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從“神性”的完美英雄到充滿“人性”的溫情轉變

《西遊記》是傳統古典文學名著,但是在步入現代社會後,影視作品對《西遊記》做了諸多的改編,逐漸脫離傳統技藝中的《西遊記》,而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傾向和政治上的潮流。

孫悟空:從“神性”的完美英雄到充滿“人性”的溫情轉變

其中,孫悟空這個人物形象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八十年代符合政治潮流"神"性的完美英雄,到九十年代後期與"人"越來越接近的孫悟空,發生了很多改變。

孫悟空:從“神性”的完美英雄到充滿“人性”的溫情轉變

《西遊記》作為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而為大眾所熟知,《西遊記》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之一,與四大文學名著中的其他三本有很大的不同。

孫悟空:從“神性”的完美英雄到充滿“人性”的溫情轉變

《三國演義》有明確的歷史背景是三國時代,《水滸傳》則是脫胎與北宋末年的農民起義,《紅樓夢》之中雖然有太虛仙境想象之物,但我們仍然能從其中看到清朝的影子,其中仍然是遵循封建禮教的處世原則。

孫悟空:從“神性”的完美英雄到充滿“人性”的溫情轉變

但《西遊記》是一部作者根據民間故事以及身邊人物的虛擬想象創作,其中人物諸如孫悟空、豬八戒、白骨精更是擁有超出一般人的能力,是動物化形的產物。《西遊記》與其他三部名著是不同的,豐富的想象元素也給後世人改編留下了更多的空間。

儘管《西遊記》中孫悟空護送唐僧西天取經、一路降妖除魔的故事家喻戶曉,但實際上當我們仔細來探究大眾瞭解《西遊記》的途徑,我們會發現大眾瞭解《西遊記》的主要途徑仍舊是影視作品。

孫悟空:從“神性”的完美英雄到充滿“人性”的溫情轉變

從1986年版的電視劇版的《西遊記》,再到1999年的動畫片版的《西遊記》,以及今天《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大話西遊》等,《西遊記》在影視作品中不斷被改編,其中的人物形象也因為改編而發生變化。孫悟空在其中的變化是最為顯著和最具有代表性的。

孫悟空:從“神性”的完美英雄到充滿“人性”的溫情轉變


《西遊記》的主人公,與其說是唐僧,不如說是孫悟空來得更加確切。

在描寫西天取經之前,我們已經能看到孫悟空出世、拜師學藝、大鬧天宮等諸多情節,而在孫悟空被如來佛祖鎮壓在五指山下後,唐僧才逐漸進入我們的視野。

孫悟空的個性是極具反叛性的,以他作為主角描寫也是更加符合作者的寫作目的的。在眾多對於《西遊記》的改變中,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1、 奴性化描寫

1986年版的電視劇《西遊記》實際是當代人瞭解西遊記的一個主要途徑,也給大眾留下了《西遊記》是以唐僧為主角的固化印象,在這部廣為流傳的《西遊記》中,孫悟空是作為唐僧的附屬描寫。

孫悟空:從“神性”的完美英雄到充滿“人性”的溫情轉變

孫悟空的形象,通常認為有兩個原型,一是《山海經》中的巫支祁——一種在淮河中作亂的水猿,

二是來自印度神話《羅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

孫悟空:從“神性”的完美英雄到充滿“人性”的溫情轉變

神猴哈奴曼在《羅摩衍那》中,是作為羅摩的忠實僕人和助手出現的,神通廣大,忠誠不二。非常符合孫悟空在《西遊記》拜師唐僧玄奘後,赴西天取經的形象。

在1986年版的《西遊記》中孫悟空作為助手和僕人的屬性被進一步凸顯出來,在孫悟空尚未被壓在五指山下時,他的形象較為接近古典文學中山精野怪,在大山中自由遨遊,是對生命天性的一種展示。


孫悟空:從“神性”的完美英雄到充滿“人性”的溫情轉變

此時期他的外貌也更加側重於"美猴王"的"美",原著中一個極具有野性的猿猴被溫和化了,那種強烈的反抗情緒也被淡化,這也是為何電視劇中孫悟空被順利收服令人更易接受,而不至於產生不適感。這一時期的孫悟空形象充滿了"神性",在助手之外還是一個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在經過唐僧的"改造"後,他變成了一個沒有缺點的英雄。

2、 人性化描寫

1986年版的《西遊記》奠定了大眾對於孫悟空的基本認識,而在1995年周星馳的《大話西遊》系列電影首先打破了人們心中對於孫悟空的固化印象。在這系列電影孫悟空脫掉了"神性"的外衣,而更具有人的特點。

孫悟空:從“神性”的完美英雄到充滿“人性”的溫情轉變

<code>首先,孫悟空有了感情。/<code>

脫出神通廣大的英雄外衣後,孫悟空有了人的喜怒哀樂、好惡情感,這更加符合了普通人價值觀,讓更多人更加喜歡孫悟空這個形象。那麼這樣的改編與原著存在哪些差距呢?

我們必須明確:孫悟空的愛情世界存在具有合理性。

《西遊記》的故事並不是羅貫中的個人作品,其中吸收了很多民間故事。


以元雜劇《西遊記》(楊景賢)為例,孫悟空曾經與一個金鼎國女子結婚,甚至承認這個女子是他強行掠奪而來的,但對自己這個搶來的老婆很好,甚至去王母娘娘那盜取了仙衣送給妻子。從此我們可以看出,談戀愛的猴子形象更加符合傳統中的孫悟空的形象

<code>其次,自《大話西遊》的系列電影其中也傳達出更多的反抗精神。/<code>

1986年版的《西遊記》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壓迫下的產物,這也是為何那一時期禁慾的孫悟空形象更加符合主流。《大話西遊》系列電影后,孫悟空逐漸走向神壇,創作者們開始用各種手段,讓孫悟空更接近一個普通人。

例如電影《大聖歸來》中的孫悟空,會因為一個鐵鐐銬封印失去自己的神力,被妖怪隨意虐打;

孫悟空:從“神性”的完美英雄到充滿“人性”的溫情轉變

這種思路下的《萬萬沒想到》中的孫悟空,因為吃了被妖氣煉化了金丹,失去了神力,為了偷生,甚至東躲西藏、委曲求全,完全談不上氣節,一副市井小人物的模樣。

從神性的齊天大聖,到具有人性孫悟空。孫悟空越來越接近普通人,這也反映了這一時期大眾的審美傾向。


【參考文獻】:

[1]劉琤琤.《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刷新中國動畫電影市場票房新紀錄[J].中國電影市場,2015(08):17-21.

[2]陳昕.從《西遊記》的電影改編談起——當代審美下國產超級英雄的人物塑造[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6(04):58-6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