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熟讀的辛棄疾《西江月》其實很多人至少有2處理解錯了


從小熟讀的辛棄疾《西江月》其實很多人至少有2處理解錯了

我們很多人小時候,應該就都背過辛棄疾的一首《西江月》,其中印象最深的2句,大概就是“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而這2句裡,“豐年”到底是“稻花”說出來的,還是人們說的,還是蛙說的呢?不光如此,其實本詞另外還有2句,同樣因為詞人的創作技巧而存在類似的疑問。我們先來看一下這首早就爛熟於心的作品。

從小熟讀的辛棄疾《西江月》其實很多人至少有2處理解錯了

宋·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西江月,又名《江月令》、《步虛詞》等,這是個極受當時文人歡迎的詞牌,雙調50字,上下片同調,各片第2、3句押平聲韻,第4句又押原韻的仄聲韻。平仄通押的情況阻擋不了文人的熱情,諸多“大咖”都有《西江月》作品。

從小熟讀的辛棄疾《西江月》其實很多人至少有2處理解錯了

此前曾介紹過辛棄疾另一首《西江月·遣興》,由於該詞上下片前2句都沒有使用對仗,故此並沒有進行介紹,實際上無論是按詞譜,還是依該詞調的作品來看,各片前2句通常都使用對仗,今天這首《夜行黃沙道中》同樣使用了對仗。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本詞題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上饒城西。首2句詞人就描繪了一個清風明月之下的夏夜,大概開始的時候明月被烏雲給遮住了,現在努力從雲裡面跑了出來,月色一下將在大樹斜枝上已經入眠的烏鵲給驚動了;一陣陣清風拂過,大概是這涼爽之意將樹上的蟬給嚇到了,以為秋天都快來了,大半夜的拼命在那裡鳴叫。

從小熟讀的辛棄疾《西江月》其實很多人至少有2處理解錯了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是今天題目中提及的,第1個疑問。是不是還依稀記得當年的老師給我們講解的內容?是的,這“豐年”,不是農人們說的,也不是稻花說的,這2句應該這樣理解:在稻花香裡,聽著那些青蛙的叫聲一片歡騰,呱唧呱唧,嗯,就是呱唧呱唧,彷彿在告訴人們,這一定是一個豐收的年景。

之所以這樣理解,並且應該最為接近詞人的創作原意,是因為這2句使用了倒裝,而且不是普通的整句倒裝,而是將“說豐年”這3個字,安置到了“聽取蛙聲一片”前面。這裡不僅僅因為“說豐年”放在第4句合詞律,並且讓後1句“片”與“年”形成平仄通押,還有一個詞人的修辭技巧在其中。至於為什麼這麼說,等一下看下片最後2句的情形就能明白了。

從小熟讀的辛棄疾《西江月》其實很多人至少有2處理解錯了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沒有真切的野外的體會,是絕不可能寫下如此精妙的句子的。唐代詩人盧延讓有夏夜《松寺》詩,其中有“兩三條電欲為雨,七八個星猶在天”,即便同樣夏夜出行的人,又能否化用到如此不著痕跡,又是否恰好能夠遇上有烏雲,有月亮和星星,正好又遇上零星雨點的情形?這世上恰好有一個辛棄疾。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這2句與“說豐年”2句存在的情況相像,但是使用的手法又稍有差別。“說豐年”2句是這3個字組成的一個短語,本來應該是“聽取蛙聲一片(像)說豐年”,現在這個被詞人用了個倒裝的手法,放在了“稻花香裡”後面。

從小熟讀的辛棄疾《西江月》其實很多人至少有2處理解錯了

而現在這2句,同樣使用了倒裝,只不過這一次由於“舊時茅店”就在“社林邊”,因此詞人使用的是整句倒裝。也就是說,這2句話的意思,不是在“社林邊”,“路轉”之後“忽見”了“溪橋”,而是在“溪橋”那裡“路轉”之後,再次看到了“社林邊”的“舊時茅店”。詞人應該到這家茅店打過尖兒或者住過店,現在可能還是想在這裡歇息一晚,明日再走。

明白了上下片在同樣的位置,同時都使用了倒裝的手法,那麼上片2句以及下片2句句意的確切理解,就不會出現偏差,同時也能從中明白古時文人賦詩填詞時的一些修辭技巧,不光能夠讓句子合律,而且運用過程中讓句子更有詩情畫意,看似費解的句子,瞭解了相關的修辭手法之後,再去讀的時候,就會發現不僅美,還能領會到其中的另一種意境。

從小熟讀的辛棄疾《西江月》其實很多人至少有2處理解錯了

今天想到這首讀了很多年的《西江月》,倒也不算是突發奇想,而是發現很多人對於這2處,都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但又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熟悉古人在詩詞中運用到的所有修辭手法,只好在遇到某一個情形時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希望不僅對我身邊的人有用,當然也希望對喜歡讀詩詞的朋友有一點幫助。

這首詞沒有生僻字,也沒有用生僻的典故,字面意思也較容易理解,但這樣的作品能夠傳誦千年,絕不僅僅因為簡單、平白如話,而更多的時候是使用了各種修辭技巧,從而讓整首作品“活”了起來。從這一點來說,讀同一首詩詞的每一遍,都可以換個方式去了解它,方式越多,你對這首作品瞭解得才會更多。

從小熟讀的辛棄疾《西江月》其實很多人至少有2處理解錯了

在這首詞中,至少使用了省略、擬人、倒裝、比喻等修辭手段,再加上點化前人詩句,反而在這個場景中,運用得比《松寺》中那種詼諧的場景還要讓人心折。只要瞭解了修辭手法在詩詞中的運用,再揣摩作者的藝術手法,理解類似今天這2處句子就不會出現偏差。而想要學習這些,最好的辦法,只能是多讀一些自己喜歡的古詩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