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里斯琴高娃版孝莊說話時一口一個“我孝莊”,這個說法是對的嗎?

吾天


當然是不對了,而且是個非常低級搞笑的錯誤。

孝莊皇后指的是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的一個妃子,原名叫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後來的順治皇帝是她的親兒子,母憑子貴,所以後來被尊為皇太后。

後世都將她稱為孝莊皇后,這是根據她的諡號而來的,她的諡號是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是不是感覺特別的長,清朝的皇室都是這個德性,讚美詞跟不要錢一樣拼命的往諡號里加,一個比一個長。

因為這個諡號太長了,沒幾個人能記得住,就算照著念也念不順,所以就簡稱為孝莊皇后,孝莊皇后的這個叫法就是這麼來的。

所以說,孝莊其實是她的諡號。諡號是什麼呢,是一個人死後才有的,是他的後代們為了祭祀供奉,為了顯示尊敬往供奉的牌位寫上的稱呼。

活人是沒有諡號的,只有死人才有。如果一個活著的人用諡號,那真是見鬼了。

就比如一個人死後被追認為烈士了,我們都可以稱呼他為某某烈士。但是一個活人會自稱為烈士嗎?首先他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其實他也不可能預知死後會被追認烈士,這裡面邏輯就是亂的。

所以說電視劇中斯琴高娃扮演的角色自稱孝莊,那明顯是錯誤了。她一個活人,用諡號自稱,多不吉利了。況且當然她還沒死,孝莊這個說法還沒出現呢,這個說法是她死後經過一幫人仔細研究以後才選定的,除非她詐屍了又穿越回去才會用孝莊自稱。

所以說這真是一個非常明顯,也非常低級的錯誤。


漂浮菌


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中,斯琴高娃扮演的順治朝皇太后一口一個“我孝莊如何如何”,她本人能自稱“孝莊”嗎?

影視劇中的孝莊太后

要想釐清這個問題,必須搞明白孝莊皇太后的身世。

孝莊皇太后生於1613年,她的姑姑嫁給了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與漢族習俗不同,她與姐姐又嫁給皇太極作為側福晉。皇太極稱帝后,孝莊被封為莊妃,在皇太極五個妻子中排名第五。孝莊嫁給皇太極時只有12歲,為皇太極生了三女一子,兒子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

年輕時的莊妃

1643年,皇太極去世,孝莊之子順治即位,孝莊與姑姑兩宮並尊,稱為聖母皇太后;1651年,順治親政,這時孝莊的姑姑已經去世,順治為聖母進封號為昭聖皇太后;順治死後康熙即位,尊孝莊為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對康熙皇帝極為寵愛,康熙對祖母也是非常尊敬。1688年,孝莊太皇太后去世,康熙上諡號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簡稱孝莊文皇后。 可見孝莊文皇后這個諡號是死後追封的,在其生前根本不存在,所以她生前一口一個“孝莊”是非常荒唐的。

孝莊文皇后畫像

文藝作品特別是歷史類作品一定要遵循歷史史實,否則就會留下“我孝莊”之類的笑談,希望我們的文藝工作者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


民國年間那些事





答:別笑,說法不對,但可以理解。

雖然很多答主搶著回答這個問題,但基本上都是一知半解。

“孝莊”屬於諡號,是她死後由皇帝和大臣議定上的稱號。那麼,孝莊活著的時候,肯定不會自稱“我孝莊”。

但我想問,這些積極回答問題的答主,如果由您來做編劇,由您來設計臺詞,您說說看,在劇中,作為一個戲份較多的角色,孝莊應該怎麼自稱、別人又應該怎麼稱呼她才正確呢?

當然嘍,孝莊太后也有自己的名字,她是蒙古科爾沁部人,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但她在皇宮中地位尊崇,不應該象《薛丁山徵西》裡面的程咬金那樣,逢人就擺老資格,倚老賣老,一口一句“我老程”似的,也來一句“我博爾濟吉特如何如何”,或者“我布木布泰怎麼怎麼樣”吧?

《康熙王朝》是一部“戲說”題材的連續劇,面向的是廣大人民大眾,大家的關注點是劇中的故事情節,至於嚴格的稱呼、服飾、規矩,倒也用不著一一去考究。

您想想,如果要嚴格較真的話,又有多少部劇作能做到完全沒有瑕疵?

像《還珠格格》一類瘋瘋顛顛的神劇,裡面的槽點可不更多?

您要去論理和考究,估計會直接崩潰掉。

再看周星馳主演的以清朝為背景的《九口芝麻官》、《審死官》、《武狀元蘇乞兒》、《鹿鼎記》等影片,連個頭都不捨得剃,直接用髮膠固定髮型,儘量把髮際線露出來,就算是清朝的髮型了。由黃元申主演的《大俠霍元甲》更加離譜,連發膠都不捨得用,直接大包頭亮相!您往哪說理去?

所以,影視劇,就一文藝作品,就圖一樂。

還有,大家也別忙著嘲笑人家編劇,或者嘲笑原著作者二月河先生,人家未必不知諡號是人死後才加的東西,但出現這樣的自稱,不也是為了照顧普通觀眾嘛?真沒必要把問題搞得太過複雜。

不說現代影視作品,就拿古代的戲曲來說,古代戲曲作家難道也不知道諡號是什麼東西嗎?

但是,元代大戲曲家睢景臣作套曲《哨遍•高祖還鄉》,講的是漢高祖稱帝后衣錦還鄉的故事。

在劇中,曾經借錢給他的鄉親不知他當了皇帝,只管他叫劉三,催他還錢,罵他:“你白(憑)甚麼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

看到了吧?

劉邦在劇中就被稱為了“漢高祖”!您怎麼不去嘲笑睢景臣沒有歷史常識呢?

話說回來,如果說《康熙王朝》中孝莊自稱“我孝莊”不對,那在《走向共和》等劇中,慈禧太后自稱“我慈禧”,那又對不對?

估計有人會懵逼。

這樣說吧,張之洞參加科舉,中了“探花郎”。當時,慈禧給他出了一上聯,讓他對。慈禧的上聯是:洛水靈龜獻壽,天數五,地數五,五五還歸二十五,數數定元始天尊,一誠有感。

張之洞張口就來,從容對答出下聯:丹山綵鳳呈祥,雄聲六,雌聲六,六六總成三十六,聲聲祝慈禧太后,萬壽無疆。

看到了吧?張之洞在金殿上直呼“慈禧太后”,有問題嗎?

可見,慈禧生前自稱“我慈禧”是完全可以的。

究其原因,“慈禧太后”是徽號不是諡號。

慈禧的諡號是 “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簡稱“孝欽顯皇后”。

那大家為什麼只稱她的徽號不稱她的諡號?

因為她的徽號名氣太大,叫習慣了。

那為什麼人們對孝莊只稱諡號不稱徽號?孝莊的徽號為:“昭聖慈壽皇太后”,簡稱“昭聖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後,尊其為太皇太后,稱“昭聖太皇太后”。即在《康熙王朝》劇中,孝莊應該自稱“我昭聖”才對——但這麼一來,觀眾肯定會暈頭轉向不是?

所以,《康熙王朝》裡孝莊自稱“我孝莊”的說法不對,但可以理解。


覃仕勇說史


《康熙王朝》孝莊太后自稱“我孝莊”那肯定是錯的,因為孝莊文皇后是她的諡號,而諡號是她死後,由大臣對其的評價。這裡面一共有三個諡號,分別是孝莊文。

其中的考,是因為古代十分講究孝,在清代也不例外,皇帝與皇后都會帶這個孝,比如皇太極的另外一個皇后孝端文皇后,順治的皇后孝惠章皇后、孝康章皇后。

有的人說,那清代的皇帝好像沒有帶孝呀,比如康熙的仁皇帝,雍正的憲皇帝,乾隆的純皇帝,但其實清代的皇帝的諡號不像早期的皇帝那樣只有一至兩個字的諡號。

而是高達二十幾個字,其中就包括孝的諡號,只是平時一般只說最後一個字的諡號。而孝莊總的諡號也有十七個。

那第二個字的莊,就是孝莊太后的實際諡號了,在諡法裡面,莊有不屈不撓的意思,也有聰明使人臣服的意思,確實用在孝莊身上確實很合適,畢竟她輔佐兩個年幼的皇帝登基,確實很不容易。

而第三個字的文,那是皇太極的諡號,皇太極也叫清文皇帝,所以大清皇后的諡號一般是以孝+自身諡號+夫君諡號,所以孝莊太后,其實也是一個簡稱,應該叫做孝莊文皇后,或者孝莊文太后,孝莊文太皇太后。

孝莊太后出自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皇太極的五大妃全部是博爾濟吉特氏的),她的名字叫布木布泰。

孝莊太后倒是有一個可以叫的名字,那個叫徽號,徽的意思是善,所以徽號是善號,也是尊號,她的徽號是昭聖皇太后,像慈禧太后也是徽號,她的諡號簡稱是孝欽顯皇后。

由此可見,孝莊太后的叫法顯然是錯的。但是電視劇畢竟是電視劇,不是歷史紀錄片,《康熙王朝》的編劇回答過這個問題,他說,他們其實是知道的,可以老百姓對孝莊很熟悉了,如果孝莊自稱我“博爾濟吉特氏”,反面會懵了。

其實這些都是無傷大雅的,比如鰲拜根本就沒有謀反,而在《康熙王朝》裡,鰲拜與班布爾善攻打皇宮,還有蘇麻喇姑比孝莊還要大一歲,還有在《雍正王朝》裡,佟國維是隆科多的六叔。還有在《三國演義》裡,劉備的國號為蜀,而司馬炎稱帝為晉武帝。

說實話,《康熙王朝》裡,那些人根本就不可能那樣對話,大家對他們的對話沒有什麼感,又何必去糾結孝莊的自稱呢。


歷史簡單說


當然是錯的,而且是滑天下之大稽的錯誤。



斯琴高娃在《康熙王朝》中飾演的太后不該自稱孝莊,因為孝莊文皇后的“稱呼”是這位太后百年之後,皇上給予的諡號。也就是說,太后本人在世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未來”的諡號,她怎麼可能自稱孝莊,想想都可怕…



但斯琴高娃老師還是一口一個“我孝莊云云”,相當霸氣側漏,難怪青少年玄燁對她畢恭畢敬。這位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12月25日病逝,康熙給祖母上尊諡: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也稱孝莊文皇后。



關於斯琴高娃“我孝莊”的臺詞,曾有人問過《康熙王朝》編劇朱蘇進一個問題,“如果及時地發現這個問題,會不會就不用孝莊這個錯誤的稱謂?

對於如此顯而易見又犀利的問題,朱蘇進老師是這樣回答的,“可能不會用,也可能不顧忌這個,繼續用。因為老百姓不在乎這個,還因為這個稱謂順口,一說“孝莊”,天下皆知。說“博爾濟吉特氏”,誰也不知道,這個名字有點拗口。”



編劇說的也有道理,但讓太后她老人家自稱自己的諡號真的有利於傳播嗎?既然拍歷史題材劇,首先就要尊重歷史,演技倒還在其次。有些稱呼不利於傳播可以微調,但把諡號拿出來當名字,就有些貽笑大方了。


南瓜報告


每每聽到斯琴高娃飾演的太皇太后慷慨激昂的說出:“我孝莊.......”我都會一身的雞皮疙瘩,個人認為這應該是全劇最大的吐槽點。

平心而論,斯琴高娃飾演的“孝莊”這個角色在劇中的表現非常出彩,演出了一個優秀蒙古族女政治家的權謀,善斷,以及危及時刻那種鎮定自若。

孝莊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我們現在來稱呼其為“孝莊”並無不妥,但是如果她自己這樣稱呼就顯得有些可笑。因為“孝莊”是諡號,—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簡稱孝莊文皇后。

諡號,是死後,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分為官諡和私諡兩大類,而“孝莊文皇后”很顯然就是官諡。

所以說在孝莊生前是不可能知道自己死後的諡號的,所以“我孝莊......”肯定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但是這個錯誤是被編劇和導演忽略的嗎?我個人認為並不是這樣,孝莊太后在後世的影響力很大,很多人都知道這樣一位偉大皇后的存在,但是如果劇中的斯琴高娃總是說“我布木布泰,怎樣怎樣”很多人會覺得更彆扭。

康熙王朝作為小說改編的電視,畢竟不是歷史正劇,所以導演和編劇選擇了更有名氣的“孝莊”來代替布木布泰作為自稱,很可能是為了更好的讓大眾理解。


一點點歷史


這當然是錯誤的,孝莊是諡號,全諡是“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至於什麼叫諡號,前兩天的答題中已經有過詳細的解釋,簡單來說就是。古人死後,人們根據他生前所作所為、言行舉止作出的評價。

比如我死後,諡號“帥比”,那麼我現在就不能說“我帥比在這裡答題”,那不是穿越了嗎,同理,孝莊生前是不會知道她死後會有孝莊這麼個稱號的。

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孝莊是一個平常人比較熟悉的稱呼,《康熙王朝》這種電視劇,不是歷史正劇,有點類似演義類故事,半真半假,所以咱們倒也不用去深究這個問題。

像金庸先生的《鹿鼎記》新修版裡,寫道康熙的時候,並不稱原名玄燁,而是直呼康熙,按理來說這也是不太科學的,但是金庸先生自己也解釋了:康熙本是年號,但通俗小說習慣,不稱他本名玄燁而稱之為康熙。


道理是一樣的,老百姓看得樂呵,這就夠了。



也可自話


很明顯這是不對的。“孝莊”是她死了之後皇帝給的諡號,不可能她還活著的時候就知道了。這已經不是一個有沒有歷史常識的問題,而是一個有沒有常識的問題。

電視劇《康熙王朝》裡,每一次斯琴高娃說出這幾個字,我都覺得尷尬至極,導致看的時候不管多精彩的片段全部跳過。

現場的演員、顧問、導演等工作人員難道沒有一個人發現這個問題嗎?

電視劇中的bug不止這一個,但“我孝莊”這三個字絕對像老鼠屎一樣,噁心了很多人。其他也有不少情節、時間等與正史有出入,但大部分觀眾也不太可能會注意或瞭解這些細節。唯有這三個字,出自劇中戲份最重的女性角色之口,幾乎從頭貫穿到尾,這種膈應的感覺也貫穿到底,想不引起注意都難。就算是自稱我也好啊!

說說古代太后的自稱。

我們一般在戲劇或電視劇電影中看到,太后都自稱“哀家”,這個聽起來沒毛病,“哀”字含有未亡人的意味,而太后之所以能成為太后,正是因為死了丈夫。太后可以這麼說,皇后要是這麼自稱就犯了大忌諱了,詛咒自己丈夫早點死嗎?

根據史書記載,太后在發佈的詔書上或者記錄言行的時候,自稱是“予”或者“吾”,比如隆裕太后代溥儀下的退位詔書中,就是這樣自稱:“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書上的記載都是比較正式的語言,可以看出太后的官方自稱,但對於真實的場景中,則不得而知。但在影視作品中,自稱“哀家”、“本宮”等還是可以被大眾認可的。


盧溝古橋寫江山


很明顯這是不對的,這是一個被導演,編導還有演員全都沒有覺察的一個錯誤。

孝莊原名是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在大清尚未開國之前就嫁給了皇太極,後來被封為莊妃。莊妃生了順治帝福臨,順治即位後就把莊妃尊為皇太后,“皇太后”是尊號,後來又給皇太后加上徽號叫“昭聖”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官方稱呼是昭聖皇太后。到了康熙即位的時候,稱科自然也就變成了昭聖太皇太后。直到太皇太后駕崩後,康熙給祖母上諡號,才有了孝莊文皇后這個稱呼。也就是說,孝莊這個諡號是她死了以後才有的,活著的時候怎麼知道自己死後的諡號。

所以說這是一個錯誤。


老座鐘


是不對的,孝莊文皇后,孝,是死後加的諡號,康熙王朝,有錯誤,比如,滿臣,明珠,索尼,對皇帝稱臣,這就不對,應該稱奴才,漢臣,對皇帝,稱臣,如果看,鐵齒銅牙紀曉嵐,和珅,和紀曉嵐,對皇帝的稱呼是對的,蘇麻拉姑,是文皇后的侍女,文皇后,把她要嫁給康熙,可能嗎?康熙稱,蘇麻拉姑,額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