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迷茫,《圣教序》临帖的时候到底该写多大的字?

太平洋的风4


我的观点跟大家不一样,王羲之集字《圣教序》是非常难得的行书学习范本,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书写技法,特别是在单字的结构与章法处理上,非常值得借鉴,而且适合写各种大小的字。

因此,我建议临写《圣教序》,可以用大、中、小三种毛笔来临,写不同大小的字,会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收获。

1、从技能训练上来看

对一位书法家来说,大中小字的书写技能都需要掌握。写中字、小字,更多地强调笔法精到,灵动多姿;写大字则追求气魄宏伟、气象威严。通过《圣教序》一帖,我们用不同大小的字去临,可以写出不同的体验,达到学习大、中、小各种字体的书写能力。

2、从书法创作或实用性书写来看

我们日常书写的时候,也不单纯是写小字,很多时候是写大字,而且写大字的场合更多,比如创作条幅、中堂、对联的时候,基本上都用大字,小字往往只用来落款或书写信札。

如果我们平时一味只写小字,实际上在写大字的时候就需要转换,没有这方面训练,那么就很难驾驭,写不好大字。

3、从临写《圣教序》成名的书家来看

很多成名的书法家都是临原帖大小的字,而中书协最推崇《圣教序》教学实践的张旭光老师,他的临摹与示范讲解、乃至创作,都是用大字,所以有些人坚持说《圣教序》只能临原帖大小字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各位读者朋友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附图为秦理斌书《大唐三藏圣教序》局部)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麓风轩


《圣教序》原碑字有多大?

圣教序原碑高3米5。宽1米。一共有1900多字,共有30行,每行80个左右。每个字约2厘米左右。

我临圣教序是放大至5厘米左右。站着悬肘书写。(以下几幅习作由笔者书写)。

为了避免行气不足和章法不足我又临了王铎墨迹《王铎临集字圣教序》,坐着枕腕书写,大约三厘米左右。

创作时写的字十厘米左右,揉进了其它碑帖的元素,站立悬肘书写。

平时练习写5厘米左右的字比较适中,也提高了书写效率,在此基础上再缩小字体和放大字体都可以。

字帖上的小字2厘米左右,那么是小楷,笔画中段运笔快,一掠而过,但放大写成大字十厘米左右的,那么点画会显得单薄,在创作大字时笔画中段要雄浑厚重,让笔墨沉到纸里面去,运笔不能太快。另外字形放大后,空白也随增大,要加粗笔画,减少空白,字才不显空,不显散。这就是直接把小楷放大写大字不佳的原因。

为了把大字写雄强厚重,我们来看看这几位书家是怎么处理的:

王铎是使用涨墨法,有时把相邻笔画并到一块,使线条又粗又重,还有块面感。

傅山极力外拓,追求体量感。

张瑞图大量用折笔,一意横撑。

因为大字要讲气势,要有厚重感,为了适应大幅形式要求,他们作了一定的技法处理。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神韵轩书法


🤔🤔首先说你选择学习【圣教序】来作为范本进行临摹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而且是一个很正确的决定,

这个决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未来的书法学习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你完全没有必要出现迷茫的情绪,

俗话说“选择大于努力”,你的起步已经占有了有利的先机,

在此基础上强化一下方法就能有效地提高效率,把书法的

技艺推向新的高度。🎆🎆

【圣教序】的原碑文字数达到两千之多,这么多的字数

天生决定了它不能成为大楷的格局,那么写多大为宜呢?

我的建议是临习的尺寸不小于原碑为好,最好掌握在

三公分到五公分左右为宜,如果小于或者大于这个尺寸

区间都不会太合理,在这个尺寸内学习一般会感觉舒服

一些,通常在这个尺寸范围内,笔墨控制的难度相对比较

小,比较适合初学者,另外选择纸张时也要考虑选择使用

偏熟性的宣纸,【圣教序】的行书似乎更接近行楷书,且

笔画相对细瘦,用生宣纸显然是不适合的。🤓🤓

实际上书法的学习在许多的时候要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就

更好,没有必要条条框框太多,你自己在写那种尺寸最

舒服的时候你就练习那个尺寸,不要在该写多大字的问题

上纠结,放松心情追求快乐是学习书法的最重要的支柱,

希望你尽快度过迷茫期,早日踏上快乐的书法学习之旅。🌷🌷

附图展示图片:清代傅山篆字【仙游十二屏】临摹作品

选自杨半撰书【中国书法临摹创作全集】(清代卷)



素里布衣杨半


临圣教序的小建议

1、纸和墨:

一定不用生宣,用熟宣或半生不熟的纸,浓墨里少加水或不加水,能拉开笔为好。

2、折出格:

一张毛边纸,横着折格子,最后的格子为1.5厘米左右即可。毛边纸的上下留白多一些好看,类似信笺纸风格。

3、毛笔:

小狼毫、小兼毫为好,可以用几种笔测试,哪个好用用哪个,千万别按住一支笔用。

综述:

工具材料上要科学使用,然后才是技法的问题。

其它以后说。

4、字的大小:

建议按照原帖字的大小临。最好不要放大。因为,小字与大字的方法不是一回事。比如:

我们写一个15厘米的楷书长横,从起到收一定要每个动作到位,这个横才好看。

如果我们写一个0.5毫米至1厘米之间的小楷长横,就不能按大楷那样了,就要简约了。

更重要的是:

写小楷、小行书更多的是靠毛笔自身的特性、弹性自然带出许多线条的,而不是“刻意写出来的”。



老跨斗


【兰石学书法】观点:临习《圣教序》时字要写多大,需要看自己的个人习惯和临习阶段。

我觉得如果是学习行书时间不长,临习时字最好比原贴大一倍左右,用纸建议用米字格的毛边纸或半熟宣,这样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自己临习中的出现的诸多问题,然后对症下药,这个阶段需要做到形似即结字准确。临习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写的和原贴一样大小了,这时需要体会的是《圣教序》的笔法和章法。





兰石学书法


在书法中,我们必须清楚一个道理:大字绝不是小字的简单放大,小字也绝不是大字的简单缩小。有的字可以放大的,有的却不宜写得过大。

大字、小字的历史

关于大字与小字,明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明代以前虽也有大字、小楷之称,但大也大不到哪,三五公分算很大小。因为那时书写工具有限,尤其是纸张,没有较大尺寸,故作品都是小尺寸,字也都不太大。

明代时造纸工艺发展,出现大尺寸宣纸。且江南富庶,出现以欣赏、收藏书法作品的商人,让在客厅、书房悬挂作品成为风尚,从而六尺以上的巨作流行,字于是越写越大。

小字不宜简单放大

大眼睛好看,于是有人去整一个小燕子的眼睛,瘦削的脸上放着一对大眼睛,怎么看怎么像蜻蜓。

丰满性感,于是有人去隆一个柳岩的“波涛”,纤细的腰上挂着一对“柚子”,怎么看怎么替她累。

书法中,有的字可大可小,比如颜体,放大即为榜书,缩小即为小楷。


但多数字像整容、整形一样,有其合适的大小。大家可作个试验,将褚遂良的字放大写,你会发现,原本很协调的字,放大后中间却显得异常纤细,从而变成“中怯”的病笔了。

王羲之的字不宜放大

书法重视提按,可以说提按是笔法的根本,尤其是笔画的起笔和收笔,两头重,中间稍轻。

明代以前的字多为小作品,字形小,这时重起笔收笔的提按尚没有问题,但是明代后字写大了,其中怯的毛病就被放大了。

所以明以后的书法家不得不在笔法上作出改变,张瑞图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他增加横向笔画,且加重中间走笔的力度,更显厚重。

王羲之的字,以硬瘦为主,注重提按,这样的字不宜放大,我主张写成三四公分即可。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我是是4cm左右



闲云山中


大家好,我是清涵书法。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对于这位朋友提出的问题来发表一下我的个人观点!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喜欢书法、接触书法、练习书法。无论是出于哪方面的原因,对于书法来讲这都是件好事。

很多的朋友入门书法都是选择楷书入门,毫无争议这是对的路子,包括我自己也是从欧楷九成宫入门的。当我们练习了几年楷书,有了基础以后很多朋友开始转手练习行书,因为行书是最实用的一种书体。

2.要练习行书,我建议首选王羲之的集字圣教序,因为那毕竟是书圣王羲之留下来的宝贝。

对于刚刚从楷书过渡到行书的朋友来讲,可能有很多不适应。例如笔法、字法等。那么对于初学圣教序的朋友来讲临摹圣教序,该写多大合适呢?

我的答案是可以稍微放大一些字体临摹!!原因如下。

3.首先圣教序有个特点,帖中的字可大可小!原拓上的字体尺寸较小,对于初学者有很大难度。因为如果按照原帖临摹,需要你有过硬的控笔能力。一般初学者朋友写的字都在十公分左右,如果没有过硬的小楷功夫,很难把帖中字的笔画穿插、映带表现出来。所以适当放大一点也是可以的!

4.其次,把圣教序稍微放大一点有利于初学朋友观察笔法和结构。

唐代大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曾经在书谱中说过:察之贵精,拟之贵似。也就是说临摹圣教序要仔细观察帖中字的点画形态,以便领悟其运笔方法,务必达到形似。如果在临摹过程中不注意观察范本的运笔之法,那就收获不大。

5.最后一点就是放大一点临摹的话,可以捎带着把大字练习了,毕竟我们还是应用中大字多一点。

综上所述,我认为初学圣教序可以适当放大临摹,对于我们初学还是有很大益处的!


清涵书法


比原帖大一点就行😁





书道迹


自己感觉吧,我刚学不久,一直都是悬笔写大,写小了感觉学不到笔法,但是写大感觉需要楷书功底,运笔也有待提高,正好一起练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