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書法家寫不好楷書?

萬堤方


當下,書法家寫不好楷書,是事實,有諸多原因。

楷書法度嚴謹,點畫橫平豎直,方整的結體和嚴謹的書寫規則,適合書法入門,適合練點畫筆法打基礎,故歷代書法大家皆以楷書為看家本領,練就一身硬功夫之後,再從其它書體尋找突破口,形成自己的書風。最典型的如張旭、懷素。

因為極其規範的書體,書寫性肯定不強,這也是許多人認為,楷書寫的好是工匠氣的緣故。

書法的執筆姿勢,提鋒、運腕、懸臂, 講究八面出鋒,這一特點,其實,也不利於書寫標準楷書,只有在寫行草書時才能將此執筆法發揮的淋漓盡致。故許多書家只能依靠坐著枕肘寫蠅頭小楷,再大一些的楷書字形也在3-5公分為佳,書寫字徑過大的楷書,難度極大,尤其作現場書法,功力、筆力都要非常了得才能完成。

這一特點,我們從古人的留世楷書作品,可以得到驗證,古人的楷書經典作品多為八分大小,相當於2-3公分左右。

近代吳昌碩先生以石鼓文作篆,沙孟海先生魏體寫楷,啟功先生行草入楷,弘一法師亦參入碑體。他們雖說都是正書大家,但其實,都融入其它書體元素。可見,寫標準楷書成就書法大家的幾乎很難。

雖然,楷書的特殊性,創新性受到侷限,但楷書作為書法基礎,已是歷朝歷代約定俗成之公理,也是書法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書家,視楷書為書法學習的必修課,書法大家個個都能寫得一手經典楷書。

而近、現代書家,在書法傳承上的缺失,也體現在對楷書認識上不夠。

書法作品的展廳效應、展覽需要以及現場作書,注重視覺效果,而大字楷書的結構和章法佈局,都不如行草書變化豐富,不如篆隸古樸。

以上這些種種因素,是楷書發展的不利因素,也是導致許多書家楷書普遍水平不高的主要問題;也是有些書法家認為寫楷書吃力不討好,故不會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楷書創作的原因所在。

至於說,個別書家,不具楷書功力,而其它書體書法水平了得,這屬實個別現象。有的或許是曾經打下紮實的楷書功底,只是轉到自成體系的書風,沒必要寫楷書了;有的也許是認為其它書體更有利於自己才情的發揮,顧不上寫楷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