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薄伽丘到普希金:同样经历瘟疫,他们却在隔离期间改变了世界


从薄伽丘到普希金:同样经历瘟疫,他们却在隔离期间改变了世界

《十日谈》


一、薄伽丘:一百个故事,和文艺复兴

14世纪,欧洲黑死病爆发。

黑死病是当时最严重的瘟疫之一,感染者会因为皮下出血身体渐渐变得黝黑暗沉,死状极其恐怖,而黑色在欧洲也象征了恐惧、悲伤和无助,这便是黑死病名称的由来。

黑死病在中世纪欧洲大范围传播,导致了欧洲近三分之一的人死亡。仅在1348年到1350年这三年间,欧洲就有近三千万人死于这种传染病。

意大利作家薄伽丘亲历了这恐怖绝望的年月。

“每天,甚至每小时,都有一大批一大批的尸体运到全市的教堂去,教堂的坟地再也容纳不下了,尤其是有些人家,按照习俗,要求葬在祖茔里面,情形更加严重。等坟地全葬满了,只好在周围掘起又长又阔的深坑,把后来的尸体几百个几百个葬下去。就像堆积在船舱里的货物一样,这些尸体,给层层叠叠地放在坑里,只盖着一层薄薄的泥土,直到整个坑都装满了,方才用土封起来。”

这是他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中对意大利黑死病真实惨状的描述。

佛罗伦萨黑死病流行期间,有十个年轻人来到乡村一处别墅里避难,他们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在这里住了十天,便讲了一百个故事。这便是《十日谈》的全部内容。


从薄伽丘到普希金:同样经历瘟疫,他们却在隔离期间改变了世界

薄伽丘


黑死病是当时令人闻风丧胆的疾病,然而也成为人类革故鼎新前行最直接的推动力,疫情的扩散推动了医学的跨越式发展,科学技术的革新又打破了中世纪教会在精神领域的垄断地位,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十日谈》里的故事记录了人们对疾病的恐惧,揭露和鞭挞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朽,批判天主教会,赞美高尚的爱情,字里行间充盈着人文主义。也因此《十日谈》成为了文艺复兴的一本宣言书,意大利近代评论家桑克提斯把《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

写作《十日谈》历时三年,却是世界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困居的日子里,薄伽丘静坐在书房,以沉默的笔触勾画出心底的不满和希望。在最黑暗的年岁,他甘冒不韪将人类文明向光明处推进了一小步。然而不要小看这一小步,因为人类文明的历程正是由无数个“小步”拼接而成。

隔了800多年的时光,而今再回看这本书,你会发觉,这个作家执着倔强得令人落泪,在众人皆恐慌的日子里,他却保有崇尚美好的勇气。好像他曾经在心底无数次问自己:“这个世界会好吗?”然后又恳切地自答:“总会越来越好。”

若无黑暗,显现不出光明的价值。光明是美好的,但若不能劈照进黑暗,那光明便丧失了力量。这是一本时隔久远的书,这是一位逝去太久的人,却在今天仍然闪闪发光。


从薄伽丘到普希金:同样经历瘟疫,他们却在隔离期间改变了世界

牛顿

二、牛顿:旁人皆黯淡,唯他是光亮

网上有文章说,伦敦爆发鼠疫,牛顿在隔离的18个月里,被苹果砸到发现万有引力。其实这个说法不全对,1665年伦敦爆发鼠疫不错,但他发现万有引力已是20年后的事。事实上,隔离期间他在微积分学和光学领域都有发现的和研究,这些发现和研究使他身上的天才意识和超拔的钻研精神开始觉醒,为他后来成为思想巨人打下了基础。

1665年春天,伦敦爆发了一场鼠疫,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伦敦地区的人口减少了十分之一。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人一旦传染就会上吐下泻、高烧不止,病死率几乎为100%。剑桥大学为预防疾病在校园扩散而关闭了,所有师生被遣散回家。当时刚拿到学位的牛顿也不得不离开学校回到伍尔索普庄园。

然而庄园的环境太过嘈杂,让他无法专心做研究,于是又到汉弗莱·巴宾顿先生的家里,在那里度过了18个月中的大部分时间。

他研究微积分学,试着把一个对数展开为无穷级数,一直把它计算到小数点后第55位。后来,牛顿在从事天体计算时,大量运用了这种级数展开法,其验算之繁复,令人叹为观止。

他观察太阳光,他发现太阳光经过棱镜发生色散,那就说明太阳的白光是好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的折射式望远镜,观察物体在边缘上总是有些彩色影像。两年后,牛顿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彻底消除了折射式望远镜的色差现象。


从薄伽丘到普希金:同样经历瘟疫,他们却在隔离期间改变了世界

牛顿


隔离的18个月里,他不分日夜地思考和研究,在这段时期养成的独立思考和善于怀疑的学习方法,成为了贯穿一生的习惯和准则。他在孤独里,静悄悄地完成了一次自我成长和精神定型。待剑桥大门重开之时,他开始在英文科学界崭露头角。6年后,他成为欧洲公认的最杰出的数学家和自然哲学家。20年后,他成为全世界无可争议的科学界领袖。他的诸多思想和理论在世界科学里处于主导地位长达300年。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才能这种东西,本身就要靠自己挖掘创作的。

《圣经·创世纪》第一章里,有这样一句话:

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上帝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仿《圣经》中的句子,这样写道:

自然界和自然界的定律隐藏在黑暗中。

上帝说:“让牛顿去吧!”

于是,一切成为光明。

1705年,牛顿被安妮女王封为爵士,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1727年,牛顿去世。他喜欢观察太阳光,总是在凝望阳光的同时陷入沉思,这是那18个月里养成的习惯,直到去世前几小时,他仍在这样做。

真正能困住一个人的,不是钢铁铸就的牢笼,而是,心中筑起的高墙。有人惯于拘泥脚下,但总有人喜欢仰望太阳。


从薄伽丘到普希金:同样经历瘟疫,他们却在隔离期间改变了世界

普希金


三、普希金:病毒是敌人,亦被他歌颂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这是俄国诗人普希金流传最广的一首诗,也是无数诗词爱好者最喜欢的一首诗。纵然现实生活艰难万重,人总该满怀希望昂扬活着。诗歌传唱了近百年,激励着无数身陷黑暗的人们,划着断桨航游在苦难的深海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普希金,俄国最伟大的诗人、作家,他只活了37岁,而他最伟大的作品都是在隔离期间完成的。

19世界初,一场霍乱从印度恒河三角洲开始蔓延,随后由阿富汗、波斯传到欧洲。1830年,霍乱传到了俄国。这是一种与鼠疫一样凶险的病毒,当时在俄国的传染比为20比1,死亡率约100%。

为了防控疫情扩延,俄国政府实行交通封锁,禁止大家相互往来,普希金当时困在波尔金诺村,那是他父亲的领地,一住就是三个月。

困守的三个月里,他完成了自1823年开始动笔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这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写了《别尔金小说集》和4部诗体小说《吝啬的骑士》《莫扎特与沙莱里》《瘟疫流行的宴会》《石客》,以及6部中篇小说、11篇评论和短文、27首抒情诗。而此前,他几乎没有写过中篇小说。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磨炼,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炉火纯青,他也因此成为现代俄罗斯文学的始创人、“俄罗斯文学之父”。


从薄伽丘到普希金:同样经历瘟疫,他们却在隔离期间改变了世界

普希金夫人娜塔丽娅·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


众人百无聊赖的时间,恰是普希金一生创作的丰收时期,史称“波尔金诺之秋”。直到今天,“波尔金诺之秋”已成为俄罗斯作家创作丰收的代名词,而他居住过的波尔金诺村也成了国家的一个文化地标。

人生苦短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

在诗词的世界里,他将病毒视为对手,也歌颂对手:

战斗是一种欢乐,

就是在阴暗的无底深渊的边缘,

在咆哮着狂风恶浪的黑暗海洋上,

在阿拉伯海上的飓风里,

在徐徐降临的鼠疫中同样也有欢乐。

歌颂意味无畏,视斗争为快乐,这是一种坚持的态度,是轻视一切沉浮的信心。

尼采曾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若非热爱生命到了极致,谁人敢有如此的激奋和情怀。

普希金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经历过两次流放,37岁时,他在沙皇政府的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他的早逝让众文人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回想起来,那18个月,他忘我起舞,不曾耽误,或许那就是他活在人间最值得的日子。

对有心的人来说,每一次停驻,可能都是新的出发。

只有坚持了别人不能坚持的,才能拥有别人不能拥有的。


从薄伽丘到普希金:同样经历瘟疫,他们却在隔离期间改变了世界

西南联大


四、遭逢瘟疫时,我们怎么活

2020年新冠肺炎在全国大肆蔓延初期,有位教育厅长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提到了西南联大,他说西南联大精神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学习。

说到西南联大,那真是一段令人动容的历史。

1937年,迫于抗日环境的日益严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在长沙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来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至昆明,并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只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却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因为卓著的成就,西南联大被尊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享有“内树学术自由,外筑民主堡垒”之美誉。

师生们靠什么在战火隔离中坚守学术阵营?他们的成就因何而来?

答案就藏在联大校歌歌词中:

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

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

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

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

苦难从来就是失败者的借口,却能激发成功者潜藏的能量。在那个朝不保夕、连活下去都是奢望的时代,有一群师生肩负教育报国的理想,踩踏脚下坚实的土地,一步步走向了更完满的自己,合力建设一个更好的国家。

扛得住艰难,才配得上梦想。他们创造的是知识,也是奇迹。


从薄伽丘到普希金:同样经历瘟疫,他们却在隔离期间改变了世界

西南联大的教室


想起武汉方舱医院里的那位“读书哥”,他躺在病榻上心无旁骛地翻看那本厚厚的书《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社会到法国大革命》。虽然他的脸被口罩遮掩得只剩眉眼,我们却依然看清他的从容沉静。那样的神情,那种姿态真好看,那是被书香浸润的淡雅,也是被文化滋养过的俊逸。

原来有的人,即便在隆冬,身上也会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原来有很多人,他们不去叹息过往的糟糕,不去为丧失自由而苦恼,不会因未来无期暗自焦躁,因为他们活在每一个当下,因为他们要在每一个当下活出最好的自己。

莱辛曾在《幸存者的回忆录》里写道:做孩子的时候赶到无聊,盼望着长大,长大后又向往返回童年。我们浪费自己的健康去赢得个人的财富,然后又浪费自己的财富去重建自身的健康。我们焦虑地憧憬未来,忘记眼前的生活……

孤独时如何自处,决定了生命的宽度和高度。或许我们都应该过好眼前的生活,在身无法自由时至少要享受心的自由,无论脚下的路有多难走,无论黑暗还要持续多久,总能咬着牙坚持走很久很久,总有办法打破黑暗仰望太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