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刘基前知三百后知三百年,为何不告诉朱元璋朱棣将来可能会谋反?

V视界小科剪影


其实在朱元璋时代,就有大臣提出要防止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那样的事情发生,可是提出这个意见的大臣立即就被下狱了,刘伯温又不是傻子,怎么会再提呢?而且朱元璋已经明确提出,分封藩王的意义就在于将来朝中有了奸臣,藩王可以起兵靖难。也就是说朱元璋实际上已经同意藩王可以起兵,那作为臣子,还有什么可说的?


果爸讲历史


第一点,刘基是否真的前知三百年后晓三百载,无从考究!

第二点,刘基如果真的有此神通,他或许告诉了朱元璋朱棣事后会有此政变,但是朱元璋听了事情的原尾之后觉得朱棣有帝王之气,放纵之!亦或者朱元璋听说此事后,不以为然,觉得占卜星象之说,不可做为立世之根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

第三点,朱棣的政变,并算不上谋反。是建文帝削藩在先,朱棣眼看性命不保,这才奋起反抗!

第四点,如果刘基能看出朱棣政变,自然能看出太子朱标早逝,他为何不将此事告诉朱元璋呢?

第五点,或许是因为他也告诉了朱元璋朱棣的功绩:改革官制、亲征蒙古、收复安南、派郑和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定都北京!





历史孕育未来


在明朝建立后,刘伯温因其功绩显赫,被任命为太史令,主要负责朝廷天文、历法等。有次朱元璋正在吃烧饼,而刘伯温刚好有事求见,因为知道刘伯温总是料事如神,因此想考一下他。于是把烧饼用碗盖住,然后问其碗下何物。刘伯温观察片刻即微笑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烧饼也。”朱元璋十分高兴,对刘伯温称赞不已。

随着时间的流逝,朱元璋年事已高,他越来越担心明朝的国运,生怕子孙守不住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后来朱元璋连续几天做噩梦,梦到京城被攻破,于是连忙找来刘保温解梦。刘伯温掐指一算,好像算到了什么,但是又不敢泄露天机,就告诉朱元璋必须要加固城防。

朱元璋十分疑惑,南京城已固若金汤,为什么还要加固?刘伯温看出了朱元璋的疑虑,就接着说:“臣观都城虽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除非燕子飞入京。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江山永乐平。”朱元璋见状也清楚有些事不可以直接道破,就没有太过在意这句话的含义了。

其实这句话里的“燕子飞入京”就是指燕王朱棣带兵攻破南京城的事,而永乐就是朱棣在位时的年号。也就是说当时刘伯温已算出朱棣日后会发动政变,想暗示朱元璋,只可惜朱元璋没有参透其中的意思。


惪州元良1978


我们知道,一般来说“前知三百年后知三百年这种事情”就是个说法,如果是真的可以预言,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王朝更替了。

刘基

而仔细思考预知未来这种事情,从逻辑上来讲也是有问题的。想要预测未来,首先要先假设未来的事件严格受因果关系控制,未来会发生的事及其发生顺序已经固定。而这种因果关系还必须是能能够通过某种方式提前获知和验证的,即只要我们掌握了某种方法或信息,就可以推测,否则无法验证,只能作为随机事件。当然这种预测不是已经出现了某种必然或明显的“因”,我们去推测这个必然或可能的“果”,比如历史上安禄山反叛之前,就有很多人认为他会造反,因为已经出现了大量导向叛乱的“因”,如果叛乱发生了才属于正常现象;朱棣明显都要起兵了,你再说也不叫预言,这只不过是之前说的概率的提高。而且这种推测得出的只是一种大概率结果,而不是某种必然发生的情况。所以,这里所说的预言必须是还没出现这个“因”,你就已经看出了这个“果”。换句话说,你所得出的对未来的预测不能是来自于过去的经验、事实,而只能是以某种方式获取了来自未来的信息。如果说唐初有人预言公元755年会发生安史之乱,太子朱标还没死就有人预言1399年会发生靖难之役,这些都是不能从过去推论出来的,所以才叫预言。

朱元璋

首先,我们可以假设一个人做了一个预言,就比如说刘伯温预言朱棣会造反,并把这个预言告诉了朱元璋。那么此事件中涉及到的所有人都会受到影响,那么这个预言所预测的未来就不无论是否发生,都会因为其中掺杂了预言本身的影响而不再纯粹。预言此时也就无法独立于未来而存在,而是成为了未来的一部分。当预言本身就成为影响未来的一个“因”,那也就不能能称之为预言了。而一旦我们要预言“预言”本身,一来会产生逻辑问题,二来也没办法避免自身的影响。

第二,我们再假设有人做出了个预言,是所有人都不知情的,且预言人本身和这一事件所涉及到的所有可能因素都没有联系。比如刘伯温真的能预知三百年,并且他隐瞒了这个预言以避免该预言对未来事件产生影响。那么当事件确实发生后,就出现一个问题:没有办法证明这个预言存在而不是一个“马后炮”。

第三,如果我们假设某人确实做出了一个预言,并通过可以被后人知晓的方式封存了起来。如果只是短期的、个别的事还能用巧合来解决。可还有另一种情况就不太好解决,比如有一个美国灾难电影,讲的是一个女孩写了一封信,内容是关于未来二十年发生的对人类造成大量死伤的自然灾害。二十年后有人打开这封信发现确实如此,那么这是否可以证明预言的成立呢?首先这个证明方式是建立在确实出现这种时间跨度长,涉及事件多的情况,当这种超出人类现有认知的情况确实出现的时候,就可以有更多看似合理却超出人类现有认知的解释,比如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超级人脑的计算等问题。总之只要在同等基础上能有其他解释,预言就只能是一种可能。

这就陷入了和第二条同样的窘境,即预言这种可能的不唯一性。而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简单有效原理”。即“我们通过某种形式得到了来自未来的,做出了一个被证实的预言”和“我们通过对过去的计算,确定了未来的某种发展”,无疑前者需要更多的假设来证明其合理性,后者所要的假设更少,因此更为正确。所以可证:预言不存在。


孔夫剑


《明史》记载“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所以说刘基有经天纬地之才是不夸张的,这在古代属于帝王学说,不是谁想学就能学的。历史上类似的比较出名的还有诸葛亮和王猛。

这种人奇门八卦都懂,看面相什么的都是小道,天下大势才是他们的追求,而且这种“算”并非完全的凭借玄之又玄的形而上学,很多都是凭借他们超人的智慧和对世事的洞察,来穿透未来所笼罩的一片片迷雾,勘破真相。

但也不是什么都能算,首先算者不自算是铁律,不然上方谷早也把司马懿父子烧成灰了。其次卜卦有代价的,冥冥之中自有报应,所以真正懂这个的是慎之又慎的。

虽然前知三百年、后知三百年可能有点夸张了(个人觉得非常夸张),但现在这个问题我们假设他能。

那么刘基为什么不告诉朱元璋朱棣谋反?

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

  1. 我认为刘基不会把自己能知后三百年的能力告诉朱元璋,为啥?朱元璋知道了肯定问大明到时候亡不亡?怎么说,说假话?首先刘基是个正直的人,这和他品性不符,其次这样一来自己的道境就废了。

如果告诉朱元璋真话呢,朱元璋肯定要阻止明朝被灭。如满清、顺贼,大西贼直接诛十三族,而且还要让刘基献策。这种种下来,实在是有伤天和,刘基不怕报应吗?

而且刘基知道这么多,朱元璋岂会不忌惮他,他可是掌握着大明的命门啊!刘基岂美能好死?

所以我判断朱元璋可能不知道刘基能知道的这么多。

2.刘基为什么要告诉朱元璋?

朱允炆听信腐儒谗言,一上位就忘了给老朱的承诺,迫害宗室,这样的人亲情都不顾了,还会在乎什么?

而朱棣呢?

  • 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

北扫蒙元,难征安南,七下西洋,修书大典,文治武功,哪个不行,开创了永乐盛世!

历史没有如果,咱也不知道朱允炆当政数十年,能搞出什么结果,但历史告诉我们朱棣做的很好,为天下,为百姓,这都是一个好的选择。

所以,为什么要告诉朱元璋呢?顺其自然让朱棣即位不好吗?

3.冒的风险太大

有算命的告诉你,你儿子将来会抢了你孙子的家产,但是能把你家发扬光大,你作为家族第一代创业者,你会怎样,杀了儿子吗?

我觉得不会,尤其朱元璋种非常重视亲情的人,只是因为别人算的一卦,一种可能,就杀了自己儿子,我觉得他不会。而且很大可能会把这个算卦的诛九族。

就算不清算刘基,只要不杀了朱棣,朱棣当皇帝后弄死他,还不是松松的,刘基死了可还有儿子啊,除非他想绝户。

综上三点,刘基不论为了天下苍生,还是为了自己家人,都不会向朱元璋说

,哪怕他真的能算出来。


煮酒放歌


第一点,刘基是否真的前知三百年后晓三百载,无从考究!

第二点,刘基如果真的有此神通,他或许告诉了朱元璋朱棣事后会有此政变,但是朱元璋听了事情的原尾之后觉得朱棣有帝王之气,放纵之!亦或者朱元璋听说此事后,不以为然,觉得占卜星象之说,不可做为立世之根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

第三点,朱棣的政变,并算不上谋反。是建文帝削藩在先,朱棣眼看性命不保,这才奋起反抗!

第四点,如果刘基能看出朱棣政变,自然能看出太子朱标早逝,他为何不将此事告诉朱元璋呢?

第五点,或许是因为他也告诉了朱元璋朱棣的功绩:改革官制、亲征蒙古、收复安南、派郑和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定都北京!

综上,刘伯温是聪明人 ,这个从火烧庆功楼就能知道。 狡兔死 ,走狗烹 。朱元璋大杀开国功臣, 就算他真有这个能耐 ,也不会傻到告诉朱元璋, 更何况说刘伯温的预知能力也有待考究 。刘伯温后来想的是如何全身而退 ,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过朱元璋的魔掌。连自己的老命都保不住,又如何保大明千秋万世?



当代曹植


第一:这“前知三百后知三百年”的说法不可靠,没这么神;就算是,也只是说能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称赞他的神机妙算。我觉得比较可信的是:刘伯温学贯古今,分析推理能力非常强,可以通过一点小事推断出大概的全貌,给人的感觉就是能预知未来。

既然是推断就不一定完全正确,只能说预测中的概率较高。即便这样也不能百分百肯定,不确定的谋反之事不能跑去跟皇帝说。

第二:谋反这种灭族大族,没有铁证不能随便说,而且还是没发生的,推断的未来的事情,说出来谁信。就算你说了,皇帝也信了,那皇帝肯定会采取措施,到时候没反成也是很有可能的。再者,万一朱棣得知此消息,打消了谋反念头,岂不是实打实的诬陷。

这样一来反而给自己带来诬陷他人的罪名。而且朱棣不是一般人,他是皇子,身份尊贵,诬陷皇子的大罪可不敢惹。对朱元璋那种狠人,你这虽是为了他好,结果他反手就送你一个灭族,也是很有可能的。为保命,不能说。

第三:如果刘伯温真的能预测到朱棣谋反,而且算的很准,也就是说朱棣无论如何都会谋反。要真这样,那么不论他做什么都无法阻止事情的发生。天道不可违,刘伯温这种能知天命的人当然也懂这个道理,为遵循天道,他更不会说。



十分之七君


首先说朱棣会谋反这事恐怕连朱棣事先都没有这个想法,其次无论是朱标登基还是朱允炆继位,这两个人一个是嫡子一个是嫡长孙都是正统都是得到文武百官拥戴的,即使朱棣心中不满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朱棣不打算谋反是最重要的一点。

再者刘基的确厉害不假,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也不假,但是刘基如果真的前知三百年后知三百年的话,为什么没有把自己的命运算出来呢?如果把自己算明白了又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刘基有才华不假但是过于神化这一点却是值得人怀疑的。

再说朱元璋这个人心狠手辣,为了帮助朱允炆登基扫除障碍朱元璋可谓是杀人如麻啊,如果朱元璋看出来朱棣有谋反的苗头以及迹象的话,都不用别人说什么,朱元璋就能把朱棣办的明明白白,可见那时候朱棣没有谋反的心。

其实明朝的藩王与西汉时期的藩王不同,西汉时候的藩王相当于有自己的领地,在自己的领地当中他们相当于一个小国王一样的,这才是威胁国家的原因所在,而明朝的藩王极少数手里有兵权,其余的没有领地只是有藩王的名头并且子孙后代吃喝不愁罢了,这才是朱允炆一开始削藩很顺利的原因所在。

其次朱允炆削藩有点太狠了,直接把藩王废为庶人,试想这些人既不会种地也不会经商变成庶人有多凄惨,而朱棣戎马倥偬半辈子如何甘心变成一个庶人呢?再者朱允炆如果第一个就拿朱棣开刀,也许朱棣也就变成庶人了,可是朱允炆忌惮朱棣打算最后收拾朱棣,这才给了朱棣准备反击的时间,这就好比朱棣是等待判刑的犯人一样,也怨不得朱棣会奋起反击,朱棣谋反也是被逼无奈的成分多一些。





婉兮历史


刘伯温早已预测出朱棣会造反,也在著名的《烧饼歌》里暗示朱元璋,但可惜朱元璋没有领悟,朱元璋没有详徇亦或不愿详徇?朱元璋曾当着刘基的面自信地说南京城角坚固,他日既使有敌来犯,只要君臣统军严密防守,敌军势难攻破,定能固若金汤安享太平。刘伯温沉吟片刻说道:“巨观都城虽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除非燕子飞入京。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江山永乐平,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其中“燕子飞入京”暗藏玄机,朱棣被封为燕王,城墙是坚固,人不易进入,但燕子却可以飞入京城。果然,后来太子朱标早逝,其儿子朱允炆即帝位,不久实施削藩,早已尾大不掉的燕王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军进抵金陵(南京城)金川门,安卫金川门的将领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城门迎降,皇宫一把大火,建文帝生死去向不明。旋即朱棣登大位建永乐朝。


重生的精灵


对于这个问题,从明朝的历史里让我们了解到,刘基可能已经提示过朱元璋,可是考虑到大局而没有做出反应,所以应该从个两方面来分析。

其一是武力,燕王朱棣少年时期就跟从朱元璋南征北战,手底下有一只战斗力强悍的骑兵,哪怕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也不一定能够完胜。再看燕地的军事作用,燕地(今北京)的旁边就是蒙古,瓦剌等游牧民族的聚集地,一旦失去了燕王朱棣的镇压,大明就失去了自己的门户,那么元朝应该会复辟,所以说为了保护自己的胜利果实朱元璋不会动燕王朱棣,另一方面,北方的草原是良马的养殖地,而马又是军事力量的重要支撑,考虑到要害,朱元璋也没有对朱棣挥动屠刀。




其次是亲情,朱元璋是农民出生,靠着造反起家,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依旧是一个农民,并没有汉唐那样残酷的对待亲人,燕王朱棣也是他的儿子,况且朱棣知道自己是庶出,平时对于皇位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渴望,在自己的封地安分守己,至于最后的反叛一说那就是后话了,所以综上所述,朱元璋不可能没有了解,但是碍于大局与亲情无法下手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