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作為清朝第一才子,為何一生只寫了1本《閱微草堂筆記》?


紀曉嵐作為清朝第一才子,為何一生只寫了1本《閱微草堂筆記》?

導讀

相信很多人對紀曉嵐的瞭解都來自於影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這部片子將紀曉嵐與和珅的相愛相殺演繹的淋漓盡致。與此同時,也將紀曉嵐博學機敏的人設深深烙印在人們心中。

而紀曉嵐除了才高八斗以外,其實還有他獨特的一面——詼諧和好色。

這兩點我們可以分別從《雨窗消意錄四卷·牛應之》和《蟲鳴漫錄二卷》中找到蛛絲馬跡。

清代朱克敬在《雨窗消意錄四卷·牛應之》對紀曉嵐評價道:“紀文達公昀,喜詼諧,朝士多遭侮弄。”

意思就是說,紀曉嵐性格詼諧,以至於朝上的官員多被其調侃戲弄。若換成現在的話來形容,則可與歸結於一個字——“皮”。

紀曉嵐作為清朝第一才子,為何一生只寫了1本《閱微草堂筆記》?

紀昀畫像

而相比於他的詼諧,其好色的性格更讓人為之驚詫。

史學家愛新覺羅·昭槤曾說過:“公(紀昀)今年已八十,猶好色不衰。”

關於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在清代採蘅子的《蟲鳴漫錄二卷》中找到更為詳細的記載:

“紀文達公自言乃野怪轉身,以肉為飯,無粒米入口。日御數女,五鼓如朝一次,歸寓一次,午間一次,薄暮一次,臨臥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興而幸者,亦往往而有。”

當然,這兩個作為人們飯後談資的癖好無論如何也掩蓋不住其文學造詣上的光芒。其作為大清第一大才子,身居高位,擔任《四庫全書》總纂職務14年,可謂是博覽群書,滿腹經綸。

可偏偏這樣一位文學泰斗級別的名臣,卻為何在整個人生生涯當中只寫了一本志怪小說——《閱微草堂筆記》?

故本文將從紀曉嵐入仕著筆,介紹其寫《閱微草堂筆記》的幾個原因,接著再從不同角度分析紀曉嵐為何很少著述立論的原因,最後再加以總結。

紀曉嵐作為清朝第一才子,為何一生只寫了1本《閱微草堂筆記》?

本文構架

從小神童到從一品,在波折中扶搖而上,平步青雲

雍正二年,紀昀在崔爾莊(今河北滄縣)的一個書香門第中呱呱墜地,他的誕生也意味著一個文學巨星降臨人間。

因為家庭背景的薰陶以及自身興趣的影響,四歲的他在及孺愛的啟蒙下開始讀書。

七歲那年,紀昀在童子試中脫穎而出,故被冠以“神童”之稱。

十一歲,紀昀隨父親入京,也正是在這期間,他的眼界開始變得寬闊,這也為他後來在官場上能夠左右逢源做好了“鋪墊”。

二十歲,紀昀在科試中斬獲第一,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在接下來的鄉試中,紀昀的成績卻不太理想,只考了一個區區四等。(科試:參加鄉試之前的一場考試,只有合格者才能參加鄉試)

紀曉嵐作為清朝第一才子,為何一生只寫了1本《閱微草堂筆記》?

鄉試秋闈場景圖

到了二十四歲,年輕氣盛的紀昀再次踏入鄉試考場,最終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奪得解元。

此時,幾乎一路順風的紀昀開始變得像大多數的天才那樣傲氣十足,而這種傲氣不但沒有給他太多好處,反而給了他狠狠的一擊。

二十五歲時,前往參加會試的紀昀就因為這種傲氣,被告知太過自負,以至於被攔在會試考場之外,與功名失之交臂。

次年,紀昀滿懷信心,準備在這一次的會試上大顯身手,可是命運卻偏偏和他開了一個玩笑。他的母親突然離開了這個世界,以至於紀昀在家守孝兩年半左右,因此錯過了兩次會試的機會。

正是經歷了母親去世給他帶來的痛苦,他心高氣傲的性子開始逐漸收斂。在這段時間裡,紀昀閉門讀書,講考據之學,所坐之處,典籍環繞如獺祭。而這段時間所做的努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紀昀接下來的考試成績以及將來官階的高度。

乾隆十九年,三十一歲的紀昀終於在會試和殿試上放手一搏。最終在會試中考了二十二名,在殿試中考了二甲第四,授翰林院庶吉士(短期職位),後又經過“散館”(庶吉士在翰林院學習三年後的畢業考試)成為翰林院編修。

紀曉嵐作為清朝第一才子,為何一生只寫了1本《閱微草堂筆記》?

自此,紀昀正式踏入了仕途,開始了他的宦海生涯。

在接下來的十幾年裡,紀昀的職位升升調調,但總歸於平淡。直到乾隆三十三年,這種平靜才被打破。

這一年,新任的清官兩淮鹽運使尤拔世發現鹽政虧空,故上一任兩淮鹽運使盧見曾(紀昀的親家,紀昀的長女和盧見曾的孫子喜結良緣)被捲入其中。乾隆下令要求尤拔世秘密處理此案,並查抄盧見曾老家。而紀昀得知此事之後,便給盧見曾通風報信,讓其做好應對的準備。可紙包不住火,事情最後還是敗露了,而紀曉嵐也因為給罪犯通風報信被貶至烏魯木齊。

此時,堂堂從四品的侍讀學士突然被髮配至新疆,這對於心高氣傲的紀昀來說,無異於捱了一記悶棍。因為紀昀非常清楚,他接下來要面對的將是那偏僻荒蕪的戍邊。

紀曉嵐作為清朝第一才子,為何一生只寫了1本《閱微草堂筆記》?

紀曉嵐劇照

乾隆三十四年,紀昀抵達烏魯木齊,開啟了漫長的戍邊生活。

在接下來的兩年中,也許是無聊,亦或許是心中壓抑,紀昀開始記錄一些自己的所見所聞,而這些所見所聞也將成為晚年所作《閱微草堂筆記》中的一部分。與此同時,他也開始作一些詩反映當地的風土人情。

最重要的是,在這兩年的貶謫歲月中,紀昀看透了人生百態,也看透了世態炎涼以及官場紛爭。這在他的《八仙對弈圖》中有所體現,此詩中寫道:“十八年來閱宦途,此心久似水中鳧(一種隨波逐流的水鴨)”。由此可見,紀昀此時的內心也逐漸歸於平靜。

直到乾隆三十五年,正當紀昀百無聊賴之際,喜從天降。也就是在這一年,他的人生將會因為乾隆皇帝的一個想法以及一個貴人而徹底改變。

紀曉嵐作為清朝第一才子,為何一生只寫了1本《閱微草堂筆記》?

劉統勳彩像

這一年,乾隆帝打算啟動一項巨大的工程——編纂《四庫全書》。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紀昀生命中的貴人出現了,他就是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劉統勳向乾隆帝大力舉薦紀昀為《四庫全書》總纂官,稱紀昀能夠擔起此重任。因此,遠在烏魯木齊的紀昀不久後便收到了回京覆命的消息。乾隆三十六年,經過四個月的跋涉,紀昀終於趕到京城。

乾隆三十八年,四庫館正式開啟,紀昀任總纂一職。此時此刻,五十歲的紀昀便開始了他長達數十年的修書之旅。直到乾隆五十二年,四庫館才正式閉館,而這十四年間,紀昀始終都擔任總編纂一職。可以說,紀昀把自己大半輩子的心血都注入了《四庫全書》當中,這也是他被後人所銘記的一個重要原因。

晚年動筆,成就大作

在四庫館關閉的兩年之後,也就是乾隆五十四年,六十六歲的紀昀開始創作他人生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大作——《閱微草堂筆記》。

紀曉嵐作為清朝第一才子,為何一生只寫了1本《閱微草堂筆記》?

《閱微草堂筆記》

這部短篇志怪小說集共三十八萬字,歷時十餘年才得以完成。在當時,這部作品深受人們喜愛,往往紀昀剛寫完一點,就立刻被人們抄閱流傳,一時間甚至能夠與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和曹雪芹的《石頭記》齊名。

紀昀為何要在晚年花費十餘年的光陰去寫一部志怪小說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這部作品中找到一部分答案。

要知道,《閱微草堂筆記》主要藉助一些所見所聞的鬼怪故事來強調因果輪迴,同時也利用這些鬼怪雜談揭露人性的醜惡以及官場的黑暗。換句話來說,其實紀昀也已經逐步意識到了康乾盛世已去,大清帝國已是日薄西山,因而心懷憂慮,故藉此書聊以慰籍。與此同時,紀昀還在作品中大肆抨擊宋朝理學的迂腐和假道家的虛偽。

而這一點,周樹人先生也早已看透,故曾在《中國小記史略》中對紀昀評價道:

“紀曉嵐本長文筆,多見秘籍,文襟懷曠達,故後來無人能奪其席,他竟敢借文章以攻擊社會,真算得很有魄力的人……”

除了揭露官場的黑暗、抨擊宋理道學的迂腐和虛偽以及抒發自己對大清的憂患之情,紀昀寫這本書還有另外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紀曉嵐作為清朝第一才子,為何一生只寫了1本《閱微草堂筆記》?

一方面,紀昀寫此書是為教化民俗。其作為一代文臣,見證了官場的爾虞我詐以及盛世背後的虛浮,難免心生憂慮,欲改變這種黑暗的人性。因此藉助鬼怪小說來闡明善惡有報、因果輪迴,以此達到教化百姓,扶正人心的目的。

另一方面,紀昀寫此書是為悼念其長子紀汝佶。紀汝佶在家庭的薰陶下,很小便能揮筆作詩文,並且順利成為一名舉人,這在旁人看來,儼然是繼紀昀之後的“小神童”。可這位“小神童”並沒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在仕途上一帆風順,反而年紀輕輕就駕鶴西去。

《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紀汝佶)後依朱子穎於泰安,見《聊齋志異》抄本,又誤墮其窠臼,竟沈沈不返,以迄於亡。”

因為父親的貶謫,紀汝佶對官場心生出一種倦恨之情。也正是基於這種背景之下,當紀汝佶見到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時,便開始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最終離開人世。

紀曉嵐作為清朝第一才子,為何一生只寫了1本《閱微草堂筆記》?

聊齋志異

因此紀昀在晚年時,對於兒子的死也倍感痛心,久久不能忘懷。所以在《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中留下了一段肺腑之言來表示對兒子深深的悼念,同時也暗示了兒子的死與《聊齋志異》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目逾萬卷,胸有千秋,為何一輩子只寫了這一本書?

下面我們將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剖析其為何不著述立論的原因。

一、文字獄巔峰來臨,文人如履薄冰,不敢輕易著述立論。

簡單來說,所謂的文字獄指的是統治者為了統治民眾思想以及文化,消除民眾的反清思想,達到鞏固封建統治的目的而故意製造的冤獄。

自西漢至清朝,歷朝歷代都不乏存在文字獄,而清朝最為嚴重。而在有清一朝中,乾隆時期的文字獄更為鼎盛。

紀曉嵐作為清朝第一才子,為何一生只寫了1本《閱微草堂筆記》?

文字獄圖畫

就《清代文字獄簡表》的數據而言,在乾隆皇帝執政的64年裡,共製造了130多起,少則牽連數人,多則牽連數萬人,下獄的罪名都是牽強附會,很多人都是因為一句詩甚至是一個字導致人頭落地。這在現代人看來,實在是荒唐至極。

在《四庫全書》編纂的整個過程當中,也出現了50多起文字獄。眾多文人好心獻書,卻因為書中的某些字眼,最終落得家破人亡的悲慘下場。

當然,不僅僅是那些獻書的文人墨客們,就連那些編纂《四庫全書》的官員們都不能倖免。那些與紀昀一同擔任編纂的官員們,無一逃脫了文字獄的“魔爪”,最終無一人得以善終。

美國漢學家費正清曾經在他的《美國與中國》中明確表示:四庫全書的編纂是對清朝統治者對天下進行的一次文字清查,是對國人的思想統治,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閹割”。


紀曉嵐作為清朝第一才子,為何一生只寫了1本《閱微草堂筆記》?

而紀昀生不逢時,偏偏身處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其作為一代文臣,又是《四庫全書》總編纂,天天與文字、書籍打交道,因此也難免會遭到文字獄的波及。所以紀昀在編纂《四庫全書》時,也曾幾度被捲入文字獄當中,險象跌生,或許是因為職位的特殊性,亦或許是因為其才能的出眾,他幸運逃過了這些劫難。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天下文人可謂是如履薄冰,幾乎無人敢藏書,更別說輕易著述立論了。而紀昀在目睹了一個個同僚和文人慘遭文字獄毒害後,自然也不例外。所以說,文字獄的盛行,是他一輩子都沒有著述立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編纂《四庫全書》任務繁重,沒有太多時間專注於自身創作。

早年間,紀昀在努力獲取功名,這個時候並沒有多餘的時間以及心思去創作。

而中老年時,紀昀正忙於《四庫全書》的編纂,雖然同時參與編纂的高官有300多位,負責抄書的學者也有近4000個,但是也抵不住浩繁的工作量。要知道每一部《四庫全書》將近9億8千萬字,當時編了整整7部,也就是說,單是《四庫全書》就共計68億8千萬字。

紀曉嵐作為清朝第一才子,為何一生只寫了1本《閱微草堂筆記》?

四庫全書

除此之外,紀昀還編纂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200卷、《四庫全書簡明目錄》20卷、《歷代官職表》、《契丹國志》、《八旗通志》、《勝朝殉節諸臣錄》等一系列書籍。這一系列的書籍都花費了紀昀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以至於紀昀沒有空餘的時間去專注自身的創作。

在編書之餘,紀昀還曾6次伴駕南巡,同樣佔據了紀昀的自由時間。

三、其自身思想的禁錮,認為自己再怎麼寫書都是在拾古人之牙慧。

幾年的貶謫,讓他看透了人生;數十年的仕途,讓他見證的官場的黑暗;十幾年的編纂中,數次被文字獄牽連,也使得他的思想逐漸開始禁錮。

故曾經發出感概道:“世間的道理與事情,都在古人的書中說盡,現在如再著述,仍超不過古人的範圍,又何必再多著述。”


紀曉嵐作為清朝第一才子,為何一生只寫了1本《閱微草堂筆記》?

紀曉嵐雕像

換句話來說,如今人們冒出的新思想與新見地何嘗不是古人在書中已經寫過的?作為後人,寫的東西都只是在重拾古人牙慧罷了,根本就沒有寫的必要。

關於這一點,著名的歷史教研員紀連海也曾在《正說清代名臣》中講過。他認為:紀昀之所以不寫其他的書,是因為紀昀已經意識到了無論自己寫什麼都不會比《四庫全書》更全面,有這時間還不如多抄一本書。

當然,紀昀的這番感概,也許真的如他內心所想的那樣認為沒有必要著述立論,也許是害怕文字獄的牽連而不敢寫書找的藉口,亦或是兩者兼有。總之,種種緣由使得一代文壇泰斗紀昀並沒有留下什麼作品,無疑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大損失。

結語

從“小神童”平步青雲,從心高氣傲到思想禁錮,他的人生起起落落,經歷了人生巔峰,也經歷了人生谷底,看透了世態炎涼,也看透了人生百態。

晚年時,因為失子之痛,同時也為了教化百姓、扶正人心,他用十幾年時間寫下了一部經典志怪小說集。從這裡也體現出了一代文人對家庭以及社會的責任感。

他的一生折射出了大清王朝背後黑腐,同時在這種情況下還能盡心盡力編纂《四庫全書》,為中國留下了一筆巨大的文化財富。

紀曉嵐作為清朝第一才子,為何一生只寫了1本《閱微草堂筆記》?

紀曉嵐畫像

不過令人更為惋惜的是,因為編纂《四庫全書》過程中文字獄盛行,使得紀昀不敢輕易著述立論,同時也使他的思想逐漸禁錮,這又給中國文化造成了一大損失。

不僅如此,文字獄帶來的更是整個社會思想文化的禁錮,科學文化發展的阻礙以及封建君主專制的加強,這對於民主的建設是極其不利的。

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這便是紀昀才高八斗的真實寫照。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創作不易,請多支持。若有不妥之處,還望各位斧正。

參考資料:《清史稿》、《紀曉嵐》、《正說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