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劉備是仁慈之人嗎?

天山xjks


劉備是非常仁德的,並且非常剛毅,具有英雄氣概的人。



對於劉備偽善的看法主要來源於三國演義,有一句書評很好的講出了三國演義中劉備的形象為何成為了偽善: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劉備的仁德,我覺得應該從兩件事情就可以看出:

其一 攜民渡江與趙雲救子



其一,是曹操攻打荊州的時候,劉備在火燒博望坡之後撤退途中,因為百姓願意追隨劉備,劉備也不忍丟下百姓而有了知名的“攜民渡江”。

攜民撤退這件事情讓劉備行軍過慢,在當陽城被曹操追兵追到,有了當陽城之敗,慘敗到老婆沒了,兒子都是趙雲救回來的。一個偽善的人,沒有必要作秀到家破人亡,差點慘死的地步吧。

其二 允許徐庶離開自己



徐庶老母被曹操挾持,徐庶向劉備辭行。而劉備不捨,但是允許徐庶投奔曹操。這件事情為何也是劉備仁德呢?因為當時在這件事情發生之後,有人向劉備建議,暫時留住徐庶,逼迫曹操殺掉徐庶的母親,那麼徐庶自然會死心塌地的留下來。

劉備沒有采納。讓徐庶走,很有可能是增強敵人的行為,徐庶當時對劉備來說就相當於蘋果公司的核心高管,你是蘋果的老闆,你會讓你的核心高管再去華為任職嗎?對於劉備,劉備選擇讓徐庶離去。這還不夠仁德嗎?



在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三國亂世當中,劉備有豪氣,少偽裝;有信念,能堅持;善待屬下,得人死力;最最關鍵的是——從不屠城,恩結百姓。於對手而言,他確是梟雄,於民眾而言,他就是仁君。“仁義”二字,玄德足以當之。

關注九山疑,與我一起看東看西!


九山疑


答:關於劉備是不是仁慈的人,孫權、張魯、劉璋都有答案。

孫權認為:“猾虜乃敢挾詐!”狡猾的東西竟敢耍弄詐術!(孫權)

張魯認為:“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張魯)

劉璋認為:“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沒有給百姓施加恩德,卻打了三年,許多人死在草莽野外,只是因為我的緣故。我怎麼能夠安心!”言外之意非常明顯,來打我的人也不是什麼好東西!(陳群)

還有陳群:興平元年(194年),劉備時為豫州刺史,以陳群為別駕。其時陶謙病死,徐州以舉州迎劉備繼領,劉備正欲前往,陳群便跟劉備說:“袁術的力量還很強大,如果現在就東取徐州,一定會與袁術發生爭鬥。要是呂布乘機襲擊我軍的後方,那時即使將軍得了徐州,事情也一定不會有圓滿的結局。”劉備不聽,還是東去徐州,與袁術爭戰。結果呂布果然兵襲下邳,又遣兵往助袁術,最終大破劉備軍,劉備這時候才悔恨當初沒聽陳群的勸告。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為曹操所破,陳群父子亦在呂布軍中,見曹操皆出拜。陳群跑到呂布軍中了!都不肯再為劉備出謀劃策……


中行偃1


劉備算不上一個真正的仁義之人,劉備的仁義是有條件的,如果一個人對劉備有用處的話,那麼劉備就會對這個人十分的仁義,如果一個人阻礙了劉備的大業的話,即使這個人對劉備有恩情,劉備也會毫不猶豫的背信棄義。很多人只看到了劉備對關羽和張飛的仁義,對徐庶和諸葛亮的仁義,卻沒有發現劉備對待孫權和劉璋的無情。

先來說一下劉備的仁義之處,劉備對待自己的兄弟十分仁義,這一點肯定無法否認。在長坂坡之戰時期,徐庶想要離開劉備去投奔曹操,劉備不僅答應讓徐庶離開,還允許徐庶帶著幾個好朋友一起離開。

徐庶有多麼大的能力,劉備心裡十分的清楚,劉備在處於危機關頭的時候,劉備能夠放徐庶離開,實在是難得可貴。而在關羽遇害之後,劉備更是親自帶領大軍進攻東吳,為關羽報仇雪恨。夷陵之戰戰敗後,劉備又善待了投降曹魏的黃權的家人,這些舉動都說明,劉備是一個值得信賴的領導者。

剛剛說的是劉備對人仁義的一面,接下來再說劉備對人奸詐的一面。劉備第一個對不起的人就是曹操,劉備被呂布擊敗之後,家屬全都被呂布俘虜,曹操不僅派遣夏侯惇支援劉備,還親自帶領軍隊迎接劉備,幫助劉備擊敗了呂布,奪回了劉備的家屬。
結果劉備趁著曹操派遣自己攻擊袁術,偷襲了曹操剛剛攻佔的徐州,險些讓曹操功虧一簣。曹操並沒有做對不起劉備的事情,劉備去趁機偷襲曹操,這件事說明劉備的仁義是有條件的,只有對劉備有利的人,才能夠享受到劉備的仁義。

除了坑曹操之外,劉備還坑了孫權和劉璋,劉備被曹操追的走投無路的時候,孫權派遣周瑜帶領大軍幫助劉備擊退了曹操,之後周瑜又攻佔了南郡,將曹操駐紮在荊州的軍隊趕走。劉備趁著這個機會佔領了荊州的幾個郡,又從孫權手裡借走了剩餘的荊州地區。

之後劉璋邀請劉備幫助自己抵禦張魯,劉備背信棄義偷襲劉璋,將劉璋的地盤奪走。孫權聽說劉備有了新的地盤,想要討回之前借給劉備的荊州地盤,結果劉備一借不還,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歸還南郡,最終導致了孫劉聯盟出現裂痕,間接導致了孫權偷襲荊州殺死關羽。

從劉備對待關羽、徐庶,黃權,以及劉備對待曹操、孫權、劉璋的不同做法來看,劉備的仁義並不是真正的仁義,他的仁義是有一定條件的。當一個人對劉備有用處的時候,那麼劉備會對這個人非常的寬容仁義,而當一個人觸動劉備利益的時候,劉備就不會講究仁義,就會露出奸詐的本來面目。


史海泛舟擺渡人


我是喜歡歷史的一杯清茶飲江湖。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的劉備

劉備是一個以仁慈著稱的人。有著高尚的道德情操,這樣的品德一直跟隨著他直到去世。

劉備年輕的時候,不太喜歡讀書,喜歡狗馬、喜歡音樂、喜歡漂亮的衣裳,喜歡結交朋友,儘管這樣,他能做到善待下人,不多說話、並且喜怒不形於色,盡顯領袖氣質和人格魅力,所以很多年輕人都爭著跟著他。不但如此,同學的父親還看到了他是一個不凡之人,不顧他老婆的反對經常資助劉備。劉備和他的同學公孫瓚相處的更好,一直把後來成為一方豪傑的公孫瓚當做自己親哥哥一樣對待。

劉備長大後,販馬的鉅商張世平、蘇雙等人,也看到了劉備的不同之處,給了劉備大筆錢財來組織軍隊,這是劉備獲得的第一筆投資,而且是不計回報的天使投資,投資人看到了劉備的品德,就毫不猶豫的投了進來。甚至劉備用自己的品德救了自己的命,同郡人劉平本來就看不起劉備,而劉備又做了平原縣令管著他,更咽不下這口氣了,所以找了一個刺客殺劉備,但刺客見到劉備後不忍下手,走了,走之前告訴了劉備為什麼殺他,劉備用自己的品德救了自己一命,看看劉備得人心到了什麼程度啊。

建安十三年(208年),收留劉備的荊州劉表去世了,他的兒子劉琮投降了曹操,此時的劉備只能再次逃跑了,諸葛亮勸劉備奪取荊州,劉備表示不忍心下手。走的時候,很多荊州人都跟著劉備,走到當陽的時候,已經有十萬餘人跟著劉備一起了,有人對劉備說咱們得趕緊去保護江陵啊,現在人雖然多,但能打仗的少,讓曹操追上了,我們怎麼抵抗啊。劉備說出了那句擲地有聲的話:

“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

其結果可想而知,劉備敗得很慘,妻子和孩子都沒有時間救出,只帶了幾十個人跑了出來,吃了敗仗,丟了妻兒,但劉備贏得了民心。

公元223年,劉備稱帝的第三年,劉備在白帝城病危,經歷了兄弟關羽的被害,在加上夷陵之戰的失敗,劉備的生命走到了盡頭,他找來兒子們,告訴他們不要因為是壞事很小就去做,也不要因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要以德服人,我的德行不高,不要學我,要多讀書,我死了之後,你們兄弟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諸葛亮。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比曹丕厲害十倍,如果我的孩子可以,你就輔佐他,要是不行你就自己幹吧。此刻的劉備就像一個善良的老人,對孩子、對朋友不藏任何心機的交代著自己的後事。

“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這樣評價著劉備,劉備確實做到了古往今來的典範。如沐春風,劉備周圍的人們一定有這種感覺,賢德讓劉備身邊聚集了大批的人才。有這樣一個以德服人、德高望重、仁慈的領導,還有什麼理由不拼命幹呢。不但自己人感受到了劉備賢德的光芒,就連對手也被劉備的賢德征服,從劉表到袁紹再到曹操,無一不善待尊敬劉備。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劉備一生的寫照。


一杯清茶飲江湖


我是北派說書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細數三國的當中的那些人物,各個都是一些不簡單的存在,哪怕是一個跑龍套的,也都有他存在的價值,當然,這是針對《三國演義》來說的。

然而陳壽的《三國志》在記載當中,劉備是一個是一個很厲害的軍事家,政治家,我們之所以被《三國演義》所誤導,那是因為我們一直將《三國演義》當作正史來看。

那麼歷史上的真實劉備,是仁慈之人嗎?這個答案還需樓主細分一下,當然我們也可以細分一下。

首先我們說東漢末年這可是一個亂世,亂世之中無論誰稱王稱帝,手上皆會沾滿鮮血,你覺的,劉備三分天下,得蜀漢他都是施以仁慈的原因?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我們都說,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場戰爭打下來會死多少人,我相信大家都是想象也是想象的出來的,其次就是一個帝王想要坐穩位置,你不耍一點手段是不行的,但是你一耍手段,唉?你還真就不仁慈了,所以說一個帝王仁慈的話,突然覺得,二者很矛盾的樣子,所以在說書人看來,其實這需要相對來說的。

也就是說,劉備作為帝王,是不會仁慈的,也就說一切的一切都是衝著帝王的位置而來,他的仁慈是表象,但是話說回來,若比起曹操、孫權的話,劉備就是仁慈的,希望我的答案你能夠喜歡。


北派說書人


劉備有仁慈行為,但不是一個真正仁慈的人。他的仁慈是作秀給大家看的,是為了籠絡人心,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

一、劉備實質上是一個志存高遠、野心勃勃、很會籠絡人心的人。

劉備少年時就胸懷大志,希望此生有作為、有尊貴的人社會地位。他家院子有一棵大樹,樹冠很大,劉備曾說,自己將來就是要乘坐樹冠一樣大的車蓋頭的華美的車子,叔叔立即捂了他的嘴,責怪劉備不可亂說,因為那是隻有皇帝才能乘坐的。

劉備逃亡時,也總是號召大家帶上百姓,贏得百姓稱頌,贊他愛民如子,從而擁戴他。但是劉備在逃亡途中,卻可以完全不顧自己妻兒的死活,甘夫人跳井,糜夫人落在後面,劉備何嘗考慮過她們的生死?

二、劉備是厚黑大家,比曹操絲毫不差。只不過曹操表現得在明面上,劉備更善於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

劉備總是做出一副仁厚長者的風範,似乎對每個人都很慈祥仁愛,但是他是厚不見底,黑的大而無形,他擅長把自己的意圖和目的隱藏在寬厚背後,他有本事讓別人自覺自願的幫助他實現目的,手段實在是很高超。

三、劉備其實很狠毒,很無情。他的本質是和無賴出身的劉邦是一樣的。

他的仁慈都是演給純樸的百姓看的。只有長期在他身邊,能夠看到他的真實表情、動作、細節的人,才能真正瞭解這個人。

人才龐統,本是一心想幫助劉備實現大業的。但是由於龐統外貌不漂亮,性格不討喜,劉備對他很嫌棄,所以不予重用。後來為了甩掉龐統,劉備明知自己的的盧馬有妨害主人的特點,還故意裝作仁慈,把馬給龐統騎。結果導致龐統年紀輕輕死於落鳳坡。

呂布救過劉備。但是在呂布遇難、求助於劉備時,劉備表面答應得很好,轉臉卻陰險的對曹操說了一句話,就致使呂布丟了性命,氣的呂布死前大罵劉備。

劉備絕非仁慈之輩。真正的仁慈之人,寬厚善良之人,是無法在仕途上節節攀升的,能不被排擠陷害就不錯了。

劉備,是一個政治家。



謝明君姐姐講歷史


三國演義的劉備自然是一個仁德之人,當然很多人都認為劉備是一個虛偽的偽君子,遇到什麼事情只會哭,然後完全求助於諸葛亮。

那歷史上的劉備又會是怎麼樣的呢?是不是真的一個仁慈之人呢?

劉備投奔了公孫瓚,因為有戰功,所以就成為平原相,相當於太守,但是郡民劉平呢,又不喜歡劉備,就派人去刺殺劉備,而這個刺客到了劉備那邊,劉備不知道他是刺客,所以熱情的款待了他,然後這個刺客很受感動,告訴劉備實情,然後離開了。

而根據魏書記載,當時各地百姓都過得不好,劉備對外抵禦賊寇,對內施財,對普通的士人百姓,都是同席而坐,然後一起吃飯,所以當時很多人都投奔了劉備。

劉表死後,劉琮投降了曹操,諸葛亮與劉備過襄陽的時候,諸葛亮建議劉備攻打劉琮,而當時依附劉備的也很多,只要內外夾攻,還是很容易打下來的,但是劉備說,我實在不忍心。

漢魏春秋是這樣說的,有人勸劉備將劉琮和荊州官吏挾至江陵,劉備說,劉表病死之前,將他的兒子託付給我,我怎麼忍心背信棄義呢,否則我以後有何面目去見劉表呢?

劉備往南的時候,有很多百姓跟隨,有十幾萬人,這樣的速度當然很慢,只能日行十餘里,有的人建議說,我們應該趕緊到江陵去,跟關羽匯合,像這樣帶著這麼多人,如果曹軍突然到,如何抵禦?

劉備說:辦大事情的,應該以人為本,他們跟我,我怎麼忍心棄之。三國曹操,孫權,劉備之所以能三足鼎力,曹操擁有了天時,孫權有地利,而劉備只能靠人和了,所以劉備確實是仁德之人。

就像劉備臨終之前對劉禪所說的: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曹操的父親是太尉,孫權的父兄都是一方諸侯,只有劉備,才是真正的白手起家。


歷史簡單說


劉備作為和曹操,孫權三足鼎立的天下豪傑,蜀漢政權的開創者,他和曹操,孫權相比是仁慈的。

大家對於劉備的瞭解大都是根據《三國演義》,羅貫中把劉備塑造成一個仁慈的明君,主要是劉備符合古人對於明君的要求,知人善用,禮賢下士,仁德愛民,有濟世之懷。

袁紹曾評價劉備道:“劉玄德弘雅有信義。劉備半生顛簸,屢敗屢戰,關羽張飛都有將帥之資,卻一直追隨與他,“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可見自有過人之處。在他任平原相時,有名叫劉平的人不服氣就派刺客去殺他,誰知“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汝南戰敗之後,劉備投奔劉表,劉表忌憚劉備的名聲就讓他駐紮在新野,在新野駐紮七年之久,期間他聽從了水境先生的意見,反思了自己以前的政治走向,開始收攏民心以待崛起。他以安民為首要任務,後來“軍民皆喜,政治一新。”“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

劉備可以說是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史書記載:

是時人民饑饉,屯聚鈔暴,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

公元208年,劉表去世,曹操南征荊州,劉表的兒子劉琮投降了曹操,這時候劉備手下的謀士勸說劉備乘機奪取荊州,可是劉備答道:“吾不忍也。”於是就向南面的江陵撤退,當時是有十萬多人跟隨,史書這樣記載當時的情形: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時。

曹操大軍馬上就要追到,有人就勸說劉備丟下人口輜重速速趕往江陵,可是劉備拒絕道:

夫濟大事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最後終於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大軍追上,寡不敵眾,死傷無數。

劉備家境貧寒,雖是宗室之後,但到他這一代時與庶民無異,所以他沒有曹操那樣顯赫的家世,也不像孫權那樣父兄為他留下了大片的地盤,相比他們來說,他可算是白手起家,金錢,權利,地盤,他什麼也沒有,惟有標榜仁義。

劉備的做法是對的,不然他白手起家怎麼會開創蜀漢政權,要說他是仁慈的不殺生也不對。在那個爾虞我詐的亂世仁慈的人會活的就嗎?在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仁慈的人會成為開國皇帝嗎?

《三國志》是這樣評價劉備:弘毅忠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機權幹略,不逮魏武。

我認為這個評價很中肯,但是換成梟雄更合適,梟雄者,驍悍雄志的人物,在群雄並起,天下大亂的時代開創江山,沒有一點驍悍之勇是不可能的。

對於劉備梟雄之說,和他同時代的魯肅在赤壁之戰前曾和孫權說過:“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

所以我認為劉備是一個仁慈的梟雄,毛主席也曾評價過劉備:“知人善用,能夠團結周邊人士,但好感情用事。”這個感情用事就是說他仁慈,不夠狡詐,不是一個奸雄。

縱觀歷史,只要是亂世之中崛起,開疆拓土的皇帝,都有驍悍之勇,不管是同時代的曹操,孫權,還是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他們都是身處亂世之中,都是梟雄,劉備相比較他們而言確實是仁慈了許多。


二牛歷史觀


劉備為平原令時,平原豪強僱兇殺他,當殺手看到劉備對人民的好處後,不忍下手,還主動告訴了劉備。

劉備新野退兵至襄陽,劉琮閉門不納,其左右及城中百姓自願出城跟隨劉備,至長坂坡時,追隨百姓達十幾萬,他們並非劉備治下之民,不是劉備從新野帶出來的,沒有他們,劉備完全可以平安撤退到夏口,不必死老婆、丟孩子,但他不願背棄自願跟隨他的十幾萬百姓,導致每日只能走十幾裡,曹操聞迅才來追趕,否則他不會來追劉備,因為根本追不上已經離開幾天的劉備軍。說他拿百姓當擋箭牌,純屬小人的胡說八道。

縱觀中國史書,除劉備一人,再無其他人能如劉備得民心者。劉備據四川時,南中亦順從,他死後,南中才反叛,諸葛亮雖南征暫時平定南中,但他一離開,南中就復反了,並非演義和傳聞中的南中民心順服,真正平定南中的是李恢,他用的不是什麼懷柔之策,而是用的武力鎮壓手段,蜀漢北伐對南中只有經濟掠奪,對南中毫無好處,南中不可能民心順服。

《三國演義》作者本想以儒家觀念美化劉備,塑造聖君形象,削去了劉備的英雄豪氣和戰爭中的權謀。劉備鞭打督郵,被改寫成張飛鞭打督郵;劉關張沒有結拜為兄弟,被改寫成了桃園三結義;劉備火燒博望,被改成了諸葛亮火燒博望;徐庶之母是當陽兵敗時,被曹軍抓去,徐庶棄主救母,守孝道而不忠;劉備不是愛哭鬼,但小說作者為表他聖賢,把他塑造成了個動不動愛感動的角色;劉備取荊州,非取自劉表,而是取自曹操之手,諸葛亮數勸其取劉表、劉琮之荊州,劉備皆不聽從;劉備取西川,只因劉璋不放他回荊州,才迫使他取西川,否則,他是拉不下面子打劉璋的,這違背了他一向主張的仁義,儘管張松等人都建議劉備取西川,但劉備從未真正答應過。

攻下成都,完全是劉備自己指揮的,與諸葛亮毫無關係,劉備出兵作戰,從來都沒帶過諸葛亮。不要低估三國時期百姓的智商。


沉140769451


劉備的確有仁慈的一面,但他的仁慈是政治家的仁慈,不能以普通人的眼光去看待他。

不可否認,《三國演義》的確是拔高了劉備仁德之君的形象,但真實的劉備雖然有些虛偽,但豹眼認為他確實是有仁慈的一面。

政治家的仁慈,不是不殺人而毫無原則地縱容,只要不是嗜殺成性,只要殺人有個合理的理由,不枉殺無辜,也就算是仁慈啦。

第一,中平元年(184年),劉備參加了鎮壓黃巾軍起義,因功被封為安喜縣尉。後來,朝廷詔令,要淘汰精選因軍功而成為官吏的人。由於劉備沒錢給督郵送禮,就受到其歧視。懷恨在心的劉備就鞭打督郵,棄官而去。

像這個情況,再仁慈的人,也受不了這個憋屈,這事做得爽快。

第二,劉備投奔公孫瓚,一心拉攏趙雲,挖其牆角。這事也無大錯,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招納人才。像趙子龍這樣的小夥,誰又不眼熱呢?

第三,劉備辭讓徐州,並非多麼謙讓。誰能不惦記這塊大肥肉呢?再好的肥肉,也得掂量一下,看看自己有沒有好胃口。謹慎一些沒毛病,守不住也沒毛病,不去嘗試,咋能知道守不住呢?

第四,依附袁紹、劉表,但他們都不是頂尖的豪傑,沒法讓劉備死心塌地。即便是曹操也不能讓劉備心悅誠服,劉備要做自己的事,不得不四海為家。

第五,攜民渡江、不忍心搶奪劉琮的襄陽、劉璋的益州,儘管虛偽了一些,但畢竟面上還是說得過去,比強取豪奪體面一些。

第六,除掉劉封等人,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也是一般的套路,並不說明劉備嗜殺成性。為了政權誰不殺人?孔子還殺了少正卯呢?

第七,為了生存,在益州採取了一系列經濟措施,雖然對百姓殘酷了一些,但也是出於無奈。

總之,如果從道德的高度,去看待劉備的所作所為,的確夠不上聖人的標準。但在漢末三國時期,像孔融這樣的道德之士,又能走得多遠呢?

劉備究竟算不算仁慈之人,並不好說,但相比於董卓、李傕、郭祀之徒要好的很多。按照聖人的標準去要求劉備,的確也差得很多。但他沒有不擇手段的殘害百姓,能夠有所顧忌的行事,在那個時期也算是仁慈之人,難能可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