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戰瘟疫,中醫內部現分歧,是好還是壞?

新型冠狀病毒來襲,全民都被調動起來,開始決戰瘟疫,而醫務人員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先鋒軍。在治療瘟疫的過程中,中西醫都在參與,制定及完善出最佳的治療方案,然而在瘟疫面前,

中醫頂級專家對瘟疫的看法卻出現了分歧,我們作為普通大眾,該如何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明辨對錯呢?作為一名中醫醫師,我們又能夠從分歧中學習些什麼呢?

全民戰瘟疫,中醫內部現分歧,是好還是壞?

中醫干預新型冠狀病毒,目前主要體現在預防和治療,尤其是預防方面。從新型冠狀病毒出現並被媒體曝出之後,就中醫方面,各級政府、各級醫院、各級名醫,都開始談自己對此次瘟疫的看法,並推出自己的預防及診療方案,其各有特點,也各有差異,臨床一線醫生很難正確的進行抉擇。第三版新型冠狀病毒診療方案,出現了規範的中醫內容,一錘定音,認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主要的侵襲部位是肺部,主要的病機特點是“溼、熱、毒、瘀”,並給出了四個基礎證型及治療措施。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名家大師眾多,加之第三版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醫診療方案,體現的是一部分頂級名中醫的認識,所以中醫界仍會有不同的發聲,這是正常現象。但是中醫界頂級專家仝小林院士與劉清泉教授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認識,出現了明顯的差異,並在今日頭條上被討論的很火,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全民戰瘟疫,中醫內部現分歧,是好還是壞?

仝小林院士與劉清泉教授,二者都曾深入新型冠狀病毒治療的第一線查看患者。仝小林院士認為,新型冠狀病毒,屬於“寒溼瘟疫”,證據有三,一是考慮這個發病季節是“冬季之寒+武漢之溼”;二是新型冠狀病毒有傷陽的情況出現;三是病位在肺脾。劉清泉教授則認為,新型冠狀病毒,屬於“溼毒蘊熱”,梳理證據大概也有三點,一是病人初期有溼、熱的表現,如倦怠乏力、食慾不好、胸悶、大便溏,同時咽乾、咽痛及發熱;二是容易突然出現高熱及喘憋氣急的危重情況;三是疾病變化中的主要特點是“溼、熱、毒、瘀”。當然,劉清泉教授也講到,不同地區病人情況不同,可能會出現寒溼、溼熱、燥溼等不同情況,但是這已經不屬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基本屬性了。

我們不去評判誰對誰錯,我們只討論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中醫認為,自然界的“風寒暑溼燥火”,可以侵襲人體,造成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失調,出現各種疾病。而外界的疫癘之氣(傳染病病源),被單獨列出,作為瘟疫的致病原,這也是瘟疫與普通內科溫熱性疾病的根本區別。解放後,隨著國家衛生條件的大幅度改善,除了2003年的非典,瘟疫很少大規模出現,即使出現了,中醫也不能大範圍的廣泛參與。這就造成了目前中醫認識和治療瘟疫的兩大問題,一是把瘟疫和內科溫熱疾病相提並論,用普通的“風寒暑溼燥火”去解讀瘟疫;二是對於瘟疫的用藥經驗積累少,不能很好的把握住瘟疫的真正病機,用普通的辨證論治去治療瘟疫,甚至有人提出用“扶陽法”去治療瘟疫。

全民戰瘟疫,中醫內部現分歧,是好還是壞?

綜合兩位專家一線診療情況的反饋,以及中醫學基礎理論及瘟疫理論,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究竟具有一個什麼樣的發病過程呢?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論述。第一個階段,即溼毒階段,這是仝小林院士和劉清泉教授認識一致的地方,即新型冠狀病毒的核心病理因素是溼毒。問題在於,溼毒階段,人體之溼(舌苔厚膩等)從何處來?按照中醫瘟疫的理論,外界疫癘之氣侵襲人體,會重點影響人體三焦內分泌系統,即中醫的少陰系統,造成人體水溼代謝失常,滯留體內,溼毒內存,出現早期的消化功能異常和類似發熱外感的症狀。第二個階段,即溼毒侵襲階段,這是很多專家容易出現分歧的地方,也是中醫理論體系中最為薄弱之處。溼毒侵襲三焦內分泌系統,會出現三種後續變化,一是造成上焦肺部溼毒代謝異常,出現肺部損傷;二是造成中焦脾胃免疫調節失常,出現脾胃系統症狀,並加重肺部免疫攻擊損傷;三是溼毒化燥,進一步傷及人體的神經元氣系統,出現正氣耗損,以至於危及生命。第三個階段,是疾病的危重期,人體的肺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出現不可逆轉的聯合損傷,難以兼顧用藥,即“溼、熱、毒、瘀”全面出現。

此次瘟疫事件,諸位中醫專家認識各有不同,頂級中醫專家也出現認識上的差異,中西醫理論體系不能很好的深度結合治療,值得我們深思其根源。老祖宗的中醫寶庫,能夠讓我們透支的內容已經不多了;國家政府,給予我們中醫的支持,也已經到達了一個高度;疾病體系,也給予了中西醫同等的公平機遇,尤其是此次不可避免的新課題-瘟疫。所以,為了中醫的百年大計,以此次瘟疫為契機,中醫理論,必須要革新統一;中西醫,必須要緊密深度結合;中醫中藥,必須要規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