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魯國實施仁政徹底失敗


孔子在魯國實施仁政徹底失敗

當時魯國國君是魯定公,魯定公是被魯國季孫氏、叔孫氏和孟孫氏三位大夫推舉上君位,因此,魯國實權在三位大夫手裡。

季孫氏家臣陽虎發動政變,雖政變未遂,但這是以下犯上,不符合孔子仁政思想,季孫氏(季桓子)認為孔子仁政思想符合自已利益,故向魯定公推薦孔子,孔子從中都宰(中等都城行政首腦)、司空(建設水利部長)做到司寇職位(宰相及外交部長)。

齊國擔心魯國在孔子努力下強大起來,故送給魯國八十歌女,以此消磨魯國君臣鬥志,削弱魯國實力。固然魯定公落入齊國圈套,魯國是歌舞昇平,魯定公不思朝政,這引起了孔子對其意見並引起矛盾。

再說三位大夫,其封地城牆超過了魯國城牆,這是臣子對君的無禮,明顯不符合孔子的仁政思想。當初孔子在魯定公支持下拆低了二位大夫城牆超高部分,此時,孔子的作為損害了季孫氏(季桓子)等大夫的利益,三位大夫聯手抵制,孔子失去了魯定公的支持後,拆城牆的事不了了之,卻招來了三位大夫對孔子的不滿與排擠。

最後孔子與魯定公和三位大夫矛盾公開化,在一次祭祀結束後,唯獨孔子沒有收到魯定公分發的祭品,這是君對臣的無禮,孔子心知肚明,最終被迫離開魯國,踏上週遊列國的道路,標誌著孔子仁政的徹底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