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迷茫,《聖教序》臨帖的時候到底該寫多大的字?

太平洋的風4


我的觀點跟大家不一樣,王羲之集字《聖教序》是非常難得的行書學習範本,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書寫技法,特別是在單字的結構與章法處理上,非常值得借鑑,而且適合寫各種大小的字。

因此,我建議臨寫《聖教序》,可以用大、中、小三種毛筆來臨,寫不同大小的字,會有不同的體驗,不同的收穫。

1、從技能訓練上來看

對一位書法家來說,大中小字的書寫技能都需要掌握。寫中字、小字,更多地強調筆法精到,靈動多姿;寫大字則追求氣魄宏偉、氣象威嚴。通過《聖教序》一帖,我們用不同大小的字去臨,可以寫出不同的體驗,達到學習大、中、小各種字體的書寫能力。

2、從書法創作或實用性書寫來看

我們日常書寫的時候,也不單純是寫小字,很多時候是寫大字,而且寫大字的場合更多,比如創作條幅、中堂、對聯的時候,基本上都用大字,小字往往只用來落款或書寫信札。

如果我們平時一味只寫小字,實際上在寫大字的時候就需要轉換,沒有這方面訓練,那麼就很難駕馭,寫不好大字。

3、從臨寫《聖教序》成名的書家來看

很多成名的書法家都是臨原帖大小的字,而中書協最推崇《聖教序》教學實踐的張旭光老師,他的臨摹與示範講解、乃至創作,都是用大字,所以有些人堅持說《聖教序》只能臨原帖大小字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各位讀者朋友怎麼看?歡迎留言交流。(附圖為秦理斌書《大唐三藏聖教序》局部)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聖教序》原碑字有多大?

聖教序原碑高3米5。寬1米。一共有1900多字,共有30行,每行80個左右。每個字約2釐米左右。

我臨聖教序是放大至5釐米左右。站著懸肘書寫。(以下幾幅習作由筆者書寫)。

為了避免行氣不足和章法不足我又臨了王鐸墨跡《王鐸臨集字聖教序》,坐著枕腕書寫,大約三釐米左右。

創作時寫的字十釐米左右,揉進了其它碑帖的元素,站立懸肘書寫。

平時練習寫5釐米左右的字比較適中,也提高了書寫效率,在此基礎上再縮小字體和放大字體都可以。

字帖上的小字2釐米左右,那麼是小楷,筆畫中段運筆快,一掠而過,但放大寫成大字十釐米左右的,那麼點畫會顯得單薄,在創作大字時筆畫中段要雄渾厚重,讓筆墨沉到紙裡面去,運筆不能太快。另外字形放大後,空白也隨增大,要加粗筆畫,減少空白,字才不顯空,不顯散。這就是直接把小楷放大寫大字不佳的原因。

為了把大字寫雄強厚重,我們來看看這幾位書家是怎麼處理的:

王鐸是使用漲墨法,有時把相鄰筆畫併到一塊,使線條又粗又重,還有塊面感。

傅山極力外拓,追求體量感。

張瑞圖大量用折筆,一意橫撐。

因為大字要講氣勢,要有厚重感,為了適應大幅形式要求,他們作了一定的技法處理。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神韻軒書法


🤔🤔首先說你選擇學習【聖教序】來作為範本進行臨摹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而且是一個很正確的決定,

這個決定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為未來的書法學習奠定

了堅實的基礎,所以,你完全沒有必要出現迷茫的情緒,

俗話說“選擇大於努力”,你的起步已經佔有了有利的先機,

在此基礎上強化一下方法就能有效地提高效率,把書法的

技藝推向新的高度。🎆🎆

【聖教序】的原碑文字數達到兩千之多,這麼多的字數

天生決定了它不能成為大楷的格局,那麼寫多大為宜呢?

我的建議是臨習的尺寸不小於原碑為好,最好掌握在

三公分到五公分左右為宜,如果小於或者大於這個尺寸

區間都不會太合理,在這個尺寸內學習一般會感覺舒服

一些,通常在這個尺寸範圍內,筆墨控制的難度相對比較

小,比較適合初學者,另外選擇紙張時也要考慮選擇使用

偏熟性的宣紙,【聖教序】的行書似乎更接近行楷書,且

筆畫相對細瘦,用生宣紙顯然是不適合的。🤓🤓

實際上書法的學習在許多的時候要遵從自己內心的感受就

更好,沒有必要條條框框太多,你自己在寫那種尺寸最

舒服的時候你就練習那個尺寸,不要在該寫多大字的問題

上糾結,放鬆心情追求快樂是學習書法的最重要的支柱,

希望你儘快度過迷茫期,早日踏上快樂的書法學習之旅。🌷🌷

附圖展示圖片:清代傅山篆字【仙遊十二屏】臨摹作品

選自楊半撰書【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清代卷)



素里布衣楊半


臨聖教序的小建議

1、紙和墨:

一定不用生宣,用熟宣或半生不熟的紙,濃墨裡少加水或不加水,能拉開筆為好。

2、折出格:

一張毛邊紙,橫著折格子,最後的格子為1.5釐米左右即可。毛邊紙的上下留白多一些好看,類似信箋紙風格。

3、毛筆:

小狼毫、小兼毫為好,可以用幾種筆測試,哪個好用用哪個,千萬別按住一支筆用。

綜述:

工具材料上要科學使用,然後才是技法的問題。

其它以後說。

4、字的大小:

建議按照原帖字的大小臨。最好不要放大。因為,小字與大字的方法不是一回事。比如:

我們寫一個15釐米的楷書長橫,從起到收一定要每個動作到位,這個橫才好看。

如果我們寫一個0.5毫米至1釐米之間的小楷長橫,就不能按大楷那樣了,就要簡約了。

更重要的是:

寫小楷、小行書更多的是靠毛筆自身的特性、彈性自然帶出許多線條的,而不是“刻意寫出來的”。



老跨鬥


【蘭石學書法】觀點:臨習《聖教序》時字要寫多大,需要看自己的個人習慣和臨習階段。

我覺得如果是學習行書時間不長,臨習時字最好比原貼大一倍左右,用紙建議用米字格的毛邊紙或半熟宣,這樣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自己臨習中的出現的諸多問題,然後對症下藥,這個階段需要做到形似即結字準確。臨習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寫的和原貼一樣大小了,這時需要體會的是《聖教序》的筆法和章法。





蘭石學書法


在書法中,我們必須清楚一個道理:大字絕不是小字的簡單放大,小字也絕不是大字的簡單縮小。有的字可以放大的,有的卻不宜寫得過大。

大字、小字的歷史

關於大字與小字,明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明代以前雖也有大字、小楷之稱,但大也大不到哪,三五公分算很大小。因為那時書寫工具有限,尤其是紙張,沒有較大尺寸,故作品都是小尺寸,字也都不太大。

明代時造紙工藝發展,出現大尺寸宣紙。且江南富庶,出現以欣賞、收藏書法作品的商人,讓在客廳、書房懸掛作品成為風尚,從而六尺以上的鉅作流行,字於是越寫越大。

小字不宜簡單放大

大眼睛好看,於是有人去整一個小燕子的眼睛,瘦削的臉上放著一對大眼睛,怎麼看怎麼像蜻蜓。

豐滿性感,於是有人去隆一個柳巖的“波濤”,纖細的腰上掛著一對“柚子”,怎麼看怎麼替她累。

書法中,有的字可大可小,比如顏體,放大即為榜書,縮小即為小楷。


但多數字像整容、整形一樣,有其合適的大小。大家可作個試驗,將褚遂良的字放大寫,你會發現,原本很協調的字,放大後中間卻顯得異常纖細,從而變成“中怯”的病筆了。

王羲之的字不宜放大

書法重視提按,可以說提按是筆法的根本,尤其是筆畫的起筆和收筆,兩頭重,中間稍輕。

明代以前的字多為小作品,字形小,這時重起筆收筆的提按尚沒有問題,但是明代後字寫大了,其中怯的毛病就被放大了。

所以明以後的書法家不得不在筆法上作出改變,張瑞圖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他增加橫向筆畫,且加重中間走筆的力度,更顯厚重。

王羲之的字,以硬瘦為主,注重提按,這樣的字不宜放大,我主張寫成三四公分即可。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我是是4cm左右



閒雲山中


大家好,我是清涵書法。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對於這位朋友提出的問題來發表一下我的個人觀點!

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喜歡書法、接觸書法、練習書法。無論是出於哪方面的原因,對於書法來講這都是件好事。

很多的朋友入門書法都是選擇楷書入門,毫無爭議這是對的路子,包括我自己也是從歐楷九成宮入門的。當我們練習了幾年楷書,有了基礎以後很多朋友開始轉手練習行書,因為行書是最實用的一種書體。

2.要練習行書,我建議首選王羲之的集字聖教序,因為那畢竟是書聖王羲之留下來的寶貝。

對於剛剛從楷書過渡到行書的朋友來講,可能有很多不適應。例如筆法、字法等。那麼對於初學聖教序的朋友來講臨摹聖教序,該寫多大合適呢?

我的答案是可以稍微放大一些字體臨摹!!原因如下。

3.首先聖教序有個特點,帖中的字可大可小!原拓上的字體尺寸較小,對於初學者有很大難度。因為如果按照原帖臨摹,需要你有過硬的控筆能力。一般初學者朋友寫的字都在十公分左右,如果沒有過硬的小楷功夫,很難把帖中字的筆畫穿插、映帶表現出來。所以適當放大一點也是可以的!

4.其次,把聖教序稍微放大一點有利於初學朋友觀察筆法和結構。

唐代大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孫過庭曾經在書譜中說過:察之貴精,擬之貴似。也就是說臨摹聖教序要仔細觀察帖中字的點畫形態,以便領悟其運筆方法,務必達到形似。如果在臨摹過程中不注意觀察範本的運筆之法,那就收穫不大。

5.最後一點就是放大一點臨摹的話,可以捎帶著把大字練習了,畢竟我們還是應用中大字多一點。

綜上所述,我認為初學聖教序可以適當放大臨摹,對於我們初學還是有很大益處的!


清涵書法


比原帖大一點就行😁





書道跡


自己感覺吧,我剛學不久,一直都是懸筆寫大,寫小了感覺學不到筆法,但是寫大感覺需要楷書功底,運筆也有待提高,正好一起練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