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喜剧人》如何领军电视喜剧艺术「云转型」?

没有人会预想到,2020年Q1,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竟然会用「云综艺」这样一个关键词天翻地覆地改版了中国综艺的整体格局。

如今,市场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云录制节目,有生活类的、有唱歌类的,每一周几乎我们都会看到一个新品类的云综艺。这一周,喜剧竞演类的全国首档云综艺则由喜剧竞演类的全国领军节目《欢乐喜剧人》带来。

《欢乐喜剧人》如何领军电视喜剧艺术「云转型」?

然而,情况正在逐渐向好,疫情终将彻底远去。站在未来的视角,回望曾经的「云综艺」,它到底会为行业留下什么?

当我们客观审视「云综艺」这个新生物种,有的换汤不换药,只是改变了录制的形式,并不改变类型的实质,只是短期的应急;有的却在改变录制形式的同时,也在反思、影响甚至调适类型的新探索,这种情况,则会从云综艺中真正衍生出一些影响现在、改变未来的新趋势。

《欢乐喜剧人》如何领军电视喜剧艺术「云转型」?

不是疫期应急,而是转型窗口

《欢乐喜剧人》的「云综艺」改版,也许就是后者。

「因为现在受到抖音的冲击、快手的冲击,大家一直都说喜剧是不是能主动尝试向新媒体靠拢一些。之前我们也一直在困扰,因为我们觉得我们还是相对来说以舞台为主。这是一个契机,让我们必须要用一种新媒体的方式,来试试看这种直播短视频节奏的喜剧节目,是否会呈现全新的喜剧形态」,《欢乐喜剧人》总导演施嘉宁说。

对于《欢乐喜剧人》,以及对于《欢乐喜剧人》所辐射的传统喜剧人而言,也许这次「云改版」的意义不止在于疫期的应急,而是在于转型的窗口,倒逼着大家去直面、去尝试、去突破、去适应。

《欢乐喜剧人》如何领军电视喜剧艺术「云转型」?

于是,我们看到了,它的「云录制」不只是一个节目的「云转型」,甚是是一个行当的「云转型」——

它在尝试着由大部头的喜剧到短平快的喜剧的转型。

不管是传统的舞台喜剧,或者《欢乐喜剧人》六季以来的设置,一期节目都是由几个大段落的竞演喜剧构成,然而,改版后的「云端喜剧人」所有的喜剧段落都不超过3分钟,从讲究完整性的「重喜剧」转型为讲究短平快的「轻喜剧」。

而这,无疑也放大了《欢乐喜剧人》本身的项目优势。喜剧一直是直播短视频平台上最热门的内容,运用衍生制作一系列轻体量的创意短视频,仅第六季的《欢乐喜剧人》,微博端、头条端、快手端的全网短视频播放量已破20亿,其中抖音官方账号涨粉110万。而改版之后,源头喜剧本身「短」和「轻」的特质,无疑放大了它在新媒体端的传播势能。

《欢乐喜剧人》如何领军电视喜剧艺术「云转型」?

它在推进着整体性的喜剧到可拆解的喜剧的转型。

笑,是一种人类的本能,而让人笑,这是一种艺术的能力。这次云改版的一个重点便是,把这种让人发笑的「本能」拆解成可以细分的「能力」,每个版块对应一种能力——

版块1「这个笑话不太冷」,对应的是说段子的能力;

版块2「短视频乐不停」,对应的是创意搞笑的能力;

版块3「燃烧吧脑力」,对应的是喜剧人脑力想象力。

一步细化为「脑筋急转弯」「云之奥斯卡」「经典云场面」三个版块,除了考验喜剧人的应变能力,也考验了喜剧人的演技功底——本质来说,喜剧就是一种具有表演性质的戏剧。

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个拆解既是对喜剧人各项基本功以分科为目的的随堂测试,也是为观众做的一次喜剧基本原理的入门科普,提供了一个喜剧审美的思考维度——

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以前可能只会觉得某个喜剧演员表演不到位,经过拆解可能就很明白地感知到,这个不到位的背后,确切的是因为语言表现力不够?或者创意不够?或者想象力不足?

它也在颠覆着电视喜剧艺术从舞台化到生活化的转型。

过往,呈现在电视荧幕之上的喜剧艺术,是职业化的、舞台化的,是长期筹备、精致包装的,它呈现的是一种精雕细琢过的「作品级幽默」

转型,呈现的则是以往电视荧幕上不曾呈现的另一种喜剧风格,它是去舞台的、去包装的,以前电视喜剧艺术没有被激发出的、展示到的喜剧人血液中天然的即兴幽默感终于得以释放,所以我们看到几位喜剧人「云端GIVE ME FIVE」的配合,看到张霜剑和逗逗先生即兴改编一段基于憨豆先生经典喜剧桥段的「云吃苍蝇」,看到孙建弘幽默地调侃「感谢郭阳郭亮把这个笑话不太冷这个环节,推向了高冷」,这呈现出的则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生活流幽默」

《欢乐喜剧人》如何领军电视喜剧艺术「云转型」?

两种幽默,各有利弊,而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借着这次云改版、云试炼,后一种幽默终于登上了电视舞台,这无疑就是一种突破。而往后如何结合、如何融汇,则是后话。

从喜剧节目的云转型,到喜剧人的云转型

喜剧节目的云转型,带来的则是喜剧人的云转型。

对于个体的喜剧人而言,能力要求正在云转型。

恰如在媒介环境学中,探讨的媒介之于人、文化、社会的影响,媒介会塑造内容,媒介也会影响创造内容的人。当《欢乐喜剧人》从一个纯电视语态的媒介转型为融合电视语态与新媒体语态的媒介之时,作为国内喜剧领军节目,它也将影响新媒介环境下的喜剧人的命运。

从「云端喜剧人」看未来,如果它能得到广大观众朋友的喜欢与相应,那么,未来喜剧人的能力标准将会产生一定调适,可能会更加强调有短视频镜头感、节奏感、导演意识。由此,可能会造出一批适应「云端喜剧」的新喜剧明星,比如从首期节目来看,孙建弘在云端喜剧人的表现似乎更优于在传统喜剧舞台的表现。

《欢乐喜剧人》如何领军电视喜剧艺术「云转型」?

而对于群体的喜剧人而言,氛围也在发生云转型。

在传统舞台上,有明显的竞演席、观战席、观众席,而在云端舞台上,所有的席位以及席位附加的身份都被打破。他们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成了彼此的观众,给予彼此表演最第一时间的反馈与响应,恰如孙建弘所说,「对于我们喜剧演员来说,没有真实观众的笑声,没有真实观众的掌声,就像没有见到太阳、淋到雨露的大棚蔬菜,笑点是不准的,所有的节奏和包袱的点都是不准的」,他们成了这个场合下的真实观众;

《欢乐喜剧人》如何领军电视喜剧艺术「云转型」?

他们也成了彼此的捧哏,所以,在「假唱」环节中,当一组喜剧人进行「假唱」之时,所有喜剧人就开始了云伴舞、云做反应;所以在连线张鹤伦进行猜词游戏之时,孟鹤堂苦无良策,白鸽及时补位。

因此,这个「云喜剧舞台」,比起「喜剧人的竞演舞台」更像「喜剧人的云端聚会」,一群有幽默感的、会聊天的喜剧人,时而互相捧,时而互相损,让整个「云端喜剧」的场子,笑点不落地。

超越国界的「云端喜剧人」

这期特别的《欢乐喜剧人》,有一句话最触动笔者的内心——

「生活中需要健康和快乐,我给不了健康,但我给得了快乐」;

这句话来自美国喜剧人艾杰西,却代言了疫情当前全球喜剧人的心声。

《欢乐喜剧人》如何领军电视喜剧艺术「云转型」?

所以,我们看到了喜剧人们积极参与募捐、社会发声,我们看到了喜剧人们倡导疫情期间多才多艺的生活方式,我们也看到喜剧人们正在以疫情中的生活为喜剧创作的灵感与素材——

比如,小沈龙将流行歌曲《野狼DISCO》改编成疫情特别版,「心里的话,我想要快离开家,在那路边串吧,啤酒就来上一打」;

比如,白凯南根据疫情期间百姓居家隔离可能会有的夫妻趣事儿创作成一个短视频段子合集,孙建弘则创作了一则短视频脱口秀的《宅家笑谈》。

《欢乐喜剧人》如何领军电视喜剧艺术「云转型」?

所以,我们也看到了节目组超越国籍的连线——

在武汉,连线因为疫情主动选择留在武汉的外籍喜剧人逗逗先生参与云录制,与中国喜剧人一起表演超越国籍的支持武汉的手势舞;

在波士顿,连线自发组织公益脱口秀的美国喜剧人艾杰西,不但通过脱口秀的形式给美国人们科普,也赞美了中国人面对大困难时候的幽默精神,并组织全场观众在《欢乐喜剧人》的镜头面前齐声呼喊「武汉,加油!」。

仅仅一晚,就以筹得善款7000美元,所有收入用以购买医用品驰援武汉。参与义演的外语部部长表示,「我们相信我们是一个全球化背景下的共同体,我们都是人类,我们在这里伸出援助之手」

《欢乐喜剧人》如何领军电视喜剧艺术「云转型」?

事实上,这种爱的相互传递、相互支撑、相互给予,在疫情全球蔓延的当下,更需要整个人类共同体的众志成城,超越国籍的人道主义,而喜剧则成为了一种慰藉人心的、民间沟通的方式之一。

1号结语

困境之下,喜剧是一种民族的精神,也是一种世界的精神。

从疫情爆发至今,我们看到了无数的民间创作的段子,有的甚至来自病患、医生、志愿者,这些离疫情最近的人们。这便是人性中的坚韧与希望之光。

《欢乐喜剧人》如何领军电视喜剧艺术「云转型」?

恰如孙建弘所说,「没有现场观众的喜剧就像大棚蔬菜,但是,大棚蔬菜管够」。从常规的《欢乐喜剧人》到特别的「云端喜剧人」,它难免会有一些效果会折损,会有一些表演会受限,但是喜剧人创作的体量管够,喜剧人突破的力度管够,甚至可能带来喜剧创作的「寒武纪大爆发」——

一是疫情的题材带来的创作素材的爆发;

二是云端的转型带来的创作形式的爆发。

把脸转向阳光,就不会有阴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