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一榮俱榮,結束閒居生涯

朱熹與辛棄疾是南宋"雙子星座",二人可謂不打不相識。淳熙八年(1181),朱熹主政南康(今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以手續不全為由查扣了一船牛皮,當時牛皮屬於軍用物資,買賣運輸有嚴格規定。不久,他就接到了辛棄疾的來信,說牛皮是部隊購買的,不過手續上有點小問題,何必那麼當真?辛棄疾時任隆興知府兼江西安撫使,軍政一把抓,連朱熹也歸他管。朱熹無奈,回信嚴厲批評辛棄疾,卻也不得不放行。

《西江月》: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辛棄疾形象

朱熹對辛棄疾不拘小節的作風頗有微辭,卻對他的才華和能力極為稱道。辛棄疾也對朱熹的才學推崇備至,說他將來一定會給皇上做老師。他總是以請教的姿態與朱熹討論問題,態度極為謙恭,朱熹贈給他十二字箴言:"臨民以寬,待士以禮,馭吏以嚴。"辛棄疾拿來當從政的座右銘。

《西江月》: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朱熹形象

朱熹的擁躉當中,不僅有辛棄疾,還有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撫使趙汝愚。紹熙二年(1191)年十月,趙汝愚被宋光宗召為吏部尚書,成為南宋朝廷組織部門一把手。朱門同道一榮俱榮,辛棄疾得到了一個福建提點刑獄的官職,結束了他長達十年的閒居生涯。

《西江月》: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趙汝愚形象

一損俱損,再被免去官職

趙汝愚擔任丞相後,徵召朱熹進京侍講。朱熹果然如辛棄疾所言,當上了皇帝的老師。當時,外戚韓侂冑因為擁戴宋寧宗有功,得到皇帝寵幸,便乘機攬權問事。朱熹彈劾他"擅權害政",由此引發激烈的權力鬥爭。慶元元年(1195)二月,南宋淫雨連綿,恐成天災,宋寧宗下令大赦天下。韓侂冑藉機攻訐趙汝愚"以同姓而居相位,將不利於社稷",結果趙汝愚被罷右丞相,朱熹被去侍講。遠在饒州的辛棄疾沒有機會參與黨爭,卻也因是朱門同道,被免去秘閣修撰的官職。

《西江月》: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朱熹形象

第二年夏,帶湖莊園失火,雪樓被焚,辛棄疾移居鉛山瓢泉別墅。不時有朋友來瓢泉,與他一起飲酒賦詩、談論國事。這天,有位客人談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從青年到晚年的經歷,情緒激動,遂寫下了一首《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簶,漢箭朝飛金僕姑。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詞裡說他帶著一萬多精銳的騎兵們渡過長江,一大早就向敵人射去利箭。他懷著豪情壯志南渡歸宋,獻上《美芹十論》《九議》等平戎之策,滿懷希望打算為宋殺敵建功,卻不被採納。草木經春風的吹拂能重新變綠,人的鬚髮在春風中卻不能由白變黑。上萬字的平戎策毫無用處,倒不如向人換來種樹的書,還有一些生產上的實用價值。

《西江月》: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壯歲旌旗擁萬夫

調適心理,醉裡且貪歡笑

年輕時的辛棄疾,是執劍橫槊的抗金英雄;中年時的辛棄疾,以氣節自負,彈鋏悲歌;年近花甲的辛棄疾,開始傾慕老子、莊子、陶淵明的出世思想,也開始關注農事,融入鄉俗。他曾在梨棗山園,看見村裡的兒童舉著長竿偷打梨棗,卻不去制止,還有心在旁邊閒看,閒看倒也罷了,還不許旁人去驚嚇了孩子。他經常喝喝酒,並且有心自嘲:"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他經常帶著茶具,去溪邊垂釣。童言無忌,指指點點:"瞧那個釣魚的老頭兒,不是年前坐在轎子裡的老爺嗎?"聽見孩子的話,辛棄疾不由得想到初罷官職時,原來的部下在路上遇到他,便把臉遮起來,不想看他窘迫的樣子。

《西江月》: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以手推松曰'去'!

他常去期思村,向村裡一位老漢請教農耕之法。老漢從蘇州一帶過來,與老伴講一口吳儂軟語。他們有三個兒子,大的已經能幫他幹些農活,二的是半大小子,幫他幹些簡單的家務,小兒子跟辛棄疾的小兒子一樣大,躺在溪水邊,剝蓮蓬籽吃。辛棄疾十分喜歡這種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便將這五口之家寫進了詞裡:"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農村生活,聽取蛙聲一片

饒州城西四十里有座黃沙嶺,嶺高約十五丈,下有兩口泉眼,水自石中流出,可灌溉農田十餘畝。從黃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黃沙嶺之間,是一條繁華官道,辛棄疾經常通過這條官道,來往於饒州城與鉛山縣之間。

《西江月》: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路轉溪橋忽見

有一天,天色將晚,辛棄疾才從饒州城回瓢泉別墅。途經黃沙嶺時,他駐足看那天邊升到樹梢的明月,那月華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彷彿吹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穀的香氣裡,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說著豐收年景。天空中輕雲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他急忙從小橋上跨過小溪,想要去躲雨。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屋小店哪裡去了?正在猶疑,拐了個彎,茅店忽然出現在眼前。回到家裡,想起這次有趣的經歷,辛棄疾寫下了一首《西江月》: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整首詞沒有任何雕飾,沒用一個典故,黃沙嶺明月清風、疏星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一個個意象任其自然,依次出現。然而,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視覺、聽覺、嗅覺,從幾個維度勾勒出鄉村夏夜的淳厚與生動,讓人體味到辛棄疾融入鄉村生活之後的平和與安寧,有種想跟辛棄疾一起去稻田裡聽蛙鳴的衝動。

《西江月》: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聽取蛙聲一片

亦莊亦諧,實則積憤難平

這年九月,辛棄疾被御史彈劾,以其"贓汙恣橫,唯嗜殺戮",免去武夷山衝祐觀的祠官。祠官是個虛銜,朝廷用來給退休官員發工資用的。現在祠官之職也給剝奪,說明韓侂冑要將朱熹一派徹底打倒,再踏上一隻腳。

《西江月》: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辛棄疾形象

沒有了俸祿,收入來源減少,辛棄疾的生活馬上就不似原來那樣寬裕了。這年他56歲,身體已經大不如前,內心裡他卻還渴望著朝廷的召回,有朝一日能上陣殺敵。加上飲酒是一項不小的支出,他便戒了酒,還為自己戒酒專門作詞一首:"杯汝來前!老子今朝,點檢形骸。甚長年抱渴,咽如焦釜;於今喜睡,氣似奔雷。汝說'劉伶,古今達者,醉後何妨死便埋'。渾如此,嘆汝於知己,真少恩哉!更憑歌舞為媒。算合作平居鴆毒猜。況怨無小大,生於所愛;物無美惡,過則為災。與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猶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則須來。'"英雄豪氣令人蕩氣迴腸的辛棄疾,也有滑稽可愛的一面。在這首詞裡,他不怪自己貪杯,反怪酒杯緊跟自己,導致自己嗜酒成癮,壞了身體。亦莊亦諧之中,發洩出自己長期壯志不展,積憤難平的怨氣。

《西江月》: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醉裡且貪歡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