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死亡”,借清明節的契機,給孩子上一節“生命教育課”

點擊右上角,關注“幼兒園全攻略”

。跟寶寶重回幼兒園,一起健康快樂的成長!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認識“死亡”,借清明節的契機,給孩子上一節“生命教育課”

又是一年清明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每一個大人在這個節日裡都會有重要的事情要做。

去給逝世的親人掃墓、或去祭拜先祖。

清明節應該是嚴肅,這對於幼兒園的小朋友就特別難以理解和接受。

過節不應該都是開開心心的嗎?

“為什麼爸爸媽媽,要給石頭跪下磕頭呀?這個燒的紙是給誰?”

“大人怎麼都不開心的樣子,奶奶她怎麼還哭了呢?”

“爸爸說,這裡面住了一個人?他是誰呀?為什麼要住在這裡呢?”

孩子的內心也許無法理解“清明”的含義,更無法理解“死亡”意味著什麼。

很多家長很忌諱給小孩子說“死亡”的字眼,怕讓孩子感到未知的恐懼和害怕。

但著名哲學家薩瓦特爾說過:“認識死亡,才能更好的認識生命

”。

所以請寶爸寶媽們借“清明節”的這個契機給孩子們上一節“生命教育課”。

認識“死亡”,借清明節的契機,給孩子上一節“生命教育課”

掃墓是認識“死亡”的重要方式

很多家庭不願意讓小孩參加掃墓或葬禮,認為陰氣太重,對孩子不好。

其實死亡並非生命的終結,生者對逝者的精神傳承和思戀,就是其生命的延續。

身體的死亡並非真正的死亡,被人遺忘才意味著永遠的消失。

在給先祖掃墓的過程中,家長不要反感孩子的關於“死亡”的提問。

主動適宜的給孩子解釋死亡,讓孩子簡單的理解死亡。

如果孩子對死亡的理解出現偏差,就會對死亡感到害怕,擔心自己會死,媽媽爸爸會死,不願爸爸媽媽和自己分開。

這個時候家長要給到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爸爸媽媽永遠不會離開寶貝的,哪怕是離開也會以另外一種方式陪伴著她。”

認識“死亡”,借清明節的契機,給孩子上一節“生命教育課”

接觸“生命”,感知“死亡”

幼兒園通常會讓小朋友們,養一些植物,養一些小動物。

學校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讓幼兒接觸這些活生生的“生命”,學會尊重“生命”。

網上爭論很多的有這樣一個新聞。

在日本的一所幼兒園,園長讓各班的孩子們精心照料一隻小豬。

小豬跟著孩子們一起成長,最後長大被送進屠宰場。

孩子們含淚吃下了自己辛苦養大的“小豬”的肉。

有人說這是日本教育的變態,也有人認為這是日本生命教育的高明之處。

認識“死亡”,借清明節的契機,給孩子上一節“生命教育課”

養豬、殺豬、吃豬,孩子們經歷了生命的脆弱、寶貴、不可逆轉。

試想一下,如果孩子們對她們的“食物”,都能心存感激,敬畏生命。

那她們不是就更能尊重每一個生命的存在,這不就是生命教育的最終目的嗎?

也就發生在今年,在江蘇鹽城,13歲的兒子弒母事件震驚全國。

有記者問他:“你把你媽媽殺了,你認為錯了沒有?”

他沒有恐懼,也沒有懺悔:“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

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用愛溫暖生命。唯有愛,不會辜負生命。

珍愛生命,遠離傷害

珍愛自己的生命,就應該學會保護自己,遠離傷害。

生命教育的關鍵所在,就是要教育孩子要生命安全。

生命教育及是安全教育!

學齡前的孩子,家長少不了會告訴孩子,這裡不能碰,那裡不能去,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摸。

凡是會威脅生命安全的東西,都要給孩子講清楚弄明白。

認識“死亡”,借清明節的契機,給孩子上一節“生命教育課”

而最好的安全教育便是

社會實踐,去感受,去體驗。

帶孩子去科技館、博物館,認識科學與歷史;

帶孩子去動物園、和野外,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帶孩子去警察局、消防隊,學會有困難遇危險要找誰求助。

適合生命教育的親子繪本與動畫電影

親子繪本:

《活了一百萬次的貓》

《爺爺變成了幽靈》

《一片葉子落下來》

《爺爺有沒有穿西裝》

《獾的禮物》

動畫電影:

《尋夢環遊記》

《生命之書》

《殭屍新娘》

《鬼媽媽》

這個假期,希望這幾本繪本,這幾個動畫,能讓孩子學會敬畏生命,珍愛生命!

當然了還可以跟孩子在家一起養一株花,養一條魚,感受生命,關愛生命!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

----《尋夢環遊記》


今日話題:

你的孩子有問過你關於“死亡”的問題嗎?你是怎樣回答的?歡迎評論下面留言討論分享。

認識“死亡”,借清明節的契機,給孩子上一節“生命教育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