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中州路,城建史册的书脊

洛阳中州路,城建史册的书脊

(洛阳中州西路一偶)

洛阳中州路,城建史册的书脊

中州路,洛阳市的中心干道。它从启明东路到谷水西转盘,全长约20公里,瀍河,老城,西工,涧西四个城市区,是东西向最长的城区主干道。如果算上东延到偃师地界的一段,长度更为可观。不仅长,而且“大道直如发”,这在国内城市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为配合新中国建立后,在涧河以西兴起的大规模工业建设高潮,从1955年起,规划修建中州路。历经60多年的不间断的扩建改建,配套完善。逐步形成了今日笑傲天下,恢宏大气的格局,成为当仁不让的洛城道路典范。

最初的中州路指的是中州桥东至西关的一段。老城区内的中州东路,以前是东华街、西华街。而中州西路七里河到中州挢那一段,最初定名为黑龙江路,这是鲜为人知的。而它的南边有两条不足千米的路,分別是吉林路和辽宁路。当年有人打趣道,"东三省"属七里河管辖,让人啼笑皆非。

从七里河到重庆路这一段很长的路,最初叫纬二路(后来也叫过友谊路,反帝路)。

重庆路到八步校(现今的军事外国语学院)的一段叫八步路。这与谷水的解放军第八步兵学校有关。

后来,中州桥向西直至八步校(后为军事外国语学院)北侧的谷水大转盘,统称为中州西路。

六十多年前修建中州路时,规划道路红线六十米。引发很大非议,说是占用农田太多。确实,当时城市人口很少,汽车更是屈指可数。似乎没有必要把路修得那么宽。但当时的市委主要领导说,现在你们说路修宽了,30年后市民会骂我们把路修得太窄了。今天的中州路果然印证了当年的预言。

洛阳中州路,城建史册的书脊

(始建于1955年的中州桥,是涧河上第一座现代化桥梁,把中州路连接到涧河以西,为涧西这个重工业新城的建筑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那些年,老城、西工到涧西,仅有中州桥一桥相连。所以,人们最常走的就是中州路。最常坐的就是中州路上跑的,看起来很笨拙的大面包样的1路公共汽车。耳边至今还常常迴响售票员的报站声:土岗站到了,庙门站到了(土岗、庙门分别为现中心医院和七里河站)

八十年代前,七里河至中州桥一段,路南是一条深沟,一条老路顺坡而下,拐向涧河上的老桥。而异曲同工的是,西工百货楼至玻璃厂路一段,也有一道深沟,沟下有窟洞,有民居,名叫南新街。可见五十年代修建中州路,不仅要在西关护城河上架桥,在涧河上架桥。而且要填平多处深沟,工程十分浩大。八十年代,西工原百货大楼到玻璃厂路的深沟填埋盖了许多楼房,最高的九层,是当年市区最高建筑了,俗称九层搂,为市民所津津乐道。而七里村至中州桥侧深沟里的那条通往涧河老桥的下坡路,也填埋起来,建起了一座牡丹大酒店。

七十年代前,狭长的洛阳城区,东西之间仅有一座中州桥相连。住在涧西区的要去逛逛百货大楼,转转老城老集,十字街,都要在中州路上往返。或骑自行车,或坐公共汽车。最熟悉路两侧的王城公园,百货楼,以及二院(现中心医院)路段的中州路两侧,大片青砖黛瓦枣红廊柱的平房,那是军阀吴佩孚二丶三十年代建的西工兵营。解放后成为了医院,工厂,学校。那时,中州路两侧很单调,很清爽,很安静。

将近五十年时间,从东华街到谷水的这条长街,还承担着国道的功能。直到2000年,310国道建成后,中州路才变身为纯正的城市道路。

中州中路,从西关到中州桥,高大蓬勃的梧桐树,遮天蔽日。象忠诚的卫士一样护卫着这条平坦笔挺的大路。初期的中州中路,标志性的建筑只有王城公园,二院,百货楼等。

地处涧西的中州西路,当年更是十分清秀安静。从长春路往西到重庆路,路北至大明渠之间,种植有大片的桃林。路南是清一色的,象同一个模子扣出来的,红砖红瓦三层楼的苏式建筑。从重庆路起,工厂住宅区以零号街坊起头,向东一直排列到长春路34号街坊。各街坊间有多条小路相连。初期的中州西路上大白天几乎不见行人车辆。而间隔驶过的大1路公共汽车,也很少鸣笛,唯恐惊扰了这片宁静。

1972年,中州路开始了第一次扩建。填平了两侧的沟壕,辅设道牙。1979年从民主街打通到启明南路。1983年首届牡丹花会前,又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初步形成了现今的规模。1984年,无轨电车开通运行,成为中州路上新的风景线。令人赞叹的是,无论中州路如何扩建,都没有损害、斩伐中州中路中州桥到西关花坛间,那些粗壮高大,遮天蔽日的法国梧桐。使其六十年来忠诚陪伴着中州大道,演绎着古都的骄傲。

而现今“三块板”似的中州西路,街心花坛内高耸蓬勃的雪松,郁郁葱葱,树影遮掩的苏式建筑若隐若现。穿流不息的汽车,悠闲漫步的老人,相映成了中州路六十年变迁的剪影。

我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了一个甲子,亲眼目赌,切身体会了她形神兼备,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州路两侧,高楼越建越多。旧时的一切了无痕迹。我这个老洛阳,由于偏居涧西一隅,不常出门。偶有夜晚走到中州中路上,灯火光影中,不免也会迷失于车流滚滚的如网的道路交汇口。虽说,我对中州路的品味只是皮毛鳞爪。但我深知,中州路就是洛阳市城市道路之魂。是洛阳城建史和洛阳人创业史的鲜活见证。

如果说,今天之洛阳是一部厚重的经典画册,那么中州路就是她的书脊,承载起了一页页的仰天长啸,云卷云舒,浓抹重彩的激情颂歌……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我斗胆套用一句:若知洛阳城建史,只须品读中州路

补充:2017年4月开建设的洛阳地铁一号线,从涧西延安路东头接入中州路,过涧河后顺着中州中路经周王城广场,定鼎路隋唐遗址,穿越明清老城,直到焦技铁路。因在王城公园,解放路口,周王城广场,定鼎路口,西关等处建地铁站,这些路段生长了半个世纪,高大繁盛,遮天蔽日的梧桐树被迫砍伐了,十分可惜。

另外,为保护定鼎路周边地区的隋唐遗址,更好地展示应天门,天堂明堂,九州池等,将遗址公园,遗址建筑连接成为一体,此段中州路可能断行。但地铁线会接续贯通中州中路,洛阳的明天会更美好!

作者冯平 网名大平。祖籍江苏,生于山东,成长于洛阳,现以退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