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末口到淮安水利工程枢纽


从末口到淮安水利工程枢纽

淮安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衰。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为中国大运河最早的一段。邗沟南起扬州邗城脚下,北到淮安北辰坊入淮河,邗沟入淮河之口末口自诞生起就是交通枢纽。明初时,新开清江浦河,运河改道。万历十七年(1589),黄河在今清江浦东郊决口,至涟水赤晏庙归正河,自行裁湾曲直,标志着末口水利地位的消失。现在的淮安水利工程枢纽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成,2003年又建成运河水上立交,“揽京杭运河入怀,送淮河之水东去”。古末口,虽已成为淮安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文化符号,但水利枢纽的诞生可谓古末口的新生。中国大运河沧桑巨变,但淮安段大运河枢纽地位没有变,这段历史及其承载的文化,在今天依然光辉灿烂。
  末口——运河上最早的人工枢纽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开邗沟,穿绿洋、武广二湖(今邵伯湖)间,再北入樊梁湖(今高邮湖),东北至博芝、射阳二湖,西北至末口(今淮安市淮安区城北)入淮。东汉建安五年(200)广陵太守陈登开邗沟西道,由樊梁湖径直北上,穿津湖、白马湖直达末口。后经历代整治,形成今淮扬(里)运河。末口是古运河上的第一个人工枢纽,地位日益重要。隋建国以后,隋文帝于开皇七年(587),为平陈而整治邗沟东道,因起于淮河山阳湾,故又称山阳渎。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开通济渠,自洛阳帝宫西苑经黄河出板渚,东南至盱眙城对岸入淮,再以220里淮河做运道,至末口接邗沟。同年,整治邗沟西道,河宽四十步,堤上筑大道,路旁广植柳树。


  清江浦(运河)和中运河的开凿
  南宋绍熙五年(1194),黄河侵汴、泗夺淮入海,清口为黄、淮、运交会之所。明初定都南京,位近农业经济重心,漕粮运输便捷。永乐元年(1403)陈瑄为督运总兵官,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为避“海运多险,陆挽亦艰”(《宋史•河渠志》)的局面,改海运为内河航运。永乐十三年(1415),陈瑄沿宋沙河故道开凿清江浦,自淮安城西管家湖,至鸭陈口入淮(黄),长六十里。从此舟楫过淮可避免盘坝劳费和逆行山阳湾风涛之险。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致政治中心远离经济重心,运河漕运变成维持朝廷生存的生命线。至清初,清口以上一直都以黄河为运道,船行艰险。康熙二十七年(1688),河督靳辅开中(运)河,自骆马湖张庄运口至清口的仲家庄(康熙三十七年下移杨庄)。舟船自清口北上,“可避黄河百八十里之险”,初步奠定今日运河河线。
  淮安五坝的开凿
  明初时,江南粮饷北运馈军,有海、陆两条路:“饷辽卒者,从仪真上淮安,由盐城泛海;饷梁、晋者,亦从仪真赴淮安,盘坝入淮。”洪武三年(1370),淮安知府姚斌“开淮安城东北之菊花沟(涧河),以通海运”,因水陆路便,将原设城西的淮阴驿迁至菊花沟头今下关,于驿西设坝,“坝东为纤路,西即城基”,船只由运河进入淮河或由淮河进入运河,在此盘坝,此坝后称仁字坝。永乐初漕运大增,又建义字、礼字、智字、信字四坝,合称淮安五坝,定漕船经由仁字、义字二坝,商船经由礼字、智字、信字三坝。 淮安五坝均在山阳湾河道边,沿今翔宇南道(古淮河山阳湾)由东向西顺序排列,仁字、义字二坝紧邻,在淮安新城东门外下关附近;礼字坝在新城西北,该地名至今犹存;智字、信字两坝相连,在今淮安国际商城附近。五坝均为车船坝,即堰埭。

  黄河变迁与末口的消失
  黄河曾经是一条有名的“害河”,一经泛滥,夺命无数。黄河曾数次侵夺淮河流域。南宋绍熙五年(1194)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淮河流域的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地区成了黄河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为时长达六百六十一年。康熙十七年(1678),在靳辅主持下,大规模疏浚清江浦以东直至云梯关的黄河河道,并在正河两旁各开一条引河。又堵塞各处决口。同时,分里设兵,驻运堤以护岸。康熙十八年(1679),泗州淮水涨,里运河在山阳县戚家桥冲决五千余丈。康熙二十年(1681年)五月二十七日起,大雨历五昼夜,黄河决数处,危及淮安城,淹死人畜无数。康熙二十六年(1687),靳辅开下中河,起自清河县中河北岸盐坝口,历山阳、安东,自平旺河下注潮河入海。“宣泄黄流,兼利盐运”,每年漕船过尽,即放中河水入盐河运盐。故亦称盐河。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淮局面结束之前,黄河全部经徐州南下夺泗夺淮,已达三百六十年,灾区转至徐州以下直至海口,江苏省受灾最重。清政府曾竭尽全力治理黄、海、运河,结果是黄河河床不断淤高,黄、淮、运河的水位日益抬高,洪泽湖大堤不断延长、加高、加固。到道光、咸丰年间,黄、淮、运河已千疮百孔,难以救治。咸丰三年(1853)开始,部分漕粮改由海运至天津。咸丰五年黄河改道北徙,运河中断。轮船、铁路运输兴起后,河道漕运的意义逐渐失去。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漕粮折款,运河漕运停止。 黄河河道的变迁直接导致古末口的交通枢纽地位的完全丧失。

  淮安水利工程枢纽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彻底根治水害,造福人民,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伟大号召,周恩来总理亲自制定了“蓄洪兼筹”的法官镇,部署了治淮工程。1951年冬到952年春,苏北130万水利大军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治水高潮,以83个晴天的高速度,开挖了一条西起洪泽高良涧、东至射阳扁担港、全长168公里的苏被灌溉总渠,为淮河洪水的外排打通了一条入海水道。1959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资交流任务加大,原有的大运河,已不适应运输要求,所以对大运河进行扩建,重点扩建了徐州至长江段四百余公里的运河河段,使运河单向车通过能力达到近二千万吨,并扩大了沿岸灌溉面积和排涝面积。为减少两淮段的城镇拆迁,另挖绕城段新河,群众习惯上称大运河。大运河南起苏北灌溉总渠,西至淮阴船闸下游,长三十七公里。苏北灌溉总渠开挖以后,运河与淮河的交会点移至淮安城南,即今天的淮安水利工程枢纽。2000年10月至2003年三月,国家水利部投资35268万元批准兴建了立体交叉工程,简称“运东立交”,立交的两座桥头堡,七层,高三十三米。运河水走上边,入海水道的洪水走下面,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所以,淮安水利工程枢纽在这不足三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大大小小的水工建筑物密布,先后建成以大中型工程为主的节制闸、船闸、涵洞、大型电力抽水站、水电站等近三十座,犹如一座现代水利工程博物馆,中外罕见,构成了淮安水利风景区的旅游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