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宁铁骑,辽东本土之精锐


关宁铁骑,辽东本土之精锐


明末,袁崇焕力主“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过去的辽东战事,朝廷都是从全国各地调集而来的军队,除了少数精锐一外,这些客兵往往战斗力较弱。还是招募剽悍善骑,有切身利害关系的辽人最适于守辽土。因此,袁崇焕在归附的10余万辽民中精选身强力壮者,充实各军,同时大力栽培祖大寿、满桂、赵率教等一大批辽将。这些苦练而出的兵力并不很多,但却是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被人们称作“关宁铁骑”。

天启七年,刚刚征讨过朝鲜并获胜而归的后金大军对锦州城的进攻,连攻3日,毫无进展,于是绕过锦州,直接攻打宁远。很快就形成了对宁远的包围之势。此时,皇太极率领的八旗军队,面对关宁铁骑的拼死搏杀竟毫无取胜的机会。最后,双方的伤亡都相当惨重。尤其是皇太极的叔伯弟弟济尔哈朗,大贝勒代善的两个儿子萨哈瞵和瓦克达也都负了重伤,战将觉罗拜山,巴希等被射死。皇太极只能下令撤军。关宁铁骑首战告捷,鼓舞了明军的士气,使其威名远扬。


关宁铁骑,辽东本土之精锐


3年之后,崇祯2年秋,皇太极避开了坚固的宁锦防线,绕道蒙古进攻,明军防线几乎立刻土崩瓦解,八旗铁骑合围了北京的最后一道门户——遵化。袁崇焕得到消息,立刻派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率领4000轻骑出发,急援遵化。紧接着总兵祖大寿负责指挥参将王承胤等人率领关宁大军主力前往接应。可是在赵率教军赶到前遵化已经陷落,赵军于城外几十里处中伏,全军殉国,赵率教不幸战死。袁崇焕亲自率兵还是及时的赶到了北京城下。两军在广渠门外摆开了战场。这可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一边,是近10万的八旗大军,而另一边,则是先后赶来的9千关宁铁骑,最后成功解围的竟是以少胜多的关宁铁骑。

大捷后,崇祯却把袁崇焕下了大狱。北京城外的关宁大军哗变,在继承者祖大寿的带领下返回了关外。皇太极得知消息之后,立刻率兵回师,明军兵败,北京又危在旦夕,而祖大寿就是拒绝奉旨入京勤王。还是在狱中的袁崇焕写信给祖大寿称述利害,关宁大军方才进关,使整个战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关宁铁骑在数日之内将八旗军队全部击溃,尽复关内4城,史称“遵永大捷”。

袁崇焕死后,关宁铁骑的大部分将士们认为“袁督师都被杀了,我等在此立功何用!”,被时人评价为“明用之善,则为后金之劲敌;用之不善,则为明朝之叛将”的“自祖大寿以下凡五十员辽将”和关宁铁骑一步步的分化瓦解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被调回关内与农民起义军作战,如左良玉、曹文诏、刘泽清;一部分阵亡在抗清的战场上,如何可纲、曹变蛟、黄得功;剩下的则投降了清朝,成为满清入关的急先锋,如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他们的首领祖大寿,也在被俘之后投降了满清。

关宁铁骑,辽东本土之精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