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为什么会改名叫西安?

湾湾腔惹


由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国许多城市的名称,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在这个称呼里面,还保留着许多珍贵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经济效益。

有些城市为了发展旅游经济,甚至盲目跟风改名,比如曾经有着800年历史的徽州摇身一变成了黄山,结果导致徽州文化逐渐丧失。还有人说,长安改名西安,让曾经代表大唐盛世的长安繁华不再。真的是这样吗?长安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改名为西安呢?

长安门

西安排在中国四大古都之首,这座城市曾经是十三朝古都,更是隋唐时期首屈一指的世界级大城市。因此,每当人们谈论起西安,其实人们会更加怀念长安这个名字。

在网上流传颇多的“最后悔改名字的城市”的问卷调查中,“西安”多次以绝对优势排在第一,也有很多人倡议把西安的名字改回原来的长安。但是,查阅历史文献以后才发现,其实长安从来没有改名为西安,因为,西安真正古名并非“长安”。

西安钟楼

在对这个问题展开论述之前,大家需要明白一个概念,西安其实是古代的统县行政区名,也就是当今所说的地级市的名称;长安其实是西安管辖下的一个县,它是西安的俗称,并非西安的古称。

秦朝年间,西安称之为内史;两汉时期,它称之为京兆尹;隋唐时期它真正记录在册的名称为雍州,或者是京兆府;到了元朝,它改名为奉元路;直至明清年间,这里才被称之为西安府。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统县行政区从来没有出现过“长安”这个名字,自然就不存在长安改名的事了。

未央宫

那么长安这个称呼又是从何而来呢?这还要从汉高帝时期说起,未央宫建立在了长安乡,汉代都城便迁都至此,以地名为由,这里有了“长安城”的称呼,然而这只是这一个独立县城的称呼。

独立县城要依附于上级政区存在,这个上级政区才指的是如今的西安,“长安城”其实只是一个县名,它不能代指当时的整个西汉都城。

汉代长安城

但是,由于当时的长安城是西汉都城的所在地,从此以后,大众认知里的“长安”,就成为了西安的代名词。尤其是隋唐两朝,都在长安城建立首都,唐朝的繁荣盛世,直接让“长安城”这个名字享誉海外。它成为了那个年代里,最具规模、最雄伟的一座古代都城。

唐诗宋词中,更是大量描写“长安”的盛世繁华,从此,长安成为了中国乃至于世界对于这座繁华都城的普遍认知。然而即便是唐朝的长安城,它也是由长安县和万年县两部分组成的,其实当时是“两县共治一城”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来讲,长安并不具备成为正式统县政区名的资格。

西安城墙

人们总是会把古代城市的俗名和行政区名混为一谈,正是因为这种认知,才让人们误以为长安是西安的古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口中世代相传“长安”,其实一直是一个县名,是一个俗称。西安的名称也只是在明清年间才开始出现,所以西安的古名是由奉元路改名而来,并非是长安。


鸢飞九天2018


有这么一种对西安的误解。说汉唐古都长安名字多霸气,慈禧这个败家老娘们儿逃到长安后,勉强活命。为纪念此次西行,就把长安改成“土里土气”的西安。

事实上,真正给长安改名西安的,不是慈禧,而是明太祖朱元璋。

元朝的时候,长安是陕西行省兼奉元路驻所,也就是省会城市。明太祖朱元璋崛起东南,横扫天下。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大将徐达和常遇春,率明军杀进奉元路。为纪念此次西征成功,朱太祖下诏,把奉元路改名为西安府。当时的长安,只是奉元路下辖的一个县。

朱元璋的治国理念是“封建制”,就是让儿子们分守各地,为国之屏藩。太子朱标坐镇南京,四子朱棣守北平为燕王,次子朱樉守西安为秦王。洪武三年,1370年,朱樉封为秦王。但当时还小,8年后才去西安就藩。

朱元璋非常看重西安,否则也不会让地位仅逊于皇太子的次子坐镇西安。要知道,皇太子朱标万一有三长两短,朱樉最有资格继承皇太子之位,你说西安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重要不?虽说朱元璋并不喜欢这个儿子,但那是朱樉长大之后不为父亲喜欢,小时候谁看的出来?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早对就国都南京的地势不太满意,有意迁都。而迁都第一首选,就是西安。

朱元璋主要有三个选择。开封虽是五代宋金故都,但地势太平坦,易攻难守。朱元璋的老家中都凤阳倒是有山有水,但明朝开国元勋一大半都是中都人。如果定都凤阳,朱元璋还有多大话语权就难说了。

开国元勋都和西安没啥瓜葛,又东守黄河,南依秦岭,西望陇原,北眺大漠,易守难攻。放眼天下,再没有比西安更合适取代南京成为国都的地方了。

朱元璋虽然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正式下诏南京为国都,但在心中,他始终无法说服自己。朱元璋念念不忘的,还是西安。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六十多岁的朱元璋自感时日无多,再不考察西安就来不及了。他自己没有办法亲自前住,就派未来的皇帝——皇太子朱标代他走一趟。

朱标风尘仆仆来到西安,进行考察。结果发现西安气势足,但关中早不是汉唐的粮草丰足之地,需要大量从江南运粮草到西安。这就需要很大的建设成本,明朝未必能承受得起。再加上朱标身体不太好,刚从西安回来不久就去世了。朱元璋连天字第一号的皇位继承人都没了,更没心思迁都了。

西安失去了重回汉唐的最好时机。

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篡位成功,他更不可能迁到西安了,更何况北元势力太强,只能天子守国门,迁都北平。北平同样不产粮食,但江南粮食到北平,可以走漕运和海运,成本比只有陆运的西安节省太多。

虽然没当上国都,但在明朝,西安依然是陕西省会兼西北第一重镇。守住西安,西北无虞。丢掉西安,西北、西南(云贵川渝)都守不住,大明朝能塌掉一半。

西安府是明朝的特大城市之一,下辖6个州,31个县,而当时的陕西省,总共有21个州,95个县。也就是说,西安府占了陕西省的三分之一。就城市地位和区域功能而言,明朝的西安府差不多相当于现在重庆直辖市。

仅在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西安府就有人口231万。经过百年发展,明孝宗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西安府人口达到391万。又过了八十多年,万历六年,公元1576年,这个数字已增长至450万。

明朝早成过往,但明朝依然为西安,为中国留下了一段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气势恢宏的明城墙。你现在来到西安,站在西安城墙下喝“网红”摔碗酒,那就是明朝的遗迹。

明城墙是在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开始在汉唐宋元旧城墙的基础上修建,四年后完工。朱元璋当时就有迁都西安之意,所以对西安城墙的要求特别高,级别向国都看齐。历经数百年战争洗劫,西安明城墙有很多已损坏,但还是留下了13.7公里的遗作,在夕阳下留今人凭吊怀古。


地图帝


以前是长安,现在也是长安。

长安现在还存在,即西安的长安区。

这个问题“长安为什么改名为西安”是没有分清中国行政区,将长安等同于西安导致的。

长安是一直是县级区划名,而西安是市级行政区划名。

长安区以前叫长安县。在

汉代时属于京兆尹、京兆郡管辖,而到唐代将其分为长安、万年两县,以朱雀大街为界,分城而治,同属京兆府,其情况如同今天北京市东城区和西城区一样,只是这时长安城没有改名为京兆城而已

古代京兆府地位才等同于现在的首都北京。

也因此京兆才应该是西安的古称。

往后京兆府失去了首都功能,则降为普通的市级行政区划。

在元代是陕西省奉元路,明清两代则是陕西省西安府,现在陕西省西安市。


历史小知


长安之名,始于秦的长安乡,汉高帝五年,在此地设长安县,在长安县内建起的都城,也顺理成章被称作“长安城”。长安之名,始于秦的长安乡,汉高帝五年,在此地设长安县,在长安县内建起的都城,也顺理成章被称作“长安城”。

在唐代之后,中国的政治中心逐渐东移,但西安作为西部重镇和西北区域中心的地位依然不容忽视。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

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元代曾设安西府;后改为安西路、奉元路。明代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来。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西安后,曾改西安为长安,建立大顺政权。

1928年,国民政府将长安县城及城关一带划出,设立西安市。1930年,撤销西安市,原西安市区域复归长安县管理。民国21年(1933年)西安改名西京,被定为中华民国陪都。为对抗经长征抵达陕北的红军,1935年蒋介石在西安南院门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并自任总司令。

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的张学良在多次建议不成后,同杨虎城共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使中国的抗日统一战线得以达成,对东亚现代史影响深远。

1943年,再次设立西安市,其行政区域为原长安县城及城周四乡。

1949年5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西安。5月2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贾拓夫任第一任市长。

从古至今,长安县都没改过名字,改名字的是长安县的上级单位,其历史是京兆尹(汉)——京兆郡(魏晋隋唐)——京兆府(唐宋金)——奉元路(元)——西安府(明清民国)——西安市(民国至今)

所以,问题就很明白了,西安和长安是从明朝开始就并存的两个地名,它俩的关系不是谁取代了谁,而是上下级的关系,西安府是上级,长安县是下级,府衙与县衙同城,府尹县令同城办公。若是类比现在的话:西安府是地级市,长安县是西安府的市区。

如今,长安仍然存在,就是长安区,仍然是西安下面的一个区。西安和长安在历史上,是并存的上下级关系,而不是取代关系,至今西安市与长安区仍然是共存的上下级。





徐字王旗


陕西长安改名叫西安主要是历史原因:元初,长安城的范围沿用五代初期唐长安城被毁后节度使韩建所重建的“新城”,并使用京兆府的名称。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为安西王,镇守其地,建安西王府。后来由于发生安西王叛乱,安西国被撤。

皇庆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改奉元路为西安府。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标西巡西安后,曾经提议迁都西安。庚子之变时,慈禧和光绪西逃驻跸西安长达一年时间。

扩展资料:

民国16年(1927年)11月25日,陕西省政府议决设立西安市。1950年改由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3年1月27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管辖,西安市属西北行政委员会。1953年3月12日,改为中央直辖市,为全国12个中央直辖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为省辖市。


九宫居士


来西安生活已经15年了,确实发展变化非常大,为什么呢,因为生活条件一般的我只能搬家,从发展最好的南郊搬到了北郊,又搬到了高陵,因为都是待开发,所以变化日新月异!说这个什么意思呢?意思西安是西北城市,还需要大力发展,需要很多实事,别一天没球事了,扯蛋呢!西安已经几十年了,改回长安想干嘛?只有砖家一天想着劳民伤财!


静言思之奋飞


西安由长安变成西安是经历了近400年的演变,才成这样,并不是一朝一夕,它以前被叫长安已经有近一千年多年,从西汉汉高祖(前206年)听从一位陇西官员娄敬建议才有打算迁都长安,以长治久安为名,这时主要想改变周以来秃废之势,开始到唐末昭宗(907年),经历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这段辉煌时期后彻底戛然而止,也由此从它的兴盛到衰落让长安的名字彻底从中原消失。可以说长安也正代表着它是帝王都的可能,全国性政治中心的必选之地,可之后名字一变,再没有哪个朝代皇帝会想起把它立为国都,所以长安名字的消失也正是它辉煌的消失,它等于因唐末一场藩镇叛乱被彻底抹去,消失在历史视野中。这也在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像陪都洛阳也没有见它那么悲催,它的名字照样被用,从东周一直沿用至今,可是它也和长安一样彻底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自东周起始一直延展到五代十国没能陪伴走完中国历史。

却令人意外的是长安在很长一段时间名字一直没变,而且因为响亮的名字让西汉后来的各个王朝纷纷涌入建都,它在隋初被宇文恺重新修建,开始本想改为大兴城,可最终因居住百年的旧城百姓叫惯了,改不了口,仍叫长安。除此之外它也被别名称呼西京或西都,但没有取代长安之名,所以西京一直是长安那得出手的代名词,它的地位是之后任何都无法替代,就连后来的辽金西京大同也都盖不住它的功劳,虽然长安没了,可是西京仍是它的代名词一直存在,至今西安仍被称为西京,与北京,南京,开封东京并立。

它什么时候名字变了,还不都是因为节度使朱温惹得祸,它是改变长安命运一切的肇事者,就因为如此他还取代了唐朝建立后梁,可没想到事事都不如意,自己建立的却成了割据中原的一方王朝,拉开了之后中原混战宋朝割据的开始。令人想不到的是唐朝为此还夸耀他功绩,赐以朱全忠,曾背叛了黄巢被唐僖宗重用,虽然挽救了大唐,可却是大唐的掘墓人,最后自己主动亲手灭了大唐,挟昭宗及皇室和官员百姓一起迁徙洛阳,将长安拆迁一空,韩建将西安缩得只有皇城大小,庞大巍峨的大明宫和宫城荡然无存。本自以为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没想到自己却成了窜权者又成分裂制造者,就这样长安的辉煌伴随汉唐的辉煌彻底不复存在,变成了游牧民族驰骋的天下,中原农耕文明地盘转攻为守,尤其以宋为代表,长城这时又被兴起,所以长安的消失也是一个新的时期到来,渐渐挺向游牧文明。

长安自唐朝灭亡后已不复存在,可是它却变了名字,改为京兆,在经历宋金漫长时间,元朝一直示为战略要地,控制西北的动脉,当初也是忽必烈封地,在与阿里不哥发生内战的时候,忽必烈早派廉希宪控制关中,将刘太平隔绝于陕甘地区,拿到了战争的主动权,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特地将这块地方分给儿子忙哥剌册封安西王,将京兆改为奉元,置陕西行中书省,所以自此奉元成为陕西省会已成事实。明朝建立后将奉元改为西安府也不足为奇,明显突出西安在西北这块地位有多重要,明朝时期陕西布政司统辖的有陕西,甘肃,宁夏地界,是西北重镇,它肩负起地区稳定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朱元璋为此还想试图将大明帝都迁到西安,又恢复汉唐辉煌,可是遭到大臣反对最终流产。后来他将西安交给了得意的儿子朱樉管辖,赐以秦王,奉行高筑墙广积粮口号,1370年所谓洪武三年命耿炳文和濮英对西安城进行大规模的重建,今天的西安城墙就是明洪武时期建造的,所以长安经历漫长时间并不是一朝一夕才演变成西安的,从而也见证它的一步步起落。











龙文说史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义改名长安,寓意“长治久安。”汉以前西周也曾在这里定都曾取名丰镐,王莽也曾在此称帝改长安为“常安。”所以长安之名的由来取名于汉高祖刘邦时期,而后到民国时期西安成为陪都从那时就改名西安了,一直沿用至今。

因为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比较高陕西当地人包括一些学者呼吁西安再次改名为长安,学者认为改名的原因是长安在的历史名气要比现在西安在国际上的名气大的多,希望更名后可以让西安得到更好的发展。而陕西当地人特别是西安人愿意更名为长安的原因是因为长安的寓意比较好,特别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后国家地震的次数逐渐增多而西安没有,当地人就说是因为西安深处秦岭腹地是一个风水保底,十三朝的龙脉在保佑着这片土地永远长治久安。其实我感觉现在的西安其实比那时的长安名气大多了根本不需要改名原因有一下几点。



首先谈国内:1西安是陕西省会、副省级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国家西部地区国家级中心城市,认知度比较高。

2:教育。西安是全国受高等教育人数最多和高校密度最多的城市是中国五大教育中心,现在社会发展需要的是人才数量而不是人口数量。

3:医疗。西安整体医疗水平居全国前列,其中唐都医院、西京医院的一些自主研发治疗手段居全国乃至世界一流水平。

4:军工。中国国庆阅兵近乎一半的最新武器都是西安研发的,西安也是中国军工五大研发中心之一。

5:航天。西安拥有全国唯一的卫星测控中心。

6:西安是中国旅游最佳目的地,全国卫生文明城市之一。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西安在国外的知名度。


1:西安有著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

2:形成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关键事件“西安事变”就发生在西安。


3: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国家一带一路的经济方针从西安开始,全球瞩目。

4:西安是世界文明古都,全世界的外国人为了目睹中国风采,必来西安。


所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现在西安的影响力都大于以前的长安,不管它是叫西安还是长安,这里永远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方针下,西安必定长治久安!西安为中国骄傲、中国为西安自豪!加油西安!加油中国!


老天请睁眼


说到西安,就像弹幕一样一连串的关键词就会在脑中浮现。十三朝的古都、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兵马俑、华清宫,当然也是“吃货”们打卡的地方,腊汁肉夹馍、羊肉泡馍、面皮儿、biangbiang 面……一大拨美食勾着你的口水往下流。说起西安的古称有很多,长安、镐京、咸阳....印象最深刻的古称是长安,尤其是盛唐时的长安,王维曾做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让人感叹“回不去的盛世,忘不了的长安”。

长安在古代中国威名远播,为什么后来改成了西安呢?

风华绝代的长安

说起长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周文王时期在长安这里设置了丰京,到周武王时又建立镐京,历史上称为丰镐。在秦末汉初的时候长安还只是一个县,因为这里是秦始皇兄弟长安君的封地,所以命名为“长安”。汉高祖刘邦推翻了秦始皇的统治后建立西汉王朝,正式设立长安县。等未央宫建成之后,刘邦便将国都迁到了长安县,并以“长治久安”为意,正式把都城取名为长安城。刘邦时期的长安,其实主要建筑也就是长乐宫和未央宫,连个城墙也没有。到了刘邦的儿子刘盈继位后,长安城终于成型。后来经过汉室五六代帝王的扩建,长安城终于具有规模。在东汉刘秀夺回政权后,将长安改为西京。但是,西汉东汉两个汉朝,长安都是首都。

历史上,“长安”这个名字一直就没消失过,只是不同时期的称谓不同罢了。要说历史中的长安最鼎盛的时期是在唐朝时,公元618年唐朝建立,李渊称帝,定都长安。到盛唐时的长安城,按现在世界城市排名,绝对是一线强市,说是最发达的城市也不为过。长安城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7.27平方公里,是如今西安城墙内面积的9.7倍,西汉长安城的2.4倍,元大都的1.7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与世界上的大城市相比也是超级大,是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达的6.2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长安城鼎盛时期,常住人口近200万,流动人口50多万。仅是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就不下3万人。作为唐都的长安是与唐朝与外朝通使的中心、有300个国家的使者来往长安,将唐的文化、政治制度、饮食、建筑等传播至世界各地。日本国的平城京和平安京,都高度效仿了长安城的规划结构,现在去日本旅游还能看到很多带有唐代特点的建筑遗迹。“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鼎盛时期的大唐令人神往,绚烂异彩的长安绝代风华。

明朝长安改西安

元朝时,长安只是陕西省奉元路驻所,相当于省会城市。明太祖朱元璋从东南发迹,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王朝。公元1369年,徐达和常遇春杀进奉元路,西征成功,朱元璋下令将奉元路改为西安,有“安定西北”的寓意。

朱元璋对西安是很看重的,他曾考虑过迁都,首选就是西安。朱元璋派出了太子朱标去西安视察,朱标觉得西安粮草供应有问题,需要从江南运粮草才能满足供给。再者,那时的西安已经不像唐朝时面积那么多,容纳不了明朝那么多的功臣名将。所以,朱元璋听后兴致减半。再加上朱标从西安回来后没多久就去世了,朱元璋就更没有迁都的兴趣了。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历史上的长安和西安不能完全看为同一个地方。因为,每个朝代长安城的区域都有差别。今天讨论的这个话题,也是将长安和西安放在了一个大体的区域内。是一个相对宽泛的代称,请各位客官见谅!


江湖小叨叨719


唐前一直叫长安,并且是唐的首都,现在的北京。

唐以后,长安不再是王朝的首都。后梁设大安府,

后唐设京兆府,宋设陕西路、永兴军路,京兆府路,

元设安西路、奉元路等。

明代洪武二年,就是1369年,朱元璋把奉元路改成安西府,

并在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安西城墙,留存到现在,

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这朝代都更替变换了,领导人总想和前朝分期界限,有些地名就改了,

皮一下要是实在想知道具体的要问朱元璋,哈哈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