時間就可以升級,打的好還被人崇拜。那怎麼去轉變這個癮呢,如下給出幾個步驟。

1.對於網癮不要去剋制慾望。

大腦中的快樂系統是非常重要又非常強有力的,只要是本能的慾望在蠢蠢欲動的時候根本就是無法控制的,即便這個人的控制力非常好,所以想控制網癮這個想法就是不對的。所以呢不要把它想成是解決一個問題,那會讓你很難過的,也不要自責,這就是人生,我們輕鬆的面對它。

2.那我們要怎麼做呢?

我們認為它(網癮)是不對的,是不好的這種評判先要轉念過來。你的慾望來襲了,就對它笑一笑好了,對它說“哦你又在蠢蠢欲動了”。

如果你堅決想跟這個慾望去鬥爭,它就會變得越來越強。比方說有人想威脅你,你想要反抗它,它會覺得真好玩,好刺激呀。它無論怎麼去脅迫你,你都毫無反抗,就隨它去,這樣等於是你在威脅它。所以慾望會覺得無趣,自己就放下了。我們的人生也都是這樣的,日子過下來有時候就想要好好的玩,快樂的慾望主宰我們一段時間,來了又走,人生就是這樣的。

3.培養另外一個興趣

我們需要轉換一下興趣,找慢一點的,比如慢走的時候你會感覺到一絲絲的快樂,不要尋找這種刺激性的快樂。戒癮並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根除的,我們可以用一生的時間慢慢的釋放。也需要訓練,戒掉了一段時間,如果你又開始玩遊戲了就再戒掉一次,這樣在反反覆覆的過程當中我們也繼續尋找其他的不刺激的興趣。

4.自我效能感

就是當我們下了一個決心的時候,可以按照我想要的方向去轉化我的行為,這就是自信心。建立自我效能,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成功的經驗,所以一開始不要設定難度太大的目標。我一下子要戒掉遊戲,一下子戒掉煙癮,這個失敗的機率會非常高的。

我們設定一個小一點的目標,比如原來一天玩10個小時這次就玩9個小時。這樣我們就越來越有信心了。


ArtEileen


什麼人都有

並不是學習不好,淘氣的人玩遊戲,很多學習好,或者上班的,甚至明星都玩遊戲。

比如周杰倫,王思聰

沉迷遊戲的人一般是現實生活中滿足不了內心的渴望,得不到快感和顱內高潮。比如《我的世界》,創建自己的夢幻王國。比如CS,體驗殺人的快感。

玩遊戲沒什麼不好,只要適度就好,不要因遊戲影響正常的生活就好。





第三人稱物語


所有的遊戲都要具備一個條件:吸引力,才能讓不同的群體不惜全身心的投入,產生沉迷,喜歡上這個遊戲,從而無法控制自己失去自律,心態其實就是一種精神依賴。

第一種:青少年 、兒童 他們處於心智不成熟階段,但是因為對遊戲的好奇和純粹的娛樂,進入到這個虛擬的世界,他們的行為和成年人有很大部份不同,只是單純的喜歡,他們是純粹的把遊戲只是當成一種娛樂,或多或少夾雜著一些技術感、成就感行為,但是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能讓他們感覺到快樂!在這一點上,青少年及兒童要比成年人表現的更為明顯。

所以孩子的遊戲心態,不是取決於自己,他們需要家長老師的引導,一定要讓他們明白,適當的遊戲類娛樂行為是正常的,要如何引導讓他們理解並認可如果失去控制失去自律的沉迷,有可能會給他們帶來一生的嚴重影響,如無心學習、長期長時間遊戲對身體健康的傷害,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規律和選擇正確的休閒愛好,儘早樹立正確的未來規劃觀念和正確的價值觀,才能更有效的預防其沉迷於遊戲。

第二種:成年人 進入成年,代表從此我的世界我做主,但是生活的因素和生存的規則,是不可能讓你隨心所欲的,真實社會沒有如果,沒有假設,有一部份普通人面對生活的壓力家庭的責任重擔,更多的是長期奔波於對現實的物質追求,現實精神世界的失落和遺憾、某種缺失的東西,在他進入遊戲之後獲得的那種重生的感覺,會摧毀一切,讓他忘掉現實,在另一個世界重生.......,他會進入那種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狀態,他不會去想這只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不會去想在你退出遊戲的時候,你依舊要去面對現實,依舊要去面對工作、家庭、社會,一樣要努力的生存在這個有生命,存在死亡的真實世界。

有的人在遊戲裡獲得技術類成就、暴力感、虛榮感。

虛擬世界,基本上可以無限制的重來,沒有壓力,沒有壓抑的遊戲環境裡,融入玩家的真實情感,它就是另一個世界。這個時候,有一部份人根本沒有抵抗它的能力,他們沉迷於這個虛擬世界,有的追求於比賽、殺戮、虛擬實力的攀比和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征服感等等,還有最嚴重的一部份在這個世界裡,他們/她們獲得了感情世界的重生!虛擬的異性感情、兄弟情、團隊、虛偽、欺騙 真情甚至是比肩現實的真愛(嘿嘿)等等都在這個世界裡真實存在並不斷髮生.....此時的沉迷,已經脫離了旁觀者所認為的沉迷,他們已經投入了和現實一樣的情感和行為付出......也就是相當於他們的第二情感世界。

其實,他們不知道,不管你怎麼投入精力和金錢,你的裝備、戰力、等級,遊戲開發商他們永無止境的更新,最終在拖兒們和時間會讓你的付出變成一堆數字和圖片,一文不值;他們不知道的是隔著屏幕的感情,大部份是專業工作室得操作和收取提成的女遊戲玩家(也是拖)它們就是真實現實社會的仙人跳。時間將會讓你所有的付出,變為數字和圖片,因為不論玩多久,最終都會脫坑!嘿嘿!

記住,遊戲是它一種娛樂,它不是一個世界,適當娛樂,切勿沉迷!!!將你的財力和時間、感情更多的傾注在你真實現實的家人,去關愛!陪伴/保護他們/她們,這才是你活著最有意義的!!!!


連山菸灰缸


說一下我老公這個案例,也是因為過年期間是疫情爆發期,不能外出,只能靠遊戲打發時間,兼直廢寢忘食的地步,我問他為什麼要這麼沉迷遊戲,他說了他自己的想法:1.疫情讓他看懂了人生,人在未知的疾病面前等待死亡的那種無助,健康比什麼都重要。2.受疫情影響他所在原本就效益很差的單位雪上加霜,面臨破產危機,他也將面臨失業。3.一旦失業,房貸車貸,養家餬口都將難以維持。4.現在年齡處在一個尷尬的年齡,41歲,重新換工作的難度增大,一般單位招聘18---38歲之間。

想到這些問題讓他非常苦惱和困惑。只能打遊戲讓他暫時忘卻這些煩惱


虎兄虎弟


沉迷於遊戲無法自拔的人有些可能屬於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遊戲障礙是一種具有持續或反覆玩遊戲行為模式的成癮行為障礙,已被世衛組織《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ICD-11 2018年)納入精神障礙範疇。

網絡遊戲和電子遊戲,尤其是智能手機遊戲和平板電腦遊戲,在通常情況下屬於正常遊戲活動,但如果這些遊戲活動具有了lCD-11在臨床描述中的以下特點,則就會符合遊戲障礙的診斷標準:

對遊戲的控制受到損害,持續的失控性遊戲行為,在玩遊戲的起止時間、頻率、強度、時長和情境等方面缺乏對自身行為的控制,完全被遊戲所左右;

將遊戲置於其他重要事項和日常活動之上,使遊戲優先於其他興趣和日常活動,甚至成為日常生活的主題;

在過度遊戲已產生負面影響和後果之後,這種行為模式仍然持續,仍繼續玩遊戲,甚至進一步升級;

這種行為模式的嚴重程度足以導致個人、家庭、社會、教育、職業及其他重要領域的社會功能受到重大損害。

導致遊戲障礙的因素是綜合性的,其中的主導因素也不盡相同,有的是家長溺愛放縱或過分嚴苛等家庭因素,有的是本人缺乏學習動機、不求上進或性格孤僻不合群、缺乏人際交往或害怕艱辛、只想在網上的虛擬世界中得到替代性心理滿足等個人因素,有的則是受到周邊各種不良因素誘惑,包括網癮青少年上網行為的誘惑、網絡遊戲內容的誘惑等社會因素,因而只有具體瞭解分析,釆取針對性措施因人對因矯正,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