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加速進入線上時代

今天政治局常委會開會,明確疫情初步遏制,取得階段性成果,但未迎來拐點。

政治局常委會這次決定,就如同大年初一的常委會一樣,那一次是最高層出面全國動員,時隔4周,這一次會議則應該是雙推進,個人認為經濟推進成為重點,精準疫情防估計會持續到二季度,接下來就是大家在跟疫情作戰同時發展經濟,搶時間,搶進度,搶客戶,搶收。

在這場疫情當中,留給我們足夠的思考時間,我最大的感觸不是說財富和別的,想的更多是獨立是生存能力。對於一般人來說,自己依賴的社會、平臺、工作出現問題時,自己是什麼樣一個狀態。能否自己底線生存,能夠依靠一己之力支撐家庭,能否獨立完成一個服務閉環,這是應該思考的。

悄然間發現,當下我們除了在現實生活中有真實身份角色、社會網絡、影響力外,越發的需要走向線上,獲取一個線上人格。從現實線下世界,走向線上世界,這可能是一個人的新生,也是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更何況,疫情防控不僅已經推動人走向線上,更通過個人碼這類似的東西,走向個人互聯網化、物聯網化、人聯網化。這節奏確實太快。

接下來,維持一個有影響力的線上人格,絕對跟現實社會不一樣。跟大部分人看法不一樣,我個人認為線上社會漸漸的會呈現出比現實社會更好的自律、自制的品格,因為一切行為、言論都會得到及時的好的或壞的反饋,有一個快速的反饋機制和強行修復機制。

那麼來了,線上的自己怎麼做?

一肯定是需要快速呈現自畫像,風格和志趣。

二肯定得持續生產好的、系統的內容,不擰巴,有意思,有營養,利他,用的上。

三很多人指望線上賺錢,那麼我想這個更可能是個手藝活兒,得在至少一個領域特別精通,能給別人賦能和知識、福利的提升。看來確實沒那麼容易,得活兒足夠好。

……

十幾年前,豬八戒網站苦苦地在做線上服務業的淘寶,多少個服務者參與其中,構建了第一代的網絡服務僱傭兵。

十年前記得張維迎老師講過,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的需要“思想的市場”,也許在比之前知識和思想這個東西都是大部分精英壟斷的,B格閃耀的,普羅大眾不敢言稱有思想,何況那時候確實俗氣的說,變不了現,不頂用。

五六年前,曉松老師、老梁、羅振宇這些世俗化的知識網紅,獲得了無數擁躉,男女老少通吃,生生造出來個知識付費的時代。

所幸運的是,到了現在這個節點,我們看到了一個知識群體的崛起,年青一代早已經不再遭受知識壟斷和信息壟斷,他們是教育紅利釋放的一代,足夠多的人受到足夠多的教育,經歷過足夠多的歷練和足夠豐富的體驗。

再次審視發現,不是大家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是大家學會了邏輯、學會了科學精神、學會了協同、資源整合和自我品牌的打造,這些都是最通用的語言,最紮實的造化,活生生把自己活成了一支隊伍,專家化、企業化生存。

這個模糊的群體,不僅有估計數十萬的在線課程老師,各行各業的精英,還有現象級別的李子柒,賣東西的薇婭和李佳琪,還有一眾主播,最令我震驚的是春節在頭條上發現,有個質樸的農村大媽美食頭條號,竟然有300萬粉絲,內容相當棒,而且質量不斷進化,我深受刺激半個月。

潛移默化的,我們形成知識生產者、搬運工、批發平臺、消費者的知識生態,最基礎的邏輯是,這些本來在傳統社會、現實社會就有的小群落,現在大踏步的線上化、規模化造就大生態。

當知識呈現指數增長的時候,全民學習曲線就會異常陡峭,互聯網、萬物互聯基礎設施繼續形成,那麼這背後或許是整個社會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時代:

農業產業化、服務化、人格化;

製造業智能化、服務化、人格化;

服務業產品化、線上化、人格化。

越來越不分彼此,越來越相互滲透;

越來越逼著每個人更真誠,更有趣、更利他;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就是幸福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