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誘殺韓信的時候,韓信的親兵為什麼沒來救他?

捌卦局


說句公道話,在漢初的七個異性王當中,真正被劉邦殺掉的只有燕王臧荼。而淮陰侯韓信和梁王彭越被擒以後,劉邦都不忍心殺他們,結果都被呂后幹掉了。為了給劉邦平反,我們看看七個異性諸侯王是怎麼死的。

七個異性諸侯王分別為淮陰侯(先是齊王后改封楚王,最後被廢掉,改封淮陰侯)韓信(呂后所殺)、梁王彭越(呂后所殺)、淮南王英布(長沙哀王吳回誘殺),趙王張耳(病逝)、燕王臧荼(被劉邦斬殺,後改封盧綰,盧綰死在匈奴)、長沙王吳芮(善終)、韓王信(被將軍柴武所殺)。

韓信是被他人誣告謀反,至於是誰誣告的,不得而知。即便是有人誣告,作為皇帝,也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由於韓信是一個謀略家,劉邦肯定也想到了。萬一韓信調動軍隊,造反怎麼辦?所以,陳平向劉邦獻計,以遊覽雲夢澤為由,讓韓信跟隨,目的是讓韓信遠離他的地方武裝。韓信不知道是計,高高興興地去見劉邦,結果毫無懸念地被劉邦生擒。

雖說韓信還有軍隊,由於遠離自己的封地,被擒以後也是群龍無首。親兵(親信)部隊去救他不是找死嗎?你想想,韓信被稱之為兵仙,打敗趙王、滅掉齊國,圍攻項羽,多麼牛的人物。在當時的漢朝可以說,軍事才能無人能及,結果呢還不是栽倒在了劉邦手裡。所以,比不上韓信,親信去救他簡直就廁所裡打燈籠。

此外,韓信以“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來形容劉邦,說劉邦背信棄義。劉邦最後還是赦免了韓信,將其貶為淮陰侯。從這一點來看,劉邦還是不忍心殺韓信的。包括梁王彭越,都被劉邦捉住,最後都放掉了。而呂后為了專政,根本容不下這些異性王。劉邦不捨得殺,呂后可沒有這麼心慈手軟。所以,劉邦不想大開殺戒,這幕後都是呂后在搞鬼。包括劉邦想廢掉太子,呂后能動員她的人際關係去勸說劉邦。說明,當時的反對派,已經被呂后肅清了。不得不說,呂后撿了一個大便宜,而劉邦成為一個背鍋俠。


謀士說


誘殺韓信是呂后做的事,並非劉邦。劉邦當時帶兵去平定陳豨叛亂去了,回來呂后就已經誘殺了韓信。至於韓信的士兵部下為何沒來救他,那就更簡單了,在垓下之戰後韓信就被劉邦奪了軍權。

項羽自刎於烏江之後,劉邦到了定陶。就直入韓信大營,收繳了他的兵權。而且把把韓信改封為楚王,楚國是項羽的地盤,韓信作為滅楚的大功臣,肯定是沒人擁護他的。



後來因為鍾離昧投靠韓信,韓信把他殺了,把首級獻給了劉邦。劉邦就綁了韓信,韓信說:“果如人言,狡兔死 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天下已定,我固當烹”。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劉邦也不好意思殺他了,就把他貶為淮陰侯。

後來韓信挑唆陳豨叛亂,劉邦親自帶兵征討。韓信託病沒有跟從,策劃叛亂。後來被人告發,呂后聲稱劉邦已經平定了叛亂,請大臣們上前來祝賀。


要說韓信腦子也瓦特了,你都打算叛變了,還來祝賀什麼。就這樣韓信傻乎乎就去了,到了地方蕭和就命人綁了韓信。並在長樂宮誅殺了他。


漁耕樵讀


劉邦誘殺韓信的時候,韓信的親兵為什麼沒來救他?(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眾所周知,“流氓皇帝”劉邦一手創建了大漢王朝,劉邦稱帝后,曾在大宴群臣時,對“韓信、張良、蕭何”給出了漢初三傑的高度評價。其中對韓信的評價是“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可見,韓信的軍事能力有多強,他作為統帥,曾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楚漢之時人們對他的評價是“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但就是這樣一個立下赫赫戰功的統帥,在漢高祖劉邦誘殺他時,卻沒有一個親兵去救他,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準確地說,誘殺韓信的是呂后而不是劉邦,但呂后的作為肯定是得到劉邦同意的,要不然也不敢擅自做主,誘殺國之重臣。

1、為什麼要誘殺韓信?

俗話說“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也許是對韓信的真實寫照,作為一個不得志的潦倒青年韓信,一舉成長一方諸侯的異姓王,他雖是千里馬,但肯定離不了伯樂劉邦的賞識和提攜。按理說,劉邦對韓信有知遇之恩,韓信為劉邦攻城掠地,助他掃平天下,劉邦應大肆封賞才對,為何要讓呂后誘殺韓信呢?

一是韓信曾幾次得罪劉邦,讓劉邦對其忠心產生了懷疑。第一次,在平定齊地之後,韓信派人向劉邦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是個反覆無常的國家,南邊又與楚國相鄰,如不設立一個代理王來統治,局勢將不會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齊王,這樣對形勢有利。” 當時,項羽正把劉邦緊緊圍困在滎陽,情勢危急,劉邦看了韓信上書內容後,十分惱怒,大罵韓信不救滎陽之急竟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暗中踩劉邦的腳,湊近他的耳朵說:“漢軍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就此機會立他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則可能發生變亂。” 劉邦經提醒也明白過來,改口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何必做個暫時代理的王呢?”於是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徵調他的部隊攻打楚軍。可以說,當時韓信是借劉邦危機要挾劉邦封其為王,雖劉邦聽從張良之言,忍著怒氣封韓信為齊王,但這股氣和怨恨卻記在心裡了。

第二次,在項羽兵敗後,他的逃亡將領鍾離眛因素來與韓信交好,投奔了韓信。但劉邦記恨鍾離眛,聽說他在楚國,就下令韓信逮捕他,但那時韓信沒有照辦。於是有人藉機告韓信謀反,劉邦用陳平的計策,說天子要出外巡視會見諸侯,通知諸侯到陳地相會,其實是要捉拿韓信。 劉邦將到楚國時,韓信本打算起兵謀反,但又自認為無罪;想去謁見劉邦,又怕被擒。於是就逼死了鍾離眛,提著鍾離眛的人頭去陳謁見劉邦。劉邦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戴上械具,押回洛陽,後考慮到政治需要,把韓信降為淮陰侯。雖然沒殺韓信,但劉邦已對其有了懷疑之心。

第三次,是在劉邦率兵討伐陳豨時,韓信身為善於打仗的臣子,本應奉命隨軍出征,但他卻以生病為由沒有隨軍征討,並且還有傳言說陳豨被任命為趙相國上任時,曾密會韓信,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罪了劉邦,並且這也是他獲罪被殺的直接原因。

二是韓信功高震主,又不知急流勇退,遭劉邦忌憚。韓信在幫助劉邦爭奪天下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平定三秦,背水一戰擊敗趙國,伐齊擊潰龍且二十萬大軍,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在垓下擊敗項羽。劉邦的天下可以說有一半是韓信打下來的,這件事不但劉邦清楚,天下人也清楚。正因如此,劉邦對韓信十分忌憚,稱帝后征討匈奴,因怕韓信和匈奴聯手,所以不敢派韓信征討,而是御駕親征,導致了“白登之圍”,差點被活捉。

三是韓信不注重言行,沒有政治敏感性,引起劉邦懷疑。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留在京都任閒職,無兵無權。他從一個幾十萬的軍隊統帥突然變成一個只享受爵位的閒侯,心裡感覺受了委屈,不免牢騷滿腹,並且經常稱病不上朝,即使上朝也不恥與劉邦的嫡系武陽侯樊噲、潁陰侯灌嬰同列。從種種言行上表現出對劉邦的不服、不滿和怨恨。對劉邦來說,這是“不臣之心”,凡“不臣”者,就要被翦除,這是統治者的不二法則。但政治嗅覺遲鈍的韓信,卻完全沒有意識到危險就在眼前,仍舊是我行我素。

四是劉邦要剷除隱患,為劉氏子孫執掌天下掃平障礙。劉邦曾經立下白馬之盟:劉邦死的時候,殺白馬,要求所有人發誓,自己死後,非劉姓不得封王,否則天下共討之。也就是說,在劉邦的心裡,異姓王是最大的禍患,絕對不能留的。其中,韓信就是異姓王,雖然當時劉邦不願封,但因韓信功勞太大了,不封堵不住眾人的口。

但韓信作為異姓王擁兵自重,專制一方,是漢朝大一統的隱患,也嚴重破壞了中央集權。從國家統一的角度來看,如果不除掉異姓王,戰禍就不會消除,人們就不可能休養生息。所以劉邦在採用陳平之計抓住韓信後,因沒理由殺他,只好將他貶為淮陰侯,留在京都任職。

但當時劉邦已經60歲了,張良55歲,蕭何48歲,韓信才34歲,蕭何、張良和劉邦按古代的人均壽命,已屬老年,況且他們還是文臣,並且非常注意急流勇退。韓信不但年輕,而且身體健康,最重要的是韓信還有雄心壯志,可以確定的是,一旦劉邦死了,而韓信還在的話,朝野之上,將沒有人能壓制韓信。所以,韓信不得不死,只有這樣,劉邦才能放心。

2、為什麼沒有親兵救韓信?

稗史記載,因為韓信滅楚興漢功勞大,劉邦曾與韓信約定,對韓信“三不殺”,即: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器不殺。但韓信是怎麼被誘殺的呢?為什麼沒親兵相救呢?

漢十年(公元前197年),陳豨在鉅鹿造反,攻城取邑,自稱代王。劉邦一怒之下,便親自帶兵去討伐陳豨,留下呂后、太子劉盈、丞相蕭何鎮守京城。但韓信不但稱病不隨劉邦出征,還暗中與陳豨聯絡,準備與家臣一起,用假詔書放出監獄中的囚徒,用以襲擊呂后和太子,策應陳豨。部署己定,正在等候陳豨的消息時,因為一個門客不知何事得罪了韓信,被韓信關了起來,並準備殺掉。這個人的弟弟知道情況後,立刻向呂后告發了韓信準備謀反之事。呂后本想直接把韓信召進宮來抓捕,又怕韓信藉口生病不應召,便找來蕭何商量。商量後,決定以前方傳來捷報,陳豨被擒獲處死,召群臣進宮慶賀為名,由蕭何將韓信誆進宮來。蕭何對韓信說:“你雖然有病,但這樣的大事,群臣都去慶祝,你就是勉強,也要進宮去慶祝一下。”韓信聽從了這位曾經成就了他的蕭何的勸告,跟著蕭何走進皇宮。剛入宮,就被武士拿下,最後被呂后斬於長樂宮鍾室,並被誅三族。

為了踐行劉邦對韓信“三不殺”的承諾,呂后用布袋將韓信套裝起來,並懸在長樂宮鍾室的大鐘下,讓韓信上不見天,下不著地,不用鐵器而用竹杆尖將韓信刺死。

可以說,當時韓信在蕭何的誆騙下急忙進宮,根本就沒有帶親兵,更何談親兵救他呢?另外,韓信因為懷疑而被劉邦貶為淮陰侯,留在京城任職,相當於是失了勢的侯爺,除了有看門的家丁和傭人,根本就沒有親兵,何談親兵救他之說?再者,即便韓信有親兵,但人數也不會太多,即便跟隨韓信入宮,走到宮門口時,也不會允許親兵進宮;即便親兵知道韓信被困,迫於皇威和宮中禁軍的力量,他們也沒有力量和膽量去救他。所以,韓信被誘殺時,根本就不會有親兵相救。

3、“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典故。

據記載,在韓信降為淮陰侯留在京城時候,劉邦有一次找韓信聊天,韓信依然傲氣凌人,看不上劉邦手下的其他武將。劉邦讓韓信點評一下朝中各位武將的本領。並接著問:“那以你來看,我能帶多少人馬?”劉邦的意思是,問問在韓信心裡,自己的本領怎麼樣?韓信想了想說:“以陛下的本領,能帶十萬兵馬。”“那你呢?”劉邦繼續問道。韓信傲然回答:“臣多多而益善耳。”韓信的意思是,自己領兵,越多越好,不管多少,都能有效的統領。

劉邦一聽不高興了,合著你還是覺得比我強很多啊?於是再問:“你既然這麼厲害,怎麼還是作為我的臣子,要聽從我的命令呢?”韓信好在多少還有點政治智慧,知道自己說走了嘴,惹劉邦不高興了,急忙話鋒一轉,捧劉邦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韓信的意思是,陛下雖然帶兵打仗的本領不如我,但是您善於指揮、駕馭將領。這就是為什麼您是皇帝,我只是個將軍的原因。而且,您駕馭將領的本領乃是老天賦予您的,您就是天生的應該當皇帝的,這不是靠後天的努力能達到的。劉邦見韓信還算明白自己的身份地位,對於韓信的話,也就一笑了之了。

這就是成語“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來歷。

所以說,韓信的死是死於他複雜多變和自以為是的性格。俗話說伴君如伴虎,韓信即便有過人的才能,但是因為君王的猜忌之心,再加上自己不知收斂,不注意言行,從而惹來殺身之禍。況且,在古代“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想殺一個人,從來就不需要理由,一定會先把這個人孤立起來,再殺之,所以韓信被殺時,根本就不會有親兵




葛大小姐


首先,這個問題存在錯誤,誘殺韓信的不是劉邦,而是蕭何欺騙,呂后滅殺。劉邦當時正在外面親率大軍討伐叛將陳豨,回來之後才知道韓信被殺的事。

至於韓信親兵未至,首先要考慮兩個問題:

一、有預謀的政治變局

公元前196年,是漢初最血腥的一年,這一年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先後被殺,漢初的三大軍事頂樑柱全部都被劉邦清洗。這是劉邦一場有預謀的政治變局。在征伐英布之後,劉邦於次年也離開了人世。呂后當權,宗室傾微,這才這一年完全體現出來。



公元前196年9月,陳豨正式自稱代王,對抗朝廷。劉邦率領大軍親征陳豨,此時京師空虛,精兵強將大多已被劉邦抽走。《史記》上記載,韓信曾與陳豨密會過,讓陳豨在外面起兵造反,自己在京師內解放刑徒,攻打皇宮,裡應外合。

後來,由於韓信的家臣告密,呂后與蕭何欺騙韓信入宮,在長安未央宮被殺。這一一系列的策劃都是在秘密中進行的,外人根本不得而知。就算韓信的家臣想要發難,也早已被御林軍剿滅。家臣在漢代已經變了味,早已沒有春秋戰國時代士為知己者死的覺悟,甚至侵佔主人家產或私通小妾,漢代有很多權臣人物莫不是栽在這上面。



韓信這個人有嚴重的性格缺陷,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他的驕傲來自於他的能力、他的戰功,對待劉邦舊部(豐沛集團)非辱即罵。即使被廢為淮陰侯,也不知道收斂性子,夾著尾巴做人。

比如在街上遇到樊噲,樊噲起身禮拜,甚為恭敬。他依舊當起楚王範,對樊噲辱罵。現在的韓信爵位與樊噲相同,而樊噲是當權者呂后的妹夫,皇親國戚,又手握實權,正是春風得意之時。韓信不過是官場失意,還處於危險期、觀察期,這種行為很容易得罪人。

而這時的漢朝,武將的地位已經下降,儒生的地位急劇上升。那些開國功臣並沒有完全佔據朝廷大權,還有第二批不是和韓信一同出道的當權者,自然不會對韓信感冒。



韓信是一個愚忠的人,他感謝劉邦的知遇之恩,蕭何的推薦之恩。所以,對於這兩個人是毫無保留的信任。即使當時到了楚漢戰爭關鍵期,他可以三分天下,也都毅然站在劉邦這邊。其實,個人而言,韓信之前的所有功勞已經完全抵消掉劉邦、蕭何二人的恩情。但他依舊選擇相信劉邦,直到死後才後悔明白當時手下的用意。

而劉邦三奪其兵權,廢其王位,在“雲夢澤”(陳州)傻乎乎被擒,他依舊相信劉邦,因為這幾次都是他能成功起事的機會。蕭何騙他進宮朝見,他依舊相信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二、韓信的部將、親兵去哪兒了?

韓信一生有三次被劉邦奪取兵權。第一次是攻滅魏趙,收編降兵。當天還在睡覺中,劉邦從彭城戰場逃回來,60萬大軍全軍覆沒,收繳了韓信的兵權。而這時的韓信有多少人?僅僅是魏趙兩國降兵就有20萬人。

第二次是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這是韓信軍事生涯的巔峰,此戰剛滅掉項羽十萬大軍,還未清掃戰場,追擊餘孽,當天夜裡就收繳了韓信的兵權。還把韓信從齊王改封為楚王,奪走了他手下訓練有素的嫡系部隊。

第三次是劉邦借陳平之計巡遊天下,到了楚國把韓信捉拿,廢為淮陰侯,韓信的親兵徹底斷絕,還搭了好友鍾離昧的性命。劉邦三奪兵權,讓韓信沒有了嫡系部隊。任由他軍事才能再卓越,沒有人也起不來大風大浪。



韓信的手下在歷史上記載不多,大多是豐沛集團的人作為他的部將。從這裡可以看出,一是韓信沒有建立私人幕僚團隊,二是劉邦對韓信有防範之心。而豐沛集團的人效忠的是劉邦。曹參、灌嬰、孔聚、陳賀等都是曾是韓信的老部下,對主帥韓信還是比較尊重的。即使韓信落難,也不敢對其不敬。

如常山王張耳是韓信的副將,韓信又表薦他為趙王,兩者關係不錯,可惜張耳年齡很大,在公元前202年就去世了。而繼任者張敖又是劉邦呂后的女婿,在公元前199年因貫高謀刺被廢。趙相陳豨是韓信的老部下,聽信韓信之謀起兵造反,牽制了漢軍的主力,可惜兵敗被殺。所以說,趙王一系早已不成氣候。



韓信手下有兩大謀士,一個蒯通,一個是李左車。蒯通在楚漢戰爭關鍵期苦心勸說韓信自立,因為韓信不接受他的意見,擔心日後連累,便離開了韓信。

李左車是趙國名將李牧的孫子,在韓信滅趙後被招為幕僚。李左車是被低估的軍事家,韓信對他推崇備至,從諫如流。後來,劉邦為了分解韓信的勢力,把他調到太子劉盈的門下,教太子訓練兵馬。韓信被殺後,他也退出了朝堂,過起了隱居生活,可見他與韓信的深情厚誼。


慵懶國王


哈哈!我發現一個有很有趣的問題,那就是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答主都煞有其事的寫出了一大堆的理由,什麼韓信的親兵都被劉邦收繳了,什麼韓信的根基不在長安,反正就是一堆看起來很有學問的廢話。因為他們連親兵是什麼意思都不太明白,何謂“親兵”,只要是韓信信任並帶在身邊的就是親兵,雖然韓信到後面已被貶為淮陰侯,但是好歹也適合侯,再怎樣也是有親兵的。再者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明眼人都知道韓信的親兵為什麼沒來。



首先我們要知道呂后是在什麼地方誘殺韓信的?史載“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也就是說韓信是在長樂宮的鐘室裡被殺的,長樂宮是什麼地方?是劉邦和呂后住的地方,是皇帝的寢宮,你就覺得韓信的親兵能進去嗎?那麼很多人又會問,難道當韓信遇到危險的時候他不會喊親兵救他嗎?哈哈,只能說這是異想天開,因為即使韓信帶親兵了,他們最多也只能在長樂宮的宮城之外等著,而長樂宮的宮城東西長2900米,南北寬2400米,周長10600米,佔地面積越6平方公里,你覺得就這樣的地方韓信又在長樂宮中誰能聽的到。



再者即使是親兵聽到,他們也進不去。要知道韓信在京城所能帶的親兵頂多不到百人,而長樂宮作為皇帝的寢宮守衛肯定是要比韓信的親兵多的,所以即使他們能聽得到,他們也進不了長樂宮去救韓信,因為他們可能連城門都進不去救被殺了。再者韓信那些親兵也不一定敢進攻長樂宮,畢竟長樂宮是皇帝和皇后的寢宮,進攻這個地方等同於造反,是要滅九族的,而長樂宮裡面到底是什麼情況那些親兵根本就不清楚,所以他們敢不敢都得另說啊。



所以說當呂后誘殺韓信的時候,不是那些親兵不救,只是那些親兵壓根就不知道長樂宮發生了什麼。再者長樂宮的地位極其特殊,作為帝后居所,試問誰敢不敬,試問防衛能不嚴嗎?親兵即使知道韓信在裡面可能發生了什麼,那些親兵也不敢輕舉妄動,我想在猶豫的時候韓信早就死了。況且即使親兵很忠心,他們敢進攻長樂宮去救,我想以長樂宮的守衛他們也進不去,畢竟韓信的親兵人數肯定是不多的,再怎樣也攻不進防衛嚴密的長樂宮,到那個時候可能韓信會死的更悲催。



再者當韓信被蕭何誘騙到長樂宮的時候,韓信雖有造反之心,但卻無造反之實,也就是他根本就沒行動,而且韓信也不知道他想造反的時期已經被人告發,他還以為神不知鬼不覺的。所以當蕭何跟他說劉邦已經平定陳豨之亂,並已勝利歸來,讓他前往與諸臣一起慶祝的時候,他並沒有過多的懷疑什麼,而是自認為陳豨在被抓的時候並沒有出賣他,所以他就去了。可以說他去的時候並沒有什麼要造反的意思,只是單純的去赴宴所以說肯定是沒有帶多少親兵的,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沒帶親兵。你說連韓信都沒啥準備,就更別說親兵了,所以可以說即使親兵知道,他們也不敢去貿然救,因為他們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貿然去救誰也不知道到底會發生什麼。



只能說韓信死的真是冤枉,曾經的他對劉邦那是忠心耿耿,即使曾經韓信實力通天的時候他也未曾想過要反叛劉邦,正如他當年回覆項羽的說客武涉所說“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在韓信的眼裡劉邦是對他有大恩的,當年項羽棄他不用,走投無路的時候只有劉邦願意收留他,甚至還對他重用授予大將軍的職位,而這等恩情是讓他難以忘記的。但是也正是這份恩情讓韓信走向了滅亡,他太高估劉邦了,劉邦最終是容不下他這功高震主的大將軍的,不管如何只有他死了,劉邦才能安心啊!



其實若不是韓信太重感情的話,也許這天下到底會如何還尚不可知啊。但是如果韓信不是重感情之人,恐怕他就不是那個韓信了。韓信能在功成名就後專門去報答當年只給了他一飯之恩的老婦就足以看出韓信的仁義與孝德,想想看連一飯之恩的老婦他都能如此報答,更何況是讓功成名就色劉邦呢?只可惜劉邦註定不是共富貴的仁主,韓信最終也明白所以他想反了,只可惜韓信明白的太晚了。


澳古說歷史


韓信:身邊沒有親兵;親兵在那遙遠的戰鬥前方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當他被誘殺的時候,人們首先想到主謀一定是劉邦,因為劉邦經常剝奪他的兵權。

公元前204年6月,劉邦被楚軍打得大敗。他與夏侯嬰逃跑到修武。

當時天剛亮,主帥韓信還在軍營中睡覺。劉邦對守衛說:漢王派人有重要的事情。

劉邦直接走進韓信臥室,拿起印信兵符,然後調兵遣將。

韓信起床之後,才知道劉邦早就來了,禁不住膽戰心驚、面如土色。漢王劉邦就這樣輕而易舉調走了韓信的軍隊。

這是劉邦第一次剝奪韓信兵權。

公元前202年,韓信指揮40萬大軍,將楚軍圍在垓下。楚軍屢戰屢敗,將士疲憊不堪,糧食已經耗盡。

楚軍思念家鄉、厭倦戰爭。韓信抓住機會,對楚軍發起進攻。10萬楚軍全部被消滅清淨,項羽逃跑到東城拔劍自刎。

在另外一個戰場上被打得一敗塗地的劉邦,騎著馬進入韓信軍營,又一次收繳了韓信兵權,並且重新冊封他為楚王。

這是劉邦第二次剝奪韓信的兵權。

公元前201年,劉邦說有人密告韓信謀反,於是到楚國去捉拿韓信。

劉邦憎恨鍾離昧,鍾離昧此時就在韓信身邊。韓信認為劉邦一定是為了鍾離昧而來的。

鍾離昧知道劉邦要來,就自殺了。韓信手拿鍾離昧的頭顱去拜見劉邦,劉邦命令武士把韓信帶上枷鎖,放在隨從的車上帶回。

到了京城,劉邦將韓信降為淮陰侯,並且再一次剝奪了他的兵權,而且派人監視他的住所。

韓信幫助劉邦消滅了天下主要的敵人,劉邦卻完全剝奪了韓信的兵權,並且監視他的住所。所以韓信身邊根本沒有親兵,最多隻有一些僕人。

劉邦剝奪韓信的兵權,很像父親對於兒子,兒子正在吃飯,父親不高興了,把兒子飯碗端走,不讓兒子吃,兒子只好不吃。甚至與比父親端走兒子飯碗還容易一些。

韓信帶兵打仗很多年,難道一個親信都沒有嗎?

韓信有一個關係很好的親信陳豨,被劉邦分封到鉅鹿去擔任郡守。

陳豨上任之前,特地去韓信府上告別。

韓信與陳豨手拉手走到庭院中無人的地方,韓信對陳豨說:如果皇上親自帶兵去消滅你,那一定是有人多次告發你謀反。你儘管大膽迎戰,我會在長安為你響應。

陳豨十分信任韓信、也十分欽佩韓信,牢牢記住韓信所說的話語。

公元前197年,陳豨造反。劉邦親自率領大軍去平息,韓信謊稱有病不願隨軍。

韓信一面秘密派人告訴陳豨,自己會盡力協助他;一面和親近的家臣謀劃,打算假傳聖旨特赦所有罪犯和奴隸,然後將他們組織起來去攻擊太子和呂后。

韓信沒想到,他的計劃被一位家臣的弟弟偷偷告發了。

蕭何出計、呂后誘殺,韓信遇害長樂宮

接到告密後,呂后猶豫了,直接召見韓信,擔心韓信逃跑或叛亂。於是,呂后召見蕭何,要他出謀劃策。蕭何提出一計,呂后贊成。

呂后派人告訴韓信,陳豨已經被打死了,皇上平定叛亂回到京城,所有在京的王侯大臣都要到長樂宮祝賀。

韓信以為是真的,就來到長樂宮。

蕭何命令早已埋伏好的武士把韓信結結實實綁起來,帶到長樂宮的鐘室殺死了。

隨後,呂后下令誅滅韓信三族。

平定陳豨叛亂後,劉邦回到京城。呂后向他報告了誅殺韓信的前因後果。

劉邦在為殺死一個叛將而高興的同時,又很同情韓信,畢竟他一生功勳卓著。

縱觀韓信被誘殺的全部過程,可以清楚看到:韓信不是被劉邦誘殺的,而是被呂后誘殺的。如果非要說是劉邦誘殺的,那就是劉邦去鉅鹿剿滅陳豨之前,交代呂后的。

誘殺韓信的時候,淮陰侯府上沒有親兵,只有家臣;再說呂后與蕭何是有計劃的密謀,韓信不知道,當然不會武裝家臣;即使韓信家臣都是親兵,呂后與蕭何也會命令京城禁衛軍提前下手,將淮陰侯府上的親兵解決掉。

韓信真正的親兵陳豨當時正在鉅鹿,與劉邦進行激烈的戰鬥。

韓信被害告訴我們:當你輔助的人,已經大功告成時,你應該主動退到合適的地方,以免讓人覺得不夠踏實。

我是:岳飛的飛。

歡迎批評、一起成長!


岳飛的飛


糾正一個錯誤,韓信不是被劉邦給殺掉的,而是呂后聽了蕭何的建議後殺死了韓信。

下面我們說說,呂后為何要殺韓信?韓信的親兵為何沒有來救他?

在漢朝的時候,諸侯王是有自己的軍隊的,像比王低一級別的侯爵,是不可以養軍隊的。在韓信被殺的時候,那時候他的官職是淮陰侯,也就是說,那時候的韓信手裡根本沒有兵。

韓信有的頂多是幾百個家奴而已。所以,在他被殺的時候,肯定就沒有親兵來救他的說法了。

那麼呂后為何要殺掉韓信呢?

根據史記上的記載,說的是韓信要謀反。

韓信到底要怎麼謀反呢?

史記上記錄的是,韓信聯合陳豨一起造反。

據說,當年劉邦讓陳豨去代地當相國的時候,陳豨見了韓信一面。

韓信就告訴陳豨,你去的那個代地,是兵家必爭之地。在那個地方任職,很容易引火燒身。而陛下又是一個多疑的人,當第一個人向陛下說你陳豨要謀反的時候,陛下可能不會相信。

但是,第二個,第三個都來告你謀反的時候,那陛下肯定會親自率領大軍去討伐你的。

陳豨最佩服的人就是韓信,因為韓信是料事如神的大將軍,他早已把韓信視為了偶像級的人物。

聽韓信這麼說,他就問韓信,若是以後事情真像你所說的這樣,我該怎麼辦呢?

韓信告訴他,那你就真的反了,到時候我也會在都城配合你。

一旦劉邦帶著大軍去討伐你之後,我就會集結家裡的傭人,然後趁著長安城防守薄弱的時候,殺進城去把姓劉的都給殺光。這樣我們的大事就成了,漢家的江山就斷送了。

這不是在漢十二年,陳豨果然反了,然後,劉邦帶著大軍去討伐陳豨,期初劉邦是有讓韓信一起去的,韓信說身體有病去不了,劉邦也就沒有在堅持。

劉邦出發不就,呂后就得到了韓信要謀反的消息。

原因是韓信手下的一個家奴犯了法,被韓信抓了起來,關進了監獄。但是,不知怎麼,這個家奴竟然跑了,還跑到皇宮告訴呂后,韓信要謀反了。

呂后得知情況,十分的著急。她立刻把蕭何給叫到了宮中,商議對策。

蕭何告訴呂后,其實這件事也挺容易辦的,就說陛下已經滅了陳豨,凱旋而歸了。為了慶賀,需要讓文武百官全部來到宮中給皇帝道喜。只要韓信一來,派幾個大力士把他給捉了,殺害不就行了嗎?

呂后一聽,這個計策確實不錯,但是,韓信會相信嗎?

呂后一連派了幾波人去請韓信,韓信都不去,說自已身體有病,不能外出。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蕭何親自出馬去叫韓信了。

別人的面子韓信可以不給,但是蕭何的面子他不能不給,因為若不是蕭何當年推薦他,他也就當不了大將軍,當不了大將軍也就沒有建功立業之說了。

所以,當蕭何來到韓信的府上之後,韓信就跟著蕭何到了末央宮。韓信之所以相信蕭何,是他認為蕭何是自己的好朋友,不會加害於他的。

可是,當韓信的腳一踏入到末央宮,他就被抓了。這時候他在回頭看蕭何去,蕭何跑的早已無影無蹤了。隨後,韓信被呂后滅了族。

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雖然史記上是這樣記錄韓信因為謀反滅的族,但是,史學家一般都不相信這件事。因為即使當年韓信和陳豨有商議謀反,那也是他們兩個人之間的事情,最後兩個人都被殺了,司馬遷是如何知道的這件事。

所以,很多人推斷,這可能就是徹徹底底的一場陰謀。你覺得呢?


史學達人


我們得先來糾正題主的一個錯誤,那就是韓信不是被劉邦殺的,而是被呂后殺死的,那韓信是如何從一個楚王,最後被殺死呢?

劉邦經過四年的楚漢戰爭,在垓下之戰打敗了項羽,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就封了八個異姓王,分別是韓王信,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楚王韓信,梁王彭越,長沙王吳芮,燕王臧荼,盧綰。

韓信最開始是齊王,劉邦將韓信改為楚王,齊王由自己的長子劉肥擔任。

鍾離昧是項羽的部將,在項羽戰敗後,因為與韓信是舊識,畢竟韓信在項羽呆過一段時間,所以就投奔了韓信。劉邦之前沒少吃過鍾離昧的虧,聽說鍾離昧在楚地,就派人讓韓信交出鍾離昧,韓信不肯。

漢六年,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很多人建議劉邦率軍討伐。陳平就問劉邦打仗是不是韓信的對手,漢軍是不是楚軍的對手,劉邦回答說都不如,陳平說既然這樣,那我們出兵肯定敗的。

楚地邊上有個陳縣,陳縣有個雲夢澤,你可以通知各諸侯王陪同巡遊雲夢澤。韓信接到通知,想反叛,但覺得自己又沒罪,又想去見劉邦,但又擔心被劉邦擒住。

他有個門客就給他出了一個主意,你只要把鍾離昧獻上去,那麼陛下就會寬恕你的。韓信覺得十分的有道理,就找鍾離昧,說了自己的打算。鍾離昧一聽就火了,他說:劉邦不敢來打你,就是因為有我在你這兒,你現在把我給獻出去,你好自為之吧。

韓信就帶著鍾離昧的首級,前來見劉邦,劉邦直接叫人把韓信給綁了,帶回了長安城,不過劉邦並沒有殺死韓信,而是將他貶為淮陰侯。

陳豨擔任鉅鹿太守,來跟韓信辭別,韓信跟陳豨說:你在外反叛的話,我可以為內應,那麼天下就是我們的。陳豨聽了韓信的話反了,劉邦親率大軍前往平叛。

韓信一方面派人寫信給陳豨:你儘管起兵,我在長安城內配合。韓信打算將各官府的囚犯放出來,帶他們攻打呂后與太子。韓信的一個家臣得罪了他,韓信打算殺死他,這個家臣的弟弟就將韓信的計劃告訴了呂后。

呂后就與蕭何商量,通知列侯說劉邦已平叛回來了,讓大家一起入宮祝賀。蕭何親自去請韓信,韓信稱病不想去,蕭何說:你就克服一下,還是去一下吧。韓信沒法,只得跟蕭何一起入宮,被呂后安排的武士給綁了,殺死於長樂宮的鐘室。

劉邦聽說韓信被殺,既高興,又憐惜他,至於韓信的親兵為什麼沒來救他,這個只能怪韓信中了呂后與蕭何的計。


歷史簡單說


殺韓信的是呂后呂雉。韓信原來是項羽部下。項羽叔父項梁公元前208年父路過當地參軍。因得不到重用,從項梁處逃出到漢王劉邦。也因得不到重用逃,蕭何月下追韓信,劉邦說蕭何逃了那麼多大官你不追,你偏偏追韓信。蕭何說你想得天下嗎?劉邦說當然想。蕭何說你就要拜他為將,意思是讓他帶兵。劉邦按蕭何的要求築壇拜將,拜韓信為大將。於是韓信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出其不意打敗章邯,奪得三秦。劉邦出三秦向東征伐。韓信伐趙,取代,徵燕,戰齊,垓下之戰滅項羽滅了楚。韓信攻下齊,上奏劉邦,齊反覆無常,求代王,壓著,劉邦不悅,張良說給他。韓信帶兵參加垓下之戰。此為被殺一禍根。垓下之戰勝後,劉邦登基稱帝。劉邦以韓信熟悉楚,讓他到楚,項羽手下鍾離昧躲到他那裡,被人告發,劉邦不容鍾離昧,手下門客建議不收留,鍾離昧說 :我之今天你之明天。鍾離昧自刎。劉邦到他那裡去,逮捕他沒有殺。讓他當淮陰侯。離齊失去根基,祛楚,失去勢力,被監視。禍根二劉邦後有非劉氏不王。禍根三。後陳豨出代地前,到過他那裡。陳曦反,劉邦詔韓信征伐,韓信稱病。此禍根四。韓信犯錯的懲家奴,家奴弟去告韓信謀反。蕭何與呂后商議以劉邦平定了陳曦反要諸將臣去祝賀。他跟蕭何去,被武士綁了,裝袋中,用竹尖殺死,滿足了他不見天不見地不見鐵的願。



用戶6663864333286gun


不在場證明

韓信死的時候,劉邦在哪裡?這時候的劉邦已經離京親征陳豨去了。劉邦又沒有分身,當時又不像現在有這麼牛叉的通訊,可以來一個電話或者視頻遙控,試問當時的劉邦怎麼參與誘殺韓信的事件呢?所以韓信的死純屬當時的突發事件,劉邦和韓信的死,並沒有直接關係,直接間接關係。


這麼6的操作韓信學不來

當時呂后和蕭何誘殺韓信的地方在哪裡?那是在宮中。試問古往今來有幾個人可以直接帶親兵到宮中去?能直接帶武器進宮的武將都可以數過來,能帶親兵進宮的基本上都是政變的時期。貌似韓信不在此等行列內吧。連韓信的佩劍都得取下來,還想帶親兵進宮?這麼6的操作韓信學不來,這種操作對於韓信來說還是屬於很高端的操作了。



韓信事先也沒有想到呂后和蕭何會來這麼一波先人一步的操作,所以韓信還是聽話進了宮。不然韓信就不會是解兵謝甲的進宮了,而是帶著自己的隊伍打進宮中去了。當時韓信就已經有了舉兵進宮的這種想法,只是還在策劃中,計劃著進宮捉呂后等人,只是韓信沒料到已經被呂后得知,呂后搶先一步就殺掉了韓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